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浩然的这声反问实际上就是这个时代问题的最关键,在这个时代的海军把交战距离加大到5至6公里的时候,陆军火炮的交战距离仍然停留在拿破仑时代,甚至就连历史上正版“七五小姐”的使用国法国人,其以使用“七五小姐”最经典的战术就是把火炮推至1000米外,像雨点一般往敌军的防线倾倒炮弹,这种“拼刺刀”的方式,实际上是建立在“炮兵决斗”的理论上——通过炮兵间的决斗,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

或许对于其它人来说,这种战术是有效的,甚至借助迫击炮的射速,东北军可以如雨点的在千米内向敌军倾倒炮弹,但对于唐浩然来说,他更渴望的是东北军炮兵真正成为一支“大炮兵”,技术上的领先,只是一时的,如迫击炮,因其技术过于简单随时都有可能为敌军所仿制。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战术上的领先,只有通过战术的领先,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赢得战争的胜利。

而战术上的创新又是由观念所决定的,正如同现在唐浩然所坚持的野炮榴弹化,至少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前进方向——一战后,廉价且威力更大的榴弹完全取代的价格昂贵的榴霰弹,甚至将其排挤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陆军应该向海军学习,学习海军不断加大交战距离的作法,如果我们能够把交战距离加大到5至6公里,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几公里外,甚至十几公里外,用雨点般的炮弹把敌军打垮,到时候步兵只需要扫荡战场就行了!”

“间接射击”正是大炮兵战术的基础,如雨点般的足以摧毁大多数敌军的意志,尤其是在这个战壕体系并不成熟的时代。就在唐浩然信誓旦旦的表明着这一战术的未来时,豪内森却谨慎的反问道。

“元帅先生,请问,我们又怎么看到五、六公里外的目标呢?怎么校正我们的射击是否准确呢?”

豪内森的反问让唐浩然一愣,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忽视了什么!

首先需要发现目标,随后才能瞄准,而瞄准之后还需要进行火力校正。在大海上海军可以借助高达数十米的桅杆作为高点,去发现远在数十公里外的目标,并借此对火力加以校正,使炮弹越打越准,但在陆地上,复杂的地表障碍物会遮挡视线,使得即便是使用望远镜也只能精确的辩别出两三公里左右的目标,而为了保证射击精度,其往往会把射击范围压缩至一公里,其使用与其说是大炮,倒不如说是“步枪”。甚至就是其战术也说明了问题——火炮的作用在于持续性地对敌军阵线洒下大量榴散弹,可以有效干扰敌军的行进;而如果能够杀伤敌军军官,那效果自然更佳。甚至因此发展出了的“炮兵决斗论”,即通过炮兵间的互相攻击,决定战争的胜利。究其原因,不是陆军炮兵不愿意进步,而是技术限制了陆军炮兵的进步。

难道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吗?

就在这时唐浩然想到讲武堂于汉城进行操练时,升起的炮兵观测气球,那气球是氢气球,那气球是刚刚从德国引进的气球,其作用就是通过气球升起吊篮于空中,进而用于炮兵观测以及远距离观测,尤其是气球于中国而言,更可以用于观测城内目标。

尽管气球不过只是刚刚引进东北军,但在使用东北军却已经将野战电话装上了,而气球吊篮中的观测兵可以通过电话直观的向上级报告远方的情况,寻找敌军炮兵阵地,既然如此,气球自然可以如军舰的桅楼一般,用于目标观测、火力校正。

“我们可以使用气球嘛!现在气球吊篮里的观测兵,可以通过电话与地面取得联系,我看每一个炮兵团将来都可以装备气球,可以把气球悬停于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观测数公里以至于数十公里外的目标,引导我们的炮兵进行攻击,嗯,甚至可以通过图上作业的方式,实施远距离间接射击……”

道出自己的想法时,唐浩然似乎意识到自己正在犯着一个错误——无法为东北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建议,或许其中的某些建议并不起眼,但却是经过时间的长时间考验后得出了正确结论,就像现在提出的间接射击的建议,如果不是巧和的话,也许将来炮兵仍然会走列强的老路,从而失去了战术上的领先之机,而失去这个机会,付出的将会是血的代价。

就小处说,这只是炮兵的事宜,往大处说,在其它方面未尝不是如此!在反思中,唐浩然才意识到自己在近去的大半年间忽视了自己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的建议,甚至就连同自己过去喜好的冶金、化学等方面的实验也渐渐的忽视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现在的自己更依赖于公司聘请的各国技术专家去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是提供适当的建议。

双挽的西式马车哒哒的沿着柏油路着行驶着,车厢在板簧的减震作用下轻轻摇晃着,坐在马车上的唐浩然的眉头紧皱,这会他的神情显得有些凝重,并没有因为借鉴后世的Pak97/38反坦克炮的开放式炮架,绘制了炮架草图供的兵工厂使用而激动,那不过只是旁枝末节罢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超越时代百年的学识,应用于东北方方面面的建设,而不仅仅只是拿出了一个大框架的“四年计划”,现在的东北,或者说未来的中国,所需要不是自己制定某一个大框架,应该是通过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提醒,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一步步的弥补中国与西方的不足,至少缩短追赶的时间,在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

而这正是自己所掌握的学知能够带来,正如现在于冶金上仁川钢铁厂领先世界各国一般,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许可以如冶金业一般,在某些技术层面建立领先地位,再以领先带动落后,进而形成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作为个人的自己又如何能够全面参与并且左右各个行业的科技发展呢?

眉头紧锁着,唐浩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困境,一方面是现实的需求,要求中国必须通过重点突破的方式,缩短与列强之间的差距,而另一方面,个人的精力又使得唐浩然不可能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且学识的有限,亦使得他只能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建议,无法完全取代各个行业的专家。毕竟在某些方面,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学者,只是受限于时代的眼光,他们无法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罢了,而这才是唐浩然所擅长的事务。

但是如何将自己所擅长的——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嫁接到东北以至未来中国的发展上呢?这正是唐浩然先前所忽视的问题,也是现在必须要面对并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超过时代百年的学识也就成了笑话,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中国极有可能在未来有十年中赢得前所未有的跳跃式发展。

“统筹规划!”

突然唐浩然的脑海中浮现中这么四个字来。

“没错,没错,就是统筹规划!就是统筹规划!”

反复念叨着这四个字,唐浩然意识到自己所需要的不是事必躬亲的参与到每一项科研活动中,而是通过统筹规划的方式,去制定长远的科研规划,并在这些规划中挟带“私料”,而那些“私料”正是决定中国能否在某些方面取得领先的关键。

比如在规划未来四年的动力投资时,在确定三胀式蒸汽机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可以确实蒸气轮机重点突破,甚至还可以规划汽油机、柴油机等更先进动力的研究工作,甚至还可以同时展开诸如汽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预研工作,通过这种预研确保对新技术的掌握。

而在电力设施的规划中,也可以通过规划发电厂、城市工商业电网建设的同时,提出发展鸭绿江、松花江等地水电,以及相应的远程高压输电以及变电等技术的研究。还有化学工业……而无一例外,无论制定什么样的长期规划,最终,所有的规划方案,都必须要由唐浩然去审定同意,而在审定的过程中,唐浩然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去“夹带私货”,进而通过“私货”去左右技术的发展方向,甚至左右历史。

“这样还不够!”

摇着头,唐浩然意识到仅仅只是通过“夹带私货”的方式,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毕竟“私货”只是解决了方向的问题,而没有解决跳跃式发展或者重点突破的关键——在某些方面唐浩然的确有自己的长处,如冶金,如农业育种,甚至化学,毕竟他是站在时代的巨人肩膀之上,即便是后世高中的化学对于这个时代的化学家而言,也是如外星科技一般的存在。

如何将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之中,进而将其转变成生产力?尽管在过去的一年多之中,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商业的需求,唐浩然已经部分知识转变成了生产力,但那也不过只是一部分他所了解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他的掌握成度是那种一知半解中,但却又能够给研究工作一定帮助的,如何将这一部分应该于实际研究工作呢?

马车哒哒的随着马蹄声往着奉天城行进着,而坐在马车上的唐浩然,那置于膝盖上的手指,却如这马蹄一般不断的轻击着,甚至与奔走的马蹄形成一种节奏相似的共鸣,突然,那不时轻击的手指停下了,唐浩然整个人像是意识到什么关键一般。

“也许,也许我应该成立一个机构!”

没错,就是一个机构,一个专门从事重点突破的机构!给予唐浩然这一启迪的即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又是一不闻其名的机构。想到这个机构,唐浩然的唇角微微一扬。

“就把他这设立在总督府一旁,自己亲自主管这个机构!”

(感谢启元不忘初心、k88yrd、毗沙门天99等大大的,弱弱的求一下订阅和,)

第52章指导(明天加更,求月票!)

第52章

“对于19世纪的各国政治家而言,他们似乎永远都无法看到政治家与科学技术的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无法理会国家应该对科技技术持以什么样的态度,在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各国的科技发展集中于个人发明家、学者以及企业之手。而在19世纪晚期,面对国家科技全面落后的现状,中国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以政府的力量推进科技的研究发展……回顾随后数十年间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具有两项鲜明特征,提升了其规划的实效性、指导性与执行度。一是多层面规划计划:非形式化的体系设计,“因何而变”、“参与方”、“战略/策略”贯穿设计的始终;二是创新管理的大协同:“有形之手”隐于无形,在依法建构的运行基础纸上,依靠多元协同的管理机制,产出前瞻引领的单项计划……而这一雄心勃勃的,甚至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格局的变革,正开启于1892年的岁末……”

《20世纪科学技术史》

风雪中一辆马车驶进了奉天城,坐在马车上的约翰?霍兰则好奇的打量着车窗外的这座中国城市,作为爱尔兰人对于中国他是陌生的,虽是如此并不妨碍他通过报纸得知许多关于中国人的“谎言”,什么肮脏、卑鄙、不讲卫生,在他看来完全是谎言,至少以他七个月来看,中国人甚至比美国人更讲究卫生,当然乡间的农民除外。

不过,在过去的七个月中,他所接触到的中国,一直都是中国的“殖民地”,而不是中国的本土——直到今天,约翰?霍兰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本土,来到了奉天。

七个月前,因“扎林斯基”号潜艇下水试验被毁,而陷入人生低价并负债累累的约翰?霍兰接受了来自北洋船舶工业公司的聘请,成为仁川造船厂的一名舰船工程师,而所从事的研究正是他所喜爱的潜艇,在过去的七个月中,他一直在总结着过去的经验以研究新的潜艇,甚至他已经雄心勃勃的计划建造新的潜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要对他提交的报告加以审议,而这一委员会是刚刚成立的机构,其是直接向总督负责的机构,当然在某些人的眼中,这个委员会也许是那位总督大人的玩物,但任何人都无法否认,那位总督在科学上有着许多过人之处。

“15万!只需要15万!嗯,10万也可以……”

将视线从车窗外收回之后,约翰?霍兰的心底反复念叨着他所希望得到的资助,尽管他是造船厂的工程师,虽然于仁川造船厂的造船计划中,有海军的千吨级雷击舰,也有2000吨的小型装甲巡洋舰,小者亦有数百吨的炮舰,但是却没有潜艇的位置,甚至那些海军军官对潜艇并不怎么热心。

对于各国海军而言,潜艇并不是一种新鲜物,在过去的百多年间有多种潜艇被制成,而无一例外的都发生了灾难性的后果,甚至有人说“谁也不会坐那玩意到海底送死”,潜艇或许新鲜,或许其能够从海下出击,击败更为强大的海面舰队,但其总有着太多的不足,一艘艘沉于大海的潜艇即说明了一切,只是如同许多设计师一般约翰?霍兰并没有放弃。

但海军却不同于设计师,他们对于潜艇却是谨慎的,即便是东北海军,这只仅有几艘训练舰的新建海军,对于潜艇这种“克敌制胜”的武器,同样也显得极为谨慎,一方面,他们愿意投资进行研究,而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浪费宝贵的资金建造潜艇。

也正是在一筹莫展下,陷入困境中的约翰?霍兰接到了这份来自奉天电报,这份电报让他看到了希望——尽管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刚刚成立,但却已经资助了多个项目,甚至就同文学院化学系的一个学生提出的“研制一种令人窒息的,可应用于战场的毒气”那种极不现实的“幻想”,都从委员会获得数千元的资助,因此霍兰相信,自己的设想一定能够获得他们的认同。

“……英国海军的强大,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挑战的,“两强标准”下的皇家海军足以威慑世界上任何一个试图挑战他们的国家,同样也是后进国家建设海军无法逾越的对象……”

约翰?霍兰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他能够直接进入总督府,亲自向总督大人解释他的设想,原本他以为自己会在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的会议室中进行讲述,但现在他却来到了总督府的会议室中。

听着约翰?霍兰的讲解,唐浩然的脸上带着一丝笑容,如果不是在委员会成立后,要求公司各企业上报他们的科研项目,自己恐怕会错过这位潜艇的发明者,甚至就连同草创中的东北海军,也会错过潜艇这一利器。

而在另一方面,唐浩然却对公司充满好感,他们总能招募到一些看似落魄的工程师,这些人总会在某些方面给予公司惊喜,尽管没有几位如约翰?霍兰一般享有“潜艇之父”的美誉,但至少他们的才能不会被埋没。

暗自庆幸之余,唐浩然看着约翰?霍兰带来的十几张设计图,基于对军事的爱好,他能够看得出其设计中的不足,更准确的来说是“致命伤”,而约翰?霍兰之所以被称为“潜艇之父”,正是因为他在历史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嗯,霍兰先生,虽然在水面上,可以使用汽油机航行,但是,水下航行时汽油发动机所需空气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潜艇一但潜入水下,发动机自然也就停止了工作。请问你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这才是潜艇的关键,在历史上正是霍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电池加电动机。

“元帅阁下,如果在半年前您向我询问这个问题,我或许无法回答您,但是现在我却可以告诉你,我已经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这要感谢阁下的创意给予我的启示!我的想法是铅酸电池以及电动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