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3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跃扬的唇角一扬脸上尽是轻蔑之色,对于南美的国家,他有一种天然的轻视,那些所谓的共和国,实际上不过就是一个个混乱的军事独裁国家罢了,在那些国家的身上,根本就看不到成为强国的可能。

“西班牙尚是如此,更何是那些南美的共和国?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他们也许会抗议,但是抗议顶多也就是停留在面子上,对于第二太平洋舰队来说,这也就足够了,不要忘了,现在可是南半球的冬天,只要第二太平洋舰队驶过南纬40度,就进入海上航行极为适宜的地区,那些在热带被折磨够呛的水兵,只需要十几天,就能恢复个差不多,如果他们再火地群岛的某一个无人的海湾里休整上一个月,到时候……”

“到时候,俄国舰队的官兵应该基本已经完成了休整,或许在接下来的航行中,他们军舰没有得到应有的养护,但是战斗力非但没有降低,甚至可能会得到提高,因为疲惫的水兵已经完全恢复了过来……”

苏跃扬的话让秋山真之再一次提及了几年前的那个观点,一个基于海军水兵休整的观点,甚至东北海军曾特意对几条航线都进行过“勘探”,当然是以训练的名义,而多次远洋训练证明,南美航线是最恰当的航线,那里看似恶劣的航海条件,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恶劣,相比于恶劣的海况,或许,宜人的温度对于海军来说更为重要,至少在那里,水兵们不需要饱受高温酷热的折磨。

“可是,仍然不在确定啊,毕竟……”

秋山真之的话声稍稍一顿,看着苏跃扬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

“毕竟,总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那,万一他们要是不走那里,而我们又把一切都压在了那……”

不等秋山把话说完,苏跃扬反问一声。

“我们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压在那里吗?”

第255章心思浮动(求月票)

1902年的大连,从正月起,就和东北一样,早已经像座喷发着烈焰的火山一般,喧嚣而沸腾,燃烧的空气融化了世间的一切,那种从未曾有过的狂热,在这个地区的上空弥漫着。

在一夜之间,“国民”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词,便传遍了东北的每个角落,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体会到了那种陌生的,只存在于史书上的骄傲。

面对俄罗斯这个堪称是“西洋强者”的世界上最大国家,被看做是弱者的、甚至都“不是一个国家”的东北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却主动发起了挑战。在中国人开来无论如何这次是毫无胜算的。

甚至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许多人都觉得总督大人疯了,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冲过去一打,居然屡战屡胜,东北的3600万民众一下子就忘乎所以了,一下子被这胜利冲击的有些不着头脑了,中国人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国民性的亢奋。

怎么不是这样呢。

在此之前中国人从未有过“国民”的体验,生活中毫无国家的概念。他们只是某个村落最多是个地区的居民而已,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甚至不知道所谓的“皇帝”不过只是“殖民统治者”罢了,对于他们来说,汉人皇帝也好,满人皇帝也罢,不过只是一个交税纳粮的主子罢了,至于谁当皇帝与他们何干?

正所谓“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但早在东三省总督府创办之前,东三省总督就有目标的引入了在欧洲被称为“国家”这一十分现代的观念,同时又借鉴欧洲的“民族观”引入“华夷之辩”以树立国人的民族观。

东三省总督府为了给国人灌输国家和国民的观念煞费苦心。因此想培养出中国国民。而这一观念,实际上就是灌输“忠义观念”,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思想,只不过相比于旧时的“忠义”,此时的“忠义观”更多的加入国家、民族等事物,当然还有“行为耻感”的灌输,这一切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灌输,在一点点的影响着东北的民众。

东北与内地的任何省份不同,这里的居民有限,在过去的十年间有超过3000万内地人移居东北,他们的移民培训营以及移民点接受系统的“国民改造”,而这些接受了国民教育的人们此时正当壮年。

而现在这场战争就是把这些人送上了战场,而更为惊人的恐怕还是连战连胜。这样的国民性亢奋就是以实物的形式向中国人展示了国家和国民到底是什么概念。

虽说是战争,却也不像旧时史书上的战争那样会使国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地步。尽管政府承担着巨额的战费开支,但是民众却没有感受到税收的压力,当然这是得益于东北经济统制以及数亿亩公有耕地收取的诸多的隐形税——每年十余亿元的“隐形税”不仅支持着东北的工业建设,同样也支持着这场战争。

在战争爆发之后,数以百计的新闻记者从前线发来了最直接的报道,在冰天雪地里,英勇无畏的战士们如果啃着像肥皂一样的饼干,在冰天雪地中作战,而且在远东的严寒中,他们如何忍受着刺风的寒风行军作战着,和古代打仗没什么区别。

在国内的人们看起来,这样的战胜场景,也被想象成汉唐时的那些英雄豪杰们的传奇一样,就像历代的先贤英烈一般,这种武勇唤醒了人们心中隐藏着的荣誉感,民众愿意为此疯狂。,当然疯狂的前提是胜利

在这个夏天,在近六十万俄军被重重包围的时候,陆军夺取伊尔库茨克的重大胜利已传遍大连,传遍东北以至全中国的各个角落。疯狂的人们拥上街头、狂欢劲舞,喊声震天。街道、广场、公园,人潮涌动,彩旗飘扬,满天花纸伴着震耳的爆竹声到处飞扬,到处都是日月旗的身影。

此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沉寂两百多年的有关种族与国家的优越意识,再一次在人们心中弥漫着,已使得整个东北,甚至整个民族都陷入一种对战争的疯狂崇尚之中。虽然前线的伤亡在不继的增加,尽管战费开支高达十数亿元,但是报纸上战争宣传和对英雄的顶礼膜拜,又使他们对这场战争投入了惊人的热情。

一位正在大连的美国记者目睹此景,他不禁惊讶万分,他甚至很难想象,这些人是中国人,甚至在他在发回国内的报道中写道:

“曾经,我们都以为中国人是麻木的,但是东北却铸造了另一种中国人,他们用严格的法律与惩罚将那种麻木变成了呆板与机械,现在的东北人与散漫的关内人不同,你甚至很难相信他们居然是同一种人,现在的东北人只知道服从,他们国家意识极强,自尊心极强,他们的荣誉感也是空前的……可相信这样的国家是最危险的,在通过变革之后,重新拥有力量的他们随时会在任何地方干出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美国绝不能对中国掉以轻心……”

当然,外界的观感如何,并不妨碍这里的人们为胜利而欢呼,同样也不妨碍这个地区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冲击,胜利的冲击是巨大的,在东北各界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股冲击波非但影响着东北,同样也影响着关内。

大连东亚饭店的一处套房内,两名来自内地的客人坐在沙发上,似乎是在商谈着什么,之所以能看出两人是内地人,原因到也简单,无非就是身上的马褂与辫子,在现在的东北,几乎看不到辫子,很多人剃着短发,当然还有许多守旧的人重新蓄起了头发,束起了汉式的发髻,将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至于服装,也看不到满清式的马褂,除了西式的服装外,还有就是汉式服装,十年改变了许多事情,同样也改变了许多风俗。

只有那些“内地人”才会穿马褂,在许多激进的中华主义者的眼中“马褂”与辫子一样象征着奴役,其受到排斥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堂大人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了……”

盛宣怀瞧着张佩纶长叹口气,从春节前中堂大人身染风寒之后,那身子就没怎么见轻,时轻时重的让人忧心之时,也同样让整个北洋上下意识到,留给中堂大人的时间不多了。

“嗯……”

作为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自然知道他的身体情况,甚至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恶劣一些。人生八十古来稀,中堂已经八十岁了……想到这,张佩纶的心底不由的一叹,

“幼樵,你觉得大公子能撑起北洋的门面吗?”

盛宣怀试探的问了一声,在试探时他又特意的观察着张佩纶。

“听说,中堂很欣赏浙江的袁慰亭,大公子这阵子倒是和其挺亲近的……”

盛宣怀的试探让张佩纶的眉头一跳,他口中的大公子指的是李经方,尽管明义上其是李鸿章的长子,但谁都知道其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其为长子。中堂真正的大公子是李经述。

现在随着中堂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原本看似一团和气的府中出现了异样的味道,尤其是那位大公子,更是与诸陆海军将领结交,大有待中堂百年后接掌北洋的意思。

“我听说,东北这边更倾向于二公子……”

盛宣怀又试探了一句,中堂大人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所以他才会极早打算,他比谁都清楚,北洋已经不再是东北的对手,至于大公子更远不是唐浩然的对手,相到十年那个于府中显得有些拘谨的青年,谁又能想到,短短十年间,其就令中堂大人拍马难及,甚至就是这中国……

“杏荪,那你呢?”

张佩纶没有说话,而是直接反问一声。

“你觉得的谁更有资格执掌北洋?”

这一声反问显得有些诛心,若是不了解张佩纶定会以为他在发火,可了解他的都能得到盛宣怀却知道,对于那两位公子,他同样也不放心,实际上但凡清醒者,没几个人放心。

“大公子,嗯……中堂大人似乎说过八字。”

盛宣怀并没有评价,而是引用了李鸿章曾经的评价,只是简单的八字——“吾儿经方,不堪重任”,但这恰恰说明了中堂大人对其不看好,

“至于二公子,其秉性太过孝真,孝真之人……”

感叹一声,盛宣怀把视线投向远处长叹道。

“生此之世,主持一方,实非福事啊!”

生此之世……盛宣怀并没有用乱世去形容这个时代,可张佩纶又岂不知道,现在不过只是乱世将至罢了。

“那以你之见,谁又能主掌北洋?”

“幼樵,你明白,我也知道……”

眯着眼,看着面前这与自己一同来到大连的友人,盛宣怀的唇角微微一扬。

“现在的问题不是谁能执掌北洋,而是万一……到时候,谁能挡得住唐子然的野心……”

下巴朝着另一个方向微微一点,盛宣怀颇是感叹的说道。

“唐子然此人可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十年前,谁能想到他有今天?现在其手握百多万强军,待其击败俄罗斯后,必定会挥师南下,幼樵,你觉得大公子,二公子,他们是唐子然的对手吗?中堂在还好……”

话声略微一沉,盛宣怀看着若有所思的张佩纶。

“唐子然会念着旧时的情份,可若是中堂去了……到时候……”

到时候就没人再能挡着唐子然了!

“十年前,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唐子然是逆匪,可现如今,这天下谁人不知道唐大帅,谁人不知唐大帅不是满清的忠臣,但却是中国的忠臣,一但其获胜,到时候其必定裹胁败俄之威进关,到时候,这乱世可就来了……”

乱世将至!

对于清醒者来说,他们不会因为东北的胜利而欢呼,东北的每一分胜利,在他们看来,都是一道催命符,都是乱世将至的信号,若是中堂再以离去的话,到时候,若大的中国,谁人能阻挡得了东北?即便是现在的中堂……所凭仗的又岂是实力?

“乱世啊……”

感叹一声,张佩樵的神情显得很是凝重,或许其它人不知道中堂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去当那个“忠臣”,但他却非常清楚,中堂不是不能当“乱臣贼子”,也不是不敢,而是不愿,他不愿看到天下生灵涂炭,但凡经历过发捻之乱,经历过那场四之去一浩劫之人,又有几人愿再临乱世?

而现在……这乱世眼瞧着就要来了。

“也许到时候……”

“到时候怎么样?”

双目微微一睁,盛宣怀盯着张佩纶说道。

“到时候,大军挥师南下之时,大家伙又岂会甘心马放南山,当个足谷翁?别人不说,大公子……”

唇角微微一扬,盛宣怀用满是嘲讽的语气说到,

“我还真不相信,到时候大公子会甘心易帜称臣,到时候……”

到时候就非得打一场不可,到时候毁去的会是什么?毁去的可不仅仅只有中堂大人一生的心血,不仅仅只是李家的荣华富贵,一同毁去的恐怕还有大家伙的荣华富贵,毁去的还有大家伙的将来。

与其它人不同,或许盛宣怀的富贵系于北洋,可他终归是个商人,他绝不会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北洋不过只是一棵树罢了,在内心深处,他比谁都清楚,或许在资历上唐浩然远不及他人,但是唐浩然年青,他已经熬倒了几位总督,中堂大人也好,张南皮也罢,他们都已经年迈不堪,子孙辈中谁人能与唐浩然抗衡,就是眼前的张佩纶,这位李家的女婿,又岂能与唐浩然相争?再说,其又岂会任由他人毁掉中堂大人的心血,即便是大公子也不行!

也正因如此,实际上,在意识到中堂大人时日无多之后,他便已经有了定策,现在就是接上几个人一起操办此事了。

“老兄,这次咱们来大连,一嘛是来商谈采买事物,二嘛……”

话声稍稍一顿,盛宣怀用极为轻微的声说道。

“有几位朋友,老兄你也见上一见,总之,不论老兄是否愿意,老中堂……北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老兄,现在你我只能趁着还有机会的时候,尽量保全老中堂一生的心血吧!不要白白的让人来作贱了……”

第256章疑人不用(求月票)

世间纷嚷不断,没有人知道,这人世间倒底有多少阴谋,有多少诡计。尽管许多沉迷其中,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理会所谓的阴谋,所谓的诡计。

与他人不同,一直以来作为东三省总督,作为3600万东北民众的主宰,尽管有着问鼎中原的野心,但是他却不屑于阴谋,在绝大多数时候,他更倾向于无懈可击的阳谋,更倾向于绝对的实力,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阴谋都是不值一提的。

绝对的实力!

对于唐浩然来说,他一直都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以及弱势,论玩弄谋略甚至操弄人心,他都远不及李张万一,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又岂有一个轻与之辈,与那样的人玩弄阴谋诡计,本身就是下策,正因为清楚这一点,在过去的十年间,他才会示人以诚,而现在那份“诚”则演变成了实力,真正的实力,不可懈动的实力。

浪涛拍打着沙滩,因正值夏日,唐浩然难得的抽出一天的时间陪着家人,孩子们在沙滩上捡着贝壳,至于女人们,则在那里准备着午餐,但即便是在假期之中,唐浩然却依然难得有一份空闲的时间,就像现在,前线的事务仍然牵绊着他。

“军队在后贝加尔的推进速度并不是快!”

赤足踩在沙滩上,唐浩然一边走一边对身边的韩彻说道。

在陆军占领了上乌金斯克(既乌兰乌德,之前笔误)后,所进行的战斗则是将包围点连忙成线,再将线扩散为面,逐步形成坚实的包围圈,在此期间,俄国人曾多次试图突围都被打了回来,在多次突围的尝试失败之后,他们便一改先前的战术,改为固守待援。

“陆军不是已经占领伊尔库茨克了吗?如果俄国人不突围的话,再过两个月西伯利亚就降温了,到时候……”

韩彻的脸上带着笑容,两个月以后西伯利亚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