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4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便是偶有不满,那也不过只是癣疥之患罢了!

可若是乡村长期存在不满情绪的话……沉吟着,唐浩然突然开口说道。

“唐卿,若是每年免除50万户左右的田赋,对财政的压力有多大?”

“50万户……嗯,”

沉吟片刻后,唐荣俊点头说道。

“每年大概也就是的几百万元,这是可以接受的,就像我们对军人遗族家庭的免税,每年亦不过只有几百万元,陛下……”

突然,唐荣俊的话声一顿,看着陛下,猜到陛下想法的他连忙说道。

“陛下,对军人遗族的免税本来就是一种皇恩,亦是彰显遗族身份不同的根本,若是断然免税,岂不令遗族心寒?”

对于遗族的抚恤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也正因如此,军人遗族的利益一直深入国家重视,而现在,若是有另一个群体享受与军人遗族同等权力,自然不是唐荣俊所愿意看到的,或者说其它任何人愿意看到的。

“唐卿猜到了朕的想法?”

“去年陆海军征召兵员大概是54。5万人,如果臣所料不差的话,陛下是想给予他们免税特权。”

“你说的不错,不过……”

沉吟片刻,唐浩然继续说道。

“但是,朕并没有打算完全免费他们应纳的田赋,朕的想法是,在他们服役军役以及后备期间,田赋是可以免除的,而在退役之后,田赋可以减少五分之四,作为其服役在乡役的回报,而于十五年的在乡役期结束之后,田赋可减征三成,以作为对其服务国家的回报!当然,这是一代人!”

“贿赂”在某种程度上,唐浩然是在“贿赂”他的臣民,当他意识到乡村间可能存在的革命温床之后,在意识到这一难题极难破解的之后,军队便成为了他唯一的依靠,而军人自然也就成为贿赂和依靠的对象。

“一代人之后,这一优待自然可以结束!”

“这……陛下……”

沉默片刻,唐荣俊意识到这种优待政策的与军人和他们家庭的意义,这绝非只是简单的于门前钉上一块“军属”的铁牌子所能相比,而是高人一等的象征,如同宋明两朝时的国家养士一般,只不过宋明之时,国家养的读书人,而现在,陛下选择了军人。而这无疑于在乡间奠定了一个新的阶层——一个不需交纳田赋的特权阶层。

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每年只需要花费数百万元至多千万元,就可以获得一个固定群体的全力支持——数百万军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永远都将会是朝廷最坚定的拥护者!

第363章军国民化(为新书求支持)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反观历史,弘武六年决定着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了其从未曾有过的锐变,这种锐变是根本上的……而最为根本的锐变是臣民至国民的锐变。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通过不断的国民改造,四万万皇帝陛下的臣民成为了中华帝国的国民,这种改变始于弘武六年,而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改变却始自于最受后人病诟的是,其竟然始自于军国民化。”

《帝国百年》

“村公所的人,过去是靠民间有声望的士绅,而现在则要把军人送进村公所,这样的话,那些退役……嗯,在乡军人的身份如何介定?”

在皇宫的书房内,面对着陛下的要求,袁世凯已经开始用笔在纸上计算着什么了。去年,结束了东瀛总督一职的的他回到了南京,晋升为帝国的民政大臣——在内阁之中,民政大臣地位之显,仅次于总理大臣。

可以说此时的袁世凯已经位极人臣之显,不过即便如此,他依然小心翼翼的,毕竟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他还是懂得的。

沉思片刻,唐浩然摇了摇头说道:

“村公所所兼职档案员、邮递员,又要调解一堆小纠纷,应该算是公务员。话说回来,按照帝国陆军军律的规定常备兵支给全额津贴——每月四元,服役三年退为后备兵,月支津贴两元;又五年退为在乡军人,津贴每月一元;平时各就其业,冬季调操一月,又十年除其军籍……”

在很大程度上,当年东北军的创建过程中,唐浩然充分参考了北洋陆军的组织条例,尤其是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的规定上,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非常简单,中国没有义务兵的先例,而且军人的历史地位低下,所以建立“义务兵役”时,同样参考了北洋陆军的建设,最终这种义务式强制征召和雇佣兵式组织成为了陆海军组织的特点,每一个士兵从服役那天起,国家就和其“签订”了长达十八年的合同,在这十八年中,士兵即便是退役也能从国家领取军饷,应该是津帖。

得益于军人地位的提高,加之强行推动的义务兵役制,使得的现在军队从来都是征召最优秀者,毕竟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都需要服兵役,现在的军队往往云集着中国身体素质最为优秀的农村子弟——95%的士兵来自于农村。

实际上,这正是陆军与海军的区别,陆军往往都是泥腿子——士兵大都来自农村,海军士兵大都来自城市,前者服兵役是因为法律,而后者服兵役却是因为向往大海。甚至两者的军官也是如此,而相对应的是,相比于文盲也可以接受的陆军,海军对士兵的素质要求更高,甚至现在海军已经提出了非高等小学不可的基本条件,而这恰恰是农村子弟最大的软肋。

也正因如此,唐浩然提出的“农村军人免税”方案,才会不至于因为城乡区别作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城市军人没有优待,相对应的是城市军人的退役金会适当的增加。总之,对于军人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而亏待那一方。

在唐浩然最初的计划之中,不过只是通过“税务优待”去扶持出一个“乡间的特权阶层”,进而作为“乡间基石”稳定乡村,在保障国家对乡村控制的同时,阻止任何“动荡”于乡村发生。

但现在,随着计划的完善,最初的“优待军人”却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军国化”,为未来战争作准备的军国化!

如果说,当年唐浩然于东北施政时,所做的准备是为了准备国家的统一以及与俄国的对抗的话,那么现在的准备,却是为了中国的百年之利,也正因如此,“军国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之事,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也是国民改造的要求。

而在推行全国“军国化”的过程中,在乡军人将来担负起维护国家基层秩序的核心,在过去的十年间,军人、军属都享有某种程度上的优待,比如军人家庭可以悬挂“皇家龙纹徽章”等等,但是这往往只限于荣誉,相比于荣誉,这一次,唐浩然准备给予他们的却是更为实际的东北——免税。

农村军人免征田赋的权力,当然,得益于建元后的土地登计,使得政府掌握有每个军人家庭的土地亩数,加之法律上的禁止,因而绝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投效”。而更重要的是,这只局限于士兵,军官家庭仍需要交纳田赋,毕竟相比于那些每月只有四元津贴的士兵,军官的收入一直颇丰。

这些优惠条件势必会进一步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而并不是仅局限于法律字面上的“军人是光荣而且神圣的”,而现在,根据军国民化的要求,军人将进一步神圣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观念。

“所以,不需要再支付额外的津帖,而且这样的话,每过几年,都会有新的一批军人进入村公所,可以说这样的安排,不需要中央和地方支出额外的经费!就像现在的教师一样!那些皇家教师不也不需要支付额外的工资吗?”

“嗯,现在村自治会中,老师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袁世凯如实的说道,在新的农村士绅阶层中,“皇家教师”可以说是最近几年中才形成的一个阶层,他们成为皇权在民间的代言人,负责协助县政府管理乡间,甚至还担负着教化普通民众的责任。

这是这一代老师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原本他们大都是与帝国没有太多直接联系的童生、秀才,他们在旧朝时甚至可能衣食无着,但是在新朝建立之后,通过大规模的速成师范培训,政府为他们解决了衣食之忧,解决了出身,甚至还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地位”——监督村公所的权力。

也正因这种联系,才使得这一代老师对皇家是感恩戴德的。但现在,唐浩然却担心那些接受五年免费师范教育的“优秀乡村学子们”是否能够像他们的前辈一般,对皇家感恩戴德,对帝国忠诚无限。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忠诚也好,抵触也罢,实际上都是利益驱使的!前者因为利益对皇家保持忠诚,后者也是因为利益的不满而对社会充满不满,这才是两者根本上的不同,也正因如此,为防患于未燃,用另一群人去平衡老师于乡间影响力,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陛下,如果军人进入村公所,而且村自治会还要为军人留出席位,会不会对自治会造成冲击?”

摇着头,唐浩然抬眼看着袁世凯摇头说道。

“那些在乡军人,并不会垄断一切,就像教师一般,他们于乡间只是作为新坤的一员,在乡军人即然将作为乡间的“新绅”,为什么不能进村自治会,而且他们进入村自治会,是为了在全国农村推行“新生活”,这个新生活的核心是军事化、纪律化的,仅只依靠皇家教师很难做到的……”

话语稍顿时,看着一旁的蔡元培,他是教育大臣,“公民新生活”将是由参谋部同教育部配合进行,当然,这只是一个名目,一个推动“军国民化”,推动国民改造,谋求“未来五十年国家稳定”的名目。

“当然,我并不是说教师做的不够好,他们做的很好,六年前,全国的识字比便只有10%,而现在是35%,这倾赖于三百万皇家教师的努力,可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尽管识字率要提高,但是国民的素质,依然有待提高,相比于普通民众,军人更讲究卫生,在农村,最干净、最整洁的家庭,不是士绅、不是教师家庭,而是在乡军人,他们把部队的内务习惯带到了个人生活之中,而我们现在的目的,却是为了通过“全民化的军国民教育”,让所有的国民都接受新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

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名义,即便是“分权”,即便是防患于未然,也都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名义。就像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唐浩然此时所考虑的并不是“国民改造”,而是考虑如何制约教师在乡间的影响力,从而稳定乡村。

从桌上的烟盒中取出一要雪茄烟,叼在嘴里,点着雪茄后,唐浩然深吸一口烟。

“因而朕以为,正是要以在乡军人为核心来发动和控制基层,推动农村的现代化,现在的农村也只有在乡军人最有组织性、纪律性以及足够的文化和见识,能够担负起这一重任。至于说地方势力集团,那也是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地方势力集团,正好可以应对县、府自治化后地方主义抬头的倾向。不管你是乡自治,县自治还是市自治,中枢都能通过各级在乡军人会来维持对最基层的控制。”

作为陆军大臣的商德全,这位因后贝尔战役而为西方军事界推崇的陆军元帅,在听到陛下这么说时,立即露出了赞赏的神情,但同时却明白,这个方案想获得政府的支持只怕有不少难度,不知会有多少人一直担心“军人干政”,怎么会让退伍军人来控制农村?

尤其是现在,在帝国建元六年之后,民政官体制正在受到地方的挑战——来自各级咨议会的挑战,各级咨议会已经开始不再满足于仅只做为一个咨议机关,他们同样在渴望着权力,而实际掌握着权力的民政官,一直受到咨议会要求自治的挑战,现在,在乡军人的出台,显然是针对咨议会的自治要求。

当然,在这里,绝不会有任何人去质疑陛下的言语,甚至在像袁世凯这位前驻东瀛总督看来,咨议会根本就是祸害——至少在东瀛,地方自治所导致的势必将是地方势力的崛起,而这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对东瀛四省的控制,但是对于咨议会,作为中国行政体系中唯一一位总督的他,并不能说三道四,毕竟,成立各级咨议会是陛下的要求,甚至就连南京都是帝国咨政院,就连忙陛下都会提及,在时机成熟时,发挥着一定的国会职能咨政院将会成为帝国国会,参与到国宪的制定。

当然,这是未来——一个谁也不知道的未来。在中国或许存在着制宪的呼声。但是呼声并不强烈,即便是有,也是局限于法律界,至于普通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宪法。至于朝廷本身,虽说曾多次提及制宪,但每每问及时间时,回答永远只有一个——“待时机成熟”时。

“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业问题,而农业问题就是农村的问题,农村的问题又是农民的问题,只要我们解决了农民的问题,那么中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不否认农民较之城市居民更为单纯,可是3亿农村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却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发展程度!”

说着,唐浩然朝着众人看去,尽管在过去的多年间,通过卫生警察的设立,城市的卫生以及城市居民家庭卫生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也只仅只局限于城市,毕竟,现在的财力并没有达到于乡村设立卫生警察的地步,甚至只有一些重点市集才会设立派出所,而他们的作用则是治安、户籍以及征税,至于督导辖区内的百姓卫生,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乡下却在数以百万计的在乡军人。

而在另一方面,改造不良生活习惯只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以改造不良生活习惯为突破口,对其国民性加以改造,这才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相比于警察,这些在乡下散布的更为合理,基本上村村皆有,所以,我们要使用军人,通过的进行全民性的军事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改变民众只知个人主义,而不知集休的现状!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最终目的!”

第364章最终目的(为新书求推荐)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最终目的!”

在提及国民性改造的时候,唐浩然只觉胸中一阵激荡,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在后世,每每一提及“国民性”时,人们就会想起鲁迅,鲁迅研究国民性,目的正是为了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他在杂文《不满》中说的那样:“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种族,祸哉祸哉!”逝世前半年,他还在《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