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光绪中华-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然这老家伙听我一问,立刻精神大振,也忘记了刚才说回去就要赶走尚德全的话,为着他述说起来:“回皇上话,这尚德全乃是我大清前藩属琉球国国王之王弟,自光绪四年琉球为日人所吞,至今徘徊北京已十余年,初时一心盼着李鸿章能助其复国,然彼人自不惑而今知天命,李中堂徒然应付而已。如今皇上亲政,圣天子在位,尚氏又兴复国之谋,特来相请老臣。”
  原来如此,在他说话间,我一直在想着他说的这件事情,这事情后世我也略有耳闻,不过还真没想到这尚德全还真有毅力。
  话说回来,这翁同龢为了扳倒李鸿章,还真是什么代价都愿出啊。呵呵,估计他也不是真心想帮着琉球人复国,主要目的是为了李鸿章吧。
  于是我笑了笑道:“翁师傅,这尚德全倒是耿耿忠心,朕见一下也未尝不可,不过,你刚刚说什么李鸿章里通日本,这又是什么话说?”
  翁同龢正色道:“皇上,臣绝无私心,但为国家,李鸿章经营洋务,于光绪四年早有小成,更于同治十三年陈兵台湾慑走日人,暂缓日人觊觎琉球之心,然光绪四年事,实全然毁于李氏之手,彼时日人陈兵六百于琉球,即刻废我大清百年之藩属,后又进兵台湾,李鸿章在兵力占优下,畏敌不前,丧失战机,致使我堂堂大清,败于日本这蕞尔小国之手,更签下北京条约,尝日人白银四十万两,不败而败!臣联想光绪九年李鸿章与法人就安南事媾和,又是不败而败,臣甚疑李鸿章从中渔利卖国!臣恳请皇上查处此卖国之臣!”,说着说着,翁同龢声色俱厉,涕泪交加,跪地恳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所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叹了口气道:“李鸿章。。。李鸿章。朕该拿你如何是好呢?”
  想了一想道:“翁师傅,你即刻宣那个尚德全进宫,朕要亲自问他。”
  “喳——”,或许是觉得事情有戏,翁同龢立刻起身而去。而留在书房的我,却陷入了思索之中,说李鸿章收了日本人的钱故意打败仗,签卖国条约,这我倒也不信,他要钱,哪没有啊,我也能够体会李鸿章的难处,不过看翁同龢的意思,是希望就此事把李鸿章彻底搞掉才甘心呢。
  不一阵,尚德全来了,两鬓斑白,身上穿的也略显寒酸,看上去颇为可怜,见到我立刻跪下,涕泪交加的说起了十几年前的那段往事。
  话说日本人便对琉球生了觊觎之心,而琉球自明朝洪武年间由中山国一统琉球之后,便早早废除了军队,安心做中国的藩属过日子,倒也和平安乐。
  明亡后,琉球继续臣服大清,八旗入关之后,琉球国王尚贤便派使臣金应元请求册封,后又派王弟尚质亲来求藩,终被册封为琉球中山王。康熙元年,改封琉球国王。(琉球原分三国,明太祖洪武年间,中山国统一琉球。)
  但明末清初,丰臣秀吉命岛津氏伐琉球,敲诈粮食每年八千石,并就此自称琉球为日本藩属。琉球国王从未承认,仍是认大清为宗主。(萨摩番岛津氏,萨摩番在日本维新后仍然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
  同治十年,日本擅自将琉球置于鹿儿岛县治下,命琉球国王去国王尊号,被拒绝。
  同治十二年,日本派海军三千人,借口日本属国的琉球人与台湾人冲突为由,出兵台湾,与大清发生冲突,大清水师到来,日军撤退,要求大清赔款,李鸿章为了息事宁人,赔偿十万抚恤银,四十万在台建筑费,日本就此退兵作罢。但此事却在外交上留下一个圈套,大清向日本赔款,则就等于大清认同了日本的出兵借口,即琉球为日本属国。
  第二年,日本便驻军琉球,尚德宏也在这一年来到中国,先向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求助,何丁二人向朝廷急报。
  终于在光绪四年,日本废琉球为郡县,后来又改琉球为冲绳,妄图使琉球人民忘记中山,以及琉球的旧称。
  尚德全边说边哭,说到痛苦处,声嘶力竭,实在可怜,到最后才知道,这一年,被扣留在东京的琉球国王尚泰去世了。
  最后,尚德全已经是瘫倒在地,只是不住哭诉道:“皇帝陛下,臣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亦绝不愿为日国厉鬼!但求皇帝陛下为我琉球做主!显我大皇帝陛下威惠于天下,速赐拯援之策,立兴问罪之师,救我琉球国民于水火!皇上!”
  看他哭得可怜,我忙命寇连才将他扶下去休息。待他出去,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意,砰的一声将拳头砸在书案上,吼道:“翁同龢,拟旨,宣李鸿章即刻进京!朕有话问他!”
  翁同龢喜动颜色,领命去办。
  我见他欢喜得很,却还真不太想告诉他我叫李鸿章来,可不是真的要办李鸿章。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北洋更名
     更新时间:2008…10…11 14:13:01 本章字数:2651
  李鸿章辗转未到,居然连我早就宣旨去叫的邓世昌也还没到。这让我心头火起,这脚头也未免太慢了吧。
  趁着这两天空闲,抽空带着载洸去看了奕忻,到了我感念他这一段时间对我的帮助,提出一起去看一趟被圈禁在家的载漪,奕忻磕谢恩德,但却坚定的表示不去,并劝说我也不用去,这倒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原先我以为亦忻会念着父子之情,我早已下好决定,只要亦忻开口,载漪即刻放归。却不料奕忻根本没有这个意思。
  到了地,载漪早就抛却了往日的荣光,一味的在地下磕头,但却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看着我。我看他磕头的意思里也并没多少恭敬的意思,看我的眼光更是恨意无穷。
  对于失败者,他的面上些许不恭我当然受的住,当即回敬一声冷笑道:“载漪,朕得天命,也不与你计较你心怀怨望之罪,看来你在这过的是舒服了些,越活越不明白事理了!”
  我这话说得极重,那边载洸早已经两个耳刮子刷了过去,我刚要制止,那边屋内却突然响起一声“住手!”
  抬眼看去,正是之前在慈禧面前甚得宠爱的溥俊,溥俊出得屋来,向我跪下道:“皇上,溥俊戴罪之人,带病之身,皇上驾临,溥俊未克远迎,还请皇上恕罪。皇上要责罚我阿玛,溥俊斗胆代父受罚。还请皇上恩准。”
  我背着手看着他,心中不满那是自然有的。呵呵,想来也是我自己自讨没趣,没事跑这来干吗呢。不是找气受嘛。当即一笑,回宫而去,倒是听说载洸心有不忿,隔三岔五的派侍卫去折磨那两父子,我听说了之后,念在恭亲王的份上,叫载洸不要再去胡闹了,又加旨给宗人府,将载漪父子的生活条件稍稍改善。此事便就如此算了。
  又过了两天,李鸿章终于到了,同来的自然还有邓世昌,我自然先接见李鸿章,在养心殿我的书房里,赐座之后李鸿章半边屁股落在了锦凳上,我开口道:“太后薨丧,一律未叫地方督抚进京哭孝,与李中堂一别,也已月余了,前所要得军费款子,朕这次一次都给你。”
  李鸿章一欠身道:“谢皇上恩典,太后一事,还请皇上节哀。”,虽是口说叫我节哀,但脸上却毫无那个意思。
  我笑了笑道:“李中堂,前日有人状告你里通日本,与日人勾结出卖琉球事。朕虽是不信,但也想听听中堂的说法。”
  李鸿章惨淡一笑道:“敢问皇上,可是琉球尚德全?”,见我点头,他接着说道:“若是此人,老臣无话可说。”
  我笑了笑道:“李中堂这是怎么回事?翁师傅在朕这里赌气,你在朕这里也是赌气,你是大清肱股之臣,都不能体谅朕的难处吗?”
  李鸿章一震,默然半晌道:“回皇上,有关此事,老臣实是无从置辩,以后视前事,李某诚然于琉球之失罪莫大焉,然身处彼时彼地,李某亦可说是无过无错。”
  我起身踱了两步,背着李鸿章道:“李中堂此话怎讲?”
  李鸿章看上去对此事淡然处之,倒也不甚惊慌,只是解释了当时的难处,云说浩罕国阿古柏侵扰新疆,俄人进兵伊犁,法人在越南滋事,大清国实在无力同时应付如此多的战事之类。这些我之前也已经了解,此刻听他说来也是意料之中。
  心中想着,便有了决断,轻抚了抚李鸿章的肩道:“李中堂,朕召你来,绝无问罪之意,只是朕体念那琉球人一心向我中华,心中殊为不忍。依李中堂看来,我大清若与日人开战,胜算几何?”
  李鸿章抬起头来,目不转睛的望着我道:“皇上心意已决?”
  我点了点头。
  “皇上若绝意开战,那老臣拼了这条老命也就是了。”,李鸿章不露声色,讷讷的说道。
  “李中堂有什么话但讲无妨,朕不是听不见谏言的昏主。”,我见他明显是言不由衷,便让他放下包袱,有什么说什么。
  李鸿章又看了我一眼,终于跪下来说道:“皇上,依臣之愚见,今岁国逢大丧,士气不振,皇上不如修养生息,以惠万民。”
  我笑了笑,说道:“国有殇,正甲士效命,凯旋疆场之时,以胜利激奋人心,岂不更好?否则国家养军作甚?”
  李鸿章沉默了片刻,又开口道:“臣斗胆敢问皇上,今次臣能带回多少军费?臣想先斟酌兵力,再言战事。”
  我见他有了妥协,便决定再给他点鼓励。于是接口道:“李中堂不用担心银子的事情,朕从内帑拨银五千万两,以作水师特别之用,先前之每年一千二百万两照旧,此乃朕之特别加恩,李中堂可别辜负了朕。”
  “皇上。。。”,李鸿章仿佛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地叩首道:“皇上以内帑激励水师,李某岂敢惜命?况且若军费无亏无欠,李某若是输给日本人,那唯自戕以谢皇上一途了。”
  “李中堂起来,朕不要你死,朕要的是胜利,不过此事不急,总要待水师做好准备之后,再行雷霆之事。”
  “臣领旨谢恩——”
  “慢着,李中堂,朕问你,朕早已宣召邓世昌进京,何故今日才到?”,我想起邓世昌一事,问起道。
  李鸿章怔了一怔,回道:“回皇上话,邓乃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又兼我中军中营副将,军职任重,依北洋条例,三品以上武官请假需经老臣特批,然老臣长在天津直隶衙门,公文往来,又加之国家连逢大丧,是以老臣擅自作主,让他跟老臣一起前来面圣,还请皇上宽宏。”
  我笑了笑道:“这便罢了,军人自当以职事为重,朕此刻便召见他,李中堂可在一旁旁听。”
  “臣领旨。”
  我嘴上说罢了,心下却有些不爽,人家说北洋是李鸿章的私人军队,倒还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心下有了决定,趁着内监传召邓世昌的当口,我对李鸿章说道:“北洋成军几年了?”
  “回皇上话,光绪十四年九月北洋水师挂牌以来,已近两年了。”
  我笑笑道:“好,朕今天就先拨五百万两给你,其余四千五百万两,到九月朕去威海阅兵之日,一同带去。另,自今日起,北洋水师更名作大清皇家海军,朕任你为大清皇家海军大臣,北洋大臣一职就此裁撤,此事朕另有恩旨给你,对了,上次说的那个与洋人合办船厂事宜,进行得如何了?”,改名是我针对北洋但识李鸿章,不识圣旨的现状而做出的决定。也许改个名字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也只能一步步来了。首先便从形式上做起。
  李鸿章欠了欠身子道:“回皇上话,英吉利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已经派员来华,臣已命人让他去参观江南机器制造局,据回报英人极有意向。只是,出资方面,英人似乎另有疑虑。”
  我皱眉道:“这样,李中堂回去后,便带此人来见朕,朕亲自跟他谈。”
  “臣领旨。”
  便在此时,屋外小德子的尖利嗓子叫道:“启禀皇上,北洋邓世昌大人叩见。”
  “宣进!”,我看了一眼李鸿章,连忙叫道。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变种狼群战术
     更新时间:2008…10…11 14:13:02 本章字数:2922
  邓世昌是个仪表堂堂的年轻人,不过三十上下年纪,一身官服一尘不染,见了我,干净利落的一甩马蹄袖,恭恭敬敬的行了大礼道:“臣北洋水师管带邓世昌,恭请圣安。”
  我抬手让他起来:“朕躬安。邓爱卿请起,小德子,赐座。”
  邓世昌又向李鸿章行了礼,这才谢过小德子沾了个半边凳子坐下。我拍了拍手道:“邓爱卿,朕此次召你来,是想问问海军作战的技法,朕最近有些心得,想向邓爱卿请教一下。”
  邓世昌哪敢受得我如此客气?连忙惶恐下跪,我也醒觉过来我的确是客气过了头了,事实上我的确是将后世对邓世昌的尊重带到身上了,所以才会让这年轻人如此惶恐。
  便笑了笑道:“邓爱卿便过来吧。李中堂也一起来与朕参祥一下。”
  两人拢到我的书桌之前,我摊开一张白纸来,取了几个棋子过来拈在手里道:“两位是水师专长,朕问两位爱卿,水战之利何在?船,还是炮?”
  邓世昌看了看李鸿章,没敢说话,我笑了笑道:“李中堂先讲吧,朕看你不说,邓爱卿也不敢说呢。”
  李鸿章憨笑了一下,冲邓世昌道:“正卿但言无妨,天子在上,你我均一殿为臣,可无分尊卑彼此。”(正卿,邓世昌字。)
  邓世昌毕竟年轻,向李鸿章一稽首便开口说道:“回皇上话,依微臣之见,坚船以为屏障,利炮以为剑犁,二者并无孰优孰劣。依臣所见,北洋船则坚矣,然炮却尚不足利。臣。。。”
  我一摇手打断他的话道:“邓爱卿,北洋换炮的银子,朕已允了李中堂,此次从内帑增拨海军特别军费,邓爱卿无需担忧。”,邓世昌自然又是一番感激,我笑了笑道:“另外,自今日起,北洋水师更名大清皇家海军,此事朕另有特旨。朕召你来,是有如此想法。。。”
  说着把一枚枚棋子落在白纸上,又取来一个茶壶,让棋子围绕茶壶,边向两人道:“两位爱卿对于鱼雷艇,有何看法?”
  两人同时微笑,邓世昌含笑道:“皇上,此次却并非臣在李中堂面前藏拙,实在是李中堂于此别有心得。臣不敢妄言。”
  李鸿章也笑了,冲邓世昌道:“正卿无需过谦,想我当年将你调来麾下,便是因你操鱼雷艇别有建树,故而特别向邓廷桢大人要了过来。”,话虽这么说,李鸿章还是正色向我道:“皇上,同治十三年,臣于天津尝见俄人之鱼雷艇来华,试演之下,威力非凡,故而心生建我大清水师之志。亦尝于访欧之时,多购鱼雷。然初购之时,亦被西人所欺,颇有银钱损失,特别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及德国伯恩公司,骗我银钱甚巨。故而现时之海军,鱼雷艇建制虽已小有规模,然尚难有所大用。唯因西人因鱼雷艇艇小价低,我方订量又不多,故而只肯卖大舰,不肯制小艇。”
  我想了想,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么加大定量呢?于是指示李鸿章道:“李中堂,前言与阿姆斯特朗公司合作一事,你可向洋人订购两百艘鱼雷快艇,同时加购十艘铁甲巨舰,注意,此巨舰不重攻击,但重防御,若你有门路,可找德国伏尔锵船厂订制,另要求大装载量,朕要用它来装运补给鱼雷艇之物。嗯,我大清海疆数万里,北洋南洋都要加强,先从北洋办起。此订单耗费,由朕从内帑一力加拨,李中堂算来,此约需耗银钱几何?”
  李鸿章掐指细算,须臾说道:“约需纹银两千五百万两至三千万两。皇上这是。。。”
  我看了看两人,细细观察两人脸上的表情变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