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天国当附马-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位这一路辛苦;路上的事本帅也听说了;两位有何打算?”曾国藩笑着问道。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不知道曾国藩是啥意思;都不敢随便回话。
  “两位别误会;本帅并不想打听二位的**;本帅只是敬重二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二位是大清朝难得的将才;所以;本帅不希望二位回京之后;蒙受不白之冤;所以;这会有此一问;本帅想说的是;如果二位将来有用得到本帅的地方;尽管开口;本帅绝不推迟。”曾国藩道。
  “大帅…。。”邓定公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自己还没开口;这曾国藩自己却主动提出来要帮忙;真是太意外了。
  曾国藩是谁;在整个大清朝;那算得上是跺一跺脚;朝廷都要抖三抖的人物;如果有他出面帮着说话;此次之事一定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邓定公这样想。
  “大帅;无功不受禄;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只是此次粮草被焚;实属末将二人大意所致;如果朝廷追责;那也是理所当然;我们坦然受之;相反;如果朝廷不责;末将二人反到会心中有愧;所以;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大帅就不用操心了。”邓定公的话还没有出口;冯子材就已将话头接了下去。
  “冯将军;你这是拒人好意于千里之外哟;其实;你不需要对我们大帅有太大的戒心;我们大帅也只是想帮帮忙而已;他这样做;也是想为国家多留下几个人才;现在的大清朝;良才已经不多;特别是能统兵的良将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像二位这种栋梁之才再有所损伤;那国家肯定会大伤元气;为国家计;大帅甚是忧心;所以;大帅只是单纯地想帮这个忙;并非是对二位有何居心。”坐于一旁的李鸿章不失时机地道。
  “大帅;军师;你们的好意;末将明白;但末将自打懂事起;就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做错了事;自己就要承受由这个错误所带来的所有后果;这叫担当;而且是男人的担当;所以;这件事还是由末将自己解决更为合适一点。”冯子材的坚持有他自己的道理。
  “老冯;你也真是;人家大帅都开口了;你还硬撑着干嘛;我们也要分清现实嘛;而且;这也不全是我们的错;我们没必要将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所以;能过得去;就过去算了;何必跟自己较真呢?”邓定公实在是憋不住了;这才将自己的意思讲了出来。
  “老邓;人各有志;你如愿意让大帅帮;我也不阻你;可是;我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冯子材看来是铁了心了。
  “你…。。”邓定公一时语塞。
  “好了;二位;你们的意思;本帅已经清楚了;二位也不用为这事伤了和气;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本帅暂时不会插手管这事;一切先看看朝廷怎么说;如果到时;朝廷能秉公办理;那我们乐见其诚;但是;如果朝廷有失公允;那么;本帅做为一个知情人;到时出来讲句公道话;应该可以吧;这应该也不算违背你们的做人原则吧;冯将军;你说呢?”曾国藩笑着道。
  “大帅真是用心良苦;如果末将再推迟;那就是不识好歹了;末将在此先谢过大帅。”冯子材诚恳地道。
  “好;既然如此;那二位就在这大营好好休息两天;等养好精神;就回京覆命吧。”曾国藩道。
  “谢大帅;另外;大帅;末将还有一事;想请您帮忙。”冯子材道。
  “冯将军客气了;请讲。”曾国藩道。
  “末将已经就此次之事拟好了一份奏折;想使用大帅的通讯渠道;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不知大帅是否可以帮这个忙。”冯子材道。
  “小事一桩;你让军师去办就行了。”曾国藩道。
  “那就先谢过大帅;军师了。”冯子材道。
  曾国藩与李鸿章都说不谢。
  说到这;该讲的都讲完了;冯子材与邓定公便退下去休息。
  曾国藩与李鸿章对望一眼;都叹了一口气。
  “大帅;今日一见;这两人确实颇为不凡;只不过;这冯子材就是太纡腐了点;从这点看;似是不足以成大事。”李鸿章道。
  “你错了;照本帅看来;这冯子材恰恰是可以成大事之人;心思缜密;出言谨慎;有情有义;更难能可贵的是;原则性强;总之;他身上的优点实在是太多了;这样的人;现在的大清朝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曾国藩赞道。
  李鸿章还从没见过曾国藩对什么人做出如此高的评价;他能将这些词用在这冯子材身上;由此可见;曾国藩是多么看重冯子材。
  “大帅;可惜此人不愿意与我们同坐一条船啊。”李鸿章道。
  “没关系;有的是机会;军师;你记住了;只要时机到了;你一定要助本帅拿下此人;本帅今天将话放在这里;此人之才堪比古之韩信。”曾国藩一字一顿地道。
  “大帅;恕学生无礼;依学生看;此人只是光有其表;不一定真有所谓的统兵之才;象大帅手下的这些将领;哪一个不是杀伐果决之辈;而且;干大事要不拘小节;可是;按冯子材今天的表现来看;学生真是看不出他哪一点可以与古人相媲美。”李鸿章显然是不同意曾国藩的话。
  “军师;这正是冯子材的可贵之处;试想;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原则都没有;那我们还敢用吗?所以;他的这个特点;在你看来是缺点;但在本帅看来;恰恰是最大的优点;你看着吧;冯子材只要能遇到伯乐;他一定能一飞冲天。”曾国藩道。
  “大帅;学生受教了。”李鸿章对曾国藩的分析虽仍存疑惑;但他绝对相信曾国藩的眼光。
  “军师;大争之世;用兵争强;靠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拿我们湘军来说吧;大清朝军队何止千万;为什么朝廷非要用我们湘军来拒敌呢;军师;你说说看。”曾国藩道。
  “我们战斗力强;能帮大清朝抗衡太平军;这应该就是朝廷用我们的最真正的原因。”李鸿章道。
  “没错;一针见血;说白了;就是因为我们可以有希望将太平军剿除;所以;朝廷才用我们;而我们可以用来与太平军争的;就是我们与他们不相上下的战斗力;那么;战斗力又是从何而来呢;照本帅看;首先;要有统一的思想做为指导;再经过严格的训练;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配合比较实用的战术;这样;才能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力。”曾国藩进一步剖析道。
  李鸿章点点头;并没有打断曾国藩的话;曾国藩继续往下讲
  “而如今的满清八旗;绿营;汉营;你想想;他们能做到本帅所说的那些么;不可能;他们已经完全成了一堆废得不能再废的废品;所以;朝廷除了用我们湘军;已经别无选择。”
  “大帅;我们湘军在大清朝的军队中;实在是太显眼了;学生有点担心;万一将来;我们将太平军击败了;朝廷必定会对付我们湘军;所以;我们不得不早做准备。”李鸿章道。
  “军师;不用多想;这个问题;本帅早已经想好了。”曾国藩道。
  “请大帅赐教。”李鸿章道。
  “事成之后;解散湘军。”曾国藩。
  “解散湘军?”李鸿章很惊讶。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准将军过太平;这是古训;所以;解散湘军是唯一的出路。”曾国藩道。
  李鸿章仔细品味曾国藩话中的意思;开始有点明白过来。


第二百一十五章 偷袭安庆府

  粮草虽然大部被毁;但毕竟还有少部分可以救急;所以;曾国藩的大军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也为清廷再一次筹措粮草赢得了时间;也就是说;曾国藩前线大营的危急也算是暂时解除了。
  这一段时间以来;曾国藩率领的清军一直被太平军牵着鼻子走;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并且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曾国藩窝了一肚子气。而且;清军的士气也颇受打击;如果再不反击;那么;清军之气势必定会土崩瓦解;所以;曾国藩考虑再三;决定主动出击;力求扳回一城;以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具体的进攻计划被确定了下来。
  曾国藩为清军确定了两条进攻路线;第一路;以曾三为将;带领小部分兵力佯攻石达开的大营;牵制石达开的主力;第二路;由曾国藩亲自率领主力;绕道石达开大营之后;直奔安庆府;给石达开来个釜底抽薪。在曾国藩的计划之中;如果此计得成;太平军必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太平军大营之中;石达开与众将正在谈论突袭曾国藩粮草的事情。
  “此次山谷奇袭;虽然未竟全功;但也算是给了曾国藩及清廷不小的打击;同样是大功一件;黄兄弟;赵先生以及破天;在此一役中;应记首功。”石达开高兴地道。
  按石达开所说;李元度等人所料真是不错;山谷焚粮之举绝属太平军所为。
  “谢王爷。”被点名的几人都躬身答谢。
  “听外间传言;此次清廷的押运总督冯子材与邓定公二人乃难得的将才;本王以往只是有听这两人之名;但却素未谋面;破天;照你看;传言是否属实。”只要是人才;谁都喜欢;石达开也不例外。
  “王爷;从我们之间交手的情况来看;这两人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这也是末将没有趁胜追击的原因。”郭破天回道。
  “赵先生;派出人手;密切留意此二人的动向;看看有没有可能将其收服;为天国所用。”石达开沉吟了一下道。
  “是;王爷。”赵小锋道。
  “近段时间;将士们劳苦功高;本王认为;我们可以暂时停止军事行动了;借此机会;让大军得以休整;准备来日再战。”石达开停了一下;又道。
  “是;王爷。”众人应诺。
  该议的都议完了;众将也就散了;各自去准备大军休整的事。
  黄旭刚刚出帐;就看见刘玉华正在帐外等他;看样子;似有急事找他。
  “玉华;怎么回事?”黄旭问道。
  ‘大哥;大事不好了。”刘玉华急道。
  “不要急;你且慢慢说来。”黄旭变色道。
  “刚刚查实;清军兵分两路;目的地分别为我军大营及安庆府;安庆府一路的清军前锋已经绕到了我军背后;想必不久就将到达安庆城外。”刘玉华道。
  “情报是否属实?”黄旭脸色凝重地问道。
  “绝对属实。”刘玉华道。
  “那另外一路呢?”黄旭又问。
  “离我们大营只有五十余里。”刘玉华道。
  “敌情如此严重;为何现在才知;如此说来;我们情报处是严重的失职。”黄旭成立情报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快捷地掌握敌方的所有动态;现在敌人都到了眼皮底下;情报处才发现问题;这不是失职;是什么?
  “大哥;此次是我们没做好;敌人使出了很多障眼法;误导了我们;我们愿意受罚。”刘玉华道。
  “好了;事后再总结吧;现在;你与我一起去见王爷;向王爷说明情况;研究一下怎么应付。”黄旭说完;便扯着刘玉华一起去面见石达开。
  听完黄旭的叙述;石达开眉头紧皱;没有马上发表意见。
  “王爷;形势紧急;不论怎么都好;我请命率领特种作战分队;先期赶往安庆府;争取在清军进攻安庆府之前;进入安庆府;协助宇文博格大人固守安庆城。”黄旭道。
  “好;兄弟;这一次就靠你了;只要你们能坚持一天;本王就有信心击退来犯之敌;然后率军增援安庆府。”石达开道。
  “是;我这就去安排;立即出发。”黄旭道。
  “拜托了;兄弟。”石达开郑重地道。
  “王爷放心;我一定协助宇文大人;誓死守住安庆府;等待王爷大军的到来。”黄旭道。
  “好;全看你的了;兄弟。”石达开道。
  由于情况很严重;所以;黄旭已来不及多想;他集齐特种作战分队;疾速奔向安庆府。
  此行;每位特种作战分队都分别带有两匹战马;他们人不离鞍;马不停蹄;一路狂奔。
  就在黄旭离开前方大营不久;清军就全部开到了安庆城下;并且分四面围住了安庆府;而围城之后;曾国藩打算先礼后兵;先行劝说宇文博格投降;如若不降;再行强攻。
  宇文博格在此之前已接获消息;清军来攻;所以;他也做出了安排;城防军已是严阵以待;宇文博格与城防军的几位将领;静立城头;朝城外的清军看去;只见城外旌旗招展;黑压压的人流象乌云一样裹住了整个安庆府;宇文博格见此情景;面有忧色。
  “求援的消息送出了吗?”宇文博格问站在身边的城防将领。
  “大人;在清军围城之前;已经送出;如果王爷能率领大军及时赶到;那此次危急可解;但如果王爷不能及时赶到;那就麻烦了;所以;大人;末将建议;我们须留好后路。”城防将领道。
  “后路?我们已经没有后路;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宇文博格微微一笑;淡然面对死亡。
  “是;末将必定誓死追随大人。”城防将脸色一变;也决然道。
  “大人;城外清军有书信道。”忽有部卒来报。
  宇文博格神色若常;接过部卒递过来的书信;挥挥手;让部卒退下。
  他展开书信一看;是清军主帅曾国藩写给他的劝降书;书中洋洋洒洒几千言;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讲述得都是一个意思;力劝宇文博格投降。
  宇文博格看完;轻轻一笑;将书信按原样封好;在书信的封皮上写上;城破;有死而已;天国无投降之人几个大字;遣人将书信退回给曾国藩。
  看着士卒带着书信离去;宇文博格知道;血战就要开始了。
  曾国藩手握宇文博格退回的劝降书;心中也佩服宇文博格的高风亮节;但可惜了;他们之间添为对手;既然不能尿到一个桶里面;那他也只能毫不留情地挥泪斩马谡了。
  既然劝降已经不可能;曾国藩也不再啰嗦;召集众将;研究攻城方案。
  不一会;众将齐聚曾国藩的帅帐之中。
  “诸位;此次攻城;定要竭尽全力;尽量在一天之内攻下安庆府;因为曾三那边可能拖不了太久;一旦我们这边变成持久战;那么;石达开的授军一到;我们就可能腹背受敌;大军将陷于危险之境;所以;各位务必努力;争取一鼓作气攻下安庆府。”曾国藩大声道。
  “定不辱使命。”众人齐声应诺。
  “军师;你分配任务吧。”曾国藩道。
  “是;大帅。此次攻城;四面强攻;所以;我们这里要分四路进攻;东门由曾国华将军率军主攻;南门由曾国荃将军领军;西门李元度将军是主帅;北门则请罗泽南将军坐阵;胡林翼;彭玉麟二们将军总领预备队;哪里需要;预备队就投向哪里。”李鸿章道。
  “是。”众将洪声应诺。
  “好;本帅命令;大军攻城。”曾国藩洪声道。
  随着曾国藩的一声令下;惨烈的攻守大战在安庆城内外展开。
  清军的进攻最先在东门开始;曾国华率军进攻东门;一通鼓罢;他命令弓箭手先进行一番激射;压制住城头的守军;接着命令步军藤牌手顶在最前面;挡住安庆守军的箭雨;掩护后面负责攻城的步兵;而步兵则携带着攻城器械准备攻城。
  在城门守军的第一轮急射停止之后;清军步兵便开始了冲锋;潮水般的步兵涌到城墙下面;竖起云梯;手握盾牌和钢刀;开始攀向城头。
  城头的守军则在守城将的指挥下;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块;圆木等猛砸城下意欲抢城的清军;或是点燃火把;直接烧掉清军的云梯。在一根根圆木和一块块石块砸下时;往往伴随着一串串凄厉的惨叫声;然后是看见被砸到的士兵掉下云梯;或一命呜呼;或受伤惨嚎;惨烈程度由此可见一般。
  在城楼上争夺的同时;清军的撞城车也被推了上来;狠命地撞击城门。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安庆城门的守军抱着必死的信念力保城门不失;经过一番又一番拼死的搏斗;东门仍然是牢牢地掌握在安庆府守军的手中。
  曾国华见状;又是急;又是气;亲自阵前督战;命令清军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东门;清军在巨大的压力下;努力向前;但面对哀兵之势的守城军;仍然是久攻不下;反而是清军的伤亡却是越来越大。
  远处观战的曾国藩与李鸿章见众将士士气将竭;知道再攻下去;也是徒增伤亡而已;所以只能命令撤军。
  听到鸣金的声音;攻城的清军与守城的安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