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天国当附马-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搜索进行了好长时间,最后还是没能将人给找出来。
  越是这样,田小二与东方不惑越是要认真地找,他们偏不信找不到这二人,于是,大军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仍是不停地搜索,再搜索。
  而在这搜索的当口,黄旭也率第十军团以及特种作战分队进城了。
  接到圣驾,田小二与东方不惑简要地向黄旭汇报了仁川之战的情况,特别还提到了户木孝允与伊藤博文之事。
  黄旭边听边点头,最后他问道:“军师可有消息传来?”
  黄旭口中所说的军师是指李鸿章。
  他这是在问海上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并无任何消息传来。”田小二如实禀道。
  黄旭听完,不再说话,低头默默沉思起来。
  田小二与东方不惑不敢打扰,立于一旁静静等候。
  过了好一会儿,黄旭才抬起头,只听他轻描淡写地道:“只是两条鱼罢了,跑了就跑了,影响不了大局,现如今,咱们还有大事要干,不能再在此事上耽误时间。”
  “大哥,如果就这样放跑了,那多可惜啊!”东方不惑在一旁忍不住道。
  东方不惑已当这两条大鱼是瓮中之鳖,心中之刺,他岂能轻易放过。
  “不,没说要放过,只是改变一下搜索的策略而已。”黄旭一摆手,断然道。
  他没说要放过这两个日本人。
  东方不惑一愣,颇为不解地道:“大哥,你的意思是……”
  东方不惑吃不准黄旭的意思。
  黄旭轻轻一笑,道:“内松外紧,在外扎紧口袋,在内就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如此才能让这两日本人以为风头已过,从而自己主动浮出水面,如果象现在这样紧锣密鼓地拉网式搜索,那不等于是间接向这二人通风报信吗?”
  黄旭到是将这事看得很透。
  东方不惑听罢黄旭之言,然后仔细一想,总算是有点明白了。
  大哥不亏为大哥,比起他们来,那想出的办法就是好。东方不惑除了佩服之外还是佩服。
  “大哥想出的办法就是好,我现在立即就去安排。”东方不惑还沉浸在崇拜的意境当中,田小二却已经准备用实际行动来落实黄旭的想法。
  田小二意欲将黄旭的想法立即付诸实施,他与东方不惑的想法一样,如果真让这两个日本人走掉了,那就是太可惜了。
  “好,小二,你尽快去安排,还有,立即派人通知李军师,骆军师,还有第六,七,八,十军团以及特种军团的正副主官到我的帐中议事,是时候要进军日本本土了。”黄旭双手的手指轻轻敲着他坐下的椅背,缓缓地道。
  这才是黄旭关心的大事。
  败其军,灭其国,铲其根,绝其种。
  对待日本人就是要狠,对待日本人就是要绝,对待日本人更是不能留任何的情面,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其不再有抬头的机会。
  黄旭这一次就是想永绝后患,绝对不能再将日祸遗留给后世子孙。
  而这一次正是好机会,黄旭达成自己心愿的好机会,太平军必须一战而竟全功。
  黄旭相信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同样相信他的太平军也做好了准备。(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二章 保命之道

  离仁川港中心码头的不远处,有一处破烂的茅草屋,从外望去,这茅草屋是烂得不能再烂了,而构建屋子所用的茅草经过多年风霜的洗刷,也已变得脆弱不堪。
  或许一阵风吹来,茅草屋将会应风而塌,最后变成一堆乱草。
  可是,这个时候,它仍傲立风中,虽摇摇欲坠,但却偏偏不倒,让人在惊叹之余,竟然隐隐为它的前景担忧起来。
  而在这毫不起眼的茅草屋中,此时却突然传来几股粗重的喘息声。
  茅草屋中藏有人!
  破烂的茅草屋中竟然藏的有人。
  “司令官阁下,太平军似乎已经停止了搜查行动,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行动了?”一阵蟋蟋嗖嗖的声响之后,有人轻声问道。
  但是,被问到的那司令官却并没有马上做出回答,而是好一阵沉默。
  过了好一会儿,另一个声音这才又响起:“不急,再等一等。”
  这声音应该是那司令官。
  而他这简短的几个字却似乎饱含深意。
  这司令官的话也似乎很管用,他此话一说,那问话之人便不再多言。
  接着便又是死一般的静,当然,除了那些喘息声之外。
  时间过的很快,夜幕开始降临。
  而或许是等的有点心焦吧,原先问话那人似乎颇有些艰难地咽了咽口水,然后忍不住又再问道:“司令官,我们的给养已经耗尽。恐怕捱不了多久了。”
  他说的是事实,同样也道出了他们现在所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
  “再等一等。”回应他的仍然是这句简单的话。
  那问话之人虽有满肚子的疑问,但还是忍住了没再问,司令官都说了要再等一等,他只能再等了。
  不过,等待归等待,但这次却没让他等待太久,在离刚才的问话约摸过去半个时辰之后,那被称做司令官的人突然道:“是时候了。”
  他的声音低沉而又坚定,让人感觉到他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
  “司令官。所有出海的大路已被太平军的舰队封锁。唯一可行之路就只剩下那条凶险万分的海上小路了。”那问话之人颇为惆怅地道。
  虽是躲过了城内的搜索,但想要逃出生天,却仍是困难重重。
  至于那人提及的那条海上小路,虽是隐蔽。但恐怕是人迹罕至。想必没什么人走过。如此说来,走那条路,与来一次大海探险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一句话。大路走不通,小路风险大。
  可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和机会却已经不多了。
  又是一阵沉默。
  而沉默过后,那被称作司令官却斩钉截铁地道:“走小路。“
  司令官是打算闯一闯这风险未知的小路了。
  而两者相较,取其易行者,相较大路之上的机会,走小路虽然会碰到很多未知的风险,但毕竟成功的希望却也很大。
  所以,拼一拼,说不定会拼出生路,而且,他们也只能是拼一拼了。
  而司令官的话就是命令,是命令就得执行。
  “是,末将这就去安排。”那问话之人应诺,急忙起身去做准备。
  可是,他尚未转身,那被称作司令官的人却从旁拉住了他,只听那司令官道:“户木君,一切小心。”
  前行之路艰难,大家必须风雨同舟,而司令官的这话说的也是真心话,真心的关心之语。
  而至此,茅草屋中之人的身份也就显露无遗了。
  是的,正是太平军久寻而不得的户木孝允与伊藤博文等人。
  这些人竟然藏在这种地方,难怪太平军找不到他们,真的很会找地方。
  而且,这的确也是个好地方。
  躲避搜查的好地方。
  如果仅从寻找藏身之所这一点来说,伊藤博文等人急中生智的本领,着实令人佩服。
  可是,这些人又是怎么跑这来的呢?
  这还得从头说起。
  当户木孝允在城楼上听伊藤博文说起援军未至之事后,知道形势已经无法扭转,所以,他便力劝伊藤博文放弃大军,只身逃命,以后再找机会报仇。
  而对于户木孝允的提议,伊藤博文当然是不能同意了,他身为日军统帅,上需对天皇负责,下要对全体将士负责,他如果就这样走了,不要说天皇不会放过他,就是他自己,也不会原谅自己,这可是涉及到几十万将士的性命之事,几十万条人命啊。
  很显然,伊藤博文不愿意走,但户木孝允却偏偏在一旁力劝,于是,二人便发生了僵持。
  不过,真要站在伊藤博文的立场上想一想这事,他的坚持还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即使他再理智,他也不会有勇气做出逃跑的选择,那不是缺德吗?
  虽然后来伊藤博文还是逃了,但那是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被户木孝允强迫而退的,而从他本心上来讲,他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况且,被强迫而退,那意义也不同,即使以后追究起责任来,伊藤博文也能给自己,给其他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样说来,不知这伊藤博文是聪明呢,还是滑头呢,亦或是傻啊?
  也许只有伊藤博文自己心里面明白吧。
  而他们是在后有追兵,前有阻截的情况下,灵光一闪间想起了那海上的小道,而想到了小路之后,再窜到那破烂的茅草屋之中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于是,这茅草屋也就成了他们暂时的栖息之所。
  而再说起这海上的小道,也另有一番由来。
  这条小道是伊藤博文率领大军进军朝鲜之时无意间发现的,当时,他只是出于谨慎而留上了心,出于本能而派遣户木孝允做了一些准备,在当时,他根本就没想过这会成为他们跑路的选择,可是,世事难料,无心的一步棋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派上了用场。
  不知伊藤博文是该庆幸呢,还是应该赞自己有先见之明呢。
  也许是五味杂陈吧。
  总之,这条小路是伊藤博文等人此时最正确的选择。
  而户木孝允去了不一会儿,便回来了。
  当他回来的时候,脸上竟挂着久违的笑容。
  难道有好消息?其他众人在心中嘀咕。
  果不其然,户木孝允报道,船只还在,所有给养一应俱全,如果省一点用,足以让他们这一队人在大海上支持一月有余。
  伊藤博文听到此报,脸色一如既往地平静,也不喜,更不忧,似乎这一切都已经在他的预料之中。
  而其他那些护卫亲兵就不同了,他们闻听此言,那是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要不是害怕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责怪,他们早已经欢呼起来了。
  冥冥之中,似有上天照拂,他们命不该绝。
  既然如此,他们就不能拂了上天的好意,正好趁此良机逃命。
  于是,做了一些必须的准备,借着夜色的掩护,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率领着他们的那队亲兵,踏上了那条未知的小路,开始了亡命之旅。(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三章 都是好消息

  这边厢,日本人亡命而逃,而太平军一边,却又收到好消息。
  就在黄旭召集众将议事,着手准备进攻日本本土之际,却忽然传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朝鲜国有变。
  当然,这变不是变坏,而是变好。
  朝鲜国王李元通在与手下的三驾马车,李过,霍东洋,李元培等人商议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们向帝国皇帝黄旭提请将朝鲜国并入中华帝国的版图,直接将他们之间的附属关系变为直属关系。
  当黄旭收到李元通的呈请的时候,起初也是颇为惊讶,但是,当他确认李元通不象是在开无笑之后,便转惊为喜,而且是惊喜不已。
  李元通的这个要求,无论是对黄旭,还是对中华帝国,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天大的好事,而且还是送上门的好事,既然如此,如黄旭不笑纳,帝国不接受,那不是傻吗?
  黄旭与他的帝国是不会这样傻的。
  所以,黄旭欣然同意了李元通的请求,并重赏之。
  至此,中华帝国少了一藩国,多了一个朝鲜民族自治区,而朝鲜民族自治区则下辖两个省,朝南省与朝北省。
  为什么会是朝南与朝北省呢,原来,朝鲜民族自治区被分为朝南与朝北两省,是中华帝国的军机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向黄旭提出来的,军机处的众军机认为,如此划分。不仅便于管理,而且也符合朝鲜的实际情况。
  而这个新成立的朝鲜民族自治区就是原先的朝鲜国,实际上,前后只是改换了一个名号而已,仍然是原来的那块土地,仍然是原来的那一帮人。
  而帝国对朝鲜的管理,则完全体现在自治二字上,帝国不派人管理,以朝鲜自治区的自己人管自己人。
  原国王李元通被封为中华帝国的亲王,实授朝鲜民族自治区总督一职。仍代帝国管理着他原先的地盘。而且,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其自裁。
  如此一来,在朝南及朝北的地面上,李元通仍是独一无二的老大。无人可挑战他的地位。唯一可能对其做出节制的只有帝国的皇帝黄旭。
  而他的待遇与之前相比。不仅没变,而且还加挂上了帝国亲王的尊号,虽然只是虚衔。但也绝对不是随便盖的。
  所以,总体算来,他还赚了。
  面对如此完美的结局,不知道李元通晚上会不会躲在被中偷笑呢,也许他会想,早知道有如此好的待遇,他就早点归降了,也早一点享福,免得担惊受怕。
  总之,朝鲜并入中华帝国,对原朝鲜的君臣来讲,都绝对是好事。
  不过,在中华帝国一方,为策万全,也为了防止朝鲜国内有人出现异心,黄旭也留了后手,做出了一些必要的安排,他将太平军第一,二两个步兵军团摆放在了鸭绿江边,这样,朝鲜一旦有变,这两个军团足以搞定一切。
  而在朝鲜国并入中华帝国并正式更名朝鲜民族自治区之后,中华帝国举国欢腾。
  朝鲜国,不,中华帝国的朝鲜民族自治区,朝南省与朝北省的官员以及子民们也是携手相庆。
  所有人庆祝打败了日本人,光复了朝南,朝北两省。
  所有人都在庆祝朝南,朝北两省并入了帝国的版图,从此以后,原朝鲜国的子民就成了中华帝国的子民。
  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事情。
  而由于朝鲜之事,太平军原定于尽快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被耽误了下来,日本国内也是难得地迎来了一丝喘息之机。
  日本明治天皇在获知日军兵败朝鲜,太平军准备进军日本本土之后,他立即便向全国发出了紧急动员令,令全国加紧战备,征集兵员,严加训练,广积粮草和器械,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足准备,扎紧篱笆。
  明治日日夜夜绷紧着神经,严防太平军的突然进攻,可是,他随后又收到消息,太平军暂时取消了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他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不过,他并没有松懈,仍是一刻不停地整军备战。
  但是,日军的大部精锐都已经战死在朝鲜,大部分经验丰富的将领也已经殁亡,这就直接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一波罕有的将领荒。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稍为有点战斗经验的小队长,中队长等都被直接提升为将军,而那些战斗经验丰富的士兵则被依次递增为小队长,中队长,很多人都因此得到了破格重用。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总不能让明治天皇自己去带兵吧。
  然,一将虽难求,但尚可觅之,而帅才就难办了,现在的日军之中实难以找不到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统军之才。
  明治天皇是多么渴望他的伊藤博文还在,他的三杰与三虎还在,这样他可以省多少心啊。
  可是,明治同样知道,他这只是白日做梦,这些人是再也回不来了。
  只要想起这些,明治天皇就感到心烦意乱,焦躁不已。
  这也难怪,面对着亡国之忧,他身上的压力实是巨大。
  而就在明治天皇被这些烂事搅得不得安宁的时候,好消息却不期而至。
  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竟然活着回来了。
  经过了死亡之旅的考验,他们竟然活着回到了日本。
  奇迹,又有人创造了奇迹。
  而这个奇迹对明治天皇,甚至是对全日本的臣民来说,不谛为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现在太需要象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这种坚实的臂膀了。
  收到此消息,明治天皇决定第一时间接见二人,他已经有点等不及了。
  明治天皇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