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天国当附马-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亏与赚之间原本就不存在绝对的界线,这要看各自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这个问题,很多事情的内在只是在一念之间罢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战之后。英国人想必会更加珍惜那剩下的两万铁骑,恐怕轻易不会再拿出来参战了,如果太平军想打那两万铁骑的主意,只能再等良机了。
  而既然一时之间无法再打那两万铁骑的主意,就只能回过头来对付那三十万英印精锐了。
  这也是个硬骨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付。
  而在电告黄旭之后,曾国藩便展开了自己的计划。
  他决定以东西两路军的大部分力量来围猎这三十万精锐,但随后战争的进程却让战场形势急转而下。而且让双方都始料未及,一场原本在计划之中的围猎行动变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大会战。
  曾国藩决定。以西路军的少部分兵力来牵制阿萨姆关上的英印联军,然后西路军主力隐蔽东下,与东路军主力聚兵一处,合力对付英军那三十万精锐,然后出其不意地聚而歼之。
  但是,英军却不知用什么办法事先侦知了太平军的意图。他们并不让那三十万英印精锐落单,而是将英印联军的八十万大军全都放置于太平军的正面,严阵以待,让太平军一时之间无计可施,无隙可乘。
  双方之间因此而对峙起来。
  战事并没有按照曾国藩预料的那样向前发展。而是偏离了原本设定好的航线,出轨了。
  这让曾国藩很是有点无奈。
  但是,无奈归无奈,最后还得找出破解之道。
  于是,曾国藩与众将反复商议,希望可以找到这把破解困局的钥匙,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找到。
  也许,太平军只剩下一条路可以就走了。
  那就是硬打硬拼。
  可是,如若要硬拼,以当前的实力对比来看,太平军并不占优势,太平军东西两路大军加起来差不多接近一百万人,这与英印联军的八十万相较,也只是稍占上风,如果直接对垒,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毕竟悬念还是存在的,所以,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增兵,直到实力完全压过英印军,然后再以绝对的实力胜之。
  只不过,不管实力如何,不管结果如何,如果硬拼,太平军最后都将要付出甚为惨重的代价。
  可是,战事发展到了这一步,已经由不得人再有其它想法了,只能拼命向前,倾尽全力战胜对手,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曾国藩只能将当前的情况电告黄旭,静待黄旭的旨意。
  这么大的决定只能由黄旭来下。
  而黄旭回电则是令曾国藩暂时按兵不动,他将率预备援军尽快来援。
  于是,曾国藩率军继续与英印联军对峙。
  而双方也在积极地做着各方面的准备,积蓄力量,构筑工事,迎接大战的到来。
  战争的阴云似乎已完全笼罩住了这一片天空。
  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当中,黄旭的所率的预备大军到了。
  如此一来,太平军的三支大军,总计一百五十万人马,终于在这阿卜杜拉行省汇齐了。
  大军齐集,一场大会战即将展开。
  而黄旭到了之后,连茶都还没得及喝一口,就召集众将议事。
  局势如此,怎由人有半点懈怠之心。
  然后,一场重要的战前军事会议便在黄旭的御帐中展开了。
  这次会议很重要,它将直接决定这仗怎么打。
  所以,太平军中副军团长级以上的将领全都被要求参会,而会议由黄旭亲自召集,曾国藩主持。
  而此次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与英印联军打这一场仗。
  现在,太平军是以一百五十万人马对英印军的八十万人马,兵力对比上,差不多是以2:1领先,当然,领先固然是好事,但也正是这种领先,却给太平军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让太平这对待这场仗的态度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只能胜,不能败。
  所以,会场上的气氛也有点紧张。
  “诸位,请安静,安静。”曾国藩的目光绕场一周,然后伸出双手往下压了压,道。
  于是,众人停止讨论,全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曾国藩身上。
  然后,只见曾国藩大手一挥,接着道:“今天请大家来,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这场仗如何打,希望大家不用顾忌,各抒己见;尽管畅所欲言可也。”
  一百五十万大军,那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指挥,如何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大件事,所以,必须商量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皇上,总司令,末将以为,大军汇集,已无任何投机取巧可言,双方只能以硬碰硬,进行一次实打实的较量,综合实力强者,自然最后能够胜之。”东方不惑直接而又干脆地道。
  这是东方不惑的风格,他向来敢言,更不喜拐弯抹角,所以,打破沉默的往往都是他。
  不过,他的话倒也并非全无道理,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敌我双方的兵力加起来已达两百多万人,而且双方之间所处的这一片区域空间狭小,缺少运用战略战术的纵深,而且迂回的空间不大,所以,如果想要出奇计用奇谋取胜,恐怕难度很大。
  说穿了,就正如东方不惑所说,双方之间只能来一次硬撼,看看究竟谁的力气大。
  当然,这也是黄旭与曾国藩会召集众人讨论的原因,他们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希望可以多一些人,多出一些有用的主意。
  “嗯,东方之言虽然直接了一点,但也算是一个办法,那么,除东方之外,诸位还有其它的办法吗?”曾国藩听了东方不惑之言,也不置可否,他继续问道。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须我师焉,曾国藩始终相信,好办法就是在讨论之中产生的,集思广议才是大道。
  “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对英印联军进行穿插包围就好了,可是,空间如此狭小,如要穿插包围,那可真是有点难度。”田小二在一旁感叹道。
  他也觉得这是个头疼的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这都是人多地方小惹的祸。
  “如此说来,我们岂非已是黔驴技穷了。”曾国藩皱了皱眉头,道。
  在曾国藩与黄旭的心目中,硬打硬拼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他们希望还是可以找出善策良方,以智而非力胜之。
  但依实际情况看来,想找到完美的办法,恐怕实在是有点难度。
  而田小二发言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再出来接话,毕竟这好办法不是谁都能想出来的。
  帐内一时之间也陷入到了沉默之中,众人都低着头,绞尽脑汁地想着对策。
  “皇上,臣以为,我们可以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歼之。”李鸿章突然开腔道。
  李鸿章显然是已经有了好办法。
  这智囊的脑袋与其他人毕竟不同,转得就是快一点。
  而帐内众人听说李鸿章有了好办法,都不禁竖起了耳朵仔细倾听。
  而黄旭与曾国藩也来了兴致。
  李鸿章这话就象给苦闷之中的众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而李鸿章自然也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一丝丝满怀期待的眼神都投向了他。
  李鸿章见此,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将自己的想法缓缓向众人道出。(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五章 精心谋划

  李鸿章提出的办法是诱敌深入,然后再围而歼之。
  他提出,先以主力大军找一处合适的地方埋伏,然后再以一军做为诱饵,从而诱英印军出战,接着便想办法将其引入到太平军的埋伏之中,围而歼之。
  其实,说穿了,这计也不是计,只不过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战术罢了,而这所谓的战术,甚至可以说已经被太平军都用烂了。
  不过,也许正因为是用烂了,所以,太平军对此战术的运用就不失之于纯熟,而且可以说完全是已经烂醉于胸了,也就是说,太平军此时用此战术,必定用的更加得心应手。
  而将难事变为易与之事,李鸿章是深谙化繁为简的道理,也更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看来,他提出采用此战术完全是有的放矢。
  可是,这计说起来容易,恐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有人都知道,双方大军对峙的这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根本就施展不开,那么,太平军将如何去找地方埋伏,如何能够找到隐藏这百万大军的地方,这可不是说一说就可以办到的。
  如果连这最起码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又如何将此计付诸实施呢。
  但是,李鸿章却有他道理。
  他认为,太平军的一百五十万大军如今虽已合兵一处,但他们并非是完全聚在一起,而是分三个不同的方向对英印联军形成合围之势,曾国藩所统率的东路军在东面,田小二统率的西路军处西面,而黄旭亲率的预备大军则居南方,互为犄角,互相声援。给英印军构成无形的压力。
  这就是太平军的兵力部署态势。
  而正因为此,李鸿章才认为有文章可做。
  他的想法是,东西两路大军可以从东西两路分别退却,然后迂回到南面找一处可以埋伏的地方进行埋伏,接着便只需静静地等待鱼儿入网可也。
  而这两路大军必须做到完全退到英印联军的视线之外,让他们相信太平军的主力已经退走了。
  与此同时。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则需要负责诱敌。
  为什么要让黄旭诱敌呢,一来,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在纸面上要比其它两路大军弱一些,这让英印联军会生出轻视之心,而只有轻视才能带来机会,二来,黄旭的身份特殊,如果向英印军透露出他的身份,想必英印联军也会动一下坏心思。而只要他们敢动这心思,那李鸿章的这条诱敌大计就有成功的可能。
  也就是说,这是一条有着很大成功机会,但也充满着危险的计策。
  如果运用的好,英印军便能按照李鸿章的思路行动,而太平军大功告成的机会便会大增。
  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太平军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是因为。东西两路大军撤走之后,黄旭所率的大军就成了孤军。如果英印军倾巢而出,那黄旭就必须率五十万人马来对付英印军的八十万大军,一旦被英印军咬住,那损失必将重大,况且,这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黄旭,这位中华帝国的皇帝,他可是在这预备大军之中,万一有什么闪失,不但太平军对印作战将会一败涂地。恐怕国内的局势也会因此而不稳,如果处理不好,也许黄旭花大力气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就会土崩瓦解,那就不仅仅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而是动摇根本的大问题。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策,到不如说这是一场赌博,一场对太平军来说输不起的赌博。
  太平军一方必须慎重对待。
  当李鸿章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之后,那些原本充满期待的目光便开始变得暗淡起来,他们从李鸿章的话中嗅出了风险。
  众人都觉得,这完全就是用帝国的命运在赌,而这赌注实在是太大,大得让人难以接受。
  一句话,这看似平常的计划策却是蕴含着一个巨大的风险,没人敢说行与不行。
  可能,有能力下这个决心之人就只有黄旭这位帝国的掌舵人了。
  而事实上,自从李鸿章提出这一计划之后,黄旭也考虑了很久,并且是将这事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安危,他相信即使有危险,凭借他的实力,不要说什么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抗衡整个英印联军的狂话,至少,他如想自保,那绝对是没问题的。
  而他真正担心的是,万一英印联军并不上他们这个当,他们并不出战,或者说并不以全军出战,那怎么办?
  如果英印军龟缩不出,那他们不是白忙活了吗?这一来一去,他们得花多少精力,而且这大军来回调动的过程之中,万一有什么破绽被英印军发现,并善加利用,那太平军的损失可能会很大。
  所以,这个决定还真是有点不好下。
  “大帅,你怎么看?”黄旭低头沉思了很久,这才抬起头问曾国藩道。
  黄旭素知曾国藩虑事周详,对此事,他相信曾国藩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而曾国藩见黄旭垂询,连忙恭敬地道:“皇上,依臣的意思,此计未尝不可一试,但有一事却是万万不可,臣请皇上万万不能以身试险,只需派一员上将顶替皇上领军诱敌即可。”
  曾国藩这话的意思是说,此计照行,但黄旭不可亲自领军诱敌。
  由此可见,老成谋国几个字用在曾国藩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黄旭见曾国藩同意此计,心中便有了计较,然后他又将此计的前前后后连贯起来再仔细地想了想,便决定行此计策。
  于是,黄旭拍板,令众人按照李鸿章所说的办法行事,但具体细节由曾国藩牵头拟定。
  不过,有一点,他却强调必须按照他的意思办,那就是,他必须亲自率领预备大军出战,如此一来,他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势,从而调整对敌的方略,随机应变,务求诱战成功。
  而这一战最后是否可以成功,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可以成功地诱敌出战,这番重任,黄旭必须亲自担当。
  而黄旭此言一出,众人立马表示反对。
  黄旭是什么身份,他可是帝国的皇上,怎能让皇上以身犯险,如此一来,那岂非是说众人无能吗?况且,黄旭一人身系帝国的安危,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那帝国就完了。
  所以,无论如何,众人都不能让黄旭去冒这个险。
  而黄旭见他一出声,众人就表示反对,不禁心中一暖,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毕竟有这么多忠心的属下死心踏地跟着自己,为自己着想,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不过,他心意已决,这一次,他非得自己去不可。
  于是,他坦诚地向大家说明了他要亲身前去的原因,并且向众人保证,他此去必定竭尽全力完成诱敌之事,退一步说,即使不成功,这也不会危及到他的生命,因为,他的实力,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说到最后,众人见拗不过黄旭,而且他说的也在理,更重要的是,众人都知道黄旭机智过人,武艺超群,正如他所说,即使事情办不成,他自保还是措措有余的,所以,众人也就勉强同意了。
  不过,众人还是给黄旭上了一道保险,那就是他得让东方不惑跟着保护他。
  黄旭见众人同意了他的意见,只是附加了一个不算条件的条件,他便愉快地接受了,况且,有东方不惑这个兄弟在一旁,他也就不愁寂寞了。
  众人黄旭首肯,全都出了一口气,然后情不自禁也山呼万岁。
  而既然计议既定,那大军便开始忙碌地做着准备。
  一百多万大军的调动,那可不是儿戏。
  而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大军便开始分头行动,实施他们的计划。(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六章 英军三巨头

  太平军大寨中,此时只剩下黄旭率领的这一路五十万预备大军仍然呆在原地未动,而其它两路大军已经按原定计划去的远了。
  黄旭令卢博,余震东,关唐等人率军大张旗鼓地拆除营地,并对外装出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总之,他们努力地想让英印军明白,太平军准备撤了。
  当然,太平军如此大张旗鼓的行为肯定是瞒不住英印军的,况且,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一丝不漏地被传进了英印军的耳中。
  而英印军的几位首脑人物也正在思忖着对策。
  这包括负责在前线指挥英印联军作战的英驻印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一世以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