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关云长-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羽摆了摆手道:“发!将这笔钱财全部发掉发到每一个军士手上!我作为主帅担当了一把手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弟兄们,以前我没这个权力。现在我说了算了,一定要稿赏搞赏三军犒劳犒劳将士们!”

    “诺!我这就去办!按照丞相说的去办!”杨修当即领命而去。。。。。。。。

    关羽作完这个决定捋了捋胡须: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一百万的纹银发给将士们不过是每人五两,这么大个家要养起来还真不容易,真是狼多肉少啊!看来还得努力赚钱养家糊口方是上策,要不连这个年都过不起了!作为头一个新年,关羽便拿出了103万纹银来庆祝和给军士们过年,要知道这可是多半年的粮饷啊!但关羽琢磨之后还是决定将他花了。而且这么的痛快,其实连董卓那么的挥霍也不曾如此,过个年就花了这么多的银两,这不是败家么?

    但在关羽看来事情却不尽然。俗话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不论是谁都有这么个感觉,那就是当回忆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往往都注重第一印象,关羽也明白这个道理,作为头一个新年,作为一个新的主帅出现,他当然也得表现出一种新的气象,也许这个看似花费不少,但细细想来却是值得的,关羽这个银子也是花到了点子上,他用这些物质上的财富赢得了人心,大家对他这个丞相的第一印象也当然是好的,关羽作为一个主子与董卓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他能赢得人心,他总是为别人着想,俗话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不管你担当了多大的官做得了多大的职位,对于普通人来讲你能为他造福那就是最好的官。

    关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而对于忠于他的那些臣子和属下还有他带的那些士卒,他这个主子要不为他们考虑为他们着想,试问人家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跟你干为你卖命,当然这个时代讲究忠义,但是作为一个人他是有着物质需求的,信仰是好事,但不能当饭吃,所以在物质上给予人以支持,到了什么时候还是有作用的,关羽举事那时,为什么军士们会那么快就倒向他那里,这自然有关羽的过人之处但不难否认,关羽在物质方面从不亏欠军士和弟兄们,每当缴获的东西他都分给军士,这么多年来关羽散尽自己的钱财来维持整个部队的运转,来补贴军士们的开支,从未拖欠,也正因为如此他自身没能攒下什么钱财,其实他很能挣,但都花在了自己手下的人身上,而他自己除了基本的吃穿足用之外根本没什么私房钱了。

    当然你会问那么大的官再国库中随便支出一些花了不就行了,但关羽岂是那么挥霍浪费之人?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他从不乱花一分钱,这是他与董卓最大的区别,他也很豪爽,一掷千金甚至是万金,但那些钱全都花在了自己的弟兄身上,这次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本来动脑筋搞到这么多的钱财,可以充当军费的,但为了过年为了他这个主帅能展现出一个新气象,他还是将这笔钱财散尽发了,就是这么的慷慨,当然这个年最大的赞助者就是洛阳的这些大户了,这些人果然有钱,一下子成了过年的最大赞助商。。。。。。。。。。。。。。。。。。。。。。。。。。。。。

    一百多万的纹银这么快就花光了,看来还得努力赚钱啊!还得给弟兄们改善生活,要钱的地方太多了,明年的改革必须坚定执行,关羽这样想着,想着,突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物质和精神的问题,改革抓的说到底不过还是物质问题,而精神世界呢?也得抓起来,必须在治下树立一种制度,好的制度能为改革铺路,更能约束人的作为,使作奸犯科者不敢贸然做事,使得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以实现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这就是制度的作用,关羽想到这寻思道:“制度!制度!”想到这他突然想起一个人来,谁呢?那就是他刚刚提拔的光禄大夫蔡邕。
正文 第352章 蔡邕
    之前他就想专门去造访一下蔡邕,但苦于事务缠身,每天为纷繁复杂的公务缠身,他把这个事情便抛到了脑后,这回好了,过年这几天相对轻松许多,身边又多了杨修这么一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关羽方感到身上的担子轻了许多,正好利用过年的空闲时间去造访一下蔡邕!

    这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蔡邕的六世祖蔡勋,喜好黄老之术,汉平帝时曾任郿县令。父亲蔡棱,也有清白的操行,死后称贞定公。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他与叔父、叔伯兄弟**,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不法。听说蔡邕的琴鼓得好,于是告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启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假称生病,返回家中。

    蔡邕在家里无所事事,品玩古董,不与时人来往。受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设疑自通的启发,于是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中正确的而纠正不对的,创作了《释诲》来警惕和自勉。

    公元170年(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

    当初,朝廷认为州郡会相互勾结结伙营私,于是下令互为婚姻的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互相担任监察官吏。后来又有三互法,规定互为婚姻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禁忌更加严密。选用官吏,非常不容易。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的人都不能担任幽、冀两州的官职,致使二州的官职缺职很久都无人接任。蔡邕上疏建议灵帝废除近禁,不要拘于时间与三互法,只要合适的就可以任用。但灵帝没有理会。

    灵帝喜爱辞赋,又创作了《皇羲篇》,因此许多人是因为会作文章才得到任用。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引来很多无操行趋炎附势的人,都在鸿都门学任职,喜欢讲一些地方风俗、乡里小事,灵帝非常高兴,不按常理来提拔他们。而几十个市井小民,谎称自己是宣陵孝子,都被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职。当时常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地震、冰雹、蝗虫为害。而鲜卑又侵犯边境,百姓为劳役赋税所苦。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下令群臣各自陈说可行的治理国家大事的措施。蔡邕上密奏陈说应该施行的七件事:

    明堂月令。天子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季夏之节,居明堂迎祭五帝于郊。为了导引神气,求福丰收。清庙祭祀,孝敬祖先,养老设教,告诉人守礼化俗,这些都是帝王的大业,祖宗恪守奉行的。而有关部门常因藩国有丧,宫内生育,以及吏卒病死,经常发生禁忌,缺而不行。只看到南郊斋戒祭祀,没有废缺,至于它祀,每有不同的说法,难道南郊卑而它祀尊贵吗?孝元皇帝的诏令说:‘礼仪所敬,莫重于祭祀,所以全心全意亲自奉行,是为了表达其肃敬之情。’

    而孝章皇帝元和年间的旧事,再次申明议修群祀,以祈丰年,前后诏书,用心诚恳。而如今以来,更换太史,忘了礼敬的大事,听任禁忌的书流行,拘信小故,亏废大典。按《礼》,妻妾生子,斋戒,不入侧室之门,没有废掉祭祀的规定。至于说宫中有死丧的发生,三月不祭,是说普通百姓只有几间房子,不少人住在一起,不便举行祭祀。难道说宫廷广大,臣妾众多也可以不祭祀吗?从如今起,斋戒祭祀的制度,应该按照以前典章执行,才可以说对灾异的发生,作出了回答。

    臣听说国家即将兴盛,常常听到好的建议。往内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治理情况,往外也可以了解百姓的情绪。所以先帝虽然聪明圣哲,还是广泛征求意见,询问政治之所以得及其之所以失的原因。又因发生灾异,寻访那些隐居不仕的高士,重视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的察举。直言敢谏,不绝于朝廷。陛下主政以来,连年发生灾异,没有听说下诏征召贤能,真正应当遵循过去一些好的措施,让忠心耿耿的大臣发挥敢想敢说的精神,让《易传》所说‘政悖德隐’的话不得流行。

    访求贤能的方法,不只一种。有的人因道德修养好而著名,有的人因直言敢谏而被人称道。如今,朝廷里面的人,没有因忠信受到赏赐的,反而常常因诽谤诬蔑而被杀害。因此群臣闭口,不敢说话。郎中张文,以前一人敢于直谏,陛下采纳他的意见,斥责了三司。群臣心悦诚服,平民百姓也高兴。臣认为应该提拔张文担任要职,用以劝勉忠贞之士,向海内宣扬。广开贤明政治之路。

    司隶校尉、各州刺史的职责是督察不法。检举坏人,分清是非。幽州刺史杨熹、益州刺史庞芝、凉州刺史刘虔。各有奉公守法、痛恶坏人坏事之心,杨熹等检举劾办的,效果最好。其余有的不理不申,有的枉法曲断。都不称职。有的本人就有罪过或错误,与下面所应检举的相同。而法纪败坏,无人揭发,公府台阁也默不作声。五年诏令,议遣八使,又令三公采长史臧否考察人民疾苦,上奏陛下。这时奉公守法的人。欣然得志,为非作歹的人忧恐失色,怕得要死。但是,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忽然停止了。

    从前刘向上奏说:‘决策犹豫不决的人。为一般小人大开方便之门;养成了优柔寡断习惯的人,招来谄媚诽谤的坏家伙。’刚刚听到一点善政,转眼之间就变了卦。枉使天下百姓猜测朝政,莫衷一是。应当追定八使,揭发不法的人和事,另选忠诚清白的人任职,赏罚严明。到了年终,要对三公评定好坏。让百官知道奉公守法就是福,营私舞弊就是祸。这样,灾害的来源,也行就可以堵塞了。

    臣听说古时铨选官吏,一定要诸侯三年推举一人,叫做岁贡。孝武皇帝时,郡里除选举孝廉外,还要选拔贤良、文学之士。因此名臣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文事武功盛极一时。大汉的得人,只此数路而已。至于书画辞赋,只算得小才,治理国家,就不见得有能力。陛下刚刚即位时,最先讲求经术,处理政事的余暇,看看文学作品,用以休息。如今走棋的游戏,不是推行教化,挑选人才之本。而诸生唯利是图,作文章的人很多。稍为高明一点的,也引用一些经训劝喻的话;下等的凑合一些俗话俚语,与倡优调笑取乐差不多;有的剽窃他人的作品,假冒名姓。臣每每在盛化门奉诏,录取比较好的,没有被录取的,也跟着安排工作。已经给了恩惠,不好回收,让他们保住俸禄,已经够意思了。不可再使他们治人和在州郡做官,从前孝宣皇帝在石渠阁会集诸儒生,孝章皇帝在白虎观召集众学士,通经释义,这是伟大的事业文武之道,应该遵守奉行。至于一般的小能小善,虽说也有可取之处,孔子认为如果以之办大事就会滞碍不通。所以君子应当立志办大事。

    县长的职务是治理百姓,都应当勤谨工作。给百姓办了好事,这才算有功绩。赏罚应该分明,而如今在位没有什么才能退下来的,大多被授以议郎、郎中的职务。如果才华好,不应让其列入冗散人员,如果有罪过,自然应当判罪。难道认罪怕审讯,反要求调离,互相仿效,好歹没有个标准之理?先帝典章制度,没有这个规定。应该查验真伪废除干净。

    臣看见许多人以宣陵孝子为名被任命为太子舍人。臣听说孝文皇帝下诏丧服三十六日,虽说是继承皇位的君王,父子至亲,公卿列臣,受恩至重都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服从诏令,不敢逾越。如今虚伪小人,本不是骨肉之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恩情,又没有真正的禄仕,却表现哀痛思念,这种哀情根据什么产生的呢?他们聚集陵墓之旁,假称奉孝,行为既掩饰不了他们的心迹,在义上又没有根据。

    甚至还有不法分子藏在里面。桓思皇后庭祭和升柩的时候,东郡有盗人妻的逃在孝中,原籍追捕,才服了罪。虚伪杂乱污秽,说也说不完。而且,先到的可以授官了,后来则被遣归;有的常年在陵地,因暂时回去漏掉了;有的用人代理,也得到宠荣。纷争怨恨,在大路上吵吵嚷嚷,不成体统。太子的官员,应挑选有德行的人,难道只用一些坟墓丑恶的人?没有比这还不吉祥的事。应该把他们送归田里,揭发他们虚伪诈骗。”

    奏书送上后,灵帝于是亲自在北郊迎祥气,举行辟雍礼仪。又下诏把那些以宣陵孝子为名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的,统统改任丞尉。

    同年七月,护乌桓校尉夏育上疏请求讨伐鲜卑,而犯罪被处罚的护羌校尉田晏则通过中常侍王甫请求灵帝命自己为将讨伐鲜卑,以此来赎罪,王甫也同意出兵。蔡邕上疏劝阻。但灵帝不听。八月,灵帝派夏育、田晏、臧旻及南匈奴屠特若尸逐就单于等各率一万多骑兵出击,被鲜卑首领檀石槐下属三部的大人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在其中画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下诏州郡三公推举征召诸生。有的出任刺史、太守,有的入朝任尚书、侍中。有的竟封侯赐爵,士人们都认为与他们在一起是可耻的。当时,妖异的现象常有发生,人人惊恐。七月。灵帝下诏召蔡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至金商门,入崇德殿,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他们关于灾异及消除变故所应当采取的办法,蔡邕用心答复。

    灵帝又特诏询问蔡邕:“近来灾异变故的发生,不知是什么罪咎引起的。朝廷焦急,朕心里也害怕。访问群公卿士,想听到一些忠言。他们都守口如瓶,不肯尽心。因为你经学功底深厚,所以朕特地问你,你应该阐明得失。指出为政的要点,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怀疑恐惧。全按经述对答,为了保密,要用皂囊封上。”

    蔡邕于是上奏认为妇人、宦官干预政事,是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并弹劾太尉劾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又举荐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任太尉刘宠,认为可以向他们咨议朝政。灵帝在看了奏章后很是叹息,在起身如厕时,奏章被曹节在后面偷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