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侠之君临天下-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正满脸微笑的杨家家主和张家家主,也是一下愣在了那里。

    “你们好大的胆子!”将酒杯狠狠的往地上一摔,张家家主一下就站了起来,狠狠的说道“你们这些武夫竟然敢私闯民宅,我要到知府大人那里去告你们!”

    “杨家家主,张家家主,你们两家才是好大的胆子,竟然敢谋刺太子意图谋反,来人将他们给我拿下,这事情别说是区区知府了,就算是南京首辅也救不了你们!”

    “什么?”这些人冲上来,竟然一下就扣给他们一个谋逆的帽子。他们是本本份份的商人,虽然平时欺男霸女,偶尔偷税漏税,但那都是小错误,现在谁不那么干呐。可说道谋反,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呐!

    “军爷,几位军爷,误会,都是误会。我们都是本地富商,世代深受皇恩,怎么可能去做那种大逆不道之事?”

    “有什么好误会的,你们两家的公子竟然众目睽睽之下,公然围攻太子,还说你们不是谋逆?”冷哼一声,带头的人也不废话,直接就大声说道“如今你们两人的儿子已经招了,现奉太子殿下令,将你们两家所有人押入大牢!”

    “不,我们没有,我们没有!”事到临头了,他们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小太子,分明就是在坑他们。他们只是断了小太子的财路,没想到小太子竟然要断绝他们一家子人的活路。这位小太子,好狠的心呐!

    “殿下,如今杨家张家还有方家的人,已经全部押入了大牢。另外奴才已经查出来了,当晚的那七个人,除了这三家之外。还有杜家和王家的人,还有一个是南京兵部侍郎之子!”

    “他们三人,的确是他们再**之中遇到的。不过因为他们也曾经对殿下动手,所以奴才已经传令将他们全部押入大牢,家产全部抄没。而且奴才已经对这几家人分开严刑逼供,应该没有疏漏!”

    说着,张仁就把一个小册子拿了出来,恭敬地递了上去“此次抄家,奴才共抄没白银六百万两!”

    “六百万两,竟然有这么多?”眼中精光一闪,赵乾知道这帮商人有钱,但没想到会这么有钱。抄没了七家,竟然抄出了六百万两这么多。

    “启禀殿下,张家杨家都是世代盐商,家资百万很正常。而且其他的杜家乃是世代粮商,王家人也是有名的玉石商人,家资丰厚。他们家产多,并不奇怪。只是这南京兵部主事家里,竟然也抄没除了三十万两!”

    “哼,大明的根基,都被这些人给腐蚀了!”

    “对了!”说着,张仁又小声提醒道“除了这六百万两意外,这几家在各处地产,庄园,店铺等等还没有来得及估价,不过奴才觉得,怎么也能再有两三百万两才对!”

    “看来我未来一段时间里,是不用再为钱发愁了!”笑着看向张仁,赵乾轻轻问道“张仁,你老实告诉我,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隐瞒什么?”

    “殿下,老奴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随意伸手啊!”听到赵乾的话,张仁立刻就跪了下来,满脸的委屈啊。

    这一次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为了给赵乾最后再留下一个好印象,他真是一点也没动啊。张仁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原来还这么清明,财宝在眼前竟然没有丝毫的动心。

    “行了,起来吧,就当是我错了!”

    “殿下,这一次恐怕是老奴最后一次为殿下做事了!”说着说着,张仁眼圈就微微红了起来,小声的说道“南京之事若是传回京城,奴才肯定小命不保。殿下,奴才不在之后,殿下要保护好自己啊!”

    “行了,这件事情我会处理的!”将张仁拉了起来,赵乾连声宽慰道“你放心,父皇毕竟人在北京,不能拿你怎么样的。实在不行你就换个名字不就好了,放心吧,我说过你为我办事,我是绝对不会让你吃亏的!”

    “殿下此言可是真的?”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啊,行了,下去支一万两银子,这是你应得的!”

    “为殿下做事,乃是奴才的本份,奴才不要任何的赏赐!”骤然从地狱到了天堂,知道自己不用死了,张仁当时就少有的硬气了一把。财帛不能动人心,才为大丈夫啊!

    赵乾这边动作很快,他本来就是安排好的。只是剧本跟他之前安排的有细微的出入,不过结果都一样。抄家,把人关进大牢等等的动作可谓一气呵成,没花费几日的时间。

    就在北京城的崇祯皇帝收到太子遇刺消息的同时,赵乾给崇祯皇帝的信,也在快马加鞭之中赶到了。当时的崇祯皇帝这给气的,我让太子去南京是去避难的,怎么会遇到这样的破事。太子身边的那些高手们,是干什么吃的。

    不过当看到赵乾的信的时候,脸色顷刻之间就阴转晴了。因为赵乾不仅来信宽慰他,说这一切都是误会。只是两拨人遇上了,互相看不顺眼,掐了一架。并且赵乾在后面,附送了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如今国难当头,每天摆在自己案头的都是钱。这这地方失守了,那那地方遭灾了,还有被围在松山的洪承畴一日三催请援。总之在崇祯皇帝的心里,这些情报其实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要钱。

    有钱就有粮食,有粮食就有兵。而现如今,在自己最最需要钱的时候,太子把抄家所得的钱送了过来,崇祯皇帝两只眼睛都快冒金光了。根据赵乾信上所言,他抄家共抄得两百万两。自己留下五十万两练兵,剩下的全给他这个父皇送来了。

    好儿子,真是好儿子啊。崇祯皇帝一看,心情很好,大笔一挥,太子自己留下十万两,剩下的一百九十万两都给我送来,练什么兵。大明除了九边和辽东这些地方,其他地方的兵有几个能拿到钱的,有十万两意思意思就不错了。

    好心情的崇祯皇帝,对赵乾遇刺这事情也怎么关心了。锦衣卫的情报之中说的很清楚,这其实就是有人**妇女,太子看不惯上前说了两句,然后两拨人就打了起来,算不上遇刺,只能算是街头打架。

    虽然作为太子这很丢皇家的脸面,不过在看看收获,丢点脸就丢一点吧。这太子要是被打一次,就能弄这么多银子的话。说不定,崇祯皇帝直接就拉着赵乾到大街上多打几次,说不定连明年的军费也凑齐了。

    不管事情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只是小冲突也好,太子真遇刺了也罢。这抄家的钱,是绝对不会再退回去了。至于这倒霉的七家人,交给刑部去头疼去吧。

    不过为了这事情,大臣们是天天吵。这几家人**妇女,还打太子是不对,可太子也不能街上去跟人打啊。大臣们心思很简单,也很务实。这几家人倒了,家也被抄没了,没钱打点他们了,打的还是太子,那就只能算他们倒霉了。

    可照太子在南京的闹法,总有一天会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太子还是快回来吧,回到北京的深宫里待着,不能在南京待了。

    可是崇祯皇帝不傻,北京这地面是越来越危险了,他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让太子出去,还能再回来。再说,太子每个月也能孝敬个三五万两银子,而且还在不断的上涨之中。要是叫太子回来了,这些钱你们出啊。

    对于崇祯皇帝的决策,赵乾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只是提了条件,这钱可以给,但你得饶了我身边的人。

    思索再三,崇祯皇帝也就答应了。不过这些人保护不力,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所有护卫杖责五十,王安三和张仁两个人,重责一百以儆效尤!
第二十二章名将
    “大军训练的如何?”

    步入军营之中,迎面而来的是阵阵的彪悍和杀伐之气。对此赵乾颇为满意,起码自己每个月十几万两的银子,没有打了水漂。

    “启禀殿下,大军训练近四个月,已经颇具规模。而且大军每日一练,将士皆是拼死训练,又有殿下所赐各种练兵诀窍。末将相信,此时的太子军不属于任何一支天下精锐!”

    再往前走了一段时间,出现在赵乾眼前的是一支不同于之前的军队。之所以说他们有所不同,不是说他们更精悍,只是因为他们的阵型有些奇怪而已。

    “末将戚镇,参见太子殿下!”看到赵乾前来,一位中年将军就立刻跪了下来,恭敬地说道。

    “戚将军快快请起!”眼前的这位名是戚镇,乃是戚家的人。戚家,没错就是戚继光那个戚家。当年浑河一战,戚金战死,戚家军全军覆没。戚家军虽然没了,可是戚家人仍在,仍想重新恢复戚家军的威风。

    可惜时运不济,任凭他们如何的努力,也仍旧是没有任何作为,只能大呼徒之奈何。直到现在,戚家军再也没能重建,甚至连个百人队也没能凑起来。戚家,几乎要被埋没在了历史之中。

    这一次赵乾招兵,不仅是招兵,还设立了讲武堂,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加入。戚镇,就是那个时候,才加入到了赵乾的麾下。那时候的戚家人,几乎已经失去了希望。可是赵乾设立讲武堂,戚镇觉得是一个机会就想要试一下,没想到真的被选上了。

    “戚家世代忠良,当年浑河一战,戚家军死战不退,直至全军覆没,忠勇可嘉!”拉着戚镇的手,赵乾激动地说道“只是后来戚家军再也没能重建,让世人为之哀叹。今日戚将军你能重建戚家军,乃是我大明之福!”

    “殿下,末将训练的不是戚家军,而是太子军!”戚镇很清楚,这位太子爷对军队抓得有多牢固。多年的闯荡,已经磨去了他的边角,让他变得圆滑了起来“我戚镇不求重建戚家军,但求能一展胸中所学,替我们戚家为大明贡献一份力量!”

    “好,戚将军不愧是戚家传人,果然是忠良之后。既然如此,那从此以后,戚将军所领之军,正式更名为戚家营!”

    “谢殿下,末将愿为大明,为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一瞬间,戚镇的好感度就从八十多点,猛的往上递增,直接到达了九十点才堪堪停住。在赵乾认识的人之中,也只有张仁有这样的忠诚度,就连旁边的阎应元,任凭赵乾高官厚禄的招待着,也不过是八十九点而已,还没过线。

    连赵乾也不清楚,自己一句话,竟然有这样的威力。果然,人还是应该顺着来的。

    在军营之中转了一大圈,赵乾还是颇为满意的。大军已经初具规模,四个月玩命的训练,也不是一点效果也没有的。

    虽然在赵乾面前谦虚,但其实阎应元他自信。他亲手训练出的这一支军队,它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的很,绝对比任何军队都要强悍。当然,传说之中的关宁铁骑和满清骑兵他没见过,也不好比较。

    但大明精锐的那些军队,也不过是三日一练,他们可是日日操练。不对,是没日没夜的操练。真不知道太子殿下是从哪里学的损招,何止是损呐,那是真损呐。

    再加上,赵乾从后世带来的那点小窍门。怎么说,赵乾也曾经当过兵。别的不说,队列军纪之类的,他可是相当的在行。而且两年的军人生涯下来,赵乾别的没学来,那些损招可是学了不少。再加上平日里看影视剧之类的借鉴一番,一些损招那是要多损有多损。

    别的不说,就说这每月的大比,输了的不仅要洗袜子,洗茅厕,还要给南京城的穷苦百姓挑水干活。而且待遇上,也要差上一些。所以大军之内,人人争先,输人不输阵呐。

    虽然大军训练的很苦很累,但是所有人都在咬牙撑着,阎应元想象之中的兵变并没有发生。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都是从灾民之中选出来的,那个个都对赵乾感恩戴德,拼死效命。

    另一方面,这里饭管够,而且日日能见荤腥。这年头,能吃上饭就不错了,吃饱就别奢望了。至于荤腥,那也只能在梦里想象。军中虽苦虽累,但这些却都能得到满足。每个月还有一两银子,从来没短缺过。这样的好事,就算累死在这,用他们也不走。

    除了大军操练之外,赵乾还组建了讲武堂,召集天下有识之士加入其中。有赵乾这两双钛合金眼,好感度一看,是不是奸细更是一看就明白。前面的戚镇,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这件事情,还受到崇祯皇帝的训斥,认为他不务正业。这一顿骂呀,差点让他狗血淋头。无奈之下,之后赵乾就只能偷偷来,不让摆明面上,暗地里总没事吧。

    讲武堂之中,除了军中的中下级军官之外,还有各地是在活不下去的读书人慕名而来的。虽然当兵不是什么好去处,但天下的穷苦书生实在是多了。

    如今兵荒马乱,灾害频发。只要你没又考上举人,一般出身贫寒的读书人,那生活很难如意。即便考上了秀才,就靠朝廷给的那点,还不够自己吃的呢。

    穷苦人家的读书人,在还小的时候的时候,父母为了然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咬咬牙,也就一直供养着他们读书。等他们长大了,父母老了,要是没考上举人,那就只能自己养活自己了,总不能还指望着父母吧。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读书读傻了的,一门心思的考取功名。这些人,就不要指望他们放下身段,来参加赵乾这个不怎么靠谱的讲武堂了。

    在赵乾眼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穷苦书生,在长大之后无望仕途,就得养家糊口。运气好点的,有些能力的就被官员们拉走当师爷,有的就给人当账房,在私塾里当老师,再不济也能摆个摊子,给人写写书信,写写对联,勉强糊口。

    总之都会有一技之长,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都很务实,而且有经验,有能力。不像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士子,除了八股文章附会风雅外,什么都不会。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出身贫寒,相对来说,更懂得珍惜机会。这年头,士为知己者死,赵乾要是给了他们机会,再加上太子的身份,这些人还不忠心耿耿的掏心窝子。

    讲武堂之中,讲授兵法策略。其实只要是参加讲武堂的读书人,基本上也都懂一些兵法,没那份自信,他们也不敢来碰运气。要知道,加入了讲武堂,日后就必然要入军队的。

    军队之中,赵乾也推广读书认字,外加传授些兵书阵法。至于原本那些苦哈哈们能领悟多少,赵乾心里就没底了,不过有总比没有好吧。

    名将嘛,哪一个不看点兵书啊。就连满清的人,也是有一本三国演义参考呢。其实名将分很多种,但大都是读过兵书,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就在与,他们是怎么成为名将的。

    在陈云看来,其实成为名将上面,读书人更有机会一些。因为他们看过兵书,懂兵法。只要上来战场,能将理论跟时间结合起来,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当然了,不能结合起来的,只能被战争淘汰掉了。被杀了,也只能活该被倒霉。

    有的人没打过仗,只是每天读些兵书,会吹吹牛纸上谈兵一番。但是领悟力很好,一打就会。战场上磨练两回,也就慢慢成为名将了。就如同洪承畴,孙传庭他们。

    当然了,也有些领悟力低一些的,需要时间慢慢磨合。就像是曾国藩,最开始打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