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曼说唐:武则天-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自己不如武则天。
  怎么能够证明,这首诗就是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时候写给李治的呢?武则天一生分为有限的几段。太宗才人,高宗皇后,大周皇帝。那么,这诗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当才人的时候写给唐太宗的呢?不会。为什么呢?作为才人,武则天天天围绕在太宗身边,掌管照料他的起居,她没有理由思念太宗,因为思念的产生需要距离。再说,我们也看不出这对老男少女之间还有这么强烈的爱情。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当皇后时写的呢?也不会。武则天和唐高宗形影不离,更没有思念的机会,而武则天在高宗时代私生活很检点,没有思念别人的可能。还有没有可能是在高宗死后,武则天写给那些面首的呢?也没有可能。因为无论是薛怀义还是张易之兄弟,武则天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用不着思念,武则天对他们也不会有这么深的感情。这首诗所体现出的痛苦、恍惚的感情只能存在于武则天当尼姑的时候。尽管前途渺茫,但还存在着一线希望,这希望就是她和李治那段旧情。她把赌注全都押在李治身上,所以相思成疾,以至于看朱成碧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尼寺传情(2)
这首诗写了之后是怎么处理的呢?是不是和石榴裙一起压箱底了呢?不可能。这首诗是一封情书,是要拿出来表白的。对于武则天来说,这还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而是扣开李治心扉,也是扣开她自己命运之门的敲门砖。她怎么可能让敲门砖躺在箱子里呢?她必定得通过什么渠道把它交给李治,让他知道,此地有一个尼姑,过去和你有着那样一段感情,她现在还在每时每刻思念着你,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啊。唐高宗面对这样的真挚告白,想想当日的心心相印,他还能放得下武则天吗?这就是武则天感情三部曲的第二步,我管它叫“尼寺传情”。
  

执手激情
我们为什么说这首诗或者其他类似的诗文一定发出去了呢?因为李治终于被打动,决定来看她了。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这天,李治到感业寺行香来了。忌日行香,是唐朝社会的风俗。自从北朝以来,佛教流行,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某些仪式后来又上升为国家礼典。根据当时的礼仪制度,皇帝死后的周年,继嗣的皇帝要到寺院上香,为先帝祈福,同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行香是固定仪式,但到哪个寺院行香就由皇帝决定了。李治放着长安城里那么多的名寺不去,偏偏选择武则天所在的感业寺,显然,他没有忘记她。进入感业寺后,两人干了些什么事情呢?根据《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两个人面对面,潸然泪下。见一面不容易,那真是望眼欲穿啊。下次相逢,又不知是何年何月,怎不叫人泪眼婆娑呢?现代许多学者不太相信《唐会要》的记载,他们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国家礼典,李治的随员肯定不少,感业寺的尼姑当然也不止武则天一个。他们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场合激情对泣呢?但是我认为,这件事必定发生过,理由有三:
  第一,文本的理由。《唐会要》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史书,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它和现在街头小报不一样,不是专讲绯闻的,没有必要制造这么一个谣言出来。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则天在感业寺待了一年,她盼什么?她就盼李治来呀,盼星星盼月亮,盼得深山出太阳,这太阳就是李治。现在李治真的来了,她怎么能不张开双臂拥抱光明?再说了,君心难测,他今年想着你,明年可能就想着别人了,所以皇帝好不容易来这么一次,怎么能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三,性格的理由。武则天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她的父亲武士彟当年就肯冒身家性命之险,追随李渊造反,武则天本人在唐太宗时代,也有过出位之举。她不怕赌博,愿意赌上一把。所以这个时候,她是纵使身边有千军万马,我的心中只有你。两个人就这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了。
  这件事是武则天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三步,我管它叫“执手激情”。李治是一个温柔多情、有浪漫气质的青年,经过这么一番激情表演,李治的心被彻底俘虏了。到此为止,武则天经过病榻偷情、尼寺传情、执手激情,已经走完了她和李治的感情三部曲,可以说是“万紫千红安排就,只待春雷第一声”了。那么,这声期待已久的春雷是谁为她打响,或者说,这个机会是谁为她创造的呢?
  请看下集:后宫风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宫风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落发为尼,进入感业寺,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可是,一个在宫内,一个在宫外,他们难道就要永远这样守望爱情吗?如果不是,最终又是谁让他们结束守望,让武则天重返后宫的呢?
  上集我们讲到武则天在唐太宗死后进入感业寺为尼,但是以她的性格,必然不甘心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事实上,早在唐太宗死前,她已经未雨绸缪,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在感业寺期间,她又和李治继续暗度陈仓;直到永徽元年(650年)忌日行香,二人相对潸然,不顾众人的目光,把感情公之于众了。但是,感情归感情,她要想借助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后宫,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因为这里涉及一个很大的伦理问题,无论如何,她很难抹杀自己作为太宗才人的身份。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手援助,非常顺畅地把问题解决了。这个人是谁呢?她就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这就让人奇怪了,王皇后脑子进水了?把皇帝的“情人”引到自己身边来,这不是给自己身边放一颗炸弹吗?王皇后为什么会这么做,她让武则天重返宫廷的目的是什么呢?武则天重返后宫,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
  

后妃争宠(1)
说来可笑,王皇后引武则天入宫是为了争宠。她和谁争宠呢?王皇后和别人争宠又和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看王皇后的处境就明白了。王皇后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大族——太原王氏。我们说过,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世家大族中,有“五姓七望”最为尊贵。哪“五姓”呢?崔、卢、李、郑、王。在五姓之中,崔姓和李姓都分别有两支最显贵,合起来就成为所谓“七望”,他们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七望在当时是贵族中的贵族,社会地位显赫,王皇后就出身在这样的一个贵族之家。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评价成功的标准,比如明清时期,成功的典型是中状元,招驸马。所谓中状元就是一个男子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所谓招驸马就是在婚姻上取得了成功,按咱们今天的说法,这叫做事业爱情双丰收。但在唐朝,说到成功,最典型的情节是中进士,娶五姓女。
  我们知道,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滥觞于隋代,结束于清末。唐朝是科举制刚刚起步的阶段,进士名额有限,很难考。当时有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和进士都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明经主要考人们对经典的记忆,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试卷上“乐”字空下,让考试者填写。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很多神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背下大量经典,这种死记硬背的科目,如果到三十岁才考中,人们觉得你已经很老了。那进士考什么呢?进士考写文章,还有作诗什么的。写文章需要天分还需要社会阅历,所以你五十岁考中进士,别人觉得你是少年得志。这就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道理。在当时社会上,人们对进士的评价相当高,管他们叫“白衣公卿”,就是说你别看现在他还是一介布衣,可是日后必然能够平步青云。所以京城里考试时节,常有店家对进京赶考的书生格外照顾,好吃好喝,没钱也可以赊着,说不定赶明儿就中进士做高官了呢。
  在唐朝,中了进士只是意味着在事业上成功,但是如果要真正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还要在婚姻上取得成功。这婚姻成功的标准就是娶五姓女,相当于咱们后来说的招驸马。唐朝你若是能娶到五姓人家的女儿,那比招驸马还荣耀呢。
  唐朝有个宰相叫薛元超,就是上一集说的薛婕妤的侄子。这薛元超官至中书令,就是宰相了,但是,晚年时他说,我这一辈子是富贵已极,没什么可追求的了,但是我有三件事特别遗憾,哪三件事呢?第一,没能由进士出身;第二,没能娶五姓女;第三,没能修国史。薛元超娶的妻子是谁啊?他娶的可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唐太宗李世民的侄女和静县主,娶了这么一个皇亲、金枝玉叶,他还觉得不满意,觉得比不上娶五姓女。这下大家可以看出来了,这五姓人家在当时社会那是何等荣耀的身份啊。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妃争宠(2)
因为门第高贵,所以全国上下谁都想和他们攀亲,连皇室也不例外。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就嫁给了王皇后的从祖父(就是祖父的兄弟)。从母系方面讲,王皇后的母亲出身于河东柳氏,也是一个大族。她的舅舅柳姡У笔被沟H沃惺榱睢M趸屎蟪顺錾砀吖笸猓艘渤さ檬置烂病K运拇幼婺覆虐阉樯芨铺冢∥趵钪蔚腻印@钪巫鼋跏窃谑曛埃趸屎蠼峄槭币灿Ω貌怀辍L铺谏岸运恢狈浅B猓偎赖氖焙蚧顾嫡馐俏业募讯迅尽
  直到李治当皇帝,王皇后的生活都还算是一帆风顺的。十四五岁,当晋王妃;后来随着晋王成为太子,又荣升为太子妃;太子即位,她再升格成皇后。可以说是平坦之极、幸运之极。然而上天赐予她一个高贵的出身和美丽的容颜,却没有给她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李治的爱。她始终没有得到李治的心。结婚多年,没有给李治生下一儿半女,这成为她一生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皇帝为什么不喜欢她呢?我想,感情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有时候和出身、相貌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它和个人性格和魅力有关。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感情讲究的是缘分,唐高宗李治和王皇后没有缘分。另外,唐高宗李治的性格和王氏的性格不合。《旧唐书·王皇后传》里讲,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她总是非常矜持,端庄沉稳,不会去刻意讨好任何人。这是大家闺秀的性格和风范。可是,李治是一个多情敏感的人,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文学青年。可以设想,他当了皇帝,处理了一天政事,回到后宫一看,皇后在那儿端着架子待着,拉着脸子,让人看上去就挺郁闷的,皇帝也需要温柔可人的梦之乡,人家工作压力多大啊。上班一天了,回后宫看见妻子,连个笑脸都没有,这让人多压抑啊。唐高宗不由自主地不喜欢这个皇后了。
  那么他喜欢谁呢?他这个时候特别宠爱萧淑妃。萧淑妃是李治当太子时娶进宫里的,当时封为萧良娣。良娣是太子妻妾的一个等级,相当于皇帝的妃子。萧良娣当年宠冠后宫,接连给李治生下了一儿二女,在李治所有妻妾之中她的生育数量是最多的。她的家族背景也很好,出身于南方贵族兰陵萧氏。这一家族在隋唐时期非常兴盛,隋炀帝的萧皇后就出身于兰陵萧氏。萧淑妃出身很好,又长期得宠,因此和王皇后的矛盾由来已久。
  李治当皇帝后,因为册封王子的问题,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的矛盾从一般版变成升级版了。李治当时有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是后宫没有名号的宫人所生的,只有老四李素节是萧淑妃所生,当时已经五岁了。永徽初年,李素节被封为雍王。王皇后听到这个封号,气就不打一处来。这雍王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原来啊,雍指长安,雍王的管辖范围就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按照惯例,雍王一般不会轻易地封给妃嫔生的儿子,要封给皇后生的儿子。我们都知道,皇后生的大儿子,那是嫡长子,要做太子,将来是要当皇帝的;如果皇后还有二儿子、三儿子乃至第N个儿子,那在这些儿子之中,就可以找一个封为雍王。现在王皇后自己没有儿子,而萧淑妃的儿子被封为雍王,王皇后从中嗅出了不一般的气息,她觉得皇帝抬高这个儿子的封爵,可能意味着也要进一步提升萧淑妃的地位。因此她心里非常不安,面对这种境况,她该怎么办呢?
  

重返后宫(1)
就在此时,宫中开始流传一个小道消息,说李治在外面和一个尼姑有染。皇帝去感业寺行香是国家行为,当时有很多人跟随,这些人都看到李治和武则天激情对泣的场面,唐朝人跟现在人一样,也热衷八卦,爱散布小道消息。再说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所以回来之后马上在宫里就传开了,而且越说越热闹。说咱们皇帝啊,跟先帝的才人看来是有私情,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描绘得绘声绘色。最后当然也传到了王皇后的耳朵里。王皇后开始的时候勃然大怒,心想,皇帝太不像话了,在宫里头,他不爱大老婆爱小老婆,现在还到宫外面偷鸡摸狗,这是什么皇帝啊?可是转念之间,她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嗯,这是个机会。如果把这个尼姑引进宫来,让她缠住李治,不就可以转移皇帝对萧淑妃的感情了吗?于是,她悄悄派人让武则天把头发留起来,告诉她兴许以后还有进宫的可能。武则天冰雪聪明啊,一听大喜过望,当然遵旨照办。
  也许大家会问,王皇后怎么这么傻呢?她不怕武则天进宫之后,变成第二个萧淑妃吗?我觉得王皇后这样做有两个理由。第一,病急乱投医。不是有一条成语叫做饮鸩止渴嘛,人要是渴极了,毒药都敢喝,因为那个时候渴是压倒一切的,是第一位的了。至于喝了毒酒之后会不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那都顾不上了。对王皇后来说,萧淑妃当时的威胁最大,她要先解决燃眉之急。第二,迷信伦理的约束力。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从小是被礼教熏陶着长大的,对道德伦理信条坚信不疑。她认为萧淑妃和她门第相当,又是正常纳入的妃子,存在取代她地位的可能。而武则天出身不高,又曾经侍奉先皇,那叫有历史污点,因此李治虽然可能一时被她迷惑,但是碍于礼法,不可能给她任何名分。退一步说,她即使得宠,对自己的威胁也不会有萧淑妃那么大。第三,人情的考虑。她如果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来,是把她从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拯救出来,那就是再造之恩。按照人之常情,武则天应该对她感激涕零。不像萧淑妃,一开始就是她的死对头。基于这样三种理由,王皇后越想越觉得这招棋不错。
  时间过得飞快,一年过去,武则天乌黑的头发已经过颈。永徽二年七月,李治为唐太宗服丧之期已满。一天,王皇后就非常从容地找到李治,说,皇上,我已经知道了您的秘密。您和先帝的才人既然那么情投意合,不如把她接回宫里。否则你们两个一个在里头,一个在外头,饱尝相思之苦,干什么事都得偷偷摸摸的,这既不方便也不好看啊。流言飞语已经遍布宫中,皇帝的形象也会因之受损啊。李治本来早有此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