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郭邴勋看来,苏联人若是能真的和日军打起来,无论是对于关内战场还是自己,将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日本人若是想应付实力庞大的苏联,无论最终谁胜谁负,必定都会调集大批的兵力。这样可以有效减缓关内战场的压力,自己至少也会获得一段难得的喘息时间。

第179章无奈的交换物

与总指挥几个人听到诺门罕战役爆发的消息,显露出的即便是刻意的压制,也表现的很兴奋相比,听到至少目前历史还未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改。诺门罕战役还是按照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如期的爆发,杨震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

这次会战对杨震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利用好了,将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按照杨震所了解的历史,苏联人对抗联的态度转变就是从这场会战之后开始的。急于了解关东军动向的苏军,虽然只是出于利用抗联的目的,但毕竟也为抗联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整地。

诺门罕战役后,苏军不仅释放了被扣押的抗联将领,还对抗联提供了一些难得的补给。虽然数量不多,但毕竟也是一些补充。

就目前来讲,这场规模远比去年日苏双方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的张鼓峰那场冲突规模更大,足可以称之为会战的战役,暂时可以将关东军的注意力大部分吸引过去。至少暂时让自己得到一些喘息的时间,以及为今后部署的时间。

心中早已经有了计划的杨震,在听完广播之后,将从佳木斯缴获的,远比自己手头使用的那张在五道岭铁矿搞到的,并不是军用地图,充其量只算是整个北满资源图要详细的多的三江省军用地图拿了出来。

将地图铺好之后,杨震拿着红蓝铅笔在汤原的北部,沿着松花江流向,划了一个大大的圈子,将鹤立、萝北两县的全部以及乌云县的一部分都划在了内。

撂下手中的铅笔,杨震指了指地图对总指挥几个人道:“总指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打通与苏联的直接联系。你们看,汤原北部的萝北、佛山两县与苏联隔江相望。如果抢占这两个县的全部,或是部分,对于我们来说好处极大。”

“如今苏军与关东军在西满的内蒙地区发生冲突,按照我的估计来说,双方很可能爆发一场规模极大的战役。原因很简单,双方都想探听对方的虚实。尤其自去年苏军内务部少将李修科夫携带大批机密资料叛逃以来,双方都急于知道对方的虚实。”

“尤其是苏联方面,因为李修科夫的叛逃,其远东地区几乎已经是无密可保。就算是已经调整部署,但除非他们从欧洲大量调兵,否则也很难完全摆脱此事的影响。所以急于探听日军下一步的动向,是摆在他们面前一个紧迫的任务。”

“对于这种试探来说,在日军严密的保密手段之下,没有比打上一场会战更好的方法了。就算日军不想扩大冲突的规模,苏联人也不会同意。而对于日军来说,一向张狂惯了,对苏军极为瞧不起的日军也不会甘心在苏联人这个手下败将面前示弱。”

“更何况这种冲突对于日军来说,也是试探远东苏军真实战斗力的最好机会。如果说去年只能称之为战斗规模的张鼓峰冲突,双方还是相对保持克制的话,那么今年这场冲突的规模就不会小。就算日军大本营不同意,但是骄横惯了的关东军也不会善罢甘休。”

“日军火力水平对贫弱的中国军队来说,是占据绝对优势。但是面对国力雄厚的苏军来说,却是不值得一提。所以为了能打赢这场战斗,关东军势必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那边。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机遇。”

“我估计这场日苏双方在诺门罕地区的冲突,规模应该会很大。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会成为日苏两国全面战争的导火索。苏军的注意力还集中在欧洲方面,而日本在还没有全面动员之前,也没有国力应对两线作战。至少在中国被彻底解决之前,他们不会与苏联爆发全面的战争。他们的国力承受不起。”

“我估计战场战役最多也就持续几个月的时间。不过,虽然双方这场战役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有可能更长。如何把握住着几个月的难得的时间,对我们也是一个考验。”

“如今对于我们来说,曾经因为补给方面的优势与兵力雄厚,可以在抗联面前逞威的伪满军来说,已经不值得一提。对于伪满军,我们无论您是火力,还是训练程度已经超过了他们。所以一旦关东军的注意力被诺门罕那边吸引过去,将会是我们扩大活动范围绝佳机会。”

“我们现在有兵工厂,却是缺乏原料。而在日军的围困之下,虽然连战连捷,但目前我们的活动范围还只能被限制在山区。长此下去,在没有绝对把握在平原地区击败优势日军之前,我们粮食、兵员的补充都会陷入困境。”

“所以,我们必须要打出去。一是获得一个稳定的粮食、兵员补给基地。二就是要打通与苏联人的直线联系。以便获得我们无法生产的军工原料、药品等一些我们急需的军用物资。”

“不过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所心里准备。苏联人也不会冒着日苏全面战争的危险,大张旗鼓的支援我们。而且除非日苏爆发全面战争之外,他们会既要用我们又要压制我们。也许援助会有些,但是绝对不会太多。”

“这天上也没有掉馅饼的没事,即便有也不会掉到我们的头上。既然苏联人不会无偿的为我们提供物质,那我们可以拿武器的图纸与他们交换。可以用在佳木斯缴获的黄金去购买。”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抬起头看了看盯着自己看的几个人,又道:“还有人工合成,可以大批量生产盘尼西林的技术。”

如果说一直被封锁在东北,对外界接触少的总指挥与李延平,还不明白盘尼西林这种在二战之中挽救了大批伤员的特效抗生素的重要性的话,而对杨震口中可以用来交换大批物资的所谓药物的价值不是很清楚的话。

但郭邴勋却是很清楚这种号称一支药一两黄金的特效抗生素的重要性,更知道杨震这句话如果是真的话,他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这种在后世因为生产工艺的进步,产量极大,到处都是的药物。此时却因为生产工艺的水平只能天然合成,而无法大量生产所以产量稀少。产量本身不多,又因为其特效的抗菌消炎作用,所以几乎与黄金等价。

听到杨震居然知道这种目前只能依靠天然合成,产量稀少的特效抗生素大量生产方法,郭邴勋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杨震真的懂得话,那他手中掌握的这项技术,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天价。要知道,眼下欧美进口的天然合成的盘尼西林的价值几乎就是与黄金等价。

可是这怎么可能?盘尼西林此时就连西方欧美国家都没有能力大规模的生产。所谓的产能,几乎就是实验室少量制造出来的,即便是在欧美国家也是极其昂贵,普通人很难消费的其的。

所以对于从没有出过国,之前甚至没有接触过制药产业的杨震扬言自己懂得盘尼西林的人工合成技术,让第一次对杨震的话产生了怀疑的郭邴勋几乎是一脸不敢相信的望着他。

对于总指挥与李延平的脸上不以为意,郭邴勋脸上的震惊,都看在眼里的杨震笑笑,没有过多的解释什么,只是向一脸不敢相信的郭邴勋坚定的点了点头。

没有错,杨震的确知道人工合成盘尼西林的技术。不仅知道,而且对其生产工艺流程几乎知道的一清二楚。

在后世的时候,杨震因为家境的原因,高中时候曾经在本市的一个制药厂打过三年的暑期工。那个规模不大,生产设备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制药厂主要生产的就是各种注射用抗生素,其主打产品就是青霉素,也就是现在的盘尼西林。

虽说后来那个工厂因为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更新不及时。在市面上什么头孢、先锋等青霉素的更新换代产品到处都是的时候,还在生产已经淘汰的青霉素钾,而使得销路愈来愈窄,产品积压严重。

加上摊上了一个腐败到了家,几年的时间便将一个红红火火,曾经是本市利税大户的制药厂给掏了一个精光的厂长而破产。但在生产车间干了三年,支撑自己读完高中的这三年的暑期工生活,却是让杨震掌握可盘尼西林的人工合成方法与生产工艺。

尽管杨震掌握的这些东西,在后世几乎是一文不值。只要是一个稍具规模的制药厂就能生产。甚至只要上网搜索一下,其配方以及生产工艺就能查到。但现在,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杨震有机会出国,仅仅就凭借这项技术,足可以给他创造富可敌国的财富。

见到杨震对着自己坚定的点了点头,郭邴勋面色凝重起来。在对一脸不明所以的总指挥与李延平解释了这种药物的作用以及价值后对着杨震道:“司令员,既然你懂得这种技术,那你看我们现在自己能不能生产?我们用产品交换,总比出售单纯的出售技术要好的多。”

“据我说知,这种产品在关内的黑市上,几乎与黄金等价,号称一支药一两金。细水长流,总比一锤子买卖要好的多。毕竟我们以后需要钱和物资的地方还很多。手中有了这项技术,只要能生产出来,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用来交换物资。”

对于郭邴勋的想法,杨震摇了摇头道:“我们没有生产设备,以及必要的人员,甚至连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我们缺乏所有生产这种药物的一切基础,怎么生产?我们眼下像是一个空有宝山,自己却无法挖掘的人。”

“老郭,你说的道理我也懂得。我也不愿意用这种珍贵的技术,去交换那些甚至可能是杯水车薪的物资。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现实。尽管很残酷,但是却就是逼的你不得不低头。”

说到这里,杨震指了指地图,摆了摆手道:“算了,不说这些泄气的话了。现在说说我心中的计划?我的想法是以目前相对完整的刘长顺的二团加强从一团抽调出一个最完整的营,并加强山炮兵一个营沿着小兴安岭山脉向北出击。”

“进占鹤立、萝北、佛山、乌云,创建游击根据地,打通与苏联的联系。驻扎在这一带的是驻军日军三十七联队的一部分。这个三十七联队目前还集中在佳木斯,而且是我们的手下败将,对于我们来说威胁有一些,但是并不算大。只要我们指挥得力,打通一条交通线并不是很难。”

“只是由于兵力不足,我们全部占领这几个县的希望不大,但至少要占领佛山以及鹤立、萝北两县的西部地区。这里西可以以小兴安岭为屏障,东可以随时东进三江平原。并依靠鹤立地区煤矿大量劳工为基础扩编部队。”

说罢心中的思路,杨震却又有些惋惜的道:“只是这三个县都不大,人口数量也不多,甚至很多地方都可以说是人烟稀少。虽然可以为我们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通道,但是并不能满足我们对粮食和兵员补充的需要。”

对于兵员与粮食的补充,一直是杨震最头疼的事情。就算兵员可以通过鹤立地区的劳工补充,但这数万大军的粮食却是很难全额的筹集到。整个三江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于其他的地方实在是太稀少了。

自己虽然不怕日军的归屯并户计划,对日军在所谓集团部落外修建防御设施不在乎。可关键是就是打下这些集团部落又能缴获多少的粮食?总不能连粮食都要利用自己手头并不多的本钱,向苏联去交换吧?

尽管知道此次出击自己想要得到的那些不会太多,但是为了今后的发展,杨震知道就算自己不想出击,也必须得打出去。这是早晚的事情。

“以二团为主加强一部兵力,以刘长顺为指挥员、王明贵为政治委员、马春生为参谋长组建一个北上支队。集中整训半个月之后,向北发起攻击。”杨震一锤定音的道。

第180章杨震对部下的评价

对于司令员安排自己任北进支队的指挥员,刘长顺即是兴奋,却又感觉到压力倍增。群策山战斗结束完的授勋大会上,被剃了一个光头的刘长顺知道司令员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

尽管他心里也有些不服气,但却是不敢反驳。要说被剃了光头的刘长顺服气,的确有些不可能。他自认打的不比杜开山与王光宇差。可在授勋的时候,不仅自己被剃了一个光头,自己的团也没有好到那去的结局,却实是他不能接受的。

自己首战佳木斯,虽然未能尽全功,但毕竟也拿下了佳木斯,基本上可以说打垮了日军守备大队。次战群策山,自己也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突破了日伪军的第一道防线,虽然在第二道防线打成了胶着,但那里可是集中了群策山一线所有日军的精华。

虽然未能在短时间之内突破日军的防线,但自己也牢牢的阻击了日军第三骑兵旅团对四十四联队的增援,保证了主战场对日军的顺利围歼。要知道,第三骑兵旅团的增援力度可不是第四师团林芳支队那半死不活的增援行动可以相提并论的。

群策山一线三个团的参战部队,若是说自己部队表现最好,那刘长顺知道那是自己睁眼说瞎话。但是若是比几乎打光了两个营的杜开山还差,刘长顺实在有些不服气。他感觉自己在此次群策山作战的三个阶段表现中最起码可以凭一个中等。

只是始终想不出来司令员对自己不满意究竟在那里,正在郁闷的刘长顺突然担次重任,而且又是司令员不参与指挥,完全由自己负责,他那里不会感觉到压力。

对于刘长顺自授勋大会后闷闷不乐的表情,李延平与郭邴勋都看在眼里。只是对刘长顺的这个不是处分的处分是杨震亲自定的,也是咬死了的。都搞不明白杨震为什么坚持如此处置一个打的虽然不是很出彩,但也算中规中矩的干部,两个人对这件事情也不好插手。

只是总觉得一个主力团的团长心中因为这点事情总是闷闷不乐,尤其是在即将率军北上,独立作战之际,心中总是横着这么一件事情总归不是什么好事。作为政委,总不能看着部下带气出征。

思虑良久,李延平还是找到杨震,建议杨震在出发前还是抽空与刘长顺谈谈为好,至少也要让人家明白自己错在那里。毕竟那是一个即将要独挡一面的军事主官。

正和郭邴勋研究北上作战计划的杨震,听到李延平的建议微微一愣。只是在经过短暂的犹豫,最终要是摇了摇头。

在看了身边的郭邴勋一眼之后,对李延平道:“我就不和他谈了,让他晚饭之后去找参谋长。告诉他,就说我说的,让将他在这次作战之中的表现和参谋长好好谈谈,让参谋长给他点评一下。如果他开窍的话,参谋长给他点评完,他就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个处理。”

杨震这个态度让李延平很不满意。当初坚持这么处理的是他,现在却让人家去找参谋长谈,他究竟是怎么想的?难道不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道理吗?

刘长顺奔袭佳木斯,是他在他亲自指挥下进行的。群策山一线反击战,他在刘长顺突破了日伪军第一道防线后才离开的。刘长顺此战的表现他最清楚,只有他亲自找刘长顺谈谈,才能让人家心服口服。

也许看出李延平对自己的处理意见有些不满,杨震微微一笑对着李延平与郭邴勋笑道:“政委,我让他去找参谋长谈还是有考虑的。作为科班出身的参谋长,战术水平虽然还有欠缺,但看问题的眼光却是极准。若是单论理论经验可比我这个草台子出身的人强的太多了。”

“最关键的是参谋长性格相对温和一些,谈这种事情比我擅长。要是真的是我去谈,估计没有两句,又得发火,这不好。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