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4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但是多了反倒是会引起对方更多的怀疑。

自己虽然受制于技术以及工艺原因,无法发挥这种炸弹的最大威力。但是对于苏联人来说,却没有半点困难。因为这种炸弹本身的制造原理并不复杂,所需要的只不过是研制的办法而已。

这种自己未能发挥最大威力的武器,一旦被苏军盯上。以苏军的能力,可以将这种武器的威力最大化。而这种武器对坦克集群的威胁,可以大幅度的减低苏军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的损失。这并不符合杨震的利益。

而且以苏联人翻脸不认人的性格来说,谁又能保证这些炸弹有一天不会落到中国人的头上?尤其在苏联人对中国始终存在着一定野心的情况之下,尽管这些武器在几十年后,并不是什么秘密。后世是后世的事情,但对于眼下来说,杨震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这种技术落到苏联人的手里。

第605章冷血的决定

犹豫了良久,看着电报上杜开山上报的伤亡数字,杨震却始终无法下笔签字同意。如果说东宁要塞的坚固程度,他不知道也就罢了。但他虽然未亲临其境,但是在后世读战史的时候,却是恰恰的有一个相当的了解。

五年后苏军在攻占东宁要塞群的时候,仅仅为了攻占一个胜洪山要塞,就动用了两个航空师、一个炮兵旅、两个独立炮兵营,一个步兵师加上一个筑垒守备队以及二百余辆坦克的兵力。

在战斗打响的头两天,便投放了七千多吨炮弹。整个战斗过程之中,不算各种口径的炮弹,仅航空炸弹就投掷了上万吨。整个胜洪山要塞虽然地下工事未受多少伤害,但表面阵地被炸成了一片废墟。

即便依靠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如此强大的火力,在整个持续二十天的胜洪山作战之中,苏军依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阵亡的人数就高达一千五百人,却仅仅击毙日军三百余人。二十多天的围攻战下来,也始终未能彻底的攻占胜洪山日军要塞群。

五年后经历过欧洲战场战火考验,从莫斯科一直打到了柏林的苏军可不是眼下被肃反大伤元气的苏军。其攻坚能力之强,炮火之凶狠,兵员战斗经验之丰富,尤其对于装甲兵的运用,可谓绝对是世界一流。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经历过欧洲战场上火力密度倍之考验的军队,在面对当时精锐已经被尽数抽调走,剩余的不过都是老弱残兵的关东军,尽管对手有着坚固的永备工事可以依托,但却依旧打成这个样子,尤其惨重的伤亡数字,对杨震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而现在杜开山所面临的形势,远比五年后的苏军要面临的形势严峻的多。虽然也有空中支援,而且炮兵也堪称强大。但是炮火的强度却无法与苏军相比,至少没有人家两天发射七千发炮弹和一口气投下上万吨炸弹那样的本钱。

而面对的日军守备队的兵力和火力也要比五年后苏军面对的强大的多。远不是无论兵力还是火力已经被极大的削弱,大部分的守备兵力和装备因为整体吃紧,而被调往其他战场的五年后的关东军可以相比。

当然自己知道的五年后的那张打的整个东宁地区草木变色的攻坚战失败,与苏军的战术过于僵硬,火力勇猛有余灵活不足也是有着极大的关系。但世界各国对于这种半地下的永备工事群,除了拼命的研制大口径火炮以及混凝土破坏弹之外,都没有太多的办法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少在美军研制出新式的钻地炸弹之前,都没有太多的办法。

一战时期的比利时列日要塞一战,几乎将整个德军的西线行动拖延住。苏德战争中的布列斯特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之战,也给攻击方带来的了惨重损失。而在明年即将全面展开的太平洋战争之中,手中掌握的绝对海空优势兵力的美军,在面对日军在太平洋诸岛上修建的要塞群,也损失惨重。

要塞攻坚战,自古以来便是世界各国在攻坚战中遇到的首要难题。而这些要塞,虽然坚固程度不如东宁要塞强,火力尤其是炮兵火力也强于东宁要塞群。但对于攻方来说无论地形还是火力配属,都远远极为有利。却依旧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德军超级大口径火炮,美军的重型战列舰火力,都不是自己现在能够相比的。如果死打硬拼,二纵和三纵,尤其是底子本身就薄,只有九个团的三纵,非得元气大伤不可。想想德军在一个列日要塞就伤亡了四万多人,杨震心里却是始终有些犹豫。

但这两种新式炸弹,那种吨级超级炸弹倒是无所谓,别说转让给苏联人,就是白给也无所谓。但是对于现在作为一张划时代武器的空气燃料炸弹,杨震至少现在还不想暴露。东宁要塞群,距离苏联边境太近了,距离苏联远东的中心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太近了。一旦使用,苏联人想不察觉都很难。

一旦苏联人察觉到自己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以他们灵敏的嗅觉来说,绝对百分之百的会找上门来。就是自己拒绝,也会找尽各种办法将技术搞到手。而这一点,却是杨震恰恰最不能接受的。

新式武器,尤其是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对苏联方面进行封锁,是他既定的政策。反正在苏联人看来自己方面除了少量的轻武器之外,没有任何的武器设计生产能力。只要自己不主动展示,或是控制使用不被其察觉,应该可以糊弄过去。

但如果单纯的为了保守一种武器的秘密,而坐视自己的部队遭受重大的伤亡,却又让杨震从内心中接受不了这种在他看来,只有冷血的政客才会去做的事情。

杨震自信没有现任英国首相丘吉尔,那股子宁愿坐视一个城市在长达十个小时的狂轰滥炸中被夷为平地,居民死伤惨重,也不肯冒着英军破译德军密码成功的消息外泄的风险增强那里的防空实力的魄力。

一时之间杨震处于两难境地。是战略服从与战术,还是战术服从与战略,对于杨震来说却是相当的头疼。不同意意味着自己部队将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同意对于自己的战略目标来说,却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损失。

让苏联人在半年后的苏德战场多流一些血,甚至最好把血流干,尽可能使恢复能力极强的苏联人在短时间之内无暇东顾,并且在战后对中国有所需,是杨震在今后对苏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空气燃料炸弹除了对付坚固工事之外,这种武器最大的威力就是对付装甲集群。虽然单一一种武器不可能会完全的改变战争的结局,但是却会改变一场战役胜利的天平。而这种天平,却可以左右战争的进程。

同意与不同意,在杨震的脑袋里面斗争了良久,最终战略上面的原因还是占据了上风。杨震最终还是决定不同意杜开山的请求。而此时的杨震还不知道,自己因为这个在他看来有些冷血的决定,已经从一名单纯的军事指挥员走到了战略家的层次。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看似很简单的差别,却并不是一道可以随时跨过的门槛。很多人可以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是在战略层次上却是一辈子也跨不过那道看似简单的门槛。

此时的杨震,眼光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集中在战场之上,更多的已经是战场之外了。如果说之前他所做的那些决定,还因为有比别人多几十年的见识的话。现在他已经开始将自己摆在战略层次上思考问题了。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一个战略家之间的区别。

在征求了郭邴勋其他几个人的意见,得知在哈尔滨缴获的那门日军四百一十毫米超级重炮因为操作过于繁琐,至少在短时间之内无法使用的结果后。杨震亲自给杜开山起草了一封回电。

在回电上,杨震直截了当的告诉杜开山,鉴于日军东宁要塞所处的地理位置,现在使用一些新式武器是不恰当的。而且这些新式武器由于受到生产能力以及原材料进口因素的制约,产能很低。现在还不到大规模使用的时候。

想了想,杨震将自己在后世了解到的一些对于要塞群的攻坚方法,都转发给了杜开山。尤其是几年后的松山战役那样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的一些经验,都转给了杜开山。那里的工事群密度以及火力、坚固程度虽然不如东宁要塞大。但地形之复杂,还在东宁要塞之上。

这些经验,加上之前对密山庙岭要塞、鹿鸣台要塞的攻击积累的经验,对于杜开山应该会有一些帮助。除了有些东西还不到曝光的时候之外,杨震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不想让自己部队养成单纯依靠火力和新装备的习惯。

发完这封电报,杨震转过头对着身边的郭邴勋道:“老郭,你说我的这个决定是不是做的有些过于冷血?只是为了一件新式武器的保密,宁愿让自己的干部、战士去承担原本不必要的伤亡。希望这次东宁要塞攻坚战下来,三纵不要伤筋动骨。”

正在研究整补计划的郭邴勋闻言,抬起头来笑了笑道:“一号,如果从战场态势和单纯的降低部队伤亡来看,你这么做的确有些过分。但是如果从全局来讲,你做的没有错。这种新式武器是我们现在手里面不多的底牌,如果太早的暴露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最关键的这次对东宁要塞群的攻坚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经验。对于这种要塞群的攻坚战,单纯的依靠一两支军区直属侦察营那样的特种作战部队是不可取的。虎头要塞和霍尔莫津要塞群的攻坚战,只能是一个特例。真正的攻坚战,在大多数的时间还是需要普通的作战部队去完成。”

“之前密山庙岭要塞以及鹿鸣台要塞攻坚战,虽说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二者一是主要依靠新式武器去完成的。二是依靠缴获日军的重炮,从背后方向摧毁了日军主要阵地完成的。真正的要塞攻坚经验并不多。”

“对于我们大多数部队还是纯步兵,很多方面缺乏经验的部队来说,能做到的就只能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除了这一条路之外,至少目前我们没有任何其他的捷径可以走。这个立足点要找好,一旦错过我们所需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

第606章最头疼的事情

说到这里,郭邴勋微微的迟疑了一下道:“新式武器受到原材料制约以及生产工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我们的工业基础还异常薄弱的前提之下,大规模的运用也并不是适合。尤其这种武器威力巨大,还需要对外严格保密的情况之下。提早过度曝光,只有坏处而没有半分的好处。”

“而单纯的依靠重炮火力,在我们还无法生产所需炮弹以及备用炮管的前提之下,更是极为不可取的。这些二百四十毫米重型加农炮、三百毫米要塞炮以及二百四十毫米重榴弹炮的炮弹,我们根本就无法生产,至少在眼下我们还无法生产。所有的几千发炮弹全部依赖缴获,一旦使用光了那么今后又该怎么办?”

“至于您拒绝的其他原因,我想还是有您的道理的。不过,仅仅单纯不能让部队养成过于依赖火力支援习惯,同时要让部队学会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之下,用脑子打仗这一点我就认为您没有做错。”

“尽管这种学习,很多的时候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这也正是您之前说过的,成长所必须的要付出的代价。有很多的时候,拒绝不是一种伤害,而是一种帮助。我们都应该学会拒绝。”

听到郭邴勋的这些话,杨震若有所思的微微点了点头,站起身来在屋子里面踱了一会步后道:“老郭,我是不是应该去一趟东宁前线,看看那里究竟该如何下手合适?我有些担心伤亡过大,会伤到三纵的元气。毕竟这场攻坚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

对于杨震要亲自赶去东宁一线指挥的想法,郭邴勋淡淡一笑的道:“一号,你有些着像了。当初您是怎么和我们说的?到了您这里,怎么就沉不住气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可是您经常和我们说的。”

“密山之战,您已经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只能靠他们自己领悟了。今后我们要面临的类似情况很多,您不可能每次战斗都到现场去指挥。而临场处置,也是考验一个高级指挥员的最基本的功底。在之前已经取得过类似经验的前提之下,如果这个考验都过不了,还是只能死打硬拼的话,那么这个位置我们就该考虑换人了。”

说到这里,郭邴勋语气微微一变,严肃的道:“而且就我认为,如果真的获得类似的经验,就算付出的代价大一些也不是不能接受。不说别的,东宁南边的珲春境内,日军就有一个大型的要塞工程正在抓紧施工。”

“而且通过审讯日军第一师团战俘得知,日军在兴安省的海拉尔地区也正在修建一个大型的秘密要塞群,这还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在整个东北,不知道的秘密工事群究竟有多少,除了日本关东军之外,恐怕谁也不清楚。”

“这样的攻坚经验,就是花再多的代价我们也必须获得。从虎头要塞到鹿鸣台、东宁都在一线,而且有日军修建的轻便铁路可以利用。但是今后有一天,如果我们遇到日军道路更加困难的西部要塞群,重炮无法运用又这么办?”

“况且,这个要付出的代价也不见得大。他杜开山之前已经有过一定的经验,他现在是关心则乱。见到别的战线都偃旗息鼓了,就剩他这边还在打。还无法快速解决战斗,感觉到面上无光而已。这个家伙他不是没有这个能力,现在只是有些急躁了。”

郭邴勋的这一段话,倒是提醒了杨震,自己也显得有些急躁了。想明白了,杨震也就一笑了之。想了想,给杜开山又追加了一份电报。而这份电报上,杨震只写了四个字:“稳扎稳打。”

发完了这封电报后,杨震和郭邴勋很快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大战刚刚结束,部队的整补、布防事情太多。杨震现在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单一一个战场。而且他对杜开山和王效明的能力,心里还是有数的。

如果以他们两个人加在一起,还始终无法拿下整个东宁要塞群仅剩的胜洪山、勋山以及朝日山这三处要塞群。或是死打硬拼,为了这么一个要塞群给部队造成重大的伤亡,那么他们的这个纵队司令员也该当到头了。

不过在想了想之后,杨震还是决定将马春生调到东宁协助作战,将整个牡丹江地区的清剿行动交给刘长顺负责。同时调整了一下部署,将陶净非所部调到了双城。将一纵队调到齐齐哈尔驻防。

在调整完整体部署后,郭邴勋犹豫了一下还是对杨震道:“一号,您看这次我们的战果虽大,但是部队伤亡数字也是之前从未有过。到目前为止,不算东线作战,单单一纵和四纵,就伤亡三万余人。而随着新的基建设施不断的兴建,我们的劳动力已经呈明显不足的状态。”

“虽然我军此次从虎林要塞群、霍尔莫津要塞群、法拉别要塞群以及东宁要塞群解救劳工十余万。但是这些劳工年龄参差不齐,从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适龄的人数只有六成不到。剩下的虽然能挑出部分技术工种,但是作为兵员明显有些年龄过大。”

“而此次作战俘获的三万余伪满军警之中,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和筛选。估计国兵中可挑选的余地很大,但是对于那些伪满森林警察一类的特务武装,还是那句话能不用尽量不要用。这样一来,除非在新区实行普遍义务兵制,否则我们补充兵员的缺口,还有一定的短缺。”

“仅仅从地方武装来看,我们就至少要新成立四个分区,并编制一定的武装。这还不算补充各分区原有被抽调进主力的部分。此外,我们为了维持根据地目前的规模,还要再组建六到八个野战旅,还有补充旅等补充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