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再来理解这个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就比较容易了。所以说,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必强求理解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地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这样三遍理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
  这种“三遍读书法”的思想不仅用在读书上,用到背书上也很管用。2001年寒假我应湖北《楚天金报》之邀去武汉演讲,同行的有人大政治学专业2000级的张楠迪杨。她的名字很有意思,四个字,但既不是复姓也不是少数民族。她高中是当时在全国都很有名的北京广渠门中学鸿志班班长,也是我刚进人大的那一年辩论赛最佳辩手,后来代表人民大学参加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知识竞赛,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的教子有方栏目还专门给她录制过半个小时的专题记录片。她给我讲了她准备知识竞赛的故事,与我的“三遍读书法”不谋而合:
  “当时时间非常紧张,我们要在三天内背完100页打印的A4纸的全部内容,而且要背得非常细。我们觉得怎么背都背不完,只得采取了一个迫不得已的办法。先用一天的时间把100页认认真真地看一遍,然后合上一页一页试着背,背不上来的就翻开打个勾,继续往下背。然后再回过头来专门看打着勾的东西,看完之后再背,还不会的打上第二个勾。就这样逐步地缩小范围,最后终于在三天内把绝大部分内容都背下来了。参赛的时候也没有出差错。”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背单词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看了就可以用,也是按照“三遍读书法”的原理。比如每天背50个单词,先整体看一遍,然后回头来看能不能记得,记不得的打上勾。第二次看的时候就专门看打着勾的,这样一次次缩小范围,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效果非常明显。这与“三遍读书法”在细节上有所差别,但先易后难、先整体浏览再重点突破的思想是一致的。

如何听课和做练习
1如何听课和做笔记
  要使自己上课不走神,就要做到“五到”。哪五到呢?
  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有的同学上课上得有点困了,就想趴在桌子闭着眼睛听一会儿,这下倒好,老师的讲课就跟催眠曲一样,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所以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着头听课。
  耳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听课当然要用耳朵。口到,不是让你上课跟同桌讲话,而是要勇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记得以前上英语课老师评奖试卷的时候,喜欢把题目念完,然后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然后大家就一起答道:“A”,也有那么几声“C”。这时老师才公布正确答案。像这种情况,你也应该跟着喊,有人想:“大家都在喊,有我不多,无我不少,我只管听着不就行了。”其实你跟着喊一喊,有助于你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总是闷着头听,就很容易走神。
  所谓手到,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一边听一边要做笔记,或者在书上、在卷子上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笔记应该记得比较简略,联系一下我们前面说的大脑按照“关键词-联想”的方式进行思考,所以说记笔记的时候主要应该是把关键词记录下来,有利于自己以后复习的时候重新联想。有的同学喜欢把老师讲的话一字不落地记下来,这样做效率很低,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专心听课。毕竟笔记是记来自己看的,不会记给别人看的,只要自己看得懂就OK了。
  心到呢?就是老师讲的东西耳朵听了以后,要争取在心里把它弄明白,老师一边讲,你要一边动脑筋想想为什么。做到了这“五到”,上课专心就不难了。
  这个“五到”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打麻将。麻将乃是国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谓“看着手里的,盯着锅里的”,两只眼睛肯定不闲着;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和,样样都要动手,有的人连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么牌了,这也是一种本事;口到,打麻将就图个热闹,一边打一边埋怨手气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见面,有什么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说了,玩麻将反而成了一种形式;有人开口就有人听,耳到自然不在话下,而且洗牌的时候唏唏唰唰的声音尤其悦耳;最后,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么是生张什么是熟张那是一定要计算清楚的,不然自己听了牌和不了,还光给人家点炮就损失惨重了。
  有了这“五到”,你看有几个人打麻将不专心致志的?不仅专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几个通宵都不成问题。人感到精神劳累,往往不是由于工作时间长,而是由于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将一样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难感到劳累。
  2如何记忆和练习
  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从初中开始,我们的老师就一再告诫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说老师上课讲的东西要尽快记下来。再说明白一点,就是要养成上课做笔记的好习惯。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知道,但笔记记下来干什么,这东西又不能拿进考场,说到底还是为了转化成为“好记性”。所以不能记下来之后就扔到一边,需要经常拿出来看,当天学的东西要当天复习,然后每个周末要把本周学的东西拿出来再复习,每个月底又把本月学的知识拿出来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不断巩固。
  做过的题当然也是一样,我通过全国演讲认识了很多高考状元,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有整理错题的习惯。我记得这么一句话,忘了谁说的了:“你在一个问题上犯了错误,是很正常的;在同一问题犯第二次错误,那是可以原谅的;在同一问题上犯第三次错误,那就不可原谅了。”这句话似乎不仅仅适用于做题,但我们仅从做题的角度来看,同样类型的题,你第一遍在课后作业时碰到了,做错了,不总结经验教训,不真正把它弄明白,不记住;第二遍在参考资料上碰到,又做错了;第三次在考试的时候碰到,还要做错,那就说明你的学习方法大有问题。别人一遍两遍弄懂了,以后再碰到这种题就不会再错,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你回回碰到都不懂,回回都耽误你时间,回回考试的成绩都受影响,你说多划不来。
  整理错题,很多人都有专门的错题本,这是很好的。不过我还有一个懒方法,就是把试卷钉在一起,在做错的题上面标上记号,还在旁边做批注,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抄题的时间。当然抄题其实也是很有好处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错题整理方式。我对于错题跟我在前面“三遍读书法”中讲的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有相通之处,就是在错题前面打一个勾,过两天把错题翻出来看一遍,对于那些一看就会的不予理睬,仍然不会的,就在前面再打一个勾,然后还要在题目的旁边批注错误的原因,比如“此系粗心,笨蛋!”“必须注意开区间与闭区间的区别”等。然后过两天再拿出来看,就专看打了两个勾的,对于还要出错的,就打上三个勾。当然,时不时还要回去看看打一个勾的,以免遗忘。这样一轮一轮下来,自然将做错的题目牢记于心。

通过系统学习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
通过读书、听课、做笔记、记忆和练习的简单学习,我们基本上把单一的知识点都掌握了,现在需要进行系统学习,来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通过自己画体系图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自己画”。自己动手画出来,和看别人画好的图完全是两回事,跟我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和自己动手来做一道题目的差别一样。就算你已经彻底了解了系统学习的理念,但如果不自己动手画,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有效进行系统学习。就跟站在游泳池旁边看别人游泳,人家告诉你应该怎么伸手、怎么蹬腿、怎么换气,但是你自己不跳下去游一下,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具体的画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方法非常简单,但是是一件需要动脑筋的工作。画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强迫你进行系统化思考,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肯定觉得没有头绪,梳理起来很困难,一幅图可能要画很多遍才能画好,但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坚持每天都认真地画,肯定可以越画越好,头脑也会越画越灵活。
  通过自己画体系图,不仅仅有助于梳理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锻炼。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会养成先抓住事情的核心,然后一级一级往下思考,纵揽全局、富有条理。就像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所说的“善于学习的人大多有总结归纳的习惯。想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就要学会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前通用公司CEO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也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当我需要阐明自己思想的时候,我就喜欢在纸上画一些图来。”这样一种习惯,不仅在学习上,将来我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不论是从政、从商、创业、做学问,都将大有裨益。
  所以,通过画体系图的方式来养成体系化思维的习惯,将对我们的一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去做。
  画完图之后,还必须进行复习和考核?
  重新看一遍自己画的体系图和整理的笔记、练习,然后将所有节点盖住,只看中心点,回忆一下二级节点包括哪些,回忆起来以后,再想每个二级节点下面又包括哪些三级节点。以此类推,直到复习完所有节点。如此反复,直到闭上眼睛,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整个体系图为止。
  以上4点,是我们每天都需要做的,将每天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到了周末,又需要将本周内每天画的体系图串起来,共同组成一张更大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图,重新进行复习和考核。
  如此反复,每天、每周、每月坚持不懈地做下来,时间不需要太长,最多一个学期,一定可以实现学习成绩的飞跃。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思维导图,是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但是,仅仅有较高的智商并不一定就能取得学习的成功。我在我的前一本书《学习改变命运》中曾经对此有过分析:一个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单纯死读书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后,除了知识基础扎实外,还隐藏着以下这些才能:
  (1)专心致志,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
  (2)持之以恒
  (3)有较高的自制力
  (4)能够为了一个目标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众多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
  (6)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7)在面对考验的时候能够保持心态平稳
  这只是一般的总结,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对这些想法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应该在三个方面全面发展:思维智商、心理智商和社会智商。思维智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一个人的智商水平。心理智商则包括我们的心理控制能力,包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情商”,也包括自制力、面对挫折的心态等等。社会智商是指一个人处理与周围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时间安排等。良好的心理智商和社会智商,可以让思维导图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也可以让我们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学习者。思维智商、心理智商和社会智商,正是我们学习的“铁三角”,当你在把三个方面都做好了以后,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会谈到如果培养自己的心理智商和社会智商。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成败
由于中高考的格式非常规范,一个考区的考生全都用一样的试卷,最后用总分数来精确的量化。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特有的长处和短处,考试的时候有状态的好坏,这些都是不可能用一个总分来精确衡量的,中间一定会有纰漏。
  比如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文科是610,那么如果你只考了609,就不能被录取。显然,考了609分的人和考了610分的人之间,在综合水平上其实没有什么差距,很难说谁就比谁优秀,谁就比谁更应该上北大。但如果不依靠分数“一刀切”也不行,因为你说既然609和610差别不大,那么我也该进北大。如果真让你进了,考608的也会说我和考609的也差别不大,我也该进;考607的也会说我跟考608的差别不大……如此类推,最后就是所有科目都考0分的也该进北大,这就十分荒谬了。所以,依靠分数“一刀切”,是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和效率的无奈之举,其结果就是只能说高于610的人的平均学习能力比低于610的要高,但是却不能保证每一个高于610的人的学习能力都比低于610的要高。
  如果你不幸属于那少数几个学习能力很高但是高考没有考好的一员,可能是由于高考那天状态不佳,粗心算错了一道大题,可能是生病,或者偏偏最难的大题考的就是你没有复习到的一个知识点。那么,你需要相信自己,这只是人生路上必将遇到的各种挫折中的一个,成绩并不能说明你就不行,不能说明你的多年学习完全白费了,更不能说明你的人生梦想就此彻底破灭了。这是因为,高考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它代表一个旧的阶段已经过去,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即将开始。通过高考,那些成绩优秀的人将进入更优秀的大学,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而那些在高考中落后的人,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奋起直追,后发制人。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里面这样写道:“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在他眼里,一个优秀、努力、自信、自觉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他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许是90%,进了其他重点大学,概率也许会降到85%,进了普通高校,这个概率也不会低于80%。这个道理对高三学生其实也很适用,我们对失败与成功定义得过于简单,很容易让我们丧失那本应属于我们的85%的机会。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