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谐音。另外,梁山好汉来自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于是又增加了“东”“西”“南”“北”“中”各4张牌,又因为梁山好汉中有贫民和富绅,所以就增加了“白”、“发”各四张,最后构成了整幅牌136张。从这个故事来看,麻将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娱乐工具,古代时就很受人们的喜爱。
  如今,“麻将”作为娱乐活动的工具之一普遍为人们所喜爱,打麻将成为人们日常消遣的主要活动之一。
  ■ 马虎
  “马虎”一词的来源相传与一个画家有关。
  传说,宋朝有个画家很喜欢画虎。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就来了一位朋友请他画马,他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朋友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回答:“管它是什么呢,马马虎虎!”朋友不大高兴,没要这幅画就走了。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二儿子问他,他却说是马。
  又过了些日子,大儿子外出打猎时,看见人家的马还以为是老虎,就给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人赔钱。又过了几天,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于是跑上前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悔恨之下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诫:“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此后,人们就用“马虎”形容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
  ■ 蜜月
  “蜜月”一词的来源有三个说法。一说,是来自古代欧洲条顿人的生活习惯;另一说,是起源于一个爱尔兰的传说;还有一说,是来源于“抢婚”。
  其一,来自古代欧洲条顿人的生活习惯。条顿人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部分。在公元前4世纪时他们居住在欧洲易北河沿岸一带。条顿人的青年男女在结婚时有一种习惯,就是都要由本部族内的首领赐酒,为他们祝福。祝福用的酒都是以蜂蜜为主要原料酿制的,用来象征幸福及美好。婚礼后,夫妇俩还要出外旅行,旅行时间为30天,恰好是一个月,因此他们就把婚后的第一个月叫做“蜜月”。
  其二,是爱尔兰的传说。据说,在公元6世纪初,爱尔兰有个部落首领,他有一个非常漂亮而且能歌善舞的女儿,叫爱丽施。因为爱丽施喜欢蜂蜜,邻国来求婚的王子们都把本国最好的蜂蜜挑来送给她。最后,爱丽施和其中的一位王子结婚了。婚礼上,爱丽施用蜂蜜酿成的蜜酒招待客人。因为蜜酒酿造的太多了,婚后,夫妇俩又喝了整整一个月才把蜜酒喝完。新婚佳期,两个人喝着蜜酒,生活幸福而温馨。
  其三,英国古代条顿族的“抢婚”。 古代条顿人结婚时,丈夫为了避免妻子被对方抢回去,婚后会带着妻子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每日三餐都要喝家乡盛产的由蜂蜜酿成的酒,人们就称这段日子为蜜月。
  现在,人们用“蜜月”来指婚后第一个月。
  ■ 明星
  “明星”一词是一个舶来词。
  西方的天文学家为了更加清楚地分辨和认识天上成千上万的明星,便将天上的星星归为一个个星座,然后把每一个星座里的每一颗星按照他们的亮度分为几等,最亮的是一等星。数字越大,说明这颗星的亮度越小,五等以下的星用肉眼已经是不可见了。后来星被西方社会的人们用来恭维各界的出色人士,包括科学家,包括探险家,当然也包括演艺明星。不久之后这种用法传入中国,人们因为新奇竞相使用,将“星”冠于社会各界,特别是戏剧界的台柱子上。后来人们又将“星”之前加了个“明”,这样这个词看起来便更加引人注目了。
  “明星”的本意是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后来便引申表示电影电视界,甚至是文化界中较为出名的或较为出色的人士。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两字篇 第五章(1)
■ 拍板
  “拍板”一词,源于旧时商行拍卖货物成交时拍打木板的方式。
  原来,拍板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旧中国的人们在交易中决定价格、表示成交的一种方式。在市场交易中,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免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这种局面持续到一定程度后,由市场管理人员根据价格讨还的情况,喊出一种双方较易接受的价格。如果双方没有异议,就用木板拍一下桌子,表示同意。因此,“拍板”就成了交易的代名词,引申开来,就有了“决定”的意思。
  另外,“拍板”还指中国碰奏体鸣乐器。又称檀板、绰板,简称板。用于戏曲、曲艺和器乐合奏。
  现在,人们说的“拍板”主要指第一种意思,即指“决定”。
  ■ 匹夫
  典出《孟子?万章》: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在战国时期,有一天,孟子的学生问孟子:“老师,听说商汤时候著名的贤臣伊尹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人,他先是一个作为陪嫁的奴隶,后来做了汤的厨师,博得了汤的信赖,最后才成为宰相的,是这样的吗?”孟子回答说:“没有这样的事情,伊尹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不被权贵所屈服的人。他一个人在山林里过着闲鱼野鹤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汤知道了他的贤明之后,三次去山林里请他,来辅佐汤的江山,前两次都被伊尹婉言谢绝了,伊尹说:‘我一个人在这里种田,悠然自得,为什么要去接受朝廷的聘请呢?’当汤第三次来聘请伊尹的时候,伊尹为汤的行动所感化,他想,与其一个人在这里悠然自得,快乐地过日子,何不去辅佐国君,治理天下让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快乐悠闲的生活呢。于是伊尹接受了汤的邀请,来到朝廷帮助汤处理政务,使百姓安居乐业。后来,伊尹还说服汤兴兵讨伐残暴的夏,不再让百姓流离失所。”说到这里孟子又说:“伊尹真的是一个贤明的臣子啊,能够把天下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是个圣人啊,怎么能说他是个阿谀奉迎的厨师呢?”
  “匹夫”原意是指普通的老百姓。现今多指不用计谋,只凭个人意气办事的人。
  ■ 青春
  典出刘向的《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青春”一词始见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的意思为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七百多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表示这个意思,与现在意义上的“青春”有很大不同。如杜甫的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里面的“青春”也是指春季。
  直到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新的含义,泛指人的青年时期。他写的《洛阳女儿行》:“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中的“青春”就是指青年。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意,成为青年的代称了。
  现在,“青春”一词不仅指青年时期,还用来比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 清真
  “清真”一词,据说始用于南北朝时期。
  最初,“清真”的意思也和现在大不相同。从南北朝到宋朝的八百多年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优美的环境。
  到唐宋以后,“清真”一词便开始与宗教有了联系。因为宗教都主张“清静无为”,都自称“清道”,所以喜欢用“清真”一词。而到了明朝中后叶,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一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把伊斯兰教称之为“清真教”。

两字篇 第五章(2)
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都称为“清真食品”、“清真糕点”等。另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
  现在,“清真”一词基本成了伊斯兰教的专用词。
  ■ 秋波
  典出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百步洪》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秋波即秋水,是秋风中的湖波涟漪。古人用秋水来形容女子的眼神。第一个将“秋水”一词用在文学作品中的是诗圣白居易,他在《筝》这首诗中写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诗鬼李贺也写到“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然而“秋波”一词的出现却是在苏轼的《百步洪》,这首诗引用了《晋书?谢鲲传》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谢鲲家住在建康,他有一家姓高的邻居,邻居家里有个女儿,人长得非常美丽,谢鲲便常常挑逗这高小姐。有一次谢鲲又去挑逗她,高小姐这个时候正在织布,对他的无礼行为非常恼怒,于是随手抛出了她正在织布用的梭子,说来也巧,这梭子正好打在谢鲲的嘴上,并且将两颗门牙打掉。
  今天人们依然用“秋波”一词来形容女子的眼神非常美丽,清澈得像是秋天的水波。
  ■ 圈阅
  “圈阅”据说是由王安石发明的。
  自三国时,就有在文字和契约上签字署名的做法,史书上称为“押”。唐宋时期,大臣们进呈公文或传阅书牍时,不再署全名,而只是写上自己的字,表示阅过。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起用,任参政知事,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他每次阅过文件,都要写上—个“石”字。由于文件多,他又是急性子,且不太注意书写,因此,“石”字经常被他写成一横一撇下边再加一个圆圈。因为他画的圆圈还大多不圆,这样给别人造成很多麻烦。于是,一次议政会议上,他声明自己“阅毕”的文件符号是,一横一撇下边再加一个圆圈。事隔不久,他索性去掉了横和撇,仅保留了那个圆圈。时间一长,其他同僚也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圆圈就变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现在,“圈阅”这一做法仍被沿用。
  ■ 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春秋时期,有一天公子子公和公子子家,一起进宫去拜见郑灵公,快要进宫门时,子公突然站住抬起右手 ,笑眯眯地让子家看。子家不解地看着子公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子家说:“这谁不会啊?”于是也伸出自己的右手,让自己的食指也一动一动的,子公看了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你仔细看看,是他自己在动啊。”子家认真的看了看,然后又动了动自己的食指,发现和子公的果然不一样,就问是何缘故,子公说:“每当有新奇的美味等待我去尝的时候,我的手指就会情不自禁地动。我想今天大王一定会有美味赏赐给我们的。”两人说说笑笑进了宫门,这时正好遇见郑灵公,于是把刚才的原委说了一遍。郑灵公觉得他们二人非常没有规矩,便没有说话。正巧那天御厨在为大家做一条很大的甲鱼,当大夫们都到齐了的时候,郑灵公让御厨将甲鱼拿来给大家分吃,然而当每个人都大快朵颐的时候,子公却傻傻地呆坐在那里,原来他的碗里并没有甲鱼,这当然是郑灵公吩咐的,子公也不敢说什么,他看见别人吃得很香,没有一个人注意他,他就忍不住走到大鼎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两字篇 第五章(3)
此后便有了“染指”一词,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 入室
  语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系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圣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强调学习礼乐。有一次他听到子路在弹琴,可是内容却不是《雅》、《颂》一类的古典音乐,于是孔子很不高兴,他说:“子路,你为什么在我这里弹琴呢?”因此孔子的其他学生都不尊敬子路。孔子就说:“子路在学习上已经达到了升堂的地步,可是还没有入室。”在古代“堂”是指的正厅,“室”是指的“内室”,也就是说“堂”在前面,“室”在后面。孔子用“堂”和“室”来比喻学生学习的好坏。入门,升堂,入室用来比喻学习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
  “入室”指的是学问技能深得老师传授,达到了精深广博的境界。今天我们依然用“入室”一词来形容学习好的学生,有“入室弟子”一词。
  ■ 三害
  语出《晋书?周处传》: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周处的人,官至御史中丞。他是一个很奇特的人,从小体力就超出一般的人,他喜欢骑马,打猎,不注意小节,放纵性情,为所欲为,乡里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祸害。周处知道他受到乡亲们的厌恶,很是感慨,他决定改过自新,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人。他对父老乡亲们说:“现在天气暖和,收成也很好,为什么你们还是闷闷不乐呢?”一个老人唉声叹气地说道:“三害没有除掉,我们有什么好高兴的呀!”周处说:“您说的三害是指的什么呀?”老人说:“南山的白虎,长桥下的蛟,第三个就是你了。”周处说:“如果我把这三害除掉了,你们是不是就高兴了呢?”老人说:“如果你能真的除掉,乃是全村人的一大喜事,不仅仅是除害而已啊!”。于是周处上山射死了老虎,又来到河里去杀蛟龙,可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和蛟龙斗争了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他死了,心想三害终于被除掉了,全村都在欢呼,这时候周处却从河里出来了。周处看见乡亲们这么厌恶他,于是就离开了家乡。他去拜访陆云,准备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经过陆云的指导,周处勤奋好学,最终官至御史中丞。
  后来人们就用“三害”来指残害百姓的祸害。并且沿用至今。
  ■ 三军
  “三军”一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
  春秋时期,“三军”的意义与现在意义上的“三军”大不相同。春秋时,一些诸侯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中、左、右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秦、汉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

两字篇 第五章(4)
今天,古代的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在我们的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现在的“三军”专指陆、海、空三种部队。
  ■ 散步
  “散布”一词源于古人的食药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因盲目追求延年益寿,服食五石散成为风气。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这五种矿物质,再搭配栝蒌根、防风、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