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二战之救赎-第4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只能用科学来解释一切的人的眼中,是没有任何侥幸存在的。
    刘七在后来知道此时之后很是觉得布劳恩是属于榆木脑袋不开窍,但是对于布劳恩这种榆木脑袋刘七也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刘七总不能告诉布劳恩这Fi…103打的那样准是因为自己意识雷达的作用吧,那样的话说不定布劳恩为了科学是决定做一次生物学家,打开刘七的脑袋来看看意识雷达到底是什么结构的。刘七可不想变成什么科学试验用的小白鼠。
    历史上的Fi…103或者说V…1使用的是由空气驱动的里程计,磁罗盘和陀螺仪组成的简易制导系统控制的,说是制导系统,实际上那个系统也就只是一个惯性导航设备,Fi…103本身不具备任何的大角度航向矫正能力,只能依靠垂直尾翼和升降舵控制基本的航向和高度。理论上,攻击90m外的目标,命中精度是大约90(90。4)的导弹能够落在目标10公里的范围内,大约50(47落在5公里的范围内,而只有大约60的导弹才能落在目标2。5m的范围内,如果距离增加精度还要继续下降。
    冯…布劳恩在接手FZG…76研究项目(Fi…103的保密代号)后,就发现这个系统的设计有很大的缺陷:精度高是按固定的天气情况来计算的,如果天气不好怎么办?这世界上又不是除了晴天和微风就什么都没了。于是冯…布劳恩对Fi…103的制导系统做了针对性的改进。由于佩内明德火箭研究基地有梅塞施密特AG公司的3项目,在他们的帮助下,Fi…103做了一系列的优化设计,体型扩大了一些,重心也经过重新分配,不再像原来那样的脆弱了,发动机舱与机身的距离也更近了,最重要的是,新的Fi…103有了副翼,这意味着,他不会像原来的Fi…103那样只能做微小的航向矫正,足以做出180度转向,只要制导系统没问题。而且,他也不会在大风天气里被吹翻了,在原来的历史上,因为英吉利海峡那恶劣的天气原因导致发射失败Fi…103的总数一点也不少。
    冯…布劳恩首先尝试的就是将原本用在A…4上的被动无线电搜索制导系统安装到了新的Fi…103上。由于原来的Fi…103的制导系统主要是依靠压缩空气维持运转的,而新的制导系统主要是靠电池驱动的,所以,原本被压缩空气占据的巨大空间节省了下来,因此额外添加的设备如无线电测向仪,信号接收天线,信号处理器什么的,基本上不需要重新设计弹体只是重新设计了下电路图和设备结构图什么的就装了进去,除此之外还在添加了足够多的炸药,还有部分设置在设备中间的炸药,确保Fi…103落地后可以将所有的设备摧毁。这就是Fi…103,但是在西多舍尔使用的却是第二个型号:Fi…103C。
    Fi…103C使用的是和原来的Fi…103原理相同的制导系统,只不过新的制导系统是在负责A…4导弹再入段制导的惯性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的,因此开发进度很快,而且由于拆除掉了被动无线电搜索制导系统,因此战斗部达到了990千克在非洲西多舍尔截杀巴顿所带领的美国第2军时,就被证明破坏力完全达到甚至超越了预定的指标。威力是足够了,但是布劳恩没有搞清这Fi…103为什么会毫无偏差的完美的击中目标,决定将这次实验的结果作废,所以才迟迟没有向军备部提交批量生产的建议,事实证明布劳恩的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试想,如果德国如果真的在这时大规模的投产Fi…103C,这些Fi…103就会因为制导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兼容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以及缺少对制导系统的计算参数的研究等问题而出现大量的没有命中目标的问题,这无疑是对紧缺的战争资源的一种严重的浪费。
    刘七对这种情况当然也十分清楚,毕竟自己的意识雷达不可能涵盖整个德军的战场。自己不可能每次都用意识雷达来导航Fi…103来击中目标,还是得靠Fi…103本身具备的精度来打击目标才是正解。所以刘七在库尔斯克战场上也忍痛放弃了Fi…103这一杀手锏,一切让冯…布劳恩自己做主,慢慢测试第一个改型:安装有无线电测向仪的Fi…103B。
    虽说是让冯…布劳恩自己做主,主管这次的实战试验,但是他很清楚,与这次试验相比,刘七把它部署在这里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他不懂军事,但是他也是思维能力很强的人,在目前的态势图上他很清楚的发现,自己的这个发射阵地所处的位置,直接面向苏军正面,这正是他们最需要的,Fi…103B命中目标必须要一样东西: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没有的话它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一直飞下去,直到燃料耗尽自毁。但是通过实战进行试验则可以更加完美的测试Fi…103的性能,尤其是新设计的Fi…103B…2,这也是他为什么答应来的原因。
    新的Fi…103B…2安装了西门子公司提供的新型无线电测向仪,与Fi…103使用的无线电测向仪相比更加优秀。型的天线一共有四根,测量精度随着距离的不断接近会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飞弹一直在高速移动,最后测得的最佳精度也不过40米。虽然这个距离已经很好了,但是却有可能掠过目标,导致目标没有被彻底摧毁的情况发生,因此精度更高的无线电测向仪显得十分必要;新的无线电测向仪更加精确,而且天线也拥有了自己的整流罩,最大程度的减小了天线对弹体造成的影响。但是,使用新的无线电测向仪并不是换个设备就完了,虽然提供商可以尽可能将系统做的与先前的通用,但多少也会有不同的地方,而这些又必须要对飞行控制系统作出修改。如果是现代的那种导弹的话,换个设备也许不需要调试对久,但是在二战时并不是,二战并没有那么先进的可编程集成电路,每一个功能都需要事先设计,如果有变化,那就必须要重新设计,十分复杂,而实验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布置,模拟各种各样的环境,对系统进行测试,十分费时费力,还费钱。但是到了战场就不同了
    在库尔斯克的苏军各个部队的指挥系统都是依靠无线电互相联络的,不管从距离上来看还是电台发射的信号频率上来看都是十分适合Fi…103B…2进行试验。因此,按照前线提供的数据,布劳恩直接将库存的30枚用于实验的Fi…103B…2装上战斗部和数据记录设备给运了过来,但是,由于准备得过于仓促,安装在翼尖上的导航灯并没有拆除。这些Fi…103足够完成试验所要收集的大部分数据了。如果计算正确的话,新型Fi…103B…2完全有能力在100m外100命中目标50米范围内。但是理论毕竟只是理论,一切都是靠人计算出来,实际效果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
    导弹的发射准备工作终于在七月十七日完成了,三座发射架上面的伪装网已经撤了下去,每条滑轨上都安放有一枚Fi…103B…2,而他们的后面都各停着10辆拖车,上面也各放着一枚Fi…103B…2,金属制的发射滑轨与地面成30度角矗立着,其钢铁制作的身躯在太阳的照耀下散发出金属的光泽,远远望去就像是要刺向天空利剑一般。
    在发射场空地的一角有一个半地下的掩体工事。工事使用从砍伐的树木作为支持的主体,然后在外部镶嵌了一层防弹钢甲,而工事的顶部也用伪装网覆盖着。布劳恩和几名佩内明德的火箭工程师正在进行着发射前最后的一遍检验。当几个工程师查看完所有的数据表后都对着布劳恩点了点头,示意所有的一切都没有问题了。
    布劳恩转身对着负责通讯的技术人员说道:“我们的观测飞机联络上了没有。”
    “已经联络上了,一共15架按装了摄影机的Ar…234侦察机,一分钟后就会到达我们的上空。”负责通讯的技术人员回答道。
    布劳恩没有再迟疑,抬起手臂看着手表说道:“发射前一分钟倒数……”
    随着布劳恩的口令,一名工程师按下了机械计时器的按钮,控制台上一串红色的小灯泡飞快的闪动起来,而每一次闪动循环都意味着一秒钟已经过去,而一名工程师则是在口中念着倒数时间的数字。最终在这名工程师数到1的时候,巨大的火焰从Fi…103弹体两侧安装的两个炮弹状的东西里**出来。
    已经安放在发射架上的Fi…103B…2在固体火箭助推器的推动下在10秒钟的时间内使Fi…103从静止状态加速到了两百公里。巨大的火焰掩盖了Fi…103的沈阳,就这样,在巨大的火焰的笼罩下,Fi…103顺着发射导轨飞到了空中,留下两朵白色的降落伞后,逐渐的向高空爬去。
    这时发射场上是一片的烟雾,Fi…103喷出的火焰燃烧的烟雾遮蔽了所有人的实现。而在控制室中的布劳恩却并未去关心这个十分动人心魄的场面,而是紧紧的盯着一旁的雷达显示屏。过了大约三分钟的时间,雷达显示屏上的闪亮的亮点又消失了几个。布劳恩赶忙询问一旁的工程师:“无线电测向仪的情况怎么样,目标情况有什么变化。”
    在观测无线电测向仪的工程师回答道:“我们在这几天内监测的21个大功率目标刚才有四个消失了……等等……”那名工程师又看了一眼数据仪说道:“又有三个目标了……”
    “报告一枚偏离预定航向开始进入俯冲,目标坠落在河岸边。”
    布劳恩没有再说话,而是停着观察员的回报,目前已经有一枚导弹失败了,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没出来,他就站在那里,不断的看着手表,等待着。10分钟终于过去了,仿佛有10年那样长,布劳恩立刻对监视无线电测向仪的工程师问道:“现在情况怎么样?”
    那名工程师看了看已有的数据后说道:“1个目标已经消失,未发现恢复,也没有其他新增或消失目标。”
    一共发射了3枚Fi…103,却只有1枚命中了目标,也就是说命中率连百分之五十都不到,这样的命中率对于一向是追求科学严谨的布劳恩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
    “传回来的数据呢?”
    但是正当布劳恩准备去检查监视数据记录设备传回的数据的时候,负责通讯的人员却起身说道:“布劳恩博士,我收到一份汉斯…安德里中校的电报。”
    布劳恩有些失神的问道:“安德里中校说了些什么。”
    “安德里中校说祝贺您的试验取得了成功,三枚Fi…103有一枚偏航落到了树林里,其余全部命中目标,准确率达到了66。”
    “什么”布劳恩一听这话就愣住了:“这,这怎么可能,明明只击中了1个目标,怎么会有66的命中率呢?”
    正当布劳恩疑惑不解之时,无线电中传来了飞行员们的报告:“2枚Fi…103攻击了一个相同的目标,1枚偏航坠落于河岸边的田野上,附近的友军已经开始赶向现场,摄像机运作正常,报告完毕”
    这时布劳恩才恍然大悟,原来这3枚Fi…103并不是只有1枚命中了目标,而是2枚Fi…103攻击了相同的目标。这一下布劳恩立刻就精神大振,毕竟66的命中率是对于试验来说是相当高的成功率,原本考虑到控制系统调整以及天气影响等不可控因素,能够有一枚命中目标就算成功了,但是却直接命中了两枚,如果随后发射的飞弹依然能够持续命中目标的话。距离Fi…103正式列装部队的时候不远了。不过布劳恩对刘七是怎么知道的飞弹只有一枚打偏了目标的这个问题感到很疑惑,要知道他攻击的目标距离他可是N远,这是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布劳恩正在疑惑的时候,刘七的第二封醒神的电报又追了过来,让负责电台的无线电操作员的脑袋上挂满了黑线:“老兄,别再发呆了,赶快把剩下的Fi…103也打出来吧……”。。。
    小说阅读下载尽在中文网更新超快小说更多:://。。m/~~~~
    【……第九卷 虎啸库尔斯克 第五十六章 命中 文字更新最快……】@!!
第九卷 虎啸库尔斯克 第五十七章 学学木工吧……
    一场苏德动用了四百万陆军部队的连天大战终于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七日出现了大的变化。;由于Fi…103B…2的实弹试验,位于库尔斯克北部地区的苏军三个集团军,五个军,十二个师的通讯系统在大约两个小时内遭到31枚Fi…103B…2的攻击,至少有11枚命中目标,4枚脱靶,3枚被击落,其余13枚均是因为制导系统转换不成功自毁或技术问题而在中途坠毁。但即使是这样,苏军的通讯系统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三个集团军的指挥部全部被摧毁,两个军的指挥部被摧毁,一个师的指挥部被摧毁,另有一个军和一个师的指挥部伤亡过半。而苏军因指挥层受到重创以及害怕受到攻击的问题而未对通讯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因此前沿阵地在被德国第9集团军突破后,德军第41装甲军与第47装甲军在七月十八日下午,担任前锋的装甲部队到达了库尔斯克城。
    至此,古德里安成功的关上了北线苏军逃生的大门,苏军中央方面军第65第70集团军与第13集团军一部被封在了一个已经封上了一半口子的口袋之中。
    而在库尔斯克南部战场,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也是岌岌可危。在草原方面军后撤之后,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在‘肯普夫’战役集群的配合下,与第六集团军协同对沃罗涅日方面军近卫第7第6集团军阵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进攻。战斗进行的非常惨烈,沃罗涅日方面军第7第6集团军的阵地多处被突破,最终又在苏军预备队的拼死反扑之下,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双方一时之间在不到十公里宽的地带打的是难分难解。战场已经成为了死神的收割场,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团往往用不了一个小时就会打成了残废,鲜血和尸体遍布整个战场。
    几名德军的一线指挥官已经接到了曼施坦因的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二十四小时内突破苏军的防御,然后抵达库尔斯克城,从而关上库尔斯克的大门。曼施坦因一向都是审时度势之人,作战一向都是讲究智谋,基本上没有下达过什么不惜一切代价要完成任务的命令。而这次曼施坦因也是真的忍不住了,现在库尔斯基突出部南部的苏军正在拼命的从库尔斯克城至奥博扬苏军的阵地上向外撤,这要是再拖拖拉拉下去,这苏军非得都撤完了不可,那岂不是让这煮熟的鸭子给飞了吗?所以曼施坦因也是牙一咬,对南方集团军群下了死命令。
    对于这个情况,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司令图瓦京也是看的清清楚楚。尽管现在在近卫第6第7集团军的阵地上已经成了修罗之地,有五个师的伤亡已经超过了半数,但是图瓦京却不得不下令部队继续坚守。现在
    图瓦京手中已经没有预备队了,沃罗涅日方面军能上战场的基本都已经去填了窟窿。警卫团调上去了,通信营只留了三个电报员还在坚持,就连炊事连的八十名炊事兵也调了上前,而偌大的指挥部也已经空空荡荡,就连图瓦京的参谋长也带着部队上了前线。图瓦京知道这防线丢是丢定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现在能坚持一刻,就还得坚持,因为这里多坚持一刻,那么就能从突出部中多撤出一部分人来。
    就这样双方在奥博扬通向库尔斯克的公路为轴心的战场上打的是翻天覆地。德军投入了所有的装甲力量,超过1200辆的各型坦克在与步兵的协同下对苏军进行着毁灭性的攻击。而苏军方面也是集中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所剩下的三个坦克军一共800多辆坦克参与到了这场坦克大战上。
    一向苏军坦克数量都要优于德军,从而弥补训练配合以及射击精度不足所带来的差距。但是此时德军坦克数量牢牢的占据了上风,从而导致沃罗涅日方面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