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别对我撒谎-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去翻阅那些书面资料就可以发现,不少被告不但前科累累,而且犯罪的内容几乎相同,总是让律师忍不住想抱头大喊:“老毛病又犯了吗?这次要怎么辩护才好?”
  虽然已经重述了好几次,但我还是要再次强调,人类的“主观看法”或“想法”,会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即便是没有受到偏见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实际发生过的事情,也可能在记忆里被扭曲,这一点请各位务必牢记。
  顺带一提,我在某个场合发表过对“有毒咖喱事件”存疑的见解,结果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批判,某位人士就曾经讽刺地说:“您会怀疑已经那么清楚的事实,一定是因为自己是律师吧。”
  如上所述,人类的记忆总是不太牢靠,大致上会受警察等国家公共权力影响、受到“想早点解脱”的心理影响,或是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在这三种行为的交互影响之下,人类的“主观看法”或“偏见”,将会扭曲对既存事实的记忆(参见图2—1)。
  ①受到检警反复暗示的影响
  ②希望自己能早日从讯问中解脱
  ③受媒体偏见的影响
  

谎言不是绝对的
在法庭上,证人把“主观看法”或“偏见”当成实际既存事实的情况,不在少数。这恐怕是高估了“后设认知”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心理学专有名词,指对自己认知历程的认知:知道自己学到多少、哪些部分能充分了解、哪些部分要再学习;知道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学会这个概念;遇到困难时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寻求外援及解决办法等。里,人类有办法“从旁观者角度观察自己”的能力。换言之,以客观态度来看待自己的人(“后设认知”能力高的人),很少会将“自行认定的事实”与真正的既存事实互相混淆。
  如果能用第三者的角度来自我检视,例如“嗯,现在我可能会受到偏见影响”、“自己是不是随便就脱口而出了”,便可用冷静的态度,认清自己所处的立场。
  离婚夫妻的认知总是相反的
  在这里我要顺带说明,何谓“后设认知”能力。随着时间与地点不同,“后设认知”完全没能发挥作用的情况,其实也不少。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法律诉讼方面,尤其是离婚诉讼。离婚诉讼的特征在于,丈夫和妻子对于某件发生过的事,总会有完全相反的认知,并分别认为是自己的记忆无误。
  在妻子说“被丈夫勒住了脖子”时;丈夫则说:“因为太太亮出棍子乱挥,所以我才把她逼到墙角,让她不能动弹而已。”
  说得极端一点,诸如此类的事,几乎是所有离婚诉讼时都会碰到的问题。因此,不单是离婚诉讼而已,在与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咨询时,我总是说:
  “所谓的诉讼就是指,从完全相反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靠的是对立当事人之间的记忆。所以,只要你所说的事实有八成被法院认定是正确的,那么胜算就非常大了。”
  我之所以会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我总是以信赖当事人为前提来进行诉讼,不过却总是在听到对方反驳时发现:
  “咦,怎么和我的当事人说的完全不一样!”
  像这种让人感到腿软的经验,在我刚当上律师的时候碰过好几次。在不断累积类似的经验之后,我逐渐磨出了耐性,开始会以“唉,又来了……”这种冷漠的态度来看待,当初因为缺乏经验而感到腿软的感觉,也不复存在,还真是让我有点怀念。
  另外还有个更糟糕的案例是,我的某位当事人,在法官进行补充讯问时,居然若无其事地说出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这个案例我同样也无法详述,总之,是一个有关财产继承的案件,在主诘问结束之后,法官随口问起被继承人(指死亡者)的现金存款,当事人竟然回答:
  “我家有上亿日元的现金,钞票多得到处都是。”
  承办审判的法官闻言也大吃一惊,对方的律师更是诧异不已。担任这位当事人委任律师的我,受到的惊吓更是其他人的双倍,甚至是三倍以上!就这样,整个法庭突然陷入混乱。
  那时,我脑中顿时一片空白——
  “他到底在说些什么啊?我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为什么他会在法官补充讯问时,那么主动地说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呢?这未免太诡异了!难道他脑袋有问题吗?我这是在做梦吧……这一定是一场噩梦!”
  各式各样的想法,在我的脑袋里转个不停。恐怕我的当事人也无法客观地理解,自己到底说了些什么。
  什么才是谎言
  另外一个案例是与公司有关的民事诉讼。我的当事人,也就是原告本人,原本坐在我附近,默默听着证词,当他听到对方证人在主诘问程序作出证词时,针对其中的某一句证词,突然低声冒出了一句:
  “骗人!”
  此时证人似乎是听见了那句话,脸部瞬间涨红,从证人席上站起来大喊:
  “骗人的是你!”(见图2—2)
  图2—2多数的谎言,其实来自记忆偏差与主观看法
  幸好在法官的诉讼指挥之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就我看来,两人都不像是在说谎。我认为,这恐怕是两人让完全相反的事实,在各自的记忆中产生变化而已。在这个案例里,双方当事人于记忆形成的过程,恐怕都欠缺了“后设认知”能力。
  看完以上所举的各种实例之后,你有什么感想?我想,你恐怕会对“人比想象中还要常说谎”这件事感到手足无措,也会发现,自己深信的“谎言”,其实大多是“记忆偏差”或是“主观看法”而已。
  这样一来,我们最好要有心理准备,在职场或社交活动上,人与人通过某种程度往来所累积出来的信赖关系,不论是对方或是自己,都会经常出现“记忆偏差”的情况,来考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但无论如何,请千万要记得,社会上发生的欺诈案件,与男女之间的恋爱互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别一味地抓对方的小辫子
目前为止,我已经说明了,人类的记忆有多不牢靠;再加上某些发自内心,或受到外界影响所产生的偏见;甚至会自己无中生有,把从没发生过的事,误认为是真实。那么,对于那些没有恶意的谎言,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从结果来看,应该要在不损害对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站在对方立场为他着想,同时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无法撼动的客观信息,让对方察觉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一口气就公布所有的客观事实,试图让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原本没有恶意的人,也会想全力抵抗陷自己于不义的“坏人”,于是便可能为了谴责你,而拚命捍卫自己的立场。这时,对方不只会认为,你所提出的客观证据是伪造的,而且一定会想抓住你伪造证据的把柄。
  像这样的状况,百害而无一利,不只是在职场上,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是如此。在职场上,你可能会陷入到处树敌的窘境;而在人际关系上,当周围的人一直想抓住你的小辫子,你的日子就会变得一刻也不得安宁。这样一来,只会是人生中的一大损失。
  共同努力推导出真相
  为了避免发生上述情形,即使你手中握有许多客观证据,暂时还是要先以“自己的记忆也可能有误差”为前提,步步为营。毕竟记忆错误或偏差所造成的记忆扭曲,绝对不会只发生在对方身上。
  因此,当你与对方的记忆产生分歧时(任何场合都可以),虽然不至于要说:
  “我印象中好像是这样子,如果我记错的话,还请见谅。”
  “虽然我记得的是××,但或许是我记错了也不一定。”
  但至少要语带保留地说:
  “或许是我记错了。”
  此外,请尽可能检验所有客观事实,例如书面资料或照片等,如果你非常确信自己的记忆正确无误的话,或许就可以用以下口吻表达:
  “虽然我也没有记得很清楚,不过你看这个,从这看来好像是××的情况,不是吗?”
  如此就能通过与对方“共同作业”的形式,一起推导出真相来。“共同作业”指的是,虽然双方都不记得,不过双方根据客观的证据,共同唤起彼此的记忆。自不待言的部分是,当你手边掌握多项客观证据时,原则上应该在一开始就拿出最具效果的那一项。
  为了一步步让对手放弃自己的想法,“从最薄弱的证据开始,缓缓将对方逼入绝境”,最后才使出致命的一击,这种做法即使在法庭上,也只能是最后手段。因为在法庭上,最重要的结果是,希望证人能够因为发现“唉,确实是我自己记错了”,而心平气和地作出证词。
  无论是在职场上,或是私人场合的人际关系,为了将来的发展,重点是要谨慎思考,如何让对方心平气和地发现是自己的错误。因此,想要挖掘让彼此都烦躁不安的真相时,若能采取“共同作业”的形式,一来不仅能顾及对方的面子,二来你也不需要在违背自己本意的情况下,被归类为是“容易记错事情的人”。
  本章重点整理
  △ 指责别人是“骗子”相当危险。
  ▲ 别对自己的记忆力太自信。
  △ 谎言多半来自记忆偏差。
  ▲ 重要的是,要让对方注意到,是他们记错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