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英魂-第6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公曰:烟火,烧具也。

曹公曰:燥者,旱也。

曹公曰:以兵应之也。

曹公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曹公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曹公曰:数当然也。(曹操说,自然规律就是这样的。)

曹公曰:火佐者,取胜明也;水佐者,但可以绝敌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蓄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曹公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费留也,赏善不逾日也。(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公曰:不得已用兵。

曹公曰:不得以己之喜怒而用兵。(曹操说,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怒而用兵。)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曹操对上面这句并未作注释。但其中的道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的。”

慕容天水讲到这,看了看已深深沉浸在《孙子兵法》之中的全军将士,他不由感到了一丝欣慰。于是,他翻了翻即将要结束的《孙子兵法》,说道:“这是《孙子兵法》的第十二篇火攻;第十三篇,也就是它的最后一篇用间,虽然它们篇目排列如此,但在真正的战场上,它们却是因势而变、随机运用的,并不是因它的排列次序而分主次先后。其实,它的每一篇都是身为将帅所同等重视的,各篇之间更有内在的必须的联系,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运用。

想当年,‘诸葛亮斩马谡’这一战例,不正是马谡断章取义而导致失败么?马谡自诩熟读兵书战策,立下军令状,欲安保街亭。但他只知道‘据高临下’、占领高山扎寨,却被人断绝汲水之道而失街亭,岂不痛哉?

所以,在残酷的战场上,欲立于不败之地,懂得《孙子兵法》的将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上考虑胜战因素,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运用。

汉末时期的赤壁之战是火攻篇的典型战例,这是这场大战的主要体现。当然,此中还融含有许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比如避实击虚、扬长避短、速战速决、用间等。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分别于公元204年、207年取得了攻取邺城、北征乌桓的胜利,一举歼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司隶、兖、豫、绿、青、冀、幽、并等州,统一了北方。接连而来的胜利,增强了曹操早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开始积极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挥师南下。同时,他又派人到西北凉州拉拢马腾及其子马超,分别授以他们卫尉和偏将军之职,以避免南下进军时他们作乱,使其侧后受到威胁。但是,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势,促成了南方两个主要割据势力——东吴孙权与荆州刘备的联合。孙、刘联军精确地分析了曹军的兵力、作战特点及长、短,战场条件等客观情况,找出了曹军不善水战的致命弱点,决定采取以长击短、避强击弱、以火助战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地以火攻击败曹军,促成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形成,同时也为战争历史创造了一个以火攻战胜强敌的典型战例。

纵观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可见曹操的失败绝非偶然。曹操依仗其兵力优势,在一路进展顺利的情况中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使自己的优势丧失;在受降的过程中又疏于戒备,面对奇袭惊慌失措,猝不及防,最终导致了失败。而孙刘联军则善于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发现敌军的弱点时,果断实施火攻,一举战胜强敌。在实施火攻过程中,周瑜、刘备完全遵循了《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提出的实施火攻的原则、步骤与方法,即事先准备好火具,选择干燥而有风的天气。放火之后,乘敌混乱之时,以主力配合进攻敌军,做到了‘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赤壁之战的以弱胜强,为《孙子兵法…火攻篇》作了成功的历史鉴证。”

十三、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芽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曹公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曹操说:作战必须使用间谍,用来探知敌人的实情。)

曹公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曹公曰: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

曹公曰:不可以事数度也。(曹操说,不能根据事物的某些征兆来妄加推测。)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曹公曰:因人也。(曹操说,要依靠间谍。)

曹公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曹公曰:舍,居止也。

曹公曰:伊挚,伊尹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曹公曰:吕牙,太公也。

“用间的例子,我可以给各位讲讲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后赵王石勒用间胜王浚的战例。但是有一点需要讲明,石勒用间智取拥兵幽州的西晋大臣王浚发生在他自立为赵王之前。

石勒字世龙,羯族人,其家族世为部落小帅,到石勒这一代,部落小帅已没什么待遇可言,为了生活,他曾给商人、地主做过田客。后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捉住并送到冀州贩卖到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随后石勒投奔了晋朝廷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荏平县一带组成了‘十八骑’。后来石勒、汲桑参加反晋大军,汲桑被晋军杀死,石勒投奔了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他随着势力的扩大,设计杀掉自己的势力对手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在其军师张宾的建议下,很快就占据了王浚的军队,并将王浚杀死,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总观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生间,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象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了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客观基础条件。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至此,孙武所撰写的《孙子兵法》、曹操的《孙子注》以及各篇战例都已经讲解完毕,希望各位将士能从中吸取谋略和智慧。因为《孙子兵法》被世人尊誉为‘兵圣’、‘武经’、‘兵学圣典’,为历代兵家所器重。故此,孙武也被誉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他的一部《孙子兵法》虽是军事著作,但它的影响面已完全超出军事范围。无论是政治家、外交家、商家、佛家、道家都推崇敬重《孙子兵法》,使其中的军事谋略思想运用到各个社会角落。

所以,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孙子兵法》,我在此还要为各位将士从头至尾地将《孙子十三篇》通俗地讲述一遍,让其中的战略战术思想真正武装我们的头脑。”

本站文学作品为私人收藏性质,所有作品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将作品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翻上页|回目录|翻下页|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乱世英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乱世英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99、远戍敦煌道(上)

99、远戍敦煌道(上)

“耶无害,你立即带上朕之手谕,秘密前往敦煌玉门关,去接替关西节度使王兆元之职。”

“那王将军怎么办?”耶无害犹豫道。

“朕在手谕里已作按排,以后你就是镇西大将军。你最好今晚连夜出京,以免招人耳目。不过你要记住,整个京城只有朕一人知道你还活着。至于以后的事,你就好自为之了。”

闻听皇上说出此话,耶无害甚是感激,天子为解脱他一身的烦恼,真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此时此刻耶无害却猛然想起一事,寻问道:“皇上,臣有一事,抖胆相问。”

“说吧!朕不怪你。”

“敢问皇上,手谕里是否还用着臣的真名?”

天子闻听此问,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朕必须用你的真名派你前去接任。”

“皇上,”耶无害随即向前请示道,“臣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讲无妨。”

“皇上既是要保护臣下,接替文书里何不改用臣的别名?”

“噢?……”天子恍然一怔,默默地点了点头,道:“你所言即是。朕倒是把这一点忽略了。不过用什么名字,你可否有了?”

“回皇上,臣曾用过慕容天子之名。”

“嗯!慕容天水……,好一个名字。朕即刻改换公文,从此不再有耶无害。”

“谢皇上。”——

是日深夜,一骑飞经咸阳古道,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从此之后,真正的耶无害消失于京城、匿迹于江湖;人们只知道,耶无害已葬于骊山之下,时而有人去他的墓前拜祭这位英雄的侠客——

初冬十月二十三日,沙州名城,再现敦煌。酒楼之上,琴声歌唱。阳关一曲,《送元二使安西》,反复重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慕容将军,你我同饮此杯。”

“请!”

说着,两名戎装的大将举杯一饮而尽。放下酒盏之后,只见那位五十多岁的老将说道:“慕容将军年轻有为,深得皇上器重,令我甚是佩服。如若你不嫌弃,我愿和你结成忘年之交。”

“王将军看得起下官,千杯不辞。怎会嫌弃你我结成忘年之交?”

“好!人逢知己千杯少。慕容将军,再干此杯。”

“五将军请!”

说完,这两人又是一饮而尽。

“慕容将军,王某跟你说句心里话,我也很想家。这敦煌城虽小,可它却是这戈壁滩上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的西面有阳关、河仓城、玉门关,乃是丝绸之路的南北关隘。镇守如此重要的边关,是我们作为军人的职责所在。想当初,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镇守三十一年,空老边关,甚是令人悲切。想必慕容将军也是孤行至此,荒漠无亲,我真有些为你担心,担心你能否适应这苦涩的边关生活。”

“王将军能在此镇守十余年,深尝边疆这苦涩,我何尝不能呢?”

“嗳!你与我还不一样。”王兆元语重心长地向慕容天水解释道:“我有家眷妻儿在此,十余年来,镇守城关,虽饱经苍桑,但在此总还能享受到中原内地之家的天伦之乐。而你却不同了,独自一人,无妻儿亲眷,寂守边关,不免会有思乡思亲之情啊。”

“王将军所言乃人之常情。不过我虽然独行至此,可这儿有军有民,我们自然会团结一致,共同守卫中原之西大门。更何况,我在此无妻无子,正所谓‘来去赤条条无牵无挂’,这样才可以一心守卫边疆。至于中原家亲,我远在天涯,无暇顾及,也只有靠兄弟姐妹照应家母了。”

“好!慕容将军年少有志,赤胆中心,誓守西关。国朝有此忠臣良将,势必西疆可保太平安宁矣。”

“多谢王将军对下官的信任。来,此杯我祝你一路顺风。”

“不错,我从此之后,便可以迎春踏青,重回中原故土,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这一杯,我同样也要祝愿你,在这‘春风不度玉关门’的戈壁西滩,你的心中也有绿色的春天。”

“是的,王将军。羌笛毋需再怨杨柳,我的心中总会有美好的春天。”——

第二日,十月二十四日。

王兆元将军带着妻儿老少上路了。

慕容天水等人纵马前来送行,挥泪而别!王兆元怀着一颗思念故土中原的赤心,激情涤荡,踏上回归之路。一路之上,古老的丝绸走廊,传来着风中《骆铃》声——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山迭嶂,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撒下一路驼铃声。

送战友,雾朦朦,任重道远多艰险,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水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撒下一路驼铃声。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乡边,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东方的阳光,已经普照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漠和人们的脸庞上,它仿佛在呼唤,在焕发着新的希望。送行的人和远东而去的人,都在渐渐接近着这希望之光;可他们之间的距离却渐渐地是那么的遥远……

“慕容将军,我们该回城了。”

“哦!……”沉思在遥望之中的慕容天水被旁边的一个声音惊醒。他侧目一望,是位金盔铜甲的武将。他心里明白,这位武将正是王将军曾向他介绍起的镇西副使,是这敦煌城关整军有肃、治安有方的优秀干将。从此之后,他将会是自己身边的得力助手,有许多的军机民情他还要向他虚心讨教。

“宋将军此刻是否也思念中原故土呢?”

闻听此问,宋将军轻马跟在慕容天水身旁,笑道:“身为朝廷命官,镇守边疆,保家卫国,乃是我等天职。习惯了,总觉得这里很好。我宋克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全是跌打在这西域大漠哪!”

“宋将军在此必是饱经苍桑、身经百战,有许多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