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英魂-第6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情,也是理固如此。中国人的‘跑劲’历来闻名于世,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恐怕将来还会是这样。历史上的公主蒙尘,王孙落难,已司空见惯;老百姓的东逃西走生活,更是与生俱来。年荒则跑诸四方。世乱则铤而走险,官来奔走骇汗,兵到亡魂丧胆,贼至狼奔豕突,俗语有说:‘贼来如篦,兵来如如梳,官来如剃。’试问在这三重威力之下,没有一套跑的本领怎行?此也可见三十六计中,为什么‘走’为‘上计’的原因。

说起来,‘走’才是最基本的计策。堂堂三十六计,计计用走,可保万无一失!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究竟‘走’算不算是一种计呢?照道理看,凡要决定对付一件事的时候,只有两个原则:干或不干,亦即走或不走。要干自然要用计,不干也得想法脱身。可知‘走’原是一个大前提,本身不是一套谋略。譬如:伍子胥偷渡逃亡,用的是‘金蝉脱壳’之计;刘邦脱险荥阳和白登城,用的也是‘金蝉脱壳’和‘美人计’。孙膑孔明的退兵,用的是‘虚张声势’之计,甚至历史上的大老千徐福,想逃脱秦始皇的控制,便使用童男童女去海外求仙的‘无中生有’之计。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被控制得愈紧的时候,其‘走’的花样也愈见精彩。花样,其实就是计谋。为了明白这种关系,只可谈谈‘走’与‘不走’、利或害的关键问题,你自然从中领悟。有这么一句经验之谈:‘应走不走,反受掣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说在事态严重,该走而不走,应当机立断而不决的必会招致更大的麻烦与危险。在激烈的战斗中,谁都想摧毁敌人,或‘擒贼擒王’地把敌方首领置于控制之下,或伤害,或软禁。虽不置于死地,也折磨个半死不活,或改造成一个软性动物。在这种情况之下,意志薄弱的自不必说,刚勇的必想办法逃脱。因此,有化装潜逃的,有借故远走的,有夺关斩将而逃的。

所以,‘走’的方法千变万化,大致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文走’,二是‘武走’。历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多半用‘瞒天过海’、‘金蝉脱壳’等计。如孙膑诈癫脱祸,一走了不得;伍员化装偷渡,一走又了不得;孔尝偷过函谷关;吕不韦巧计归异人。‘走’得最多的莫如刘邦,他脱险于鸿门宴上,被困荥阳,逃出白登城,都凭张良、陈平摆的走计。但他们两人都是长跑健将,深懂‘走’计之妙,所以他两人屡次冒险逃亡,还教导别人如何逃跑,如唆使韩信归汉,悲歌散楚兵,设计安刘,张良自己还要避祸而上山寻道。这些都不失‘文走’之类。‘武走’是要经过一番剧烈血斗的。最著名的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春秋时重耳逃离晋国,唐明皇避难入蜀川。此中走的最频、最凶的要算曹操,他自行刺董卓未遂而逃亡开始,一生的际遇,都是一样奔奔跑跑,可借那位矮子张松骂他的话作证:‘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克,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战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秀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这当面的嘲笑,痛快淋漓,也可见曹操的跑术如何了。

从这里看来,‘走’这一计,并不是懦弱的所为,‘走’得越多越危险的,往往成就的事业越大,这就是‘多难兴邦’的意思,当‘走’的经验越积越多的时候,应付逆境就容易。问题在于能跑得脱,不是‘逃跑不成身先死’。

‘走’的好处既是这样,但‘不走’的坏处又怎样呢?关键何在?例子也不少。如: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贪恋禄位,卒被勾践赐死;韩信功成不退,遭未央宫之祸。大抵在富贵场中,肯定的都属急流勇退,提得起、放得下的胸怀宽阔的人物;赖死不走的全是贪婪之辈,舍不得地位享受,甚至刀锯加颈时还自我吹嘘,那只有死路一条了。江湖绿林好汉最爱逞能说:‘大丈夫既然被执,要杀便杀,要剐便剐,何必多言?’这就是不会‘走’的死脑筋一个!奸雄曹操也说过:‘孤一旦去位,不知几人为王,几人为帝,不得慕虚名,避实福。’嘴上说的是多么漂亮,但骨子里他却打算‘其为周文王乎?’居然更示要儿子‘称孤道寡’,肯定不走了。

有很多参考价值的故事,正说明‘走或不走’的抉择。晋献公的宫廷惨变时,太子夷吾不走即受害,其弟重耳逃亡就成霸业。楚平王杀伍奢,想斩草除根,长子伍尚不走就遇害,伍子胥走了便能灭楚复仇。以皇帝来说,唐明皇仓皇(惶)逃四川,就因一走才牟复兴。由此可见,走与不走,要全看环境而定。”

“这就是我对三十六计所作的全面解释。希望各位将士悉心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日后安邦安国、守卫边疆而竭忠尽智。但是,我还要声明一点,真正用在战略战术上的计谋策略,还远非仅此三十六计。为此,我还总结了另外四十八条计谋,用以续接三十六计,合称八十四计。这续接的四十八计,你们可要记录好了,切不可等闲视之。”

说着,宋克金又翻开一页书本,开始讲道:“这续接的四十八计,我只给你们简明扼要地说一下,至于其事例和平共处意义,希望你们自行领悟。当然,你们领会之时,要结合一下《三十六计》以及《孙子兵法》、《孙子注》等兵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才是我和慕容将军这次教场说法的目的。

你们都听清了,这四十八计就是:一计先发制人;二计后发制人;三计落井下石;四计虚张声势;五计明知故昧;六计诈癫扮傻,这有点苦肉计的味道;七计阴奉阳违;八计阳奉阴违;九计狐假虎威;十计扮虎吃猪;十一计扮猪吃虎;十二计借艇割禾,也可以说是借水行舟、借风使舵、借力返魂;十三计以无制有;十四计以有制无;十五计以假乱真;十六计以真乱假;十七计开门揖盗;十八计移花接木;十九计投石问路;二十计顺水推舟;二十一计以毒攻毒;二十二计斩草除根;二十三计银树开花;二十四计过桥抽板,也就是过桥拆桥,与三十六计里的上屋抽梯并不完全相同;二十五计杀鸡儆猴;二十六计移尸嫁祸,也就是栽赃陷害;二十七计激将计;二十八计缓兵之计;二十九计将计就计;三十计离间计;三十一计请君入翁;三十二计分瓣梅花计;三十三计一箭双雕,也就是一石二鸟;三十四计二桃杀三士;三十五计三缄其口;三十六计四海为家;三十七计五鬼闹判;三十八计六亲不认;三十九计七擒七纵;四十计八字打开;四十一计九九归一;四十二计十面埋伏;四十三计东山再起;四十四计西风劲吹;四十五计南辕北辙;四十六计北捣山狼;四十七计中立不倚;四十八计发奸摘伏,这一计是说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十八计。也许其中的个别计谋你们搞不明白,比如八字打开、南辕北辙、中立不倚等等。其实,八字打开,也就是开门见山,公开自己的秘密,无所隐蔽,达到秘而不秘;南辕北辙,也就是故意兜圈子的意思;中立不倚,乃是儒家保持中间路线的中庸之道。至于其他计谋,便可以引申意会而理解运用了。”

“好!宋将军所讲的八十四计,使我全军将士大开眼界,收益非浅,实乃可喜可贺!今日教场说法就到这,明日我们继续开讲。”

慕容天水说完,起身挥展令旗。

帅台之下,三军将士列队回营

本站文学作品为私人收藏性质,所有作品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将作品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翻上页|回目录|翻下页|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乱世英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乱世英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99、远戍敦煌道(中下)

99、远戍敦煌道(中下)

敦煌,西域黄沙滩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已是大梁开平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三日。

教兵场上,慕容天水和全军将士正在聆听、观望镇西副使宋克金宋将军在帅台之上激扬文辞——

“《三十六计》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我们已无从知道。可以说它是集古代兵家‘诡道’之大成,是专讲军事谋略的兵书。但这三十六计,不免也带有割据战争中那些尔虞我诈、掠夺兼并的诡计阴谋,并且其中不少计谋由于拘泥于成语而定名,亦不免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不过此中的军事谋略思想,具有传世价值,值得我们全军将士认真研习。好了!我在此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十六计》这本兵书,然后我们再细观全文。

三十六计不分卷,全书共分六套,而在每套计之中又各列六计,共是六六三十六计。每计的名称多取于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形象易记。每计的顺序是先出计名,次作解语,再加按语。解语前半部分多引自兵法,后半部分多引出于《易经》,语意比较难懂。不过请将士们放心,我会对每计的解语作通俗解释,然后再简单列举实例相参照,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接下来我们开始看正文。”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理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这段辞意是说,太阴六六之数的乘积是三十六,在客观实际中蕴藏着谋略,谋略的运用也要根据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认识了客观事物的矛盾性,就可以掌握和运用谋略。谋略不能违背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想象去生搬硬套,否则就会招致失败。”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阳之对。太阳,太阴。

“瞒天过海,即俗话所说‘过得海便是神仙’的意思。认为防备十分周到,就容易松懈斗志,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最机密的事。

在一个被人控制或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下,想争取主动,转危为安,很容易产生这种瞒天过海的念头。因为这条计在于利用对方的一时疏忽,而不一定对对方有直接的威胁或危害性,且易于使用,易于收效,收放自如。但它和掩耳盗铃不同,掩耳盗铃是想欺骗别人,反而弄巧成拙,倒把自己弄了个稀里糊涂;瞒天过海是有了一整套计划,一定目标,而把人家愚弄于掌上。不过,两者的后果虽然不同,却同是以骇术为出发点,骗得过就是‘过海神仙’,骗不过就成‘入瓮乌龟’。所谓聪、愚、贤、不肖的分别,只是一板之隔。这条诡(鬼)计的典型事例有‘假传圣旨,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瞒天过海,齐姜乘醉遣重’。”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这意思是说打集中的强敌,不如把它调动分散以后再打;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

由此,我也总结出了一句争战策略:即先发制人要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若先发攻击,气势强盛,我则避其锐气,待其气衰而采用后发制人。‘围魏救赵’这一计被战国中期齐国的军事家、春秋时孙武的后裔孙膑运用得出神入化,取得了齐魏桂陵及后来马陵之战的胜利,最后迫使魏国主将庞涓愤恨自杀。”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泛指第三力量)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善于运用《损》卦中关于‘损下益上’的逻辑推理演算。

在本身没有办法,或欲以保存自己实力而受到客观环境限制的时候,自己不动手,叫别人去执行自己杀人的意图,这就叫借刀杀人。杀人而要借刀,即是假手杀人之意。杀人虽然残忍,但世上有许多该杀的人,也有许多不该杀而枉杀的。杀人的根本毋需研究什么仁义道德,杀的是什么,此人该不该杀,总之是‘逆我者亡’。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普遍的原则。但杀人也有贤愚之分:笨伯杀人,直截了当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表面上既英雄,又痛快,可是这样一来,难逃法网的制裁,更会遭到世人的冷眼相待,说他残忍暴戾;而聪明的杀人则不会这样,枪不需自己动手,公开利用法令或假手别人,这样,目的达到了,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上还可以多涂一层香油。据说,此次中原武林大乱中,‘四大帮主’和‘十八教主’之间全力火拼,是被人利用了这借刀杀人之计!”

第四计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相互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御,逐渐地消耗、疲惫敌人,使它由强变弱,我就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

以逸待劳这一计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军事以近待远,以逸待劳’。即在战术上自己先处于主动地位,应付敌人进攻的意思。引申来说,凡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沉着应付外力侵扰,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劳’。使用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沉着应变,将自己的对方的环境和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就不动如山岳,机会一来就翻江倒海、雷厉(雳)风行。所以处事和做人是不同的;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了,效率越快越好;做人,尤其是处理一个复杂的从事问题,拖延才是一条好办法。拖,并不是怯懦,也不是卸责,它是一种权变手段,要使自己的意志不为猝然发生的事件诱惑,使自己永远站在主动地位,这就是所谓‘拖延政策’。从积极一面说就是设法使对方疲于奔命,挫折它的锐气,然后伺机出击,使其一蹶不振。即如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意思。这一策略如用得好,能以弱胜强、以寡胜众,历史上有许多大战役因此而扭转局势。韩信擒赵王,刘秀击王莽,司马懿截阻于祁山,周瑜纵火赤壁,曹操破袁绍于官渡,谢玄战苻坚于淝水,以及春秋时的‘三通鼓曹刿胜齐’,都是以少胜众,劣势对优势的‘以逸待劳’为主的策略奏效。”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方遇到困难,危机,就乘机出兵夺取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取利,一举打败处于困境之敌的策略。

《孙子兵法…军形篇》开头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即是说等待敌人出现疏漏时我们再乘机出击取胜,这也是一种趁火打劫,或者说是后发制人,正所谓‘因敌而胜’。但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纵火创造胜利的客观条件,也是一种趁火打劫之计。趁火打劫即是乘机搏乱。此计有两种方式,即是上面所说的纵火打劫和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去混水摸鱼;纵火打劫是自己放火,然后再喊贼捉贼,达成自己的企图。不管是趁火也好,纵火也好,其目的同样在劫夺别人,充实自己。趁火虽然不是自己动手,却行动处于被动,被动就非英雄本色。大丈夫做事经常要主动,总是想靠别人给自己制造机会,可制定路线使别人为自己创造机会。此纵火与趁火的解释,正如水和空气的变幻,归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