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英魂-第7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在尚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宝库。其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其塑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大者33米,小者0厘米。其塑像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千姿百态、各不一样。其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其中最古老的地图《五台山图》大有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这洞窟内更是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清光绪二十五年(899年,另外还有说是光绪二十六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盗窃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小兔崽子!应该问他们讨还回来!在中国的地面上,岂能让你们横行霸道?睡狮还没醒么?

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以后,对洞窟进行了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又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又进行了全面维修。在这洞窟之东有泉水,汇成清流,树木成荫,无异于沙漠绿洲,别具一般!

这可以说是鸣沙山的东千佛洞。在这敦煌莫高窟的组成部分之中,还有西千佛洞。它开凿在党河崖壁的北侧,自西向东排列,距河底20余米,窟顶是平坦的戈壁滩。现存洞窟十九个,始建于北朝晚期,隋、唐、五代、宋初和西夏续加兴修。所存壁画、塑像与莫高窟属同一系统,具有同等的艺术、欣赏价值,是敦煌石窟艺术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

再说说这藏经洞,它乃是敦煌莫高窟的第十七洞。是开凿在第十六窟甬道壁上的一个小洞,门仅高出地面米,长宽2。5~2。7米,近正方形,高3米,顶作覆斗形,空间9立方米。其北壁上绘有枝叶交接的菩提树两棵,东树悬净水瓶,侧立比丘尼,双手奉持团扇;西树挂一个挎袋,侧立侍女,作男装。其下有长方形禅床式低坛,上塑高僧洪巧坐像。西壁上嵌石碑一通,即洪巧告身敕牒碑,好像未完工即被封闭。据洞内遗书记载,最晚纪年是北宋至道年间,不见西夏文卷子。在第十六窟的甬道两壁绘有宋代菩萨行列,以此推断,这可能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人征服敦煌的战争中,莫高窟僧人准备逃难时所封,后未回归,竟因此幽闭达九百年之久。应该让昔日的《敦煌》电视剧重见天日!再去去看看渐渐陈尘、渐渐被世人遗忘的历史天空!

清光绪二十六年(900年),第十六窟甬道清除淤沙时才开始偶然发现这一满贮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的石室,文物共五千余件。除有汉文写本之外,还有藏文、梵文、去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各种民族文字的写文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有大量的佛经、道经和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诗赋、小说、民间文学、地志、户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包括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即晋至宋)近十个朝代的文物图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注意。此后,研究敦煌艺术的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一门敦煌学。

说到此处,咱们再书归正传。当然,此时此境在游瞻观光这千佛洞的慕容天水等一行五人,他们远远看不到上文所述的那么详情细致,他们所观阅到的还只是洞窟甬道壁上的一些绘画。更何况,他们现在所看到的千佛洞还只是在唐末之际的形状,还尚没有上文所述后世千佛洞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但在那当时,千佛洞也早已初具规模而且闻名遐迩。不然,这将帅五人怎么对此那么心向神往呢?

此时此刻,慕容天水等五人移步在石窟之内,昂头仔细观赏着壁画之上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他们仿佛已进入遥远的历史年代。然而,他们五人虽然同时具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但是他们各自的内心遐想却因人而异。尤其是这慕容天水,他有过目不忘以及“万象神功”的本领,他自然有超凡脱俗的模仿力和想像力。他看到这石窟壁画之上的各种舞蹈动作,他不仅想像到了当时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而且更令人难以想像的是,他早已利用万象神功铭记下了这些舞蹈的一举一动,充分融化在了他的各门剑法以及拳法、掌法、步法和身法之中,不知不觉又已是功力大增!所谓“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微妙之中多神奇也,只是常人不可见矣。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相连即文章”,相信这位慕容天水久已深知其道矣!

要说这鸣沙山石窟壁画的舞蹈动作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多丰富的想像呢?我作为说书讲艺者还想给各位略加介绍一下。舞谱在中国的应用很早,它就是关于舞蹈的书面记录。在敦煌石窟中,后人就发现过晚唐、五代的舞谱残卷,用“据”、“摇”、“送”、“舞”等词汇记录了当时的舞蹈动作。据说这还是中国最早的舞谱。当然,这些舞谱虽然残缺,但壁画里的各种人物、动作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切表现得竟是淋漓尽致、发人深思!

就在慕容天水等五人在石窟之内尽情地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彩塑和壁画之际,他们五人几乎同时听到了一阵悠扬婉转的琴歌。

“这声音好熟悉!好象在哪里听过!”慕容天水心中暗忖着:“哦!想起来了,在送走王兆元将军的前一天,在城中的‘沙州酒楼’之上,一位抚琴女子唱的正是这首真切而感人肺腑的歌曲!”

“各位将军!快随我到洞外一观!”说完,慕容天水一步当先,迈步走向洞外。后面的宋克金等四人见状,心下明白,便紧随而去。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聆听着这深幽、含蓄、迷人的歌谣,寻觅着那情意绵绵、真切感人的琴声,慕容天水等五人仿佛已随着这首鸣沙山山边传出的幽雅琴歌飞向了阳关方向……

阳关,丝绸之路的南路关卡,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地方。一提到这“阳关”两字,怎能不令人浮想翩翩?

尤其是在唐代,“阳关”两字已成为含义至深的一词,因为它特别富有诗意画情而倍受诗人们的青睐。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问世之后,依据这首名诗的韵律谱写而成的琴歌也就随之产生了。但是,这首琴曲诗歌又被冠以什么美名呢?在当时的演唱中,曾将其中个别诗句反复吟咏三遍,而诗中又有“阳关”之词,故名《阳关三叠》。后来这首乐曲被分为三段,每段都是以王维的诗词开始,在此基础上,琴歌每遍之后又增加一段长短句词,更引深渲染了一段又一段、一叠又一叠的忧伤、惜别和等待的感情,遂成为名副其实、流传千古的《阳关三叠》。当然,也有很多人称这首琴歌为《渭城曲》、《阳关曲》。

在唐代,这首歌曲曾经广泛流传,十分有名。有很多著名诗人都在诗中谈及到此曲,如李商隐曾说:“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也曾说:“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所以,《阳关三叠》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琴歌作品,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首。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而同时这一主题又是不受年代、地点所限的一种人类普遍感情,从而得到各地各代人们的真心喜爱。又加之这首作品的诗句含义极其深沉、精彩,曲调情意绵绵、真切感人;而且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壁)合,更使得这首作品听来让人回味无穷,传唱不绝,经久不衰!

这是阳关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无限魅力。那么有关它的历史和地理情况又是怎样呢?嗳!在这里咱们有必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各位能对这阳关有一个更准确、更详细的认识,更好地认识这敦煌的周边情况。

说起这阳关,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不过各位还应明白一点,在这前文已有介绍,就是如今的这敦煌县城与敦煌故城却是两地分离,一个在党河东,一个在党河西。而慕容天水所驻守的敦煌城在如今来说却是党河西岸的敦煌故城遗址,也就是沙州故城遗址。它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的党河西岸,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从内地到西域经此,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8米,南北长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墙一倍。城内南部有白马塔,为后秦所建。相传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传经,曾瘗白马于此,后建塔用以纪念。这塔有九层,高约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在此设置敦煌郡。李暠于西凉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年)北凉沮渠蒙逊率众二万,三面起堤,以党水灌城,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6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鸣沙山而称敦煌为“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之际又在此设置州、卫。清常钧《敦煌杂钞》卷二沙州卫条云:“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汉敦煌郡治,经党水北冲,圮其东面。清雍正三年故城东另筑卫城。”即现在的敦煌县城。

据此来看,这阳关虽在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但它相距敦煌故城却并非如此之远。但是这对依旧盘旋在鸣沙山边的慕容天水等五人来说也只能聆听着美妙的琴歌去向往着那古董滩上的小阳关。然而,这丝绸南路上的小阳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它所处在的沙滩又为什么叫做古董滩呢?

接下来我再给各位略加介绍,你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这阳关似如了如指掌了。这阳关,因它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唐代诗人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佳句,这足以说明阳关是一个古老而又人人称道的“名门正关”。它所位于的沙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王铢钱、石磨、陶片等,故名古董滩。在这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火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20多米,沟中泉水涓涓,甚是甘洌。在沟的两岸有汉墓多座。据《史记…大宛传》称,“阳关在县西六里”。近人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云“古阳关有西寿昌城之说,在古董滩。”但根据清《甘肃新通志》则认为阳关是红山口。清道光《敦煌县志》卷一图考《两关遗迹图》标红山口即阳关。《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两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来的阳关,适为山水经过之地,无人管理,再加风沙侵削,致城垣堙没。出红山口西南行,可达楼兰、若羌、且末等地。

阳关,阳关,西方遥远的“夕阳关”,正是这个样子。慕容天水等五人遥远的思絮终于从远方的阳关和古老的诗篇里又重新回到这鸣山沙边轻轻飘来的那真切、感人、优美、情意绵绵的《阳关曲》里。

“这曲子我曾经听过,而且这位弹琴女子我也好像在哪里见过!”

“慕容将军真是好记性!”只见站在一旁的宋克金微笑着冲慕容天水说道:“在送走王兆元将军的那一天,在东城门外见到的飞马之上的彩衣女子,就是她!”

“是她!……”慕容天水昂望着高处临风抚琴而歌的女子,心中是一阵返思,他果然想到了的的确确有这回事。如今回想起来,仿佛已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朦胧,但毕竟此时又近在眼前了。当时,他却觉得那女子倒像一个英姿飒爽的烈性女子;而宋克金却说她是位大家闺秀,而且文武双全,并有意要给他从中作合。但是,他根本没把这当回事,他哪还有闲心去顾及这些儿女么情呢?

然而,在今日看来,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难怪宋将军竟说她是“大家闺秀,文武双全”。你瞧她,身披红罗随风摆,身姿卓卓绽情怀。弯弯的柳叶眉,明亮的桃花眼,红红的嘴唇,白白的伶牙,这女人长得,那真是美若天仙、赛比西施,高鼻梁、大眼睛、樱桃红嘴一点点!“嘎喳一声脆,紫不灵丁!胎!”简直是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轮月、一朵云、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你再听她的琴声,她的歌喉,简直是玉润珠圆、字正词清,声声都是那么清脆含情,那么真切逸人,那么令人心荡神迷。所谓“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她真是一位“美若西施,胜似熙凤”的风辣才女!但是,她在更多人的眼里看来依然是位身姿曲折流缓、楚楚动人、妙不可言的风流倩女!然而,令慕容天水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出子戏恰恰是宋克金的巧妙按排!

“英雄难过美人关,美女如花隔云端。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宋克金不禁远望着那位抚琴女子大发感叹。

“哈哈哈!”慕容天水不禁笑道:“宋将军是已有家室的人,难道你曾经遭此磨难?”

宋克金闻听,却说道:“我非英雄,我的爱情故事平淡无奇!何谈磨难?嗳!慕容将军!”宋克金话峰一转,又道:“这女子不但会弹琴歌唱,什么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并且她还擅长马术和剑术,是位名副其实的才女!文武双全,大家闺秀!将军想不想知道她是谁?”

“她是谁倒无关紧要,能在这鸣沙山边听到这首琴歌,便不虚此行。”

“哈哈哈!将军此言差矣!”宋克金不以为然道:“所谓‘英雄爱美人,美人爱英雄’,这回应该是‘将军爱才女,才女爱将军’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嘛!”

“那你说我是爱这位才女喽?”慕容天水不禁向宋克金反问道。

“嗳!有这相可能!感情在于交流,可爱在于发现。我想你还没有真正了解她!一旦你了解了她,你必然会怦然心动的。”

“嗬!”慕容天水不由用异样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宋克金,半开玩笑地说道:“我觉得你越来越不像个粗人,我看你倒是个很细心的人。你们说是不是?”

闻听慕容将军的相问,偏将李明朝、张天祥、王明义都不由笑着连连称道:“是啊!是啊!他哪里是粗人?分明是个酸不溜丢的文人!”

然而,宋克金却紧接着反驳道:“嗳!粗人就是粗人,对女人心细点这是自然之理!你们都不要打岔,我给慕容将军介绍介绍这位弹琴女子的来历!你别看此女貌美如花、歌声迷人,但她却不是我们中原汉族人。”

“噢?!那她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