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融大崩盘-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是一家没有抵押贷款业务的经纪公司,该公司的投资策略师们分析了2003年6月的借贷情况:“房屋周期超出了正常的范围。2006年,提供次级贷款的机构占到所有贷款业务的20%,估值超过6 000亿美元。Alt…A贷款(借款人信用差,但是收入不错)又占到2006年所有贷款业务的近20%。根据评级机构穆迪的说法,“许多类型贷款像次级贷款一样糟糕”。《财富》杂志则从侧面指出了人们对风险的“众多忽视”:“过去的5年时间里,风险成为了华尔街的隐形人。银行、对冲基金和贷款方认为房价会永远上涨,借款人从来不会延期付款,公司从来不会一不小心破产。”美国联邦调查局有时候会因真实犯罪而感到兴奋,它通过引用2002~2007年间抵押贷款诈骗案的数量增加5倍的数据,进一步强调了借款人违约和丧失抵押赎回权与以前借款人欺骗记录之间的密切关联。 。 想看书来

8月恐慌(5)
当然,许多业内人士已经探究了数月,甚至是数年,但又有什么结果呢?在2005年,美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股票价格达到了顶峰,之后由于疲软的新房需求和房价上涨的减速,这些股票价格下降。房主新抵押贷款借款额在2005年第三季度达到顶峰,一年后就减少了45%。2005年年末,建筑许可申请达到顶峰。2006年,房地产投资信托指数达到顶峰。加利福尼亚州已经像是一床降价销售的拼缝被子。2006年第四季度和2007年第一季度住房抵押赎回权丧失正在创全美纪录—尽管在4月、5月、6月销售旺季的住房市场灾难就已经登上了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
  截至2007年9月,“抵押贷款借款人Implode…O…Meter”网站①—很真实,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列出了自从2006年12月以来破产和停止办理某些贷款业务的150家抵押贷款借款机构,包括美国房屋抵押投资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和美国曾经最大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美利凯斯特抵押公司(Ameriquest)。即使在2006年年底和2007年第一季度,几十家贷款公司也关门停业了。5月和6月,危险的对冲基金也曝光了。到了7月末和8月,本不应如此的债券和信用市场也感到惊奇了。同样,在90多年前,当1914年8月战争爆发时,没有哪个市场会感到惊讶。但是,它们惊讶了。直到1914年7月27日,即仅仅在8月前几天,英国公债才投入投机活动中。如果市场不总是理性的,它们期望坏消息的意愿同样是不理性的。
  2007年8月,当糟糕的数字成为市场“驱动者”,低迷的股票市场经历了7月至8月10%的下降后继续呈现下滑之势时,在8月16日当日已降至谷底。第二天,前天下午的传闻成为现实,美联储紧急把折现率降低了,而决策者们一周以前根本没有考虑折现率的问题。总之,全球市场在萎缩,中央银行在注入流动资金,与住房和抵押贷款相关的负面数据正在纷纷涌出。7月丧失抵押赎回权的住房数量是一年前的两倍。穆迪的经济网站()当时估计由于日益下降房价的“自我强化下跌周期”,再加上贷款违约和信贷紧缩,2007年此类住房数量会达到170万套,而在2006年这一数字是126万。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慢慢接受了房价完全下降的必然结果—它最终在夏季末不得不面对事实—因为年复一年的房价下降会让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房价指数自从1950年设立以来第一次出现下降趋势。相关的标准普尔/凯斯–希勒美国住房价格指数(S&P/Case…Shiller Home  Price Index)显示,从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房价下降了。更令人担心的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 (Robert Shiller)曾因预测科技股票泡沫的命运而成名,他从可对比的项目方面描述了住房价格的下降。他在8月末的一个会议上发言说,如果资金募集不能得到遏制的话,一些城市的房价可能会下降一半。如果这样的话,美国房主的损失会达到10万亿美元,比2000~2002年由于高科技股纳斯达克指数下降而带来的7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损失还要多。
  在8月房价不断螺旋式下降的预言影响下,关于利率“重设”的想法也被排上了日程—两年之后购房者每月支付的房贷将会大幅上涨,许多次级抵押贷款都会这样,也就是说,初期较低的固定利率将会被替代。重调之后的利率,通常比原来高50%~100%,这会严重打消购房者的贷款积极性。就数额巨大的可调利率抵押贷款①来说,2006年申请的超过5 000亿美元的这类贷款在2008年上半年就被设定了重调日期。表1–1显示了调整数额最大的月份,这些月份与2008年民主党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进程的代表挑选高峰时期是重叠的。政府“伪善的同情心”和有着政治目的的“援救企图”在大选的背景下暴露得更加“一览无余”。对于美联储能否缓和危机局势,或者能否让这种危机从螺旋式的贷款利率调整、放弃还贷、抵押赎回权丧失以及实实在在的房价下降中解脱出来,众多分析人士已经没有不同意见了。

8月恐慌(6)
表1–1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每月可调利率抵押贷款调整的额度
  2007年 2008年
  1月 220亿美元 1月 800亿美元
  2月 250亿美元 2月 880亿美元
  3月 350亿美元 3月 1 100亿美元
  4月 370亿美元 4月 920亿美元
  5月 360亿美元 5月 760亿美元
  6月 420亿美元 6月 750亿美元
  7月 430亿美元 7月 500亿美元
  8月 520亿美元 8月 350亿美元
  9月 580亿美元 9月 260亿美元
  10月 550亿美元 10月 200亿美元
  11月 520亿美元 11月 150亿美元
  12月 580亿美元 12月 170亿美元
  资料来源:千禧波咨询公司。
  巨大的相关利益也驱使着紧张的政治局势,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家就是安全城堡”的理念盛行,这些国家的民众拥有房屋的比例达到70%,通常住房危机是对其中产阶层福利和生活稳定的最严重伤害。这里的解释是非常简单的。根据一些假定,宽泛意义上美国经济的“房地产业”—包括金融业的抵押贷款、建筑、家具、木业以及相关行业—可能占据了美国传统意义上的GDP的25%,而且这些行业的数百万个工作机会都很容易遭受重大打击,而一旦这些工作机会遭受打击,则会严重影响到全美国人的福祉和稳定生活。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从2001年到2006年,数不清的美国人申请住房抵押贷款就好像使用自动取款机一样“轻松自如”,却不考虑他们自己手中抓着的是“贷款凭证”而不是实实在在可用于消费的现金。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原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共和党主席,在2007年预测说:“过去5年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负债额已经增加了将近3万亿美元。仅2004年,这一数额就增加了近1万亿美元。”他继续说道:“那年的净抵押贷款并没有被用于购买近6 000亿美元的新房—这一数额几乎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7%。”简而言之,贷款超过房屋价值使得困境中的消费者能够继续“放心大胆地”消费。
  的确,在过去5年里,房地产业似乎推动了40%的美国GDP和就业率增长,又发挥了其在20世纪30年代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刺激作用。纽约杰罗姆列维预报中心副董事凯文·菲尔蒂斯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实生活中)高涨的房价带来的财富效应、房产抵押提取现金量以及住房存量偏高等因素仍然会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继续扩张,甚至要比以往表现出更大的推动作用。”格林斯潘早些时候有关如何将房屋所有权转变为现金的论述,在1975~1978年的经济环境下就开始得到验证,而当他将美联储的主要利率下调到1%,即40年来最低水平时,这位美联储主席大概希望在2001~2003年间再次实现3~4倍的增长。然而直到2004年年底,这一利率仍低于2%,将继续推动近乎疯狂的抵押贷款活动。
  无论美联储采取何种策略,2001~2005年间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净资产实际上有所增加。如图1–2所示,尽管2000~2002年间金融资产大幅减少,但是在2003年以来出现反弹的股票市场推动下,新型房产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亏空。《经济学人》杂志刊发了题为《房屋拯救了世界》的文章,对这一新经济成分推动的财富增长大加赞扬。也许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发表正逢其时。然而,房地产业在2006~2007年的低迷引发了人们的疑问,重新掀起了“8月辩论”的高潮:房地产业在过去8年(1998~2006年)间获得的巨大收益是否会消失殆尽,并回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获利水平?。 最好的txt下载网

8月恐慌(7)
一部分人正是持此观点,而且他们认为有据可查。与相应的股市低迷比较,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特别是英语世界房地产市场的衰退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经济混乱(且影响面更广)。住房价格不仅对股市构成影响,经济学家席勒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尽阐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在其2003年发布的长篇研究报告中也对此进行了论证。IMF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托马斯·赫伯林解释道:“(一般来说)与典型房屋价格泡沫相关的资产可造成GDP8%的损失,而这一比重足足是与股票价格泡沫相关的资产所造成GDP损失的两倍。”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尔特·理查巴彻进一步解释道:“房屋泡沫……使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陷入混乱。正因此,事实上,房地产泡沫历来都是造成重大金融危机的主要导火索。”
  简而言之,严重的信贷危机及房价下跌足以催生从1987年到2007年间债务泡沫造成的去杠杆化效应。陷入崩溃境地的房地产市场也在大萧条的去杠杆化效应中格外引人注目,在大萧条时期,到1933年为止,10%的美国房屋已经被银行取消了抵押赎回权。但历史并不总能无限复制。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并未出现的油价大涨使美国在1973~1975年以及1979~1982年两次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在后一时期,油价更是飙升至约合当前80美元一桶的高水平。但是,当油价在2007年升至历史性的每桶75~85美元一桶之际,这种去杠杆化效应就明显减弱了。现在的美国经济已不再属于石油密集型,如果将现在的油价置于25年前的油价峰值时期,而不仅考虑其月均水平,油价以当前美元换算将升至每桶100美元。
  资料来源: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调查数据。
  图1–21998~2004年美国股票、家庭财产和财富的大变动
  然而,如果说房屋、抵押贷款和信贷问题位于8月金融风暴的核心,那么石油就紧随其后。8月的瑞银/盖洛普投资者信心指数下降,能源价格成为“动摇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信心”的第一大因素,而房屋和房地产问题位居第二。对全美商业经济学家协会会员的夏季抽样调查显示,他们认为不良信贷这一迫在眉睫的金融问题已经取代恐怖主义,成为了最严重的经济风险。显然,信贷危机是他们首选的风险因素。尽管如此,高油价仍然迫使美国能源部部长塞缪尔·博德曼不得不在8月召集多次白宫会议并与中东产油国保持热线联系。正如我们所见,这一做法暂时缓解了危机。
  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也许更有效。困扰2007年美国经济的能源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欧佩克组织改变了的石油供应战略以及与每桶石油成本直接挂钩的“马基雅维利式”海外石油策略和美元政治活动。国际石油产量的相对停滞—美国能源情报署2005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石油产量维持在每天8 400万~8 600万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所谓的“石油峰值理论”。这也是众多地质学家所推崇的观点,即石油资源是有限的,现有资源的丰富程度被人为夸大(即使在全球石油中枢沙特阿拉伯)而且新发现的可开采资源稀缺,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需求。
  与国际货币流通领域的现实政治相同,国外石油大亨的石油战略造成了美国金融业的过度扩张和不稳定。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上美国曾经是这样一个国家:早在150年前,它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其巨大的石油储备以及能实现这些储备资源利润最大化的强大商业和军事力量紧紧联系在一起。在1919年、1946年,甚至到了1973年,石油都称得上是美国经济值得炫耀的一面旗帜,而不是一种可替代的能源商品。整个20世纪之所以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定程度上正因为20世纪同样是石油经济的黄金时代。由于受到华盛顿强大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实力支撑,甚至在欧佩克成员国于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同步大幅提升油价之后,石油仍是维系美国经济和霸权统治的支柱。但在2005~2006年间,尼克松—基辛格时代做成的“大买卖”—以非官方形式,华盛顿为波斯湾提供军事保护,作为交换,沙特阿拉伯(简称沙特)和波斯湾的其他各酋长国允许美国用美元购买石油,这就保证了石油价格实际上与美元挂钩—走向破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比比皆是。。 最好的txt下载网

8月恐慌(8)
21世纪初美国遇到的大麻烦就是激起了众怒。眼下,我们足以列出一大串对美国的看法和抱怨—有些相对公平客观,另一些则言过其实—我们在第5章中将对此进行回顾。在错误地入侵并武力占领伊拉克后,美国的国际威望急剧下降。美国国际威望的削弱是全球性的。而在这种敌对氛围中还充斥着宗教信仰冲突:(1)欧洲和国际社会的世俗精英分子普遍认为,美国教权及其教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布什政府的内外政策制定;(2)许多穆斯林对美国心怀仇恨,他们认为美国正在中东打一场反对穆斯林的宗教战争(历史上有“十字军东征”为证);(3)许多穆斯林深信,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军队驻军沙特玷污了这一穆斯林圣地。当然,对美国和以色利联盟的愤恨同样波及中东大部分地区。
  产油国的一些舆论者相信,美国入侵伊拉克表明美国有意夺取并控制伊拉克的大宗石油贸易,从而瓦解欧佩克组织并使油价走低。但在2006年和2007年,人们对石油和美元所持心理预期变得更为复杂且得到了经济学解释。以下四点尤为突出:(1)产油国担心其石油产量已经达到或即将达到峰值,这一现状使得美国昔日的波斯湾盟国不愿再以任何低于历史最高水平的价格开采石油;(2)波斯湾各国承诺接受以美元购买石油,而美元不断贬值使得依靠石油作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的各石油输出国出口石油的收益缩水;(3)将本国货币与不断贬值的美元挂钩使得沙特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进口成本增加并造成本国通货膨胀;(4)生活在迪拜、多哈以及其他一些波斯湾新兴城市的很多人都已经相信世界经济的未来在亚洲而非北美,而且美国各大公司(如2007年的哈里伯顿)和一些财团甚至也在重新进入上述市场。
  对于华盛顿的那些业内人士而言,2006年和2007年涨到每桶60~95美元的油价仅仅是能源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忘掉1998年每桶12美元和2003年每桶25美元的油价吧,专家们已经达成共识:低油价时代已经过去。美国2007年消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