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融大崩盘-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油价吧,专家们已经达成共识:低油价时代已经过去。美国2007年消费的原油中仅有35%为本国生产—到2010年,也许只有30%的原油来自国内—进口本国所需其他原油已经在所难免。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进口石油所需年度开支基本维持在500亿~750亿美元,到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 000亿美元,2003年为1 300亿美元,2004年为1 800亿美元,2005年为2 320亿美元,到2006年已经激增至3020亿美元。能源开支在美国年度贸易逆差—美国公布的数额在2006年为8 570亿美元—中也占据着相当大比重。总体看来,美国政府面临严峻的局面:伊拉克战后局势持续恶化,国内叛乱和分裂倾向严重,然而,美国政府却忽视了其自身的现实情况,对石油经济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使得其做出的承诺也没能付诸实践。
  当今世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危机是:石油供应能力几近极限,且无力支持不断攀升的需求。全球经济萧条暂且不提,国际能源署(IEA)曾预计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为,而2008年需求增幅将提高到,这主要源于中国、印度和拉美地区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以及欧佩克组织内部各国的多样化需求。2006年,来自威登公司(Weeden & pany)的查尔斯·马克斯韦尔—一位高级石油分析师,形象地描绘了新开发石油资源供应量不足的情况:“1930年,我们在全世界新发现了100亿桶石油,而我们用了其中的15亿桶。1964年,我们新发现的石油储量达到新高峰—480亿桶,我们用掉了约120亿桶。1988年,我们发现了230亿桶,用了230亿桶。转折点出现了,从此之后我们新发现的石油储量开始少于我们的需求。2005年,我们发现了50亿~60亿桶石油,却用了300亿桶。这些数字很有说服力。”许多“嗅觉”灵敏的地质学家和行业咨询师认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墨西哥等石油高产国的石油储量远低于这些国家政府公布的数字。每年,当石油峰值研究会的成员在瑞典的乌普萨拉、意大利的比萨或者爱尔兰的科克等气候适宜的城市###时,总会冒出一些演说家不辞辛苦地阐述各自观点,试图为证明他们的悲观判断提供更多的证据。2007年秋天召开的第六次年会上,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前董事长奥克斯伯格勋爵预测石油价格将上涨至每桶150美元,而詹姆斯·施莱辛格—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和能源部部长,向与会者表示“争论到此为止,石油峰值论者已经获胜”。

8月恐慌(9)
人们坚信通过超深钻探可以从很多地方获得更多的新资源,如:墨西哥湾和南大西洋、俄罗斯宣称其拥有主权的已经被淹没的北极山脉、加拿大西部盆地的油砂、奥里诺科石油带、美国落基山页岩油油藏以及继续开采世界各地已经勘探开发过的成本高昂的油藏。姑且不谈深水钻探这种方式所具备的双重特点:一是开采量有限,很难大幅提高;二是技术成本极高,使得开采出的石油价格仍将维持在每桶50~60美元或者更高的水平上。此外,在20世纪美国和欧洲私有大油气公司的鼎盛时期,市场力量普遍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如曾蜚声一时的“七姐妹”,这七大石油巨头已经开始放弃曾经的不平衡控制(它们曾控制着四分之三的世界石油储量),而且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统治地位逐渐被处于领先位置的国有石油公司取代。2007年,英国《金融时报》选出了世界油气市场的“新七姐妹”,它们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Aramcc)、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Total)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哲睿将这些国有公司的“无限开采市场计算法”界定为本行业的一次“革命”,因为全球石油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每桶70美元的油价并不能说明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众所周知,“汽车消费”文化在美国大众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住房消费”文化。尽管如此,战略意义不断提升的石油资源引发的全球混乱确实对金融市场造成了连带影响。数年来,美国主要关注市场行情的有线电视网CNBC紧跟当前石油和黄金价格以及利率变化,并提供最新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自2007年8月以来,油价已经涨到了每桶78美元以上,且华盛顿为波斯湾产油国量身定制了价值200亿美元的一揽子军售计划。美国能源部部长博德曼指出油价正处于“危险区”,呼吁欧佩克组织提高产量。美国人的呼吁得到了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石油大臣穆罕默德·哈米利的积极回应,此外,沙特将对美出口的超轻原油价格下调4美元。8月1日和8月6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强势反弹正是由于这次油价下调,这为美国经济回暖争取了一部分时间。
  刺激外部经济策略并非美国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2005年及此后,一些实际存在或刚刚成立的能源集团,如欧佩克、日渐壮大的上海合作组织、拉美左翼国家以及伊朗,提出了与美国能源利益针锋相对的更具开放性的能源战略。伊朗更是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与亚洲近邻中国和俄罗斯结盟,重现古波斯大流士和薛西斯王朝的辉煌。委内瑞拉的强势总统查韦斯也竭尽全力塑造一个以该国为核心的新南美能源联盟。考虑到委内瑞拉丰富的油气资源,阿根廷、乌拉圭、###和厄瓜多尔亦不容小觑。俄罗斯则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断地进行努力,希望把伊朗拉入上海合作组织中来,该组织于2007年年中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观看了演习—此次演习分别在位于俄罗斯乌拉尔山南部的车里雅宾斯克州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行。而中国把目光投向非洲,在非洲不断开拓新的油气投资项目,—从索马里和苏丹到安哥拉,再到尼日利亚离岸的阿克波(Akpo)油气田—除此之外,中国还在加拿大开展游说活动,加拿大在野的自由党如能重掌执政权,可能会以牺牲美国利益为代价与中国签署新的油砂销售协议。而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美国身陷伊拉克战争泥潭、招致新老竞争对手报复及国际威望急剧下降之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8月恐慌(10)
许多国家(多为产油国)针对美国采取的另一种非直接的行动方式旨在:(1)通过减持美元丰富本国中央银行储备金;(2)本国货币与美元脱钩;(3)要求向本国(伊朗和委内瑞拉)油气田求购石油的外国买家仅用欧元或日元支付。令这些美国的反对派们尤为气愤的是,为何美元能够保持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霸主地位。正如人们所料,首批公开挑战美元霸主地位的国家—萨达姆·侯赛因统治时期的伊拉克、伊朗、朝鲜和委内瑞拉无不具有鲜明的政治动机。然而,到2007年,其他心怀不满的国家完全有理由对美元持谨慎态度,因为美元正失去其国际购买力,如与欧元相比,在过去5年里,美元的国际购买力下降了40%。
  伴随着间或夹杂敌对声音的竞争鼓点,2007年各种货币的发行量增加。美国的竞争对手意识到,如果它们能够成功地颠覆美元在石油交易中的半官方地位,美元影响力的进一步下降可能触发严重的经济低迷(而且有可能出现全面的金融危机),这将进一步削弱华盛顿的力量。中国尽管对此持谨慎态度,但仍持有处于特别强势地位的黄金和硬通货。天真和爱国主义相混合的复杂感情使得许多美国人很难相信如此多的外国人与美国作对。我们难道不是好人吗?人们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和纳什维尔的教会午宴上虔诚地自问。然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国际民意调查—国际政策分析、BBC的全球服务和环球扫描、各大国外传媒集团以及世界舆论网站进行的海外调查均证明了这种敌意的存在。世界各地的受访者纷纷对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表示不屑,并认为布什政府的行动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见附录)。这种全球性轻蔑既威胁到石油,也影响了美元。
  但是美国人已经超越了他们自己。信贷危机加剧、金融部门日益混乱、美国在世界石油格局中失势以及美元再次上演金融版《宝琳历险记》,所有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就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我之所以将本书命名为Bad Money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将“金钱盈利”的不正当性作为切入点,主要针对过去和现在华盛顿金融部门的渎职行为进行阐述。这些失误为本书所关注的两方面问题提供了现实依据:其一,伴随突如其来的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金融部门造成了以债务疯狂激增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其二,美国石油霸权纠缠不清的脆弱性,以及陷入重重包围、成为众矢之的的美元。如果上述两方面风险同时影响美国金融市场,如2007年8月的情况那样,那么仅用“危机”一词似乎并不能恰当描述当前的状况。
  近10年来,许多书名和电视节目名称纷纷使用一些令人侧目的形容词—如“过时的”、“新鲜的”、“简单的”、“肮脏的”、“令人疯狂的”、“聪明的”和“愚笨的”—描绘作为人类最大贪欲的“金钱”。我所用的“危钱”这一说法并无意唤起人们对19世纪敛财大亨、20世纪“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子以及21世纪“安然”事件“导演”者的回忆。从现在的经济环境看来,他们的做法都过于褊狭。我之所以将“金钱盈利”的不正当性作为我的切入点,完全是基于历史和制度考量,认真思考暴露在金钱诱惑面前的人性中固有的弱点,而金钱的诱惑在今天已经被证明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历史角度看,金钱是“邪恶的”。当考察美国此前已经衰落的全球领先经济力量时,我们可以想到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海上强国荷兰(在荷兰统治下的纽约当时叫做新阿姆斯特丹)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大英帝国—这些曾经的经济强国沉醉于金融贸易之中,而置农业、制造业或运输业的发展于不顾。这一做法导致每个国家都出现了全球性衰退。在美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将监管程度极低的金融部门优势地位制度化并不值得提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8月恐慌(11)
从系统性角度看,“有害”指的是使金融部门力量不断提升,扩大和巩固自己作为一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统治部门的地位,正如美国在过去20多年里的所为。美国金融部门如此仓促地采取这种做法最终使得公司债务和个人债务越发无法控制,投机观念深入人心,10倍和20倍杠杆投机和几乎毫无束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在市场上泛滥,直接推动了现行混乱的经济制度法律化的趋势,甚至增加了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可能性。然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金融部门的地位不太可能以一种更加温和或者说更加具有公民意识的方式得以确立和巩固。现在艾伦·格林斯潘重新成为了一个拥有自由话语权的普通公民,这位前任美联储主席已经公开表达了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言论:那段近乎疯狂的繁荣和泡沫阶段将人性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至于金融部门在这种环境中的表现,必然在某些方面符合阿克顿勋爵的著名理论:权力越大,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机会越大。
  推进美国经济和文化的过度金融化也是“有害的”。纵观美国和世界历史,都曾经出现过极其激进的金融化浪潮,导致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两极分化严重、金钱崇拜观念盛行,甚至为某些人提供了公然宣扬投机主义哲学和完全开放市场理论的舞台。监管程度相对宽松的金融市场只会使在此市场领域中最顶端的1%~2%的资本、技术和教育资源获得极高收益,而市场中绝大部分资本、技术和教育资源只能沦为上述趋势蔓延的牺牲品。在1933年,也许金融部门还有可能得到控制,其时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誓言彻底整顿银行业。最终在某种程度上,他做到了。运用政治手段和政府治理并“驯服”如来自虚拟空间“金刚”般强大、在21世纪初统治曼哈顿岛(或者说伦敦的“金融城”)的金融部门,则完全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巨大挑战。
  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能源专家通常都热衷于进行预测,他们预测可能会出现九次经济危机(实际上只有五次)—这是频频见诸报端的有关经济学家的笑话。这些专家在其他领域也犯了相似的错误。然而,许多专家也已经就当前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向人们提出了恰如其分的预警,尤其是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风险。认为以债务累积为前进动力的金融市场必将引发恐慌的观点再次活跃起来。20世纪的一些学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学者将经济或商业周期解释为一种渐进过程:起初是正常的扩张,接下来出现某种能够引发危机(或恐慌)的“催化剂”,如意外事件或恐惧心理。这一“拐点”随后导致经济衰退或收缩,在此之后出现经济复苏。过度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会导致危机,尽管经济学家通常在何种繁荣属于过度繁荣以及经济繁荣如何导致危机方面并未达成一致。欧洲学者尤为推崇这种颇具说服力的理论—法国危机,还有德国危机。法国商业周期理论家让·莱斯屈尔在《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中写道:“危机可以被界定为经济平衡的突发性严重失调。”
  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其经典作品《疯狂、恐慌和崩溃》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自由市场理论占统治地位的30年里常被人们忽视,该观点始终坚信高效和理性的股票市场行为应当随国家掌控的货币供应量变化而起伏。金德尔伯格主要关注“经济周期和危机高峰期中的投机繁荣,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投机性繁荣现象。当然,这绝不是说每一次经济回升都会导致疯狂的投机并引发民众恐慌。但当投机性繁荣在金融领域中频繁出现,且具有极高一致性时,我们就应当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最好的txt下载网

8月恐慌(12)
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信贷扩张造成的繁荣注定会衰退。这些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专注于有关经济繁荣以及破坏经济繁荣因素的研究。他们认为每一次繁荣都来自与真实经济增长不成比例的信贷扩张。奥地利学派学者科特·理查巴彻于2007年夏天去世之前的数年里已经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悲惨命运做出了预测。继承了凯恩斯思想同时又吸收了熊彼特观点的海曼·明斯基(1919~1996年)因鼓吹金融系统易受投机和风险影响的脆弱性而名噪一时,仰慕者甚至将8月恐慌贴上了“明斯基时刻”的标签。很显然,奥地利学派和明斯基的主张将在理论指向上对未来数年间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已经有证据表明,同样的拐点也会出现在能源领域:矿物燃料的发展史也已经走到了“拐点”这一理论推动政府、商界和社会重新思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重新建立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球结构。对于支持者而言,上一次“拐点”(理论得到验证)和 石油开采量及需求量再平衡的情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能源价格高涨使得于人们开始关注新能源,以减少石油需求,尽管这种平衡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但仍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