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人财富史钢:金钱的秘密-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卓氏的智慧堪可与孔子比肩,他主动要求迁往远方的想法,也与孙叔敖要求封贫脊之地是同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就是研判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解析这世界之上的财富之秘。
  另一件是到了秦朝败亡之年,天下英雄豪杰都疯了一样的抢劫金银珠宝,而宣曲的任氏独不然,而是用地窖储藏米栗。后来,楚汉两军在荥阳展开拉锯战,农民无法耕田种地,米价每石涨到一万钱。任氏卖谷大发其财,那些英雄豪杰了拼了老命才抢来的金银珠宝,最后全部归了任氏。
  史载:任氏却屈己从人,崇尚节俭,致力于农田畜牧。田地、牲畜,一般人都争着低价买进,任氏却专门买进贵而好的。任家数代都很富有。但任氏家约规定,不是自家种田养畜得来的物品不穿不吃,公事没有做完自身不得饮酒吃肉。以此做为乡里表率,所以他富有而皇上也尊重他。
  我们曾经在前面说过的,金钱不是财富,金钱与财富更多的是相互的敌人,看看任氏的选择与结果,正证明了我们这个结论。
  卓氏和任氏,都是秦末汉初之人,他们的谋财之策远不如陶朱公与子贡,但却是后世人所难以比肩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 想看书来

家财宗思想的形成及走势(4)
这正是孔子临死之前大放悲声的缘由啊!
  公元前481年,子在鲁。时鲁虞人在曲阜西边的大野中打猎,打死了地球上的最后一只麟兽。孔子听了后落泪说:
  〃吾道穷矣!〃
  自此天下失其道。
  但是在大道失传之前的战国年间,又有两位不世钜子横空出世,再一次的将财道策术推至极顶,以如此的雄壮宣告了财富时代的终结。
   。 想看书来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1)
金钱的出现对上古的财富智慧构成了强力的挑战,这一挑战终将使得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抗显得更加隐晦。
  周天子所创立的全新王朝为财道策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代持续到春秋末年。但当战国风云变幻之时,金钱与财富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再度走向背离。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由战国时代的两大商业钜子所完成。
  前者是表征着农耕文明的财富信仰者白圭,后者则是代表着全新的商业文化的金钱祟拜者吕不韦。
  大幕再一次的拉开,金钱与财富之战欲发趋于激烈。
  ? 失落的财富策术
  战国年间,由于皇权的衰落,国人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各种学说流派百家纷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三千年皇权历史上一次民族智慧大爆发。据后世人统计,时有十家学术之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阴阳家、小说家……这十家只是大类的区分,事实上每一家学术流派内部也是纷争不息,各立门墙另立山头,比如说我们最熟知的儒家,在孔子死后就一分为八,计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儒学八家之外,墨子的学术流派也有三个分支,墨子死后墨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如此之多的学术派流,可见当时人们对思想的探索与研究是多么的深刻。
  与财道之术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是农家,二是杂家,但以齐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学派的理论,却是各家学术门派都要用到的工具型理论知识,如我们在上一章提到的陶朱公的十二循环周期理论,研判年景的理论依据,就是阴阳家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一门业已失落的理论知识体系,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只不过是天干地支的皮毛而已,但这一知识体系远未过时,事实上这门知识是描述财富起落周期的最有效工具,稍后我们会讲到这一门知识体系的原理与财富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这里,我们将着重介绍另一个战国年间成功的商业巨人和他所推出的迥异于陶朱公的十二循环周期的财富理论。
  这一理论的出现是有很强的戏剧性的,年轻一代的人可能会熟悉香港作家黄易先生的《寻秦记》这部书,这部书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故事的引人入胜,也已经被排成了系列电视剧。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一个二十世纪的特种兵项少龙,无意中被时光机器抛到了战国末年,于是他凭借着二十世纪所积累下来的智慧思想行走于诸候列国之间,与权奸大恶斗智斗勇,并亲手打造出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故事。
  但是许多人可能不清楚,《寻秦记》小说中的主角项少龙在战国年间是有其原型的,项少龙的原型就是我们将要在这里提到的另一种财富的十二循环周期理论的创始人……西周人白圭。
  ? 白圭和他的十二循环周期学说
  史载:白圭为中山将领,因为六次兵败,接连丢失了六座城池,中山君非常恼火,便想杀掉他。于是白圭一路飞跑到了魏国,魏文候却非常的赏识他,重用他回去攻打中山国,结果这位老兄却是内战内行,把中山国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史学家却始终无法确定此一白圭是不是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白圭,看起来很象,但又似乎不是,事实上这正是著史者着意模糊化的结果,如果那么容易弄清楚的话,三千年的愚民又如何着手?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白圭虽然是战国时代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但是历史却始终在刻意遮掩他的成就,他之所以能够被后人注意到,却是借了名家和儒家的名头,才终于把他的财富理论在史书上挤出了一个边角。
  黄易先生所著的《寻秦记》中的主人公项少龙,初到战国年代,是靠了给商队做保镖,完全是打拼卖命马头上舔血混口饭吃,后来无意中遇到了墨家的传人,得其所授绝世剑术,于是从此扬名天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2)
故事中项少龙的起家经历几乎是完全照抄了白圭的起家历史,早年白圭就是商队的保镖,而且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寻秦记》中并没有交待,那时候的社会等级秩序森严,士农工商各归其位,世世代代子承父业,不得杂居,不得谶越,如商人居于社会最底层,子孙后代都必须从事经商,永远也不允许问鼎仕途。幸好战国时代群雄四起,诸候为了招揽人才,增强国家实力,不得不打破陈规,于是从此〃礼乐崩坏〃,所以财富替代权力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而商家的秘传致富奇术也成为了当时人追逐的正统思想。白圭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遭遇到了马贼,结果与商队失散后流落荒野,遇到了隐居在山野之中的智者。
  《寻秦记》小说之中,还写了一段项少龙与白圭在魏国相遇的故事,这就是黄易先生故意逗读者玩了,让项少龙遇到他自己,想一想也实在是有趣。
  但是历史上的白圭遇到的智者并非是象黄易先生的小说《寻秦记》中的项少龙那样遇到的墨家剑客,相反,白圭遇到的是农家学派的高士,所以白圭学的并非是杀人的技术,而是财富的运行规律。
  从此白圭以三大秘诀而富天下,其一为农时论,以十二年为一个农时周期,指导他的商业经营活动。其二为逆向操作,人弃我取,人取我兴。其三为买仁卖义,取向当取,给所当给。
  白圭的十二循环周期理论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但与陶朱公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是,白圭是以太岁……火星在黄道十二宫的确切位置来测算农时的,比陶朱公的那一套有着更强的可操作性。
  白圭认为: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
  所以,每当太岁复至卯位时,白圭所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如果想增长钱财收入,他便收购质次的谷物;如果想增长谷子石斗的容量,白圭便去买上等的谷物。
  由于起自贫寒,白圭的日常生活始终是非常的节敛,他不讲究吃喝,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穿戴上一如旧日,总是一袭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衣袍,他的日常起居生活与雇用来的奴仆下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他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
  白圭时刻观察着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这就是白圭致富的第二个秘诀运用……人弃我取,人取我兴。
  至于买仁卖义,取向当取,给所当给,白圭解释说:〃我干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
  现代人多谈孔子孟子,谈老子庄子,但在战国年间,白圭才是真正的明星人物,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术莫不提起白圭,天下人莫不希望自己能够效法白圭,掌握到他的十二循环周期的财富规律。但除非一个人具备足够的阴阳五行及天文历法知识,否则面对白圭的十二循环周期规律,就如同守在金库门前却没有打开库门的钥匙一样,只能是望财兴叹,束手无策,徒守穷困而已。
  ? 名道两家双战白圭
  我们已经解释过,人的思维半径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就。象白圭以一介武士身份掘起,富有天下而进入政治庙堂,这是以愚弄民众心智为能事的皇权统治者最不能容忍的,是历代焚书坑儒者所刻意要从历史上抹除的信息。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知道白圭,全是因为当时的学术流派纷争,名家与儒家都来找白圭的麻烦的原因。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3)
先来找白圭麻烦的是名家,名家的创始人是春秋年间的郑国人邓析,此人善于雄辨,创造了〃两可〃学说,就是怎么说怎么有理的意思。这种学问最大的价值就是用在诉讼上,所以邓析替人打官司,是战无不胜,为了将他的思想传承下来,邓析还自己制定了一套法律《竹刑》……这应该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部私人法典。结果这套法律被郑国的名臣子产看中了,就找了个借口杀掉了邓析,将《竹刑》夺走,用来做郑国的国家法律,所以历史上的子产也以善于解决诉讼而闻名,实际上那不过是子产从邓析那里偷来的。
  邓析虽死,思想传承,于是战国年间有名家人物登场,名家人物最为后世人所熟知的是公孙龙,他曾经牵着白马过关隘,守关的士卒让他缴纳关税,公孙龙却拒绝说:我为什么要缴税?我牵的又不是马,是白马,白马非马。士卒回答说白马也是马,理所当然要缴税。于是公孙龙反问对方:如果白马是马,为什么要叫白马不叫马?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白马非马〃的孛论由来了。事实上,把这一理论名之曰孛论,不过是出于对哲学思想与名实论的无知,是一种贻笑大方的狂妄,名家的论点主要是论证名与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上这一理论早已成为了西方史学家用来解析神话与历史的最有效工具。
  但公孙龙最有名的论点是〃奴婢有三个耳朵〃,不知道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奴婢明明只长着两只耳朵,被他经过一番哲学上的论证,把天下人都给说糊涂了。
  总之,公孙龙的观点主要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他的这些理论都能够在现代哲学思想中找到最新的实用性版本,其思想价值不可低估。
  虽然公孙龙在当时也曾〃吵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他并没有和白圭发生过论战,挑战白圭的是名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惠施。
  惠施主要的活动地带是在庄周的《庄子》一书中,书中的庄周每逢想立起一个靶子打而倒之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拿惠施下手,甚而至于有时候庄子和惠施都持同一观点,并相互攻击对方持相反观点,由此看起来庄周和惠施不仅是思想研究方面的伙伴,而且有着极为深厚的私人情谊。如果不是私交情厚,就这么拿对方调侃,骂来骂去非得动刀子不可,这是人生常理。
  惠施的代表理论听起来也是极为的离奇,他的主要论点包括了:
  白狗黑……白狗是黑色的。
  蟾有尾……青蛙是长尾巴的。
  卵有毛……鸡蛋是长毛的。
  火不热……火是夏日里最好的清凉剂。
  目不见……人的眼睛是不可能看见东西的,看见东西的那不叫眼睛……
  ……
  惠施的这些理论学说是哲学上的深奥命题,被他用来蛊惑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可想而知引起来的轰动有多大,当时大梁听者皆惊,这就直接促成了白圭与惠施农名两家的正式交锋。
  白圭说起来虽然勉强可以名列〃农家〃的行伍之中,但如果把他归入〃杂家〃,也无不妥,但实际上他什么家也不是,他只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没有什么著述或思想,最多不过归为〃实干家〃。
  但正因为白圭是〃实干家〃,富可敌国,家有万金,所以就理所当然的具备了与大思想家惠施抗衡对垒的资本……这就是财富的力量了,财富赋予我们话语权,为我们赢得世人的尊重。
  白圭不太明白惠施所讲的那一套白狗黑黑狗白的理论到底跟钱有什么关系,最主要的是他觉得这个白狗黑是没办法拿来治理国家的,难道你承认白狗都是黑色的,国家就会因此而强盛了?好象看不出来这个前提与结果之间有着什么逻辑关系。于是白圭就为我们大家讲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4)
有一个新娘子刚刚出嫁,她出门上车就问:马车是谁家的啊?车夫答借来的,新娘子就道:那千万别乱用鞭子抽马啊,抽坏了可要赔人家好多钱的。到了新夫家后,新娘子下车,看到灶火烧得痛红,就急忙说:快灭掉灶膛里的火,当心火灾。见有石臼挡路,新娘子急忙说:快搬开,别让它拌到人。
  白圭讲这个故事的寓义是说:新娘子话说得都对,但是还不到她以女主人的身份说话的时候,意思是让惠施注意点礼节。他的那些理论好玩是有玩,有趣也不假,但显然不能让这些哲学思想挤掉了治国的实用政策。
  惠施听懂了白圭的暗示,当即反唇相讥,说道:〃《诗经》有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父母教育孩子,还分什么时间场合?〃
  惠施这已经是明显的抬杠了,因为父母教育孩子同样是需要注意场合的。而且在礼节上惠施比靠做生意起家的白圭差得要远,毕竟做生意是与人打交道,而做学问是与书本打交道,所以在这方面,惠施不肯给别人留面子,只知道一味的抬杠,自然也就落了下风。
  所以白圭冷笑道:〃用帝丘出产的大鼎来煮鸡,多加汤汁就会淡得没法吃,少加汤汁就会烧焦还不熟。这种鼎虽然高大漂亮,不过却没有用。惠施只会说漂亮话,就跟这大鼎相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