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人财富史钢:金钱的秘密-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说漂亮话,就跟这大鼎相似。〃
  惠施立即反驳说:〃不对。假使当兵的饥饿难耐,看见这只鼎,上边加上一个甑蒸饭用的屉,与鼎合在一起,用来蒸饭,是最合适不过的,怎么说它没用。是你不会用我吧!〃
  了解庄子的会知道,惠施这番理论,正是《庄子》的《消遥游》中讲的一个巨型大葫芦的故事的惠施版本,庄周的版本则是讲惠施说他有一只巨型的大葫芦,不知道这样大的葫芦能有什么用。于是庄周说:你何不拿这只葫芦当做一只小船,敖游于江河湖海之上呢?庄周与惠施两人讲了同一个故事,不清楚他们两个是谁抄的谁。这就等于农家白圭独占道、名两家了。
  战过了惠施之后,白圭终于正式和儒家的孟子交上了火。
  ? 儒家孟子对白圭的态度
  邹地人孟珂,去梁惠王处游说,说以仁德之道治国之策。所谓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魏国与秦国发生战争,这边带兵的是魏国太子,那边带兵的是商鞅。而商鞅以前曾在魏国谋食,与魏太子情交莫逆,就修书一封,无限怅怀旧日情谊,希望两人能够象以前那样,兄弟般的坐下来罢息兵戈,也算是为两国的民众修一点恩德吧。
  魏国太子缺心眼,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接到商鞅的书信念起旧情,就去赴约。结果被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商鞅当场拿下,然后驱兵大进,砍杀魏兵,魏兵没了首脑,自然大败特败。
  为秦国强势所逼,魏国被迫迁都至大梁,所以魏惠王又莫名其妙的因地得名,史称梁惠王。
  梁惠王急于强盛国家,被孟珂的仁德之术说得动了心,就准备采用孟珂的办法。而自从魏太子被秦国人掳走之后,大富商白圭因为生财有术,就被梁惠王请来做相国,帮助治理国家,充实库府。
  儒家的治国之术,说透了无非不过是薄赋税,惜民力,而孟子所坚持的征税比例是百分之十,白圭看着这玩艺儿蛮好玩,就给孟子设了一个套,逗孟老头说:
  ?老头,你讲仁说义,爱惜民众,这个蛮好,我坚决支持,不过我认为你的征税比例是百分之十,还是有点高了,我老白没别的本事,就是会替国家赚点钱。你看这样好不好?让我来替国家征税,但只征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岂不比你的百分之十更加受到民众的欢迎??
  但是孟子却不那么认为,他说: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官员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官员都要用白米饭喂养着,喂养这些官员不多不少正好用需要民众百分之十的赋税,高于这个比例的,就是暴君,低于这个比例的,那国家的公共事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也会因此受到莫大的损害……
  

战国时代的十二循环理论(5)
白圭认为孟子说得是有道理的,治理一个国家和自己关起门来闷头发财不是一回事,要知道绝大多数民众都是对财富规律一无所知的,白圭的财富只能为他个人拓展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历史舞台,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的治国策术有何过人之处。
  毕竟,历史之上的经务高手和理财专家,尽数出自于儒门,以白圭的识人鉴人的眼力,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但是白圭在魏为相,并非是一无所成的,他至少将自己的理财策术应用到了国家的治理方面上来,他在历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治理洪水。他兴修水利,把大梁北边的黄河与河南南部的淮河水系连接起来,可以航运,可以灌溉,繁荣了两岸经济。而且他在魏国为相期间,魏国基本上就没有闹过水灾洪灾。
  但是孟子对白圭的治水之道却不屑一顾,他认为白圭只疏通了魏国境内的河域,却把水患引到了邻国,是以邻为壑,不足取的:?你错啦。大禹治水,是顺应水性,所以大禹把四海当作蓄水场所。现在你却是把邻国当作蓄水场所。倒流泛滥的水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人最讨厌的。你错啦!?
  这么一番争辨看起来似乎与白圭的发财之术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孟子所表达的理念,正是白圭致富三大秘诀的第三条:
  买仁卖义,取向当取,给所当给。
  这个道理就是说赚钱不能够以对方的损失为代价,相反,任何成功的赚钱方式都是以对方也同样获得利益为条件,正如孟子所言,所谓仁,所谓义,说透了其实都只不过是利益,只不过,仁义是最大的利益。要知道,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材料是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孟子》,白圭在书中是以?反面形象?而出现的,是提供一个?唯利是图?的靶子供儒家学者进行攻击的,但历史上真正的白圭形象,却远不是这个样子。正如同《庄子》一书中的惠施是以反面典型出现,供庄子表达他的哲学理念一样,实际上,道名同归,道家与名家的诸多哲学思想并无任何区别。而商儒同样也不可分,商家用来指导致富的核心思想,与儒家的仁德之念并没有任何不同。
  《战国策》中有一个白圭抑强秦扶诸候的策略思想??这是白圭在史典中唯一的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韩相成阳君打算联合韩、魏两国尊奉秦国,魏王认为对魏国不利。魏臣白圭对魏王说:?大王不如秘密派遣掌管送迎宾客的使者去说服成阳君:?您到秦国去,秦国一定会扣留您,以此来要求韩国多给秦国割地。韩国如果不同意,秦国一定会扣留您,而且就要向韩国进军。所以,您不如先不出发,要求秦国放出人质。?秦军不会放出人质,成阳君就一定不会去秦国,秦国和韩国不能联合,大王就会受到重视。?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白圭治国的战略思想,就会发现这正是他的〃取向当取,给所当给〃,做事把握分寸,让对方知难而退的财富观念的体现。
  

金钱的传奇时代(1)
? 财有道而钱有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有四位闻名天下的大富豪:陶朱公、子贡、白圭和吕不韦。
  陶朱公、子贡和白圭,他们是最为典型的财道策术的推行者,虽然是商业人士,却有着谋道不谋食的儒者风度。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所谋者是财富而非金钱,这就意味着,无论这个世界上的金钱是否被发明出来,都对他们的致富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所信奉的是财之道。
  但是吕不韦却和他们完全不同。
  吕不韦是金钱的信奉者,是钱之术的推行者。
  财之道!
  钱之术!
  为什么会有财之道与钱之术的区别呢?
  这要先从道与术的区别谈起。道是这个世界最普遍的规律。比如说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虽然标题只有三个字,但却非常有嚼头,在这里边道是指事物内在的规律,德则是指的运行,是一个动词,而经的意思是指法则,所以道德经这三个字,就是〃规律运行的法则〃的意思。
  解释道德经的原义,不是为了说这本书,而是因为现代人浮燥已成习惯,很少有人知道道德经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却有许多人硬是厚着脸皮说自己知道。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这些的话,断不至于沦落到在一百多年前让列强打到满地找牙的程度。
  这么说起来,道是本质性的东西,比之于我们所追求的任何目标更要高远。所以一旦一个人〃得了道〃,那他可就不得了了,正如同孔子和孟子,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有道之士。
  有道之士的识见深远,但未必无道之士就是白痴。很多情形下,无道之士依据自己聪明过人的头脑,也能得出丝毫也不逊于有道之士的见解。
  比如说明朝年间的大侠何心隐,这位何大侠师承于秦山学派的颜山农。而这位颜山农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搞笑的一位哲学家,此人的观点认为:这世界上的人统统都是王八蛋,这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大王八蛋欺负小王八蛋,小王八蛋又欺负小小王八蛋,总之人都不是好东西。所以颜山农据此提出他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人就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本性,而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坏事也没关系,而且坏事干得越多越来情绪。
  颜山农的观点离谱,连收徒弟的方法也离奇。他有一个规矩,任何人如果想拜他为师的话,就得让他打上三拳,再磕三个响头才成。当年何心隐就是挨了颜山农三拳之后,正式列入泰山派的门墙。
  但是何心隐这人生平不吃亏,挨了颜山农三拳,他觉得很窝火,就悄悄的跟踪在颜山农身后,发现颜山农这位受人尊敬的大学者偷偷一个人跑到山脚之下,躲伏于暗处,趁一个单身村姑路过的时候,老学者一个饿虎扑食冲将上去,将村姑按倒在地,手脚齐下,大肆施暴。
  何心隐一看,哈哈哈,原来你老颜头的哲学观点就是这么回事,这东西只要看一眼就学会了。于是何心隐跳出来,先将正处于兴高采烈状态之中的颜老头从村姑身上拖下来,然后暴K了颜老头三拳,又逼颜老头冲着他也磕三个响头,从此大侠何心隐就正式出师了。
  出师之后,何心隐就跑来京师御史耿定向的家里,对耿定向宣讲他的哲学观点,正讲得来情绪,宰辅张居正来访。何心隐一听其名,掉头就走了,耿定向问他为什么要走,何心隐回答道:日后杀我者,必是此人!
  何心侠不愧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大侠,硬是有远见,几年之后,张居正将其收入狱中,而何心隐就是在狱中遭受杖刑而死。他从最初见到张居正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迟早必然会死在对方手里,可到了最后还是避免不了这个结局,那么他到底是聪明过人呢?还是傻到了极点?
  知道张居正会杀他,这称得上何心隐的聪明了。
  虽然知道结果却又无法避免,这就是何心隐的愚蠢了。
  为什么突然讲起了何心隐呢?
  原因就是为了要找一个现成的例子解释清楚道与术的区别,何心隐虽然聪明,奈何他所得的不过是术,虽然纵横天下睥睨江湖,甚至还可以先知先觉的预言自己的生死,但终究他不谙大道,最终还是逃不过死劫。
  

金钱的传奇时代(2)
而得道之人,如孔子,如孟子,他们生逢于乱世之间,那年代最不稀罕的就是人命了,但孔子硬是活到八十三,孟子也精神抖擞的活到七十四,甚至连权贵豪族都对他们趋礼下拜,尊之为父奉之为师,这就是古人最渴望的水火不浸,权难不及的人生境界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如果一定要从功能上给道和术做一个区分的话,那么结论就是:
  道是本源,术是枝节。
  术源于道,道成于术。
  如果你获得道,那么你不仅会有一个好的开始,也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如果你只得到术,那么你只能得到一个好的开始,却未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这就是吕不韦和陶朱公等人的区别了。
  吕不韦和陶朱公、子贡及白圭同样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四人中唯有吕不韦遭受到了杀身之劫。
  这是因为术是一种功利性的直线式思维,而道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思想,所以术可用而不可恃。
  可是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不要说道久已失传,就连术对于我们来说都隔膜得很。许多人终其一生徘徊在愚笨的境界之中,那怕谁给他一线术的希望,那他也会牢牢的抓住。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有必要说一说吕不韦的钱之术。
  ? 味于道者惑于术
  味于道者惑其术,味于术者失其道。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金钱与财富都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财富是我们生存的本原,什么叫本原?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失掉的东西,财政政策中失去本原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
  为什么钱会不值钱呢?
  因为钱本来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出门不可能背着两仓库稻谷,再赶着八百头牛,用车子拉上两座矿山里还没开采出来的矿石赶路。原始社会时代的人们倒是可以这么搞,因为他们的财富也许就不过是一只陶土罐,拿手一拎,就全家出门来了。
  可是随着财富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象仓库里的稻米、田里的牛群和正在开采中的矿山就没办法随身携带了。
  这样就带来了交易上的麻烦。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东西替代家里的财物。
  这个替代物就是金钱了。
  在金钱刚刚发明的早期,只要你拿出一堆金子,大家一看,哇塞,这是两仓库稻米,你再拿出一堆金子,大家一看,又哇塞一声:这是两百头肥牛。你再拿出第三堆金子,大家一看,又叫一声哇塞,原来你还有两座金矿。这样的话一切就一目了然了,你再也不需要跟别人费太多的口舌。
  假如全世界的财富就是两仓库稻米、两百头肥牛和两座金矿的话,那么全世界的金子就应该整好是你刚刚拿出来的那三堆。
  但是如果你突然又拿出来第四堆金子,情形又会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
  金子贬值了!
  除非你已经又发现了第三座金矿,然后再搞来第四堆金子,这样世界上的经济发展才能够平衡。
  这事听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是非常的麻烦。
  麻烦就麻烦在,金钱虽然从最初的开始是与财富有着一对一的指向关系和对应关系的,但一旦这玩艺儿自行其是,它的规律就很快取财富而代之。
  你有一堆金子,用来换了一仓库稻米,然后你再用这仓库稻米和别人换一座矿山,再把矿山兑现成金子,结果却得到了两堆金子,这个就是最早的运用金钱之术生财的法则了……交换行为的发生不再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源,而是为了获取差价。
  从古到今地球上的聪明人就是这么一个玩法,过去玩的是稻米和矿山,现在玩的还是这些东西,还包括了同时在不同的国家货币之间中的交换行为,这个叫汇市,以及期货期指等等花样。
  花样繁多,这个就是金钱之术。
  但是,一旦金钱的范围覆盖到整个世界,加入到全球经济中的区域越来越大,财富的种类超出了人类控制之后,财富之道就有些搞不懂了,有谁足够聪明能够列出来全世界所有财富的名称和数量呢?任何统计都会有所余漏。
   txt小说上传分享

金钱的传奇时代(3)
而金钱这东西相对于数目繁多的财富来说,就简单得多了。
  一块金子,可以用来换一只高跟鞋,也可以用来一盆牛奶,还可以换一条汪汪乱叫的狗。只要有了这块钱子在手里,我们基本上就不必再去为财富的种类和名目发愁了。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金钱之术渐成大道,而古老的财富之道,却越来越变得没有意义。
  最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是聪明人。
  比如说吕不韦,他就是一个聪明人。
  而最早明白这个道理的国家,就能够在列强争雄中迅速的脱颖而出。
  比如说大秦帝国。
  一旦最聪明的人和最聪明的国家走到一起的时候,那就标志着这个世界的权力领域将要重新划分。
  ? 金钱思维与财富思维的区别
  大秦帝国为什么能够一统天下呢?
  因为大秦帝国的实力最强!
  这个是最标准的答案。
  但在当时列强虎视眈眈的情形之下,诸候国无不拼了老命的发展经济,那怎么发展到最后,大家的国力越来越差,差到了不象话的程度,而大秦帝国却越发展越肥胖呢?
  追究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意思的,有意思就有意思在,我们会发现,事实上秦人始终在以一种金钱思维来考虑问题,而不是用财富的思维。
  那么财富的思维和金钱的思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