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能源强国-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能将苏城拉回到苏家,那苏家未来50年的利益可期。而苏东元若是不能再进一步,最多只能保障苏家10年。有了这样的考虑,无论苏东元一家人的想法如何,苏振国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的。
    苏振国的到来,使得本埠的官员全数到场,再加上向来支持大华的发改委丁志鹏,挂职在外交部的刘明浩等人,现场的阵容已极其豪华。
    中船的老总孙道孚和副部级的荣尚国等人到场,也只能敬陪末座。
    大华的供应商倒是欢欣鼓舞,不管是排在外面的,还是有幸在主席台出现的供应商,都会将目光放在一群又一群的高官身上。
    同样是官员,发改委、计委等超实权部门的中央高官的价值,在商人眼里是霸王一般的存在。相比之下,非属地的地方官以及不相干的部门领导,就不怎么落入他们的法眼了。
    苏城也尽可能的多安排几名大华的供应商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有个混脸熟的机会。
    能上台的,自然是感激备至。
    在张超的供应链整合策略下面,大华供应商对大华的依赖度是与日俱增,一荣俱荣的概念也愈发深入。
    特别是经过了前段时间的信任危机以后,留下的供应商与大华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并不是说他们只有大华一个客户,只是大华在他们的经营占比中日益提高。
    一家工厂,即使每年有1亿元的销售额,但只要大华的订单超过3成,利润超过3成,那这名供应商就几乎无法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了。因为厂房、设备,以及工人的人工等投入是固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甚至是专门为大华实业所设计的。如果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不仅无法回收这些成本,而且要承受持续的成本压力。
    他们总不能拆了厂房,卖了设备,辞掉多余的工人……即使狠下心来这样做,短短的空档期,也有可能让脆弱的工厂破产。
    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并非是直接供应大华实业的。他们的主要订单,也许来自大华实业的供应商的供应商。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们更像是大华实业的一个外部工厂。
    事实上,一些自主创业的大华人,往往都会选择这样的角色开始自己的拼搏生涯。
    比起大华自己的工厂,这样的供应商的稳定性要略差一些,但在产能和质量方面,并不会有所逊色。一些为自己而工作的创业者,所能迸发出的热情,足以令普通工人羞愧。
    苏城对供应商的支持,从仪式的位置就能看出来。
    然而,除了一些大型国企的领导,对自己和民企老板的位置相同而有所不满以外,并没有人真的去关注这些。
    大家的眼睛,都盯着面前那艘平凡乌黑的散装货轮。
    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的调子中,船只缓缓滑入水中。
    十几名工人站在船尾,面对下方的欢呼,激动的挥手。
    他们是选出来的优秀工人代表,虽然是很老派的称呼了,但在荣誉感的获取上,现代和过去并没有什么差别。
    来自新加坡的李嘉文等人,或热忱,或振奋,或激动,或狂热,或崇拜的望着轻触水面的新船。
    他们的身侧,就是荣尚国等中船领导。
    有黄有白又有黑的外籍工程师的目光,落在荣尚国的眼里,五味陈杂。
    通过这些人的眼神,中船人仿佛才恍然醒悟到,6个月造出3万吨的新轮,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奇迹落在了身边,总是容易被人所忽视,总是容易被人看作是理所应当。
    然而,奇迹终归是奇迹。
    它的独一无二,它超越时代的特性,终归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船业人士来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漂亮的一艘船,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
    “一定要抓住机会,拿到这项技术。”荣尚国捏紧拳头,仿佛在下定决心。
    “啪”
    “啪啪”。
    照相机快门的声音,清脆而流利。
    荣尚国向后看了一眼,发现是个穿着打扮很时髦的年轻记者。
    没等他回过神来,对方先小跑过来,一个深鞠躬,喊道:“您好,我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菊池重,能采访您吗?”
    外国记者!
    用的是中文。还挺熟练的。
    荣尚国知道《朝日新闻》,这是日本有名的左派媒体,在政治上比较亲近中韩,前段时间,还得到过中国政府的某个奖项。
    没想到这就见着了。
    93年的中国人,还没有拒绝媒体的意识,何况,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本身就让国人充满好感。荣尚国整了一下西装,就笑问:“你要采访什么?”
    “您对大华实业用6个月的时间,以创记录的方式,造出了3万吨的轮船的事情,有什么感想?”菊池重问的中规中矩,他毕竟是外国记者,不是特别在意中国的行政级别。
    荣尚国听着“感想”一词,脑袋里也转悠了起来。
    不知怎的,他突然想起了另一艘船。
    “东风”号远洋船!
    东风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于1960年4月15日。
    荣尚国永远记得那一天。
    那一天的欢欣鼓舞,那一天的载歌载舞,那一天的浓烈甜蜜。
    那一天,是江南造船厂最荣耀的日子。
    那一天,荣尚国20岁,还是设计科里的小年轻。
    因为有一个中专学历,刚刚进厂的荣尚国,就有资格参与船只的设计和生产。从58年到60年,荣尚国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但心中的痛快,是无与伦比的。
    当年的中国,面对高精尖的远洋货轮,设备、技术都有所欠缺,就连造大船用的场地都没有。
    300多项技术革新,就是300多道关卡,一道一道的闯过去,不知熬白了多少头发,熬花了多少只眼睛。
    压力、痛苦、怀疑、愤怒、畏怯……各种心思交织在一起,缠的每个人都焦躁不安。
    一切的一切,在4月15日那一天,释放了出去。
    荣尚国至今还记得,自己想要飞身扑在东风号上,永远都不下来的依恋。
    就像是眼前这些工人吧。
    荣尚国突然意识到,大华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两项革命性的技术,不管有多简单,要将它们用于实践,都会遇到无数的问题。
    哪怕是叠一艘纸船,也有好多的讲究,何况是建造一艘万吨巨轮。
    当年的江南造船厂,头顶着国家科学技术发展10年规划重点项目,借用举国之力,调动全系统的财力和人力,用了两年时间,方才打破了中国船业的记录,完成了千吨船到万吨船的跨越。
    大华实业,一家私企,就凭着自己数年的积累,竟然完成了中国船企不敢想象的技术革新……“他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荣尚国不禁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菊池重将这句话,认真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读了一遍,觉得很有气势,高兴的道:“我可以原话刊登吗?请问您的职位和名字是……”
    荣尚国的秘书,见他没有反对,代为回答道:“这位是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荣尚国先生。”
    “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哦,太好了!”菊池重一下子乐了。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七章 伊藤船业
    一辆黑色本田,以骄傲的姿态,绕过立柱,直接停在伊藤商事的大楼前。
    早就守在玻璃门前的的七名伊藤商事的高层,连忙上前。
    一名年月50岁的本部长,抢先打开了车门。
    伊藤隆信微微点头,走出了车门。
    众人齐齐鞠躬,口中齐呼:“副社长。”
    “各位好。”伊藤隆信随口说了一句,笑容一闪即逝,又变成了严肃的模样。
    7名伊藤商事的高层,狗腿的跟在后面,热情洋溢。
    本部长恨不得舔着伊藤隆信的脚踵,谦卑至极的笑说:“副社长晚上睡的好吗?我带了老家来的清茶,还有茶具,非常提神,在董事会以前,喝一杯吧,可以提神。”
    伊藤隆信脑海中浮现出昨天晚上的酒会,不禁一笑,道:“那就来一杯吧,要浓浓的茶叶。”
    “没有问题。”本部长一副蓬荜生辉的感觉。
    旁边想舔伊藤隆信脚拇指而不得的几个人遗憾的很,心想:田村真是个献媚的家伙。
    伊藤隆信一路畅通无碍,他到了电梯处的时候,电梯内的上班族,全要跑出来让路鞠躬。
    而伊藤隆信,只要严肃的点点头就可以了。
    几位商事高层,将伊藤隆信送入办公室,才各回各的地盘。
    本部长抓住了机会,颠颠的拿了茶叶进来泡茶。
    伊藤隆信翘着脚看报纸。
    虽然在竞争阿联酋瑟坦油田的过程中,伊藤隆信未能成功,但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还是为伊藤商社拿到了一处伊朗的油田,稳住了自己的地位。
    作为伊藤家族的成员,伊藤隆信在伊藤商事算得上是顺风顺水了。日本的财阀家族很早就开始使用职业经理人的制度了,但对家族子弟的培养仍然是不余遗力。而且,不像是中国的家族,日本人经常将女婿等外戚也看作是标准的家族子弟,这种扩展,在延续家族血脉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吸收社会精英。伊藤隆信能做到副社长的位置上,与他的姓氏有不小的关系。不过,副社长虽然是个舒服的好位置,但也不是毫无压力。
    伊藤隆信很快甩下了报纸,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本部长腆着脸将一盘茶水端了上来,同时很自然的移走放在桌面上的报纸。
    伊藤隆信的目光,落在了挪开的报纸角落上。
    “大华”两个中文字,像是霓虹灯似的,勾起了他的回忆。
    “等一等。”伊藤隆信重新拿起了报纸,看向那个自己平时不会关心的角落。
    “他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伊藤隆信喃喃自语的读出了报纸上的标题,然后开始快速阅读下面的内容。
    《朝日新闻》是日本排名前三的报纸,销量极高,菊池重发表的文章,只是得到了边角的一个豆腐块。虽然版面不错,字数实在不多。
    然而,伊藤隆信足足读了5分钟,仍然没有读完它。
    他一遍又一遍的读着,好像在拒绝文章里面的精髓。
    本部长眼看着自己辛苦泡出来的“老家茶”变凉变浊,不禁忧郁的抬起头来。
    伊藤隆信的脸色比茶水的颜色还要深。
    本部长连忙低下头,端起茶盘,决定再泡一次茶。
    “田村。”伊藤隆信突然开口。
    本部长吓了一跳,连忙放下茶盘答应。
    “去请船务公司的宫本社长来。”伊藤隆信丢下报纸。正如其他几家日本财团那样,伊藤商事下属的公司和机构非常多,从粮食到矿产,从运输到钢铁,从机械制造到生物制药,无所不包,船舶工业是70年代日本财团的利润核心,这些年不太行了,但仍然死而不僵。分段造船法的技术发展就主要来自于日本船厂,直到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发明,才结束了他们的许多专利财源。
    伊藤商事下属的船务公司的社长,表面待遇和伊藤隆信这个副社长差不多,但是,如果把副社长派到下属的公司就任社长,那就是一种贬斥了。
    和国企不同,日本的财团,是相信“中央”的价值的。低级职员可以在分社工作,但要做到社长的高位,那就一定不能被调派到下属的分公司,否则获得大满贯的机会非常渺茫。
    进一步的,伊藤隆信能够指导下属分公司的工作,而下属的船务公司,就是想要抵抗这样的指导,都非常困难。
    在职权范围内,伊藤隆信已经是伊藤商事数一数二的角色了。
    因此,在与苏城竞标瑟坦油田的时候,伊藤隆信的自信是极强的。这也使得他失败以后,不断的提高对苏城的关注度。
    “了不起的事!”有些刺痛伊藤隆信的眼睛。
    可没有一家日本报纸,或者说,没有任何一家报纸,用这样的语气来评价自己。
    最让他不满的是,苏城所做的事情,确实称得上是了不起。
    突破世界记录的造船速度,只要是工业领域内的人,就知道那有多困难。
    没有一家造船厂是甘愿减速的,即使是欧美那样的企业,在面对船舶订单的时候,也要加班加点的工作。
    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就喝酒的钢厂社区,在造船业兴盛的时代,于欧美地区很普遍,在日本也不少见。
    就是这样,还被人家突破了世界记录。
    伊藤隆信根本想不到是如何做到的。
    越是如此,他就越发的在乎此事。
    田村本部长只好丢下茶杯和茶壶,冲出办公室,去外面打电话通知,并约定会面的时间。
    伊藤隆信冷着脸,拿出一张纸,想了想写道:重整商事船舶主业,进一步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LNG船和油轮的发展,将带来财团整体性的利润增涨……他也是做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起家的,因此思路和苏城非常的像。
    做LNG船,是船舶工业的未来,也确实是日本、法国等老牌船舶公司的唯一生门。
    伊藤隆信以前不关心此事,是因为公司有其他的专务和常务在关心,他一个堂堂副社长,要考虑的是更加宏观,或者能带来更多利润的事。
    现在,面对苏城的成功,他却觉得,船业市场似乎还有发展的前途。
    如果能用6个月做一艘船的话,如今的船业利润怕得提高百分之二三十,不止是有利可图,而且是高利润的行当。
    至于本公司是否能用6个月造一艘船,伊藤隆信根本没有考虑,他认为,中国人能做的东西,日本公司一定是能做到的。
    到时候,大家比拼的仍然是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
    内心里,经过与苏城在阿联酋的直接接触,在俄罗斯的间接接触,伊藤隆信对于苏城的判断,还是有一些不情愿的信任的。
    “既然他认为船业有所为,我们也不应当放弃。”伊藤隆信的潜意识里,有种追踪经营的念头。
    无论是否有赌气的成分,伊藤隆信做起计划,还是有板有眼的。
    考虑到董事会的时间不长,伊藤隆信首先找出财团内与船舶工业相关的企业,然后分析他们的业务量和利润率……如果说,苏城做船舶工业,受益的是全国的船舶产业链的话,伊藤商事做船舶工业,受益的主体将集中在本财团内部。他们在各项工业基础方面的水平,比90年代的中国工业体系只高不低。
    若是能够因此而带动集团有一两个百分点的增涨的话,自己离社长的位置也就更进一步了。
    伊藤隆信有点得意的想着,落笔的速度也更快了。
    随后,他的几名助理都被叫了进来,或者分析资料,或者做计算。
    93年的日本,也没有多少计算机可用,资料都是放在资料室里的,要用的时候,就叫那些被打入冷宫的家伙找出来。
    装潢的富丽堂皇的副社长办公室,很快变的灰尘遍布。
    下午。
    田村本部长将千里迢迢赶来的船务公司的宫本社长,以及他的首席工程师,带入了副社长办公室。
    伊藤隆信热情的接待了他们。
    繁琐的欢迎仪式后,伊藤隆信拿出《朝日新闻》,期待的问道:“我看到资料,咱们现在制造一艘船的平均速度是11个月,最快速度是235天。现在,中国人好像采取了某种技术,将速度提高到了6个月左右,我们是否能够达到?”
    “前田。”宫本社长快要70岁了,早就是混吃等死的状态。
    被他叫到名字的首席工程师前田大约40岁,属于野心勃勃的技术派,他好奇的拿起报纸看了一会,哑然失笑道:“这不可能。”
    “为什么?”
    “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