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艾瑞克,我知道这一切与你无关,但既然事 情已经发生了,我会尽可能处理好的。今天除了辞 职,我还想和你谈谈工作交接的事情,我愿意花时 间做好工作交接,这也是我的责任。”我很认真地表 达心中的想法。
“噢,不用了,现在有了这件事情,开复,你
还是好好准备官司的资料吧,别再管交接了。”
“那好吧,艾瑞克,我已经写好了一份交接的 计划,如果你不要我参与,那你拿去参考吧”
走出了艾瑞克·鲁德的办公室,几个守候多时 的律师站起身来,将一个大信封递给了我,“李开复 先生,你加入 Google 公司,被微软诉讼违反了竞业 禁止协议,现在请你签上名字,表示你收到了诉讼
材料”我面无表情地做完了一切。
拿到大信封,我看到右下角印着律师事务所的
名称——“Preston Gates & E1lis”。第二个字 Gates 格外刺眼,原来,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之一正是比尔·盖茨的爸爸。
每本 商 业杂 志 的封 面 都是 我
这完全是一场我毫无准备的诉讼。Google 和我 同时成 为了被 告,我 被诉 违反竞 业禁止 协议 ,而 Google 被诉唆使我违反竞业禁止协议。

准备一份这样的诉讼材料,即使微软也至少需
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啊微软在 经历了几年的反垄断官司的折磨以后,俨然已变成 了一个法律专家。我清楚地知道,微软法律部门的 人甚至比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人还多,微软法律副总 裁的人数甚至比研究副总裁还多。
我,一个法律的门外汉,一个天天和计算机打 交道的科学家,将如何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律师阵
容啊为什么偏偏是我?当个微软的副总裁就要付出这 样沉重的代价吗?以我的人格、家庭和前途为代价吗? 我感到天地上下空荡荡的,7 月的西雅图没有一丝 温暖。更让我不敢想的是如何面对家人,尤其是幼 子和年事已高的母亲。他们安静平和的生活将从此 被打破,作为本分的老百姓,大概他们一辈子都没 有想过自己会和官司有瓜葛。那一刻,除了自己的 委屈,我想得更多的是对于家人的内疚和不忍。我 曾经一直是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孝顺的儿子, 是他们的骄傲和靠山。一瞬间,这一切都将可能失
去,他们还要因为我背上黑锅,担惊受怕,受人指
责。因为自古中国老百姓都认为被告一定是不光彩 的。这让我如何向家人解释
这将是怎样的一场“诉讼”啊
后来,在微软的一个好朋友私下里对我说,“微 软确实是在一边留你,一边准备告你。不过,他们 知道咱们两个关系好,因此开完留你的会,他们就 让我走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接着开的就是告你 的会。因此,关于告你的细节,我根本无法知道”
而微软后来在媒体上公布说李开复“闪电离职”, 但其实真正的内幕是微软的“闪电诉讼”。按照我的 计划,我至少还需要一两个月完成工作的交接。在 接到诉状后,我还非常悲观地这样想过,是不是微 软根本就是在用留我的借口拖延时间,这样才能让
我和 Google 在毫无准备时候遭遇“闪电诉讼”呢?
“能不能与微软和解?”我在第一时间询问了 Google 的律师团队,如果能和微软达成庭外和解, 那应该是最理想的结果。毕竟,和自己的老东家对 簿公堂,挖出各种证据然后相互指责,将是一件万

分残酷的事情。那也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Google 的首席律师兼资深副总裁大卫·德拉蒙 德 是 一 位 非 常 有 经 验 的 黑 人 律 师 , 他 曾 经 帮 助 Google 完成所有的上市准备工作。他身高 1 米 90, 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洪亮,就像马丁·路德·金一 样有雄辩的口才和永远充沛的精力。
他听完我的看法之后说,“开复,庭外和解当然 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微软诉讼的目的无疑是杀 一儆百,把你当做叛逃的例子。我想,他们的目的 显然不是单纯阻止你来 Google 工作,而是让微软无 数有这样梦想的人断了这个念头。因此,我们会试 图去和解,但我相信和解的希望微乎其微。我们还 是准备好吧,准备去打一场硬仗。”
“那我们现在该做些什么?”
“发布新闻稿,宣布你加入 Google。让你加入 的消息开始传播吧”大卫·德拉蒙德的眼睛像在冒 火,他的坚毅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按照计划,2005 年 7 月 19 日,我加入 Google
中国的消息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发布了。这个消息引
起了极大反响,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也出现在新闻稿里,代表着一个学者和科学 家对我的支持。
“Google 今天宣布聘请计 算机科学领域的 专 家李开复先生,成为 Google 中国的总裁以及 Google 中国研发中心业务的负责人。”顾秉林校长说,“李 开复博士在技术天分、出色的领导力和商业智慧方 面有着卓越的结合。而他一直致力于关心和帮助中 国的 学生 和教 育 ,李 开复 博士 是 Google 中国和 Google 公司理想的候选人。”
这条新闻刚刚发出 l0 多分钟,微软便启动了它 强大的公关机器。瞬问,一条新的惊天消息像病毒 一样传遍了互联网,“微软表示李开复加入 Google 是违约行为”“李开复已经被华盛顿州法庭起诉。”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新闻稿里,都特意加入了一个 有关“忠诚”的探讨。
这则消息无疑像炸弹一样,引爆了全球的互联 网界。世界上最受瞩目的两家高科技公司打起来了, 他们为了一个管理人员的去留竟然打上法庭,这一

具备一切流行元素的新闻事件马上成为各个媒体争
相报道的对象
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说 法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充斥着公众的视野。按照媒 体的说法,“两大巨头同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争取 舆论优势。”
我的离职,终于在此时此刻,演变成了一个公
众事件。
人生第一次,我陷入了如此之大的漩涡中。作 为当事人,我对那些咄咄逼人的新闻标题感到“触 目惊心”,比如,“微软称李开复投奔 Google 蓄谋已 久”,比如,“微软、Google 为争夺中国市场大打出 手”,还有“李开复空降 Google 的代价有多大?”
关于此事的各种言论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 微软律师汤姆·波特(Tom Burt)对媒体说:“(李
开复的行为)简直是对他与微软所签协定最肆无忌 惮的侵犯,他现在的职位与当初在微软所从事的工 作构成了最直接的竞争关系。”“微软很少为竞业禁 止协议打官司,但李开复投奔 Google 让微软实在忍
无可忍了。”
7 月 20 日,媒体上的争论进行得更加如火如荼, Google 发出了反击的声音,“我们仔细研究了微软 提交的诉讼书,发现微软的指控毫无依据。我们一 直致力于为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打造最佳的工作场所, 我们非常高兴能聘请到李开复博士主管我们的中国 区业务。毫无疑问,我们将针对微软这些毫无依据 的指控为自己辩护。”
更多的观点以评论和论坛帖子的方式进行着, 一浪高过一浪的讨论再次将我置于爆炸性事件的中
心。
有人在猜测我是否真正地接触了微软的核心机 密,有人对我如此离开微软表示惋惜,也有人说李 开复即使加入了 Google 也无法适应中国混乱的互 联网生存规则,还有人在详细解释竞业禁止的种种
规定。
更多的人在试图解决诉讼背后的引申意义。“微 软的此次诉讼,与其说有法律上的意义,不如说只 是一种姿态:微软打算以法律手段来解决自己的前

途。而对于微软本身,其实这不是个好兆头。因为
一个发展良好的公司,有时候根本不必借助于这些 小动作。”
多数人看到了这场所谓争夺背后的意义,“李开 复的倒戈再次表明管理人才、挽留人才、抢夺人才 已经成为商战新的制高点。”
美国著名跨国 IT 咨 询 公 司 木 星 调 查 公 司 (Jupiter Research)的分析师乔·威尔考克斯(Joe Wilcox)表示,“‘李开复事件’已经超出了两家公司 对一位技术人才的争夺本身,这场争夺已经意味着 Pc 时代的巨人和互联网时代的巨人在为未来的霸 主地位进行争夺。”
就在这一天,我在 Google 得到的薪水被微软曝 光了。文中的观点认为,我是为了得到高薪而转投 Google 的,另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2004 年我曾 经获得超过 100 万美元的补偿,这些钱就是作为竞 业禁止的补偿。更令人惊讶的是,我在微软的申请 表格也被曝光,上面甚至还写着我的身份证号码。 这让我的个人隐私顷刻之间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完全是无稽之谈啊”我在 Google 的律师面
前面色发白,“2004 年获得的 l00 万美元完全就是 我的薪水和股票,这是我一年的总收入,与该协议 没有任何关系”此时此刻,我感觉到,这场旷世争论 已经开始脱离了它本身的方向。
互联网上不明真相的攻击、捏造和蓄意抹黑, 已经从这一刻开始了。网上接连出现了以诚信为主 题的人身攻击
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在没有弄清事实的前提下, 随意撰写出来的。这让我开始觉得万分委屈。
在成为被告的情况下,任何的公开言论都是不 适宜的,而且当时纷繁复杂的情况也并非三言两语 能够解释清楚。
那么什么是竞业禁止协议呢?在法律上,这类的 协议都是限制员工离职后在竞争对手的企业中所能

从事的工作的范围。微软的协议实质是设法阻止员
工在离职一年之内,到竞争对手那里从事同样的工 作。这类的协议并非在美国各州都合法,比如,在 微 软 总 部 所 在 地 的 华 盛 顿 州 是 合 法 的 , 但 是 在 Google 的总部加州并不合法。
但是,华盛顿州最高法院有一项判决曾清楚阐 明,即使有竞业禁止协议在先,一个公司也不能随 便阻止员工更换工作。这个案件的名称叫做 Perry V.Moran。该判决明确指出,公司不可用竞业禁止 协议来阻止其他公司使用某员工个人的独特品质来 与其竞争。公司对前雇员工作上所能设置的限制是 极为有限的。
那么回到我的案件当中,在微软美国,我从事 的 工 作 是 在 语 音 识 别 以 及 自 然 语 言 方 面 。 而 到 Google 工作,用不到以前从事的任何关于语音识别 或自然言语处理方面的知识。
而议论纷纷的搜索引擎方面的竞争则更是没有 任何直接的冲突。我在 MSN 时期,微软所做的搜索 引擎完全是外包业务,完全没有核心技术可言。即

使在今 天,也 没有一 家公 司可以 在搜索 技术 上与
Google 相提并论。在从事几个月外包工作以后,我 很快就被调离了那个 MSN 部门。
而最 后 我在 微软 的 工作 项 目中 ,有 一 个名 为 help system(帮助系统)的项目,当用户需要帮助的 时候会出现一个帮助框,当你打人一个需要帮助的
要求时(例如:“放大字体”或“压缩照片”),Office 就会把你请求帮助的具体要求与它能够帮助你的所 有内容作一个比较。这是一个在软件之内的查询功 能,与真正 Google 所做的互联网搜索绝对是两个不 同的技术和概念,因此,也绝不构成真正的竞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非技术人员很难弄懂的概 念,成了微软频频向法官提交的混淆视听的概念, 成了外界一时间无法搞清的真相。同时,也成为我
和 Google 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的原因。
但我和 Google 坚信,真理掌握在我们手中,获 得工作的自由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知道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也是通往自由的 必经之路,我必须走下去。7 月底,我的两个姐姐

分别从台湾和美国东部飞到西雅图。我的家人开始
全力以赴地帮助我渡过难关。姐姐们每天都在打包 家里的东西,准备帮助我们搬到加州。而我一个人 则往返于加州和西雅图之间,为我自己的官司奔走
着。
在这个时期,我经常飞行。而一个可悲又可笑 的现象是,当我随便走进机场的书店想挑选一两本 杂志在飞机上阅读时,在杂志架上看到的几乎全部 是我的头像。在每一本商业杂志上,我几乎都是封
面人物这时候我总是赶忙离开。在航班机舱里,随 便翻开一本杂志,又是对我的报道。
在媒体轰轰烈烈的炒作下,2005 年 7 月 27 日, 华盛顿州法院在技术资料过于繁杂、法官一时无法 弄清大量事实的情况下,作出了暂时性判决:到 9 月 13 日之前,我不能到 Google 去上班。这个判决
将被 9 月 13 目的判决所取代
面对暂时不利的判决,面对轰轰烈烈的媒体争 论,面对咄咄逼人的起诉者,我终于体会到一种“四 面楚歌”的感受。那段日子,我的生命中没有阳光,

只有看不到尽头的黑暗。那段时光,所有的快乐都
被删除了,睁开眼睛,感觉到的只有悲伤和痛楚。
人生 中 最艰 难的 60 天
一个人如何面对挫折?一个人在最艰难的时候,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情商究竟如 何在最艰难的时候拯救他?一个人如何在巨大的压 力下进行情绪自控?
确实,诉讼是我经历的最痛苦的“当头棒喝”
而随后铺天盖地的虚假报道,也是我最无法承受的
一种委屈——被冤枉。
在那段时间里,随着事情的不断演变,各种不 实报道也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微软对我指控的“罪 名”也越来越多,它强大的新闻机器一经启动,就 从来不会自动停歇
后来在官司结束一年多以后,一名微软公关部 门离职的人给我描述了当时的真相:在那段时问里,

公司有一间专门的小屋子,里面挤满了策划撰写与
我相关新闻的员工。她就是具体执行者,主要是逼 迫这个团队找来各路写手和记者,向他们灌输微软 是受害者,李开复是不诚信的。当时在这个团队里, 有许多人曾经跟随过我到大学里演讲,和我并肩工 作过,也曾看到我为微软出面道歉,安抚客户,协 调与政府的关系。现在执行这种指令,对他们来说 非常痛苦。曾经有一个女孩觉得完成那样的工作违 背了自己的价值观,在听到指令后哭着跑出了办公
室。
当时,微软的声音主要有:我曾经负责过搜索 业务部门,因此掌握微软的搜索机密,还常在搜索 方面指导比尔·盖茨,甚至声称最近 l2 个月就和他
开过 3~5 次一对一的搜索技术探讨会议。另外,微 软声称因为我曾经在微软中国工作过,并且蓄意将 我的职责夸大为负责后来微软中国的全面业务、政 府关系和研发集团,所以掌握了微软中国的机密。 甚至提出由于我在微软中国进行过招聘,所以连在 Google 的招聘工作我也不能做。
另外,微软还在媒体上大肆渲染一件事,那就
是他们在我休假之前问我是否打算回来,我说的是 “Yes”但我最终离职了。微软自称内部有规定, 员工休长假的时候,一定要承诺自己会回来工作。 可是为什么我在微软的七年中从未听说过这个规定? 是为了栽赃我刚刚制定的吗?
显然,这些指控都是莫须有
对于我有关搜索技术的指控,更是丝毫没有根
据。
我离职以后,一位搜索部门的员工发出了这样 的电子邮件,“李开复根本和我们的技术无关,但是 我们要把他卷进来,这样诉讼才有戏。到时候他就 知道,他被栽赃了。”而这封内部邮件后来被提交成 为法律上的证据。
对于微软说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