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外交-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压力。莫洛托夫衔命对里宾特洛甫的热忱表达谢意,但表示必须先
达成原则上的协议,外长来访的意义才能确定。苏方请希特勒拟定明
确的提议,包括处置特定领土问题的秘密议定书。就连迟钝如里宾特
洛甫,想必也领会得到莫洛托夫如此要求的目的为何。若消息外泄,
披露的也是德国的草稿;斯大林必可保持清白,而且可把谈判失败归
之于苏联不愿与德国的穷兵黩武同流合污。
此刻希特勒已急切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因为进攻波兰的决定必得
在几天内就要做出。8月20日他直接写信给斯大林。这封信本身便对
德国礼宾官员是个挑战。因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是斯大林唯一的
头衔,他没有任何政府职位,令官员们不知该如何称呼他。最后这封
信终于送出,收信者只写“莫斯科斯大林先生。”信中表示:“我相信
苏联要求的额外议定书,若由一位能负责的德国政治家亲自前往莫斯
科协商,其内容必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敲定。”
斯大林坚持到最后一刻仍保有所有的选择余地,因此这一场赌局
他必胜无疑。希特勒显然愿意无条件提供给他若与英法结盟须经过与
德国血战才能获得的好处。8月21日,斯大林回信表示,希望“苏德
互不侵犯条约是代表两国政治关系步人坦途的决定性的一步”。里宾
特洛甫应邀在48小时后,8月23日前往莫斯科。
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不到1小时,便被斯大林召见。但这位苏
联领袖却对互不侵犯条约兴趣不大,对里宾特洛甫言谈间提到的两国
友谊更无动于衷。他最重视的是瓜分东欧的秘密协定。里宾特洛甫建
议,依1914年的边界划分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主要的差别在于华沙
会留在德国这一边。至于是否要维持波兰表面上的独立,或德苏会不
会并吞所有征服的领土,暂不决定。在波罗的海方面,他提议芬兰及
爱沙尼亚属苏联势力范围(使斯大林终于获得他多年来希望在列宁格
勒附近建立的缓冲区),立陶宛归德国,拉脱维亚则一分为二。斯大
林要求拉脱维亚的全部,里宾特洛甫便致电向希特勒请示,希特勒让
步,后来他对斯大林要求取得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亦复如此。里宾
特洛甫兴高采烈地回到柏林,希特勒把他喻为“俾斯麦第二”。在希
特勒向斯大林发出第一封信后,短短三天内,便完成一场外交革命。
谁应该为形势如此急转直下负责
事后,当然少不了要检讨谁应该为形势如此急转直下负责。有人
怪罪英国勉为其难的谈判方式。史学家泰勒(A.J.P.Taylor)曾指出,
在英苏交换意见期间,苏方一反常态,对英国的提议比英国对苏联的
信息回应要快得多。泰勒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克里姆林宫比伦敦更热
切想要结盟。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其实这多半是斯大林想要让英国留
在谈判桌上,并不急于得到结论,至少在他确定希特勒的意向之前让
谈判继续进行。
英国内阁明显犯下几个严重的心理错误,不仅没有派部长到莫斯
科,还迟迟不肯加入联合军事计划作业,到8月初才同意。同意之


后,虽然苏联心目中的主要甚至可说唯一的目标在陆战,英国却仍派
海军上将担任首席代表。更有甚者,代表团是乘船前往苏联,5天后
才到达目的地,让人感觉英国是好整以暇。还有一点,不论道德上的
考虑与衡量有多么值得,英国不愿保证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必会被
性格偏执的斯大林解释成是:为方便希特勒经由波兰进攻苏联。
然而导致德苏协定的不是英国拙劣的外交手法。真正的问题出在
要满足斯大林所有的条件,英国便不可能不放弃自一次大战后坚持至
今的每一个原则。如果苏联也能搭便车享受同样的待遇,就没有必要
为保卫东欧小国不受德国的凌虐而划定界限。英国领导阶层如果更斤
斤计较一点,或许就会把这条线划在苏联边界而非波兰边界,以便大
大增加与苏联谈判的筹码,也会使斯大林认真考虑参与有关保护波兰
的谈判。为了道德信誉,民主国家再也不能姑息新一轮的侵略,即使
涉及本身的安全也不例外。现实政治一定要求,要就英国给予波兰保
证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凡尔赛建立的国际秩序,则要求英国外交方
向须以道德及法律考虑为主。斯大林有策略无原则;民主国家维护原
则,却未能订出策略。
法军消极地躲在马其诺防线之后,苏联红军也在其国界内伺机而
动,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根本保不住。1914年时,欧洲各国因军事与政
治计划不相联属而致走上战争。军方参谋人员的各种作战计划固然可
圈可点,政治领袖却对其一无所知,或缺乏可与军事计划之规模相比
拟的政治目标。
1939年时,军事与政治的步伐又不协调,而这一次的情形正好相
反。西方强国具有在道理及道德上无懈可击的政治目标——制止希特
勒。可惜始终未能定出可达成这个目标的军事策略。1914年的战略专
家太过跃跃欲试;1939年的战略专家则太过谦让自制。1914年时,
每一国的军人都蠢蠢欲动;1939年时,军方却有种种顾虑(连德国也
不例外),便把军事判断交到政治领袖手中。1914年是有策略无政策,
1939年是有政策无策略。
俄罗斯在两次大战的爆发上都扮演决定性的角色。1914年,俄国
严守与塞尔维亚的盟约和僵化的动员日程表,因而促成最后的开火;
1939年,斯大林使希特勒免于两面作战的恐惧,当时他必然心知肚明
是他使得全面性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1914年,俄罗斯是为荣誉参
战;1939年,它鼓励战争,目的是在分享希特勒征服的战利品。
不过德国在这两次大战爆发前的行为如出一辙,都缺乏耐心及远
见。1914年它挑起战端是为打破一个联盟,而要不是德国频频施以威
吓,这个联盟原本很难以结合;1939年则是它不愿等候,其实顺其自
然德国必可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要等候就得采取与希特勒完全
相反的策略——暂时休养生息好让慕尼黑会议后的地缘政治现实尘埃
落定。1914年,德皇心理不平衡,对国家利益又认识不清,使他沉不
住气;1939年,有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疯子决心在实力最高峰时发动战
争,把一切理性的评估置之不理。我们从下面这个事实可以看出,德
国前后两次其实都没有必要发动战争:经过两次重大挫败,又丧失一
次大战前约1/3的领土,德国现在仍是欧洲最强大,或许也算得上是
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至于1939年时的苏联,它的力量有限尚不足以面对即将到来的
战争。然而在大战结束时,它却一跃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20世纪的
斯大林像17世纪的黎塞留一样,善于利用中欧的分裂。美国跃升为
超级强国拜其巨大的工业实力之赐。苏联的崛起则源自于斯大林处心
积虑的巧取豪夺。


第十四章 苏德协定


假战争时期
在1941年前,希特勒与斯大林都以传统的手段追求非传统的目
标。斯大林期待的是,有一天能在克里姆林官掌控一个共产主义世
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也提到其疯狂的愿望:建立种族纯正的
帝国,由日耳曼民族统治。没有比他俩的想法更离经叛道的了。但他
们所采取的手法,1939年的条约可谓集其大成,却像是取自18世纪
一篇讨论权术的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仿佛1772
年,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及玛丽亚女皇(Maria Theresa)瓜
分波兰的翻版。不过希特勒与斯大林不像这三位皇帝,他俩在意识形
态上是敌人。有一度,想要瓜分波兰的共同国家利益超越了意识形态
上的差距。当他们的密约在1941年终于曝光时,人类史上最大规模
的陆战业已展开,而且是由一个人的意志所主导。20世纪号称是全民
意志、大众力量的时代,然而主导本世纪的却是极少数的几人,其伤
亡最惨烈的战争只需消除单单一个人或许便可避免,这岂非莫大的讽
刺。
德军在不到一个月内横扫波兰,此刻法军面对的虽是兵员不足的
德国守军,却只是消极地躲在马其诺防线后观望。此后是一段有“假
战争”之称的时期,这个称呼倒颇为贴切,而法国的士气在此期间完
全消磨殆尽。数百年来法国为不同的政治目标,曾打过不少战争,包
括使中欧保持分裂,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为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
如今法国原本应为某个国家而战,但该国已被征服,法国却不曾为保
护它而动过一兵一卒。其结果是,民心士气已失的法国面对着又一个
既成事实和一场缺乏基本战略的战争。
英法怎么会以为它们能够打败在前次大战中虽有美俄加入,却仍
差一点获胜的国家呢?英法此时的作为仿佛是它们大可躲在马其诺防
线后,静待英国对德的封锁能逼得希特勒不得不投降。但德国为什么
要按兵不动等着上断头台呢?放着穿过比利时畅行无阻的大道不走,
为什么要去攻打马其诺防线,并且这一次已没有东欧战线,德军可倾
巢而出?若防御在战争中果真如法军将领所认为的如此重要,且不论
波兰的教训正好相反,那法国的命运除了在元气尚未恢复前,又要打
数十年内的第二次消耗战之外,还有其他可能吗?
法国观望之际,斯大林抓住这个战略良机。但在执行瓜分东欧的
密约前,他还想把内容修正一番。他像一位18世纪的诸侯,将领土
任意处置,全不把民族自决放在眼里。他在苏德条约完成后不到一个
月内,向德国提出新建议:以华沙与寇松线之间根据密约划归苏联的
波兰领土,交换原本尽归德国的立陶宛。斯大林的目的当然是为列宁
格勒再增一缓冲区。他似乎认为无须为这种地缘战略的运作找其他合
理化的借口,为苏联的安全需要即已足够。希特勒接受他的提议。
斯大林立即着手夺取密约中属于苏联的部分。当时波兰境内的战
争正打得如火如荼,苏联向波罗的海三小国提议缔结军事同盟,盟约
允许苏联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这三国既无西方的支援,别无其他
选择,只得接受这逐步丧失独立的第一步。1939年9月17日.距战
争爆发不到三周,红军便占领了密约中划为苏联势力范围的波兰领
土。
1 1月轮到芬兰。斯大林要求在芬兰建立军事基地,并割让靠近列
宁格勒的卡累利阿地峡( Karelian Isthmus)。但芬兰不轻易就范,它
拒绝苏联的要求,斯大林下令进攻时,芬兰人勇敢地抵抗。然而芬兰
军队虽重创红军,红军经过斯大林大规模的整肃,也还在喘息之中,
但毕竟寡不敌众。在奋战几个月后,芬兰终于屈服于苏联压倒性的优
势。


就二次大战的整体战略来说,俄芬战争只是龙套。但它反映出英
法是多么昧于当时的战略现实。芬兰人以寡击众,一时间俄芬之战呈
现胶着,英法便自误误人地以为苏联或许是轴心国较弱的一环(其实
它并不属于轴心国)。于是英法着手派遣3万人的部队,打算经由瑞
典及挪威北部进入芬兰。在途中他们将切断德国取自挪威北部及瑞
典、由挪威纳尔维克港( Narvik)运送的铁矿沙的运输。但这两国并
不准备允许英法军队过境,英法参谋人员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同盟国有可能干预这一点,或许有助于芬兰获得比苏联原本开出
来的条件要好的结局,但斯大林要把苏联的国防线自列宁格勒附近向
外推展的意图,终究无法阻挡。史学家至今仍未能解释,是什么因素
促使英法差一点就要同时与苏联及纳粹德国作战,而三个月后法国的
陷落证明这整个计划不过是一场空想。
希特勒的愿望
1940年5月,“假战争”结束。德军重演1914年的历史,由比利
时转进攻法国,主要的不同点则在于此次主要的攻势是放在中央而非
右翼。法国望风披靡,为15年来的犹疑及逃避付出代价。虽然德军
效率之高此时已众所周知,但法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被击溃的确令
人震惊。在一次大战时,德军花费四年时间向巴黎进攻,每前进一英
里,死伤均极为惨重,最后并未成功。1940年,德国以闪电战术在法
国长驱直入;到6月底,德军已走在香榭丽舍大道( Champs Elysees)
上。希特勒仿佛已是整个欧陆的主人。
但他也像过去的征服者一样,对自己莽撞地开启的战端不知应如
何收尾。他有三个选择:试试看能不能击败英国;与英国讲和;或先
征服苏联,再利用其庞大的资源,回过头来倾全力西进,摧毁英国。
1940年夏,希特勒试探了前两个选择。他在7月19日一次洋洋
自得的演说中,暗示愿意与英国妥协讲和。他要求英国放弃战前属于
德国的殖民地,并宣布不介入欧陆事务。他则保证英帝国不受侵犯。
希特勒的提议跟一次大战前德国帝制时期,连续20年向英国所
提的方案没有两样,只是当年德国的语气比较缓和,而英国的战略地
位更为有利。或许,希特勒如果对德国规划的欧洲面貌能够说得更具
体一点,若干英国领袖如哈利法克斯等人——当然绝不可能是丘吉
尔——他们曾想过要不要与德国谈判,此时也许会心动。希特勒实际
上是要求英国同意让德国在欧陆为所欲为,他得到的则是英国一贯的
反应,就如格雷在1909年,对比希特勒理性得许多的德国领袖所提
的类似建议(且法国当时仍是一大国),曾有如此的回应:若英国牺
牲欧陆各国交由德国处置,迟早英伦三岛也会遭到攻击(见第七章)。
英国也不会相信对其“帝国”的保证。德国的领袖均不了解英国的想
法,英国以为任何能够保护其帝国的国家,同样也能够征服其帝
国——克劳在1907年那份著名的备忘录中早已说得很清楚(见第七
章)。
丘吉尔当然看得更透彻得多,对历史也下过不少工夫,因此不会
有任何幻想,以为在这场大战结束后,英国还能保持世界第一大国甚
至名列前茅的地位。不是德国就是美国,将取得第一。因此丘吉尔在
1940年夏不肯与德国妥协,可视为他宁要美国而不要德国称霸的表
现。美国跻身世界第一大国或许有时也会令英国不满,但至少英美语
言文化相近,彼此也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更何况英美之间总是有可
能建立起“特殊”的关系,但与纳粹德国则是绝无可能。到1940年
夏,希特勒已使他本人成为“开战的原因”了。
讲和不成,希特勒转向另一选择,打算摧毁英国空军,必要时不
惜进攻英伦三岛。但对这一点他只是想想而已。登陆作战原不在德国
战前拟定的计划中,如今则因缺乏登陆舰艇,德国空军又不能摧毁皇
家空军,这个计划只好放弃。夏季结束时,德国发现又面临与一次大
战相仿的景象:虽已打赢不少重大战役,却无法将这些战果转换为最


后的胜利。
当然希特勒的处境极适于采取战略上的守势,因英国没有能力单
独挑战德国;美国几乎不可能参战;至于斯大林,不论他曾经如何想
过要干预,到最后必然会找个理由拖延。但等待别人采取主动不符希
特勒的本性。因此他的心意势必会转向进攻苏联。
早在1940年7月,希特勒便下令研拟攻打苏联的初步参谋计划。
他对手下将领表示,一旦苏联被打败,日本便可倾全力攻打美国,把
华盛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