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寅在异界 作者:六道(逐浪vip2013.06.23完结,王者之路)-第3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一己私利?”石、覃二人露出无法理解的表情。

子缨一笑,说道:“人人都是不喜欢打仗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长孙渊宏那么坚决的主战,甚至不惜出卖两位大人,难道他真是为了尽忠报国吗?我看未必。其实对长孙渊宏而言,只有宁国发生战争他才能掌握兵权,才可以名正言顺又源源不断招收新兵,壮大自己的实力,河西远离良州,长孙渊宏的动向无法被朝廷第一时间掌握,一旦他生变,后果不堪设想啊!”

子缨是信口雌黄,不过石听寒和覃亦听的却异常用心,等子缨说完,两人忍不住倒吸口凉气,感觉子缨之言甚有道理,长孙渊宏确实是居心叵测,行为诡异。

根本不给二人仔细思索的机会,子缨又继续道:“长孙渊宏的所作所为毕竟是贵国内部的事,我风国无权插手,现在,还是让我们来商谈议和之事吧!”

议和?石听寒和覃亦跟不上子缨的思路,完全是被他牵着鼻子走。“难道,风王殿下已接受我国的议和了?那今晚为何还……”

不等二人说完,子缨笑道:“那是大王不相信长孙渊宏病危之事,所以才故意发动一次‘小规模’的进攻以做试探,结果,果然试出长孙渊宏病危是假。”

“哦!原来是这样。”

“贵国的议和和约大王已经仔细看过了,不过,当初战无双、战无敌统帅四十万的大军侵入我风国,所造成的损失绝不是区区十万金子、百余万的银子、绸缎、绢帛就能弥补的,贵国只赔偿这些,不觉得太过欺人了吗?”子缨淡笑着说道。

石听寒和覃亦吸口气,沉默片刻,又举目看向唐寅。后者端坐在塌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两眼冷冰冰的,不用说话,只看他的眼神就足够令人心寒。石听寒壮着胆子问道:“那……不知风王殿下认为赔偿多少为合适呢?”

就赔偿多少的问题,子缨是无权决定的,不过唐寅仍没有开口说话的意思,他心思一转,说道:“两位请先回去,此事大王与我等还需再议。”

“哦,这……也好!”石听寒和覃亦犹豫了一会,向唐寅深施一礼,说道:“微臣暂且告退。”

“恩!”直到这个时候,唐寅才冷漠地应了一声。

两人前脚刚走,唐寅死气沉沉的脸上就露出笑容,他先是赞道:“子缨,你做的好。”然后又对萧慕青说道:“慕青,赶快写封书信,传回盐城,将议和之事向邱真和元吉详细说明,让他二人起草一份议和的和约,当然要对我国有利,不过还得能让宁国接受。”

“末将明白!”萧慕青拱手应道

第624章

对宁国议和所赔偿的数额这一点,唐寅也无法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此事他只能转交给邱真和上官元吉去商议,以此二人的精明,所拟出来的和约必然是能为己方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又能让宁国勉强接受。

萧慕青、梁启、子缨三人齐齐告退,大帐里又只剩下唐寅一个人,他在大帐来回踱步,开始心思己方要如何退兵了。这时,袁方来了,还带来一些简单的酒菜。在饮食方面,上官元武和上官元彪这两位护将是十分小心的,两人先是用银针试过袁方带来的酒菜,又让侍卫品尝,确认没有问题了,这才把酒菜摆放到唐寅面前。

袁方走到唐寅近前,先是深施一礼,然后含笑说道:“我想大王现在肯定还在为今晚的战事烦心,所以让人准备了一些酒菜带过来。”

唐寅苦笑,折腾了大半夜,没有取得任何的战果不说,还损兵折将无数,到现在,他是真有些饿了。他冲着袁方摆摆手,说道:“袁方先生坐下来一起吃吧!”

“是!大王!”袁方在唐寅的对面落座,拿起酒壶,倒了两杯酒,将其中一杯递到唐寅近前,问道:“不知大王现在是如何打算的?是战还是和?”

唐寅没有马上回答,反问道:“袁方先生,我想先听听你的建议。”

唐寅在和风国自己这边的人说话时,很少会用到‘本王’或‘孤’这样的自称,所以在和他说话时就象在和普通人说话一样,能让人畅所欲言,无所顾虑,无形中还拉近众人与他之间的距离,也让唐寅显得平易近人。风军众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没有发现这个细节,不过袁方可注意到了,同时也在暗暗点头,普通士卒出身的唐寅能把那么多的风国才俊拉拢到自己身边,让人们死心塌地的为他做事,可不单单是靠运气,在拉拢人心方面,唐寅确有过人之处。

心里暗自琢磨的同时,袁方淡然说道:“微臣认为,和议为上。”

“哦?”唐寅笑了,问道:“为什么?”

“有长孙渊宏在,宁国的漳河天险固若金汤,我军难越雷池半步,再打下去,我军的优势将会被逐渐耗光,到那时,长孙渊宏必会趁机反攻河东,我军将难以抵御。”

唐寅端起酒杯,认真地听着袁方的分析,边听边点头。袁方继续道:“还有,再过二十来天就是圣祭大典之日,这时再发动战事,怕是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反感和恐慌。”

袁方所说的圣祭大典是昊天帝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大节庆,要祭天、祭地、祭祖上,祈祷下一年太平富足。在圣祭大典的前后,各诸侯国都会尽量避免发生战争,那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下一整年都将在兵荒马乱中度过。

听闻袁方提到圣祭大典这件事,唐寅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他还真把此事给忘记了。他当然不相信祭天地、祭祖宗就能保佑下一年能国泰民安,不过那可不代表其他人不信,他必须得顾及整个风国民众的感受。

看到唐寅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袁方差点笑出声来,能把圣祭大典这么重要的日子忘记的,恐怕也只有唐寅这个战争疯子了。他继续道:“大王身为一国之君,圣祭大典是一定要返回国都主持的,如果大王不在国内,怕会人心惶惶,引起百姓的动荡不安啊。”

唐寅点点头,连声说道:“恩!袁方先生所言有理!”说着话,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袁方眼睛一亮,紧接着又恢复正常,问道:“这么说,大王是决定和宁国议和了?”

唐寅没有马上答话,他眯缝着眼睛,目光垂视,若有所思。袁方见唐寅怔怔发呆,忍不住又追问道:“大王?”

“哦?啊!是啊,我是决定要和宁国议和。”说着话,他拿起酒杯,在手中来回把玩。

袁方笑呵呵地说道:“如此微臣就放心了!大王早些休息,微臣告退!”他站起身形,冲着唐寅又深施一礼,然后转身向外走去。

看着袁方的背影在帐门外消失,唐寅回头向上官元武和上官元彪招了招手,上官两兄弟急忙上前,靠近唐寅,问道:“大王有何吩咐?”

唐寅在二人耳边低语了几句,两兄弟先是一愣,然后急忙应了一声,快步走了出去。

等两兄弟离开之后,唐寅坐在塌上,深吸口气,毫无预兆,他的身子周围腾的一下散发出白色的雾气,而后雾气又被他吸回体内。

接下来的几天,唐寅一边休整全军,并招收新兵,一边和石听寒、覃亦二人周旋。由于还没有接到邱真和上官元吉的回话,就和约的细节唐寅也拿不定主意,只能拖延时间,等盐城的回信。

这一等就是三天,三天内迟迟接不到盐城回信,唐寅也很焦急,追问萧慕青给盐城的书信是飞鸽传书还是用人去送的。萧慕青满脸的无辜,回答道:“事情紧急,当然是飞鸽传书。”

唐寅皱着眉头说道:“既然是飞鸽传书,书信早就应该到盐城了,怎么邱真和元吉的回书这么慢?!”

萧慕青苦笑道:“大王,议和之事,关系深远,也影响到我国日后的国策,我想邱相和上官丞相也需要时间商议吧!”

“恩!”唐寅点点头,未再继续追问。

等到第四天的时候,乐天一大早就来到唐寅的寝帐,同时还带来了唐寅期盼数日的盐城回书。

这份回书是邱真亲笔所写,上面只有短短一行字。此时唐寅才刚刚睡醒,拿起纸条一看,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揉了揉眼睛,定睛细看,没错,上面清清楚楚地写道:大王,议和之事断不能允,详情等微臣到后再谈。

自己已开始准备撤军,而在这个时候,邱真竟然从盐城赶过来了,这倒颇出唐寅的意料,但最让他感到意外和惊讶的是邱真的前半句,议和之事断不能允,他想不明白,现在己方已无法再战下去,不议和还能怎么办?即使想战,也没有渡河的工具了,难道还要再赶制出来一批木筏?

唐寅实在无法理解邱真的意图,拿着这份回书,他苦笑不已。见状,乐天忍不解,忍不住疑问道:“大王,邱相在回书上写的什么?”

“你自己看吧!”唐寅夹着纸条向乐天面前一递,后者急忙接过,仔细瞧看,看罢,乐天也傻眼了,感觉邱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凡还有一线希望,谁愿意弃战?现在是真的无计可施了才不得不接受议和的。

乐天眉头紧锁,问道:“大王,邱相为何如此坚决的反对议和?议和对我军……利大于弊啊!”

唐寅苦笑,身子向后一倒,又躺回到床塌上,幽幽说道:“我哪里知道?!”顿了一下,他又道:“不过,邱真的头脑,百倍于我,他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说完话,唐寅仿佛又想起了什么,疑问道:“信鸽在路上不会出错吧?”

乐天笑了,看来大王嘴上说的自信满满,实际上心里也没底。他回道:“大王,我国的信鸽都做有特殊的标记,肯定不会出错,另外,这上面的字迹是确实是邱相的笔迹。”

“没错!是我多虑了。”唐寅揉了揉隐隐做疼的额头,无奈地叹了口气。

唐寅原本已打算就和约内容的具体细节与石听寒和覃亦进行详谈,另一边,他已下令全军作好准备,随时退兵,结果邱真的一封寥寥数字的回书将唐寅的计划全部打乱,退兵一事做缓,议和之事继续向后拖延。

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邱真在唐寅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甚至他的一句话,能左右唐寅的意向,这可是其他人远远比不了的。

邱真要从盐城赶到漳河,这可真称得上千里迢迢,即便骑快马日夜兼程,没有十天半个月也到不了。可是圣祭大典已日渐接近,如果唐寅在这个时候还留在河东,大典当日就很难赶得回盐城了。

唐寅因邱真的一句话不敢撤军,大军不撤,他哪里安心离开大营,独自回都?这时,梁启给他出个主意,把朝廷的圣祭大典搬到河东来举行。其一是庆祝河东的回归,其二是安抚河东百姓的民心,其三是祭奠在河东战死的风国将士,拜祭亡灵。尤其是第三点,不仅可以封住国内百姓的口实,反倒还会让人们觉得大王是个体恤将士、爱兵爱民的好君主。

听了梁启的建议,唐寅大喜,马上做出决定,将风国的圣祭大典放在河东郡城青远举行。

接下来的时间,一部分风军撤离漳河大营,进入青远,开始搭建祭坛,为大典做准备。剩下的风军则开始在漳河东岸筑造起防御工事,摆出要与宁军长期作战的架势。刚刚得到缓和的河东、河西形势又急转直下,开始变的紧张起来。

这种转变,留在风营之内的石听寒和覃亦自然也能感觉得出来,二人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再要求求见唐寅,不过唐寅的态度也坚决,避而不见,他是打定了主意,要一拖到底,直到把邱真等到为止

第625章

现在漳河两岸变成对峙的形式,风军攻不过去,宁军也不敢贸然反击,两国军营一水相隔,僵持不下。

时间飞逝,转眼间已过十天,在这十天里,风军一边筹备圣祭大典,一边巩固漳河东岸的防御,另外又招收上来三万左右的新兵,对岸的宁军也未闲着,在长孙渊宏的号召下,周边的地方军纷纷赶来增援,宁军的兵力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原本十多万的西部军现在已扩充到二十多万,其中即有步兵又有水兵,加上百余艘大型战船做辅助,宁军方面的战力已然极强。

十天后,邱真风尘仆仆的终于赶到漳河。得知邱真抵达的消息,唐寅异常兴奋,亲自出营去接。到了营门外,举目一瞧,只见邱真以及随行的侍卫皆是满身尘土,一各个灰头土脸,好象刚从土堆里爬出来似的。

没等唐寅开口说话,众人已纷纷翻身下马,抢步来到唐寅近前,跪地施礼,齐声道:“臣等见过大王!”

“快快请起!”唐寅伸手把邱真搀扶起来,同时仔细打量他,见邱真面颊消瘦,双眼布满血丝,显然是这几天急于赶路,没怎么休息,唐寅看罢,即心疼又欣慰,种种的情愫融合到了一起,心中也说不出来是个什么滋味。邱真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朋友,也是第一个死心塌地辅佐他的人,这么久了,一直跟随在他的左右不离不弃,兢兢业业,唐寅对邱真的信任,可远非旁人能比,尤其是现在,大军西进受阻,连吃败仗,这时候唐寅见到邱真,他甚至有种看到亲人般的亲切感。

他拉着邱真的手,动容说道:“邱真,这一路赶过来,真是辛苦你了!”

邱真虽然又累又疲倦,不过精神头还很足。唐寅在打量他的同时,他也同样在打量唐寅,数月未见,唐寅可比离开盐城时瘦了一大圈,也憔悴了许多,当然,这也和己方近期的战事不利有直接关系。

他说道:“微臣只是赶了十来天的路而已,远谈不上辛苦,大王在外统兵征战,才是真的辛苦呢!”

是啊,唐寅是很辛苦,只是这种话他无法对旁人去倾诉,而且不管战胜或战败,他还都得强装出一副轻松自得的模样,因为他是核心,他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到全军的士气。

一句话简单的话,说的唐寅心中五味俱全,双眼发热,他苦笑了一声,话锋一转,疑问道:“邱真啊,你在回书中说让我不能与宁国议和,这是为何?”

“大王,我们先回营在说吧!”邱真看了看左右,冲着唐寅笑呵呵地说道。

“对、对、对!先回营。”唐寅挽着邱真的手,并肩走回大营。

周围的众将们相互看看,不约而同的都笑了。连日来,他们已经很久没看到唐寅这么开心了。

中军帐。

唐寅只把邱真以及四军的统帅叫近来,至于其他将领,都被他打发回去休息了。众人在帐内落座之后,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唐寅直截了当地问道:“邱真,你给我讲讲,我军为何不能议和?”

未等邱真开口,萧慕青接道:“不议和,我军也打不过漳河,只能在东岸这么僵持着,即耗费人力,又耗费粮草啊!”

梁启、子缨、古越三人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萧慕青的说法。

邱真环视众人,微微一笑,说道:“看来诸位将军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孰轻孰重。”

这是什么意思?众人皆是一愣,茫然不解地看着邱真。邱真转头对唐寅拱手说道:“大王有没有考虑过,一旦我军与宁国议和,那北方的杜基怎么办?”

“杜基?”唐寅皱着眉头,眨了眨眼睛。

邱真说道:“大王与杜基已有过约定,两国联手攻宁,我国要河东,杜基要提亚,现在我军是把河东打下来了,但杜基对提亚的吞并还没有结果,这时候与宁国议和,岂不失信于人?”

萧慕青等人略微琢磨的一下,然后纷纷要开口说话,这时候,邱真摆摆手,笑道:“我知道各位将军要说,杜基只是蛮邦,失信于杜基没什么,其实不然,杜基对我国至关重要。现在我国若与宁议和,宁国便可集中精力对付杜基,以杜基的国力,无法与宁国抗衡,最终的结果十之八九要被宁国所灭,到时宁国便可调转刀口,全力来对付我们。宁国的朝廷不是傻瓜,他们的议和,即是缓兵之计,又是各个击破之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