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京饭店传奇-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个法国人,一位小伙计(1)
扛洋枪的洋兵闯进了古都,“江米巷”变成了“交民巷”。两个到中国来淘金的法国人开起了一个小酒馆。中国人和洋老板争吵,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却是个半大小子。
  在北京城东南,有一条举世闻名的街道——东交民巷。这里本来叫“江米巷”,元代以后,从江南运来的大米在这里集散,故有此名。明代,这里建起了正阳门,把江米巷截成两半,东边的叫做“东江米巷”,西边的自然就称做了“西江米巷”。
  那时的东江米巷风光旖旎,它的西边有一条河,名为御河,夹岸四季景物不同,春有嫩柳含烟,夏有绿荫清流,秋有黄栌红枫,冬天更有银镶玉裹的雪世界。这番美景常引得文人墨客或诗兴大发,或灵感突降。正是由于这里景色优美,风光宜人,中国人又向有好客的传统,于是自明代开始,就在御河桥边建立了专门接待外国人的机构——“会同馆”。据记载,1441年建成的“会同馆”分南北两馆,有客房763间,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饭店”。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以后又以坚船利炮为后盾向清政府提出,要建立使馆,常驻京师。
  国与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互设使馆,本来是一件对等互利的好事,可是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胆量与本钱,只能唯唯诺诺。于是,御河桥所在的东江米巷一带就成了使馆云集之地了。
  北京人常以所在地的特点作街道和胡同名。某条胡同住过一位姓石的驸马爷,于是这条胡同便称为“石驸马胡同”。某地曾有一个戏楼,这里就叫做“戏楼胡同”,虽然戏楼早已是人去楼塌,连废墟都找不到了,可是名字却传了下来。依据这种传统,北京人又约定俗成的把“江米巷”,改称了“交民巷”。望文生义,倒也算贴切。及至后来帝国主义列强又强行将使馆区扩大,中间设立隔离带。于是人们也就把东交民巷周围的一大片地方都称作了“东交民巷”。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按中国农历算是庚子年,鼠年。以美、英、俄、法、德、意、日、奥组成的八国联军,借口*义和团,保卫使馆,大举入侵中国。6月17日,他们从大沽口登陆,克天津,陷河西务,下杨村,一路攻城掠地,于8月14日占领了北京。
  因为义和团曾经进攻过东交民巷使馆区,因此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东交民巷自然成了屯兵重地。是军队就要操练,于是东单牌楼以南,崇文门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就成了洋兵的军营和练兵场。
  八国联军的入侵,打破了北京的宁静与祥和。从此,晨曦中东单一带再也听不到那悠远古老的驼铃、巧啭百啼的鸟鸣和苍凉遒劲的叫卖,取而代之的是操着各国语言的口令声和军刀的碰撞声,还有炮车碾过古老的街道的轰隆声,马队踏过文明古都土地的铁蹄声……
  以洋枪洋炮开路,外国的资本、商品、各种各样的商人、实业家、投机者也纷纷来到中国。
  可是东单一带的平民百姓总要生活下去,“洋兵”也不能一天到晚总是剑拔弩张的过日子。时间长了,一些善于抓住商机的小商小贩就在东交民巷和东单外国兵营周围开了些小酒馆、小饭铺,赚外国人的洋钱以养家糊口。慢慢地,有些外国商人也从中悟出了生财之道,于是也在这一带做起了各种各样的买卖,甚至还有妓院。从此这里便成了外国兵的聚集之地。

两个法国人,一位小伙计(2)
在东单和崇文门之间,有一条苏州胡同。这名字是怎么来的,说法不一,有人说这里曾经有苏州人聚居,有人说,这里曾经是苏州会馆的所在地。不管怎么说,反正和苏州有关系。苏州人讲起话来,吴侬软语,如莺啼翠柳,鸟鸣花间,非常动人。可是现如今,离这条胡同西口不远的地方,却有人在大声争吵,一方是京腔京韵,平上去入,四声分明;一方却是洋腔洋调,出口滔滔,不知说的是哪国话。
  原来,这里开着一家酒馆。这酒馆不算大,门外不仅有中国式的招子、幌子,还有几行洋文。过往的人们一看就明白,这是专门招揽外国人的买卖。从此,东单这一带,这种专门招揽外国人的店铺越来越多了。
  这天,一位达官显贵不知为什么兴致突发,要用“番菜”待客,于是就派佣人到这家小酒馆订一些煎牛排和红葡萄酒。酒馆的老板是两位金发碧眼高鼻梁的外国人。买卖双方连比划带猜,总算把交易做成了。可是没想到,正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一位瘦瘦的洋老板用手捏着佣人交到他手里的银元,在手里掂了掂,头一歪,“嗯哼”一声,显出一脸的狐疑。
  那个佣人以为是问他,应当找多少钱。他心想,“洋人大概不识数,这点账都算不明白。”就说,“这位洋大人,您应当找我十枚大钱。”
  他怕外国人听不懂,又在柜台上写了个“十”。没想到,那位洋老板对着那个“十”字左瞄瞄右看看,摊开两手耸耸肩,随后又伸出右手的食指摆了摆,嘴里还吐出一大串洋话。
  佣人不高兴了,他心想,“怎么着,这洋人不找钱了?”于是就和洋老板理论起来。可是因为语言不通,两人越说越乱,正在纠缠不清,另一位洋老板出来了,他不但个头儿大,脾气大,嗓门儿还大。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就朝着佣人大吼大叫起来。佣人因为事关自己的利害,也就扯开嗓子,和那位火暴脾气大嗓门的洋老板争吵了起来。
  北京人爱看热闹,洋人和中国人吵架,更觉得新鲜,于是门口堵满了看热闹的人,有胆大的还进了店,瞪着眼珠抻长了脖子细细地看。在店里喝酒的洋兵,由于占地利之便,更是拥来了一堆。
  围观的人都是想看热闹,谁也没有居中调停的意思,就是想调停也办不到,因为这些中国人里没有一个能听懂外国话。而这些外国大兵呢,也没有一个能说中国话,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官员是最好对付的,中国的宝物是最容易得到的,可是中国的话却是最难学的。
  正闹得不可开交,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一个半大的小子忽然挤了进来,他哈哈一笑说:“都别争了,你们闹误会了!”
  大家定睛一看,这个半大小子也就是十四五岁,唇红齿白,模样倒也周正,一双眼睛中透着灵气。
  出乎大家意外的是,这半大小子竟然用洋话,对那两个外国老板叽里咕噜了一阵,两位外国老板乌云密布的怒相,立刻就变成了春风满面的笑脸。
  围观的人一阵惊愕,有人不禁啧啧连声:“神了,这么大的孩子就会说洋话。我活这么大一把年纪,连这洋人说的是哪国话都闹不清。这孩子必是大户人家子弟。”
  原来,那个半大的孩子叫邵宝元,年方14岁。邵宝元一家原在天津。天津从地理位置上讲,有拱卫北京的作用,于是又叫天津卫。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两个法国人,一位小伙计(3)
邵宝元的父亲本是个手艺人,但是他把教育子女看得很重。1892年,也就是邵宝元7岁那年,被送进了一所私塾读书。邵宝元不仅聪颖好学,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表哥因为才学过人,曾经当过晚清摄政王家的老师,表嫂的学问也很好。邵宝元每日放学之后,都要到表嫂那里,由表嫂充任“家教”,解惑答疑,另外还要补充些在私塾中没有学过的内容。邵宝元的学识长进很快,11岁时就粗通文墨,写得一手好字。“初生之犊不畏虎”,一次,有人拿扇面来求他书写,他竟也不推辞,挥笔而就,对方看了很满意,高高兴兴地捧了回去。
  邵宝元最难忘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街上拾到了几十个铜钱,喜出望外地把这笔“小财”拿回家去给父亲看。都说见钱眼开,没有想到邵宝元的父亲一听钱的来路,脸都变了色,把儿子叫到祖先牌位下,郑重地对邵宝元说:“儿啊,做人有两不可,‘不义之财不可取,缺德之事不可为’。你知道你表哥为什么那么早就过世了吗?”
  邵宝元摇摇头。父亲按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说道:“你表哥学问好,可是他帮人家分家。好嘛,分家,那还不是有损祖德吗?结果呢,年纪轻轻,还没来得及中举就吐血而亡。所以缺德的事万万干不得,不义之财万万取不得。这钱说不定是哪位上有七十老母,下有黄口乳儿的人,辛辛苦苦挣下的养家钱。咱要是花这钱,那不是缺了大德了吗?”
  见邵宝元低头不语,父亲知道儿子是把自己的话记在心里了,就说:“把这钱拿上,在哪儿捡的,就到哪儿等着去,一定要等失主来找为止。”
  就这样,邵宝元真的就在捡钱的地方等着失主,一边等,脑海里还翻腾着父亲的话:“不义之财不可取,缺德之事不可为。”
  这个人生道理很朴实,在现在某些人看来,也许还很迂,可是它却给了邵宝元很深的影响。
  邵宝元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外国资本借不平等条约,大举入侵中国之时,洋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赚钱。先天不足的中国民族工商业不仅难产,而且一生下来就得挣扎于生死线上。看着这种形势,为求生计,邵宝元进了一所补习学校,学了一些法语。这就给他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便利。
  邵宝元13岁就进入天津的一家钱铺当学徒,靠着他的勤奋和聪颖,很快就学会了一般的业务知识,而且,真假银元,到了他的手里都能分个一清二楚,因此人送绰号“小精豆”。这个绰号不单概括了他小小年纪便精明过人的特点,而且含有一种亲昵之情。
  钱铺里钱多,“事情”也多,可不是正经事,而是如今人们所说的“人事纠纷”。邵宝元看着人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觉得这不是缺德吗?缺德的事不能干!他就想辞了钱铺里的事,另谋出路。
  也就在此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天津的军民曾经和八国联军激战月余,沦陷后,天津的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邵宝元的父亲看看在天津实在难谋一个像样的职业,也就同意了邵宝元的要求,请邵宝元在北京做事的哥哥帮他找一个能学点本事,能混碗饭的地方。
  在进京的路上,邵宝元沿途所见是满目疮痍、弹痕累累的城镇和乡村,是挈妇将雏、背井离乡的难民,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这一切都在他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两个法国人,一位小伙计(4)
到北京后,邵宝元的哥哥为弟弟的事情真没有少费力气,可当时北京比天津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无论是店铺还是作坊,没有关门或是迁走就算不错,谁还有扩大经营的打算?市面如深秋的荒原,一片凋敝萧索。不过在这一片萧条中,只有一块地方犹如泛着艳红的痈疽,呈现出一片畸形的繁荣。这就是东单一带为外国人和外国军队服务的店铺。邵宝元的哥哥和那里的一些外国老板有交往,因此,他决定让弟弟到那里去闯闯。舍此,别的办法也实在没有了。
  于是,邵玉元就和哥哥来到了苏州胡同一带。也巧,就在离那家酒馆门前不远的地方,邵宝元的哥哥遇到了一位熟人,不能不应酬几句。邵宝元听见酒馆里传出争吵的声音,又见围着很多人,为好奇心驱使,就凑过来看热闹。这一看才明白,原来是中国人和法国人在争吵。他再一听争吵的内容,不由得乐了,于是就充起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邵宝元半路杀出,一下子就拨散了漫天阴云。原来,洋老板怀疑银元是假的,并不是想赖账不找钱。而佣人却认为洋人不识数,不知道应当找多少钱,于是就一边说,一边写下了一个“十”字。可他没有想到,洋老板不识中国人写的数字,他只认得*数字“1,2,3,4,5”和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那位佣人写了个“十”,收钱的洋老板误认为佣人画了个十字架,是表示“我向上帝发誓,这银元是真的”。
  洋老板虽然是上帝的忠实信徒,可是当别人用上帝的名义为自己的金钱担保时,上帝的信用和权威也就不够了,于是他摆摆手说:“上帝太忙了,这样的事情,他是无法担保的。”
  这么一来,佣人就以为洋人不肯找钱给他。以后双方虽然争得脸红脖子粗,可是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两句话,一方说:“您必须设法证明这银元是真的。”
  另一方则说:“您不能不找钱。你们该赚钱赚钱,可不能讹我。”
  可是一个操一口法文,一个却是满嘴“京片子”,谁也听不懂对方说什么。
  由于邵宝元出面,当起了“通译”,双方才弄明白,原来是闹了一场误会。邵宝元又告诉法国人,他有办法能鉴别银元的真假。他接过银元先吹了一下,放在耳边听听;然后又放在手心里掂了掂,用手指甲掐了掐,最后他告诉两位外国老板,这银元是真的,只不过时候长了,看上去不那么光亮。
  两位洋老板赚了一笔不算太小的钱,自然高兴。经过这么一场风波,更觉得需要一个像邵宝元这样的伙计,于是当即和邵宝元的哥哥说好,把邵宝元留下。邵宝元虽然当了一回程咬金,可是真要他跟着两个“洋鬼子”当学徒,他却不大愿意。可是哥哥却说,除此之外,他再也没有办法为他找个学本事、挣钱的地方了。那位头发已经花白的佣人也对他说:“孩子,你看看如今的世道,哪儿还有个安生的地方?你又会说洋话,人又机灵,就在这儿干吧。告诉你,现在洋兵在街上看着谁不顺眼,就说谁是‘拳匪’,不是砍头就是枪毙。现在只有洋行和吃洋饭的还能赚钱。中国人的买卖不是被抢光了,就是关张了,剩下的也如秋风里的枯叶,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被吹下来了。再说,进了洋人开的店铺,洋兵不会随便欺侮你。现在有这么个机会,可别随随便便糟蹋了,是阳关道还是鬼门关,都得闯闯看。”就这样,邵宝元留下来了。

两个法国人,一位小伙计(5)
时间长了,邵宝元才弄清了这两个外国老板的底细。原来,这两位洋老板,一位叫傍扎,另一位叫佩拉蒂。他们在法国的时候,就听说过关于古老中国的种种传说和神话。而且,还见到有人因为贩卖中国古董发了大财。这越发刺激了他们,他们想冒险、想淘金、想游历、想开眼界、想实现发财梦,于是就搭了一艘法国军舰从土伦军港出发,向中国驶来。
  那时,他们根本搞不清中国的情况,甚至不知道北京和天津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军舰上和水兵们聊天时才知道,到中国一定要到北京去。那里是中国皇帝居住的地方。现在,中国皇帝和他的母亲为躲避战乱,已经离开了宫殿。中国皇宫里的珍宝多得数也数不清。中国的瓷器更是精巧,只有上帝才会有那么灵巧的手,能造出那么神奇的瓷器。
  两个想淘金的法国人,觉得北京遍地都是宝,处处有黄金,乞丐到了那里也会变成大富翁。就这样,傍扎和佩拉蒂到了北京。可是他们看到的北京和他们听到的太不一样了。他们大大的失望了,宫殿里的宝贝是不少,可是能抢的都抢完了。就是想贩一些中国的古董也不容易,他们不会辨别真假,接连上了几次当。而那些贩卖中国古董的,又有自己的集团和帮派,他们根本插不进去。傍扎和佩拉蒂虽然想致富,但并不想杀戮;虽然想发财,但并不想抢掠。他们认为,那不是20世纪应有的文明。他们沮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