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帝王故事100篇-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亨利四世连忙说:“不,不,我已经撤消了冒犯您的法令,并且写了服 

从您权力的保证书。这两个文件已经发布出去啦。”说着从怀中拿出几张纸, 

双手递给教皇。 

     教皇早已知道了这两个文件的内容,他没有伸手去接,而是沉着脸继续 

说道:“上帝是非常忍耐和宽容的。我们曾经期待,随着你的年龄和知识的 

日益增长,你终于能遵奉上帝的诫命。我也曾经用父亲般的慈爱警告过你, 

希望你今后不要滥用上帝给你的尊荣和权力,来阻碍教会的自由。可是你不 

仅不感谢上帝的恩典,反而固执己见,不肯返回到你所遗弃的上帝面前来, 

而且一再分裂教会。为此,我不得不遵照上帝的意志,对你进行惩罚。如今 

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亨利四世听了教皇的严厉训斥,只是伏在地上痛哭,不敢再辩解。 

     在教皇身边的红衣主教,以及随同亨利四世前来的大主教和贵族,这时 

纷纷代国王乞求教皇赦免罪过。最后,教皇终于松了口气说:“看来,你的 

痛悔是真诚的。我已经说过,上帝永远忍耐和宽恕的。为了他的慈爱,我将 

松开驱逐你出教的锁链,让你重新回到教会的怀抱中来。但是,我不能立即 

恢复你国王的权力。你必须在上帝面前立下誓词,并且由在场人员作出保 

证。” 

     教皇挥了一下手,亨利四世马上起立,谢过教皇的恩典,当场写了一份 

誓词,表示愿意遵照教皇的意旨,改正以前的过惜。主教们随即在誓词上签 

名作证。 

     教皇又招了一下手,把他的红衣主教叫到面前说:“马上起草一份文件, 

叙述亨利四世在这里忏悔的经过,并且附上他的誓词。这份誓词要迅速发给 

德意志王国的所有公侯!” 

     亨利四世获得教皇赦免后,带了随从离开卡诺莎城堡。后来,“卡诺莎 

之行”,便成为屈辱投降的同义词。 

     但是,国王跟教皇之间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 


… Page 266…

     亨利四世在卡诺莎的屈辱,并没有给他带来权力和安宁。当他回到德意 

志的时候,反对他的公侯们宣布他已被废黜,并且选出一个新的国王来代替 

他。新国王立即派专使去谒见教皇,表示要在各方面服从他的指导,甚至愿 

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那里作为人质。 

     亨利四世得悉后,一方面调动忠于他的军队讨伐新国王,一方面请求教 

皇协助他反对新国王。 

     后来,教皇借口亨利四世不听从他的命令,继续采取军事行动,因而于 

1080年3月第二次下令对亨利四世革职革教。 

     这一回,亨利四世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军事力量,不再向教皇屈膝投降。 

他于同年6月,唆使支持他的宗教会议相应通过决议,第二次废黜教皇;10 

月中旬,又在一次战役中彻底击败了新国王。从此,亨利四世权势大增,教 

皇反而失势,处境不妙。 

     不久,亨利四世率军进攻意大利,以报曾经屈辱于罗马教皇之仇。虽然 

教皇得到意大利南部酋长的援救,但亨利四世兵多势众,终于在 1084年3 

月攻陷罗马,随即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教皇仓皇南逃,于1085年死于意大利南部。1106年,亨利四世也死了, 

但是这场权力之争还是没有结束。 

     直到1122年,双方的继承者才在德意志西部的沃尔姆斯城,订立一个宗 

教协定。双方同意,德意志境内的主教不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而由教士选举 

产生,但这种选举必须在皇帝或他的代表监督下进行。主教在领地上的政治 

权力由皇帝授予,宗教权力也由皇帝授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沃尔姆斯 

宗教协定”。至此,罗马教皇和德意志皇帝之间长达40多年的权力斗争,才 

算暂时告一段落。 

                                                                 (何瑞英) 


… Page 267…

                              弗里德里希大王 



     两百多年前,在德意志民族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位引起世人瞩目的君主。 

他雄才大略,南征北战,使普鲁士从众多邦国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与英、 

法、俄、奥井立争雄于欧洲的强国,从而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位君主 

就是普鲁士王国的第三代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由于他功绩显赫,威震四方, 

同时代人尊称他为“弗里德里希大王”。 

     弗里德里希1712年1月24日生于柏林的王宫。当天,王宫内外一片喜 

气洋洋。他的祖父、普鲁士王国的开国君主弗里德里希一世更是喜出望外, 

立即表示要把自己的名字“弗里德里希”传给这个孙子。这位老国王十几年 

前不过是神圣罗马帝国几百个诸侯国中的一国之主,后因他在西班牙王位继 

承战中,积极为罗马皇帝效力,皇帝便于1701年封他为普鲁士国王,普鲁士 

也由侯国升格为王国。但是,在欧洲诸国中,普鲁士王国依旧是排不上号的 

小国。眼下,老国王年老力衰,来日无多,虽然有儿子威廉继位,但两个孙 

子均夭折于襁褓之中,普鲁士王位说不定会断了男嗣。正当老国王为此焦虑 

不安时,又一个小孙子出世,王位后继有人了,他怎么能不高兴呢!一周后, 

柏林城钟声齐鸣,老国王正式为孙子命名为弗里德里希。 

     一年后,即1713年2月25日,老弗里德里希病故。威廉继承王位,他 

就是崇尚武力的“军人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为增强国力,威廉一世一反父王豪奢的作风,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使 

普鲁士面目一新。随后,他利用积聚起来的雄厚财力,大力扩充军备,建立 

起一支8万多人的强大军队,他对宫廷礼仪和经济文化毫无兴趣,唯独热衷 

于军事活动,把盈余的钱财都花在军队上了。因此,人们称他为“军人国王”。 

     威廉对军队的迷恋过于偏执,一心想把儿子也培养成“军人国王”。小 

弗里德里希自幼聪明伶俐,3岁时就爱做敲军鼓的游戏,6岁与伙伴们玩耍时 

就自任一队之长,到12岁时就熟知指挥的战术,俨然是个天生的军事家。父 

王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更加着力培养,给儿子置备各种武器,让他参加炮 

兵作战演习,向他灌输军事和国家管理知识。 

     然而,性情暴烈的父王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过于严厉,重武轻 

文达到极端的程度,结果事与愿违,与崇尚自由、生性执拗的儿子在思想感 

情上产生了日趋尖锐的对立。 

     小弗里德里希的母亲、王后索菲·德罗蒂娅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妹妹, 

她品性贤淑,乐于求知,对文学、音乐颇有兴趣。小王子身受母教,自幼酷 

爱读书,酷爱法国文学和艺术。王后专门聘请一位法籍宫廷教师教王子法文 

和法国文学。但威廉却反对儿子研习“文人学者那套东西”,尤其反对法国 

的那些谈情说爱的作品。一天,小王子正跟宫廷教师学习法国文学,威廉国 

王突然破门而入,来势之凶令师生二人不寒而栗。弗里德里希刚想解释,威 

廉已经破口大骂起教师来:“你这个混蛋,竟让我儿子学这些乱七八糟的东 

西!”他边骂边拎起手中的权杖。劈头盖脑地朝教师打过来,接着又踢上两 

脚,把教师赶出书房。小王子。吓得一头钻到桌子底下。父王转身一把抓住 

他的头发,把他拖出来,然后又是一顿耳光。 

     自小从母后那里受到音乐的熏陶,弗里德里希迷上了乐器,尤其喜欢吹 

奏横笛。而这又是父王最讨厌的事。因此每当他演奏乐器时,都派有专人望 

风。可有一次不小心被父王发现。威廉一边大骂:“你这个逆子,竟敢违抗 


… Page 268…

父命!”一边把儿子一脚踢到楼下,并且把所有乐器砸烂。从此,父子俩的 

感情完全破裂,弗里德里希常被体罚,父王动不动就拿鞭子抽打他,甚至在 

吃饭时,饭碗也成了父王施暴的武器。有时父王还将他关禁闭,只给他面包 

和清水。父子矛盾冲突日甚,老皇帝威胁要废掉他的太子身份另立王储。弗 

里德里希性格倔强,不能容忍父王如此霸道,于是他就在暗中计划逃往他的 

外婆家英国。 

     父子关系恶化毕竟于国于王室都不利,做父亲的便想用娶亲来束缚儿子 

那桀骜不驯的个性。不料竟由此引发一场风波。 

     威廉决定让儿子和奥地利女皇的侄女伊丽莎白·克丽斯蒂娜订婚,以此 

稳定邻邦关系。而王后德罗蒂娅却执意反对,她想让儿子亲上加亲,娶英国 

公主为妻。年轻的弗里德里希在母后的影响下从小就倾慕英国的表妹。因此, 

他抗拒父王的决定。 

     1730年8月,弗里德里希趁随父王到安斯已赫巡视的机会,企图逃离普 

鲁士,经由法国去英格兰。那一天,他与挚友凯特刚一骑马动身,就被父王 

派的人盯上了,将要到达边境时就被擒获,当时威廉国王正在莱茵河的游艇 

上,接到这一消息龙颜大怒。父子一见面,威廉就不容分说要当场处死儿子, 

幸亏侍臣们苦苦哀求,才算留下太子一命。父王怒气未消,下令把弗里德里 

希关进库斯特林要塞。年仅18岁的王子备尝铁窗生活之苦。囚房内只有一张 

床和两把椅子,平日只准他读圣经和赞美诗。为防止他自杀,吃饭时只给他 

木制餐具,没有刀叉。父王还要求召开“特别军事法庭”,准备以军法会审 

把儿子处死。这可怕的消息不胫而走。驻普鲁士的各国公使大为震惊,联合 

起来为弗里德里希请命。一名普鲁士老将军跪在国王面前苦谏,愿以自己的 

老命代太子去死。可是顽固的威廉国王不为所动,最后还是神圣罗马皇帝查 

理六世出面讲情,他才打消了判处儿子死刑的想法。 

     年轻的王子并未因自己被免除死罪而放下心来,因为他的“同谋者”凯 

特却被判处极刑。为此,弗里德里希痛不欲生,整整哭泣了两个小时,嘴里 

还不住地叨念着:“让父王杀掉我吧!这不关凯特的事!只要能救他,我情 

愿自己去死!”但父王根本不加理睬,他不仅要处死凯特,还要当着儿子的 

面施刑。 

     1730年11月6日黄昏,几个刀斧手押着凯特来到王子铁窗前的临时刑 

场。弗里德里希抓住囚牢的窗栏,绝望地大喊:“亲爱的凯特,原谅我吧! 

看在上帝的面上,原谅我一千次!”凯特高声答道:“请不要提原谅,我的 

王子,我为您万死不辞!”还未等到站在他身后的牧师祈祷完毕,凯特已经 

首级落地了。弗里德里希目睹这惨景,顿时昏倒在牢房里。威廉国王的目的 

达到了,他就是要“彻底撕碎儿子的心,从而医治他的精神”。 

     牧师交给弗里德里希一封凯特临刑前留下的亲笔信,上面写着:“王子 

殿下,请服从神命,遵守父王之教诲,进而成为一代贤君,使普鲁士脐身于 

富强之林!如能这样,凯特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弗里德里希深为感动, 

决心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为重,抛弃与父王的个人恩怨。他动笔给父王写了 

一封, ‘富于感情”的家信,请求“最宽厚的国王和最慈爱的父亲恕罪”。 

还表示完全顺从父王安排的婚事。威廉接信后转怒为喜,不仅释放了儿子, 

而且还及时为他完婚,准许王储酌情与新娘在莱茵斯贝格宫自由自在地生 

活。 

     莱茵斯贝格宫是远离都城的离官,风光明媚,气候宜人。弗里德里希在 


… Page 269…

那里心情舒畅地生活了4年。他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由自在地研习法国文学 

和艺术。他常常邀集志趣相同的朋友,或高谈阔论,或吟诗奏乐,或畅游于 

绿草如茵的亭园之间,他称自己是“启蒙运动的朋友”,尤其崇拜作为启蒙 

运动旗手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这一段逍遥自在的生活,孕育了他日后称雄 

欧洲的宏大气魄。 

     1740年5月,威廉国王刚满52岁,就因病逝世了,28岁的弗里德里希 

继位普鲁士国王,号称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讨厌父王的狂暴性格,在兴趣爱好上也格格不入,但有一点 

父子俩却如出一辙,即相信军队,崇尚武力。他迅速扩大和加强了父亲留下 

的军队,为进一步向外扩张做好准备。 

     同年10月,神圣罗马皇帝、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驾崩,因没有男嗣,便 

由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继位。弗里德里希二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瞧不 

起这位23岁的奥地利女皇,他趁诸国反对女皇继位之机,发动了西里西亚战 

争。 

     12月的一天夜里,普鲁士王宫正在举行一次盛大的化装舞会。王公贵 

族、各国使节与艳装丽人翩翩起舞。作为主人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更是喜气洋 

洋,与客人们谈笑风生,丝毫看不出他心中有什么牵挂。然而,就在当天深 

夜,他一返回寝宫就下令整装待发的3万普鲁士雄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向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发动了闪电战。 

     弗里德里希亲自率军开赴普奥交界处。由于反对特蕾西亚女皇继位的西 

班牙、法国和巴伐利亚等国都站在普鲁士一边,普军处于优势。奥军虽顽强 

抵抗,但仍节节败退。1742年5月,双方在乔图西茨战役中,弗里德里希巧 

妙布阵,奥军陷入重围,死伤达6000余人。普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特蕾 

西亚女皇谋求和谈。双方在6月11日达成协议: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及格拉茨 

伯爵领地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代奥地利向英国偿还170万塔勒的借款。第 

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普鲁士国土由此扩大了三分之一。 

     特蕾西亚女皇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先后与英国、萨克森、撒丁缔结盟 

约。弗里德里希密切注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同样也与巴伐利亚、黑森、普 

法尔茨以及法国结成同盟。 

     1744年8月,好大喜功的弗里德里希又发动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他 

率领8万大军迅速占领萨克森,又长驱直入,攻克奥地利波希米亚地区的布 

拉格城。第二年6月,双方在霍恩弗里德贝格再燃战火。普鲁士军队骁勇善 

战,果敢迅速,打败了奥、英等四国联盟。12月,弗里德里希又重演单独议 

和伎俩,与女皇缔结了普鲁和约:奥地利最后确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所有 

权,普鲁士承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兰茨。斯特凡大公爵为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 

     弗里德里希得胜还朝,普鲁士人首次对他冠以, ‘大王”称号。两次西 

里西亚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渐渐强盛起来,在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内,形成普、 

奥对峙的局面。 

     面对普鲁士的威胁,奥地利一反常态,疏远它的海上盟友英国,而与世 

仇法国结成同盟。敏感的弗里德里希也如法炮制,于 1756年1月与英国签订 

了互助盟约。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