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4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余下的林区则是牧场与猎场。
  烟草种植业也有同样的规划,每个部落的土地都被分为农田与烟田,朝廷对农田除田税外并不多做管理,而对烟田,则强制性分为四块,同样每年只能在一块地上种植烟草。
  对这件事李禹西看得像东洋军府的杨廷相一样透彻——如果他以通宝开路,肆意砍伐山林、种植烟草,必将使原住民大量离开土地迁入中部,他的生意会越来越差。
  且最终,造成原住民与东洋军府的对立。
  李禹西甚至还建议东洋军府推行关于五大湖五金矿、煤矿的法令,建议将铁山、煤田等资源规定挖一年后埋起来,封山二十年再挖。
  而且有这一想法的还不光是李禹西,像大明西班牙总督杨廷相、常胜县令邹元标,甚至就连军府幕僚赵士桢都是赞许的——他们都认为李禹西敬天畏天,很有远见。
  让陈沐哭笑不得。
  这件事的阻力确实有些大了,不是因为别人,恰恰是因为他们自己内部原因。
  如果在大明腹地,要让铁厂终年不歇,每座高炉做两个、一个炼铁一个修缮,用九十天一换终年不息很难,工人首先就不乐意,人家还得回去种田呢。
  但亚洲雇佣的原住民工人不一样,这里的高炉可以昼夜不息三班倒着炼钢,工人没有那样的传统、农业与工业很容易分开。
  但管理层不愿意。
  他们以人为本,认为人是要休息的,并以此出发认为既然人要休息,那么高炉也要休息,就连矿山都要休息,挖完了还得拿土埋好,而且一埋就要休息二十年。
  李禹西出钱建设了许多备用高炉,可根本没用,工人想用、官吏不让用。
  “你们管这叫懂得天时,我认为这是可持续发展,五金不一样。”
  陈沐说这话时,力学单位赵常吉的眼神充满鄙视,朝长桌旁坐着的牧野知县杨兆龙小声嘀咕:“以前说西夷短视的时候说的多带劲,现在轮到咱了。”
  陈沐想这或许是中庸之道?他们每个人都反对事情做绝,甚至在挖掘铁矿这件事上也一样,从一开始的五大湖炼铁厂就充满阻力。
  就连远在常胜的邹秃子都难以遏制自己想喷点儿什么的秉性,写了封长信过来劝阻陈沐继续弄他的增产大业。
  “不是,为什么呀?”
  陈沐很困惑,他很清楚这件事与过去遇到的事务不同,不是他想一意孤行就能成的,他摊开手抱怨道:“你们说工人要休息,是,陈某也认为工人要休息,虽是三班倒,可白班是一个工、中班晚班都备两个工,他们干四个时辰歇二十个时辰,所有工人每旬都有两天假。”
  “说高炉要休息,过去的高炉设计上就是用九十天要么修要么再造,现在我把这个时间缩短为四十五天、四十五天不行三十天,每个高炉都备个副的……可你们说矿山煤田要歇?”
  “地下挖不着的,可都歇着呢。”陈沐无可奈何地拍着桌子,对这个问题他真的是无能狂怒了:“咱这才挖的哪儿到哪啊?挖不完的!”
  工业化之前的挖矿、炼铁、炼钢产量与之后的产量完全是九牛一毛。
  众人眼神一眨不眨地看着他,一个字都不说,表情就已经将心中的意思表达清楚。
  “你们看见欧罗夷是怎么挖矿的了,他们把波托西挖的到处是大坑,昼夜不息、终年不息、死人不息,他们的产量能低了么?现在我们挖的只是露头矿,地下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我们把矿山保护得好好的,等未来某一年,欧罗夷有数不尽的钢铁,他们把我们的子孙从这片土地逐走,用这些矿石造东西来打我们,到时候挨打的就是我的子孙、就是你们的子孙。”
  “我们的工业化,是需要钢铁与财富的,我不去抢夺任何人,在这挖个矿也不行——把烟给我掐了,不许抽烟!”
  赵士桢刚点上小烟斗,手托着烟斗打算说点什么,突然见陈沐起身大手一挥指着他让他灭烟,吓得手上就一哆嗦,差点将烟斗掉到地上去,顿了顿舒缓心神这才小心翼翼道:“不让抽就不让抽,吵我干嘛啊。”
  陈沐以前是不反对部下抽烟的,但在李禹西让烟草成为收割金银的兵器,他非常反对这一消遣。
  因为这意味着可怕的力量,只是一千两百箱牧野烟,让大明商贾李禹西净赚七万六千余两白银,同时为东洋军府缴纳税额三万五千余两,在欧洲还供不应求。
  李禹西甚至凭这项事业成为东洋军府座上客,以他的眼光为大明帝国服务。
  单说三万五千两税金是什么概念,是一千户百姓的岁入,朱晓恩的复国军从创立到训练结束出征,都没花掉这么多钱。
  一千二百箱牧野烟就赚到了,那么明年李禹西再卖出一万两千箱呢?
  欧洲是天然的倾销地,自西班牙人登上新大陆,他们早就养成嚼食烟草、吸食烟斗的习惯,质量口感俱佳、包装更加精美、价值更高的牧野烟自然是他们更好的选择。
  且难以代替,欧洲人造不出像样的烟纸、也没有烤制技术,即使他们确实在自己做烟草,也只能卖出低廉的价格,赚取一份辛苦钱。
  陈沐并不觉得这项生意可以长久,但依照如今烟草上下游庞大的种植业、伐木业、造纸业、卷烟业从业人口遍及东海岸高达数十万的规模,只要维持十年二十年的鼎盛,非但能将欧罗巴数十年来自新大陆、非洲掠夺的金银收回,甚至就连十字军东征的财富都拢到手里。
  在陈沐看来,让欧罗巴回到欧罗巴该有样子,是他在这世上最大的正义事业。


第401章 行吧
  赵士桢顿了顿,在被陈沐要求熄灭烟斗后,他似乎在心里组织了一番语言。
  清了清嗓子,才道:“大帅、诸位,请听在下一言。”
  “学生以为大帅所言,过些年,后人被从这片土地上赶走,不会发生,这太过杞人忧天了,这并非学生瞎说。”
  赵士桢说着将手在桌面上摊开,环顾厅中与会者,轻轻笑道:“大帅说力量是火炮、是工业、是旗军,总而言之,无非是火药、人与钢铁罢了。”
  赵士桢用手指沾着茶杯里的水在桌上写下几个数目,等众人都仰着脖子看完,才道:“今年,智利与金城的硝石运抵常胜,火药局将之造药,两年来亚州火药因硝石激增而库存日多,至上个月库存为一百四十四万斤,此外仍有六成硝石库存。”
  “依照大帅命令,今年十二艘福船将运载四十四万斤硝石送回朝廷。”赵士桢说起这些数据极为轻松,显然是平日里没少做功课:“余下的储备,一月之内,还能增火药近五十万斤,而亚州各地驻军、移民消耗及市面流通火药,每月不过两万三千余斤。”
  “随邵帅在智利的大漠里兴建起第四座硝石矿场,那将为帝国开采源源不断的硝石,在火药上我们非但没有缺口,还非常富余。”
  陈沐缓缓点头,东洋军府如今最不缺的东西,一个是木料、一个是硝石、一个是硫磺,这三样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砍不完也挖不完,依照现有生产力,永远都取不完。
  事实上在五大湖的铁矿、铜矿,对他们现有的生产力来说也差不多……挖不完,确实挖不完,但在陈沐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根本没有想挖完的意愿。
  人人争当世界环境保护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问题在于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办法探明任何矿藏的具体储量,所以人们就看着冒出铁帽子的矿山,这边挖一点、埋好,那边挖一点、埋好,小心翼翼地保护环境。
  要不是国内张居正掌政,连北洋工业区这个怪异的地方都不会存在:谁受得了那大烟囱里冒起的冲天白烟,受得了工厂里轰鸣不绝的机器?
  “人,大东洋也不缺,单北亚地区海岸四县,在籍百姓已有百万之众,各地部落陆续上籍,一次便可多达上万人,何况还有北亚中心军府尚未完全掌握的大量土地,学生估算百姓是可以超过五百万的。”
  “钢铁,就更不缺了,安大略湖畔铁厂年产熟铁一千七百二十四万斤——因此学生并不认为。”赵士桢将目光望向陈沐,拱手道:“需要将此地挖为白地。”
  “你觉得这就够了?”陈沐摇头道:“北亚百姓连铁农具都还没用上,军府要修一条四百里长的铁轨,湖畔铁厂三年的产量都不够,这才四百里,别说反哺中原了,自己都不够用。”
  “更何况……”
  陈沐话还没说完,就见小舅子杨兆龙小心翼翼、缓慢地举起手,等对上陈沐的眼神才提醒道:“姐夫,六百里,有段路不好修,山要绕过去,硬修会死人,得多二百里路。”
  杨兆龙在这次会议中毫无存在感,他本人对陈沐的决定与李禹西、赵士桢等人的建议并无偏向,生长在播州的他没有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书生气,对他来说真正的使命就一个:保住自己的小命儿。
  而具体到保住小命儿的方法也只有一个——姐夫说干啥就干啥。
  反正祖业播州宣慰司已经被他丢了,离开新大陆他哥应龙怕是会追杀到天涯海角,抱紧姐夫大腿准没错。
  虽然他也觉得赵士桢说的没错,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而不是坑坑洼洼的矿洞挺好,但听姐夫的更好。
  陈沐闻言点头,摊手道:“又多二百里,还要再添两年的产量。我们人力足够,如果水泥、铁轨都足够,选址都是最好的平坦土地,六个月就能把铁路铺设好投入使用。”
  “如果按原来的估算,一年最大产量为一千七百四十二万斤,那我们需要五年能修好这条六百里长的牧河铁路;可倘若再让炉子歇着、工人歇着、铁山也歇着,产量至少减半,把粗算就是年产八百万斤——这条路,要修十二年。”
  这对陈沐来说是无法想像的缓慢进度,他们修的铁路虽长,却不像清末民国修的京张铁路那样地势险峻途经崇山峻岭,牧河铁路的地势平坦,沿途无需修隧道、架高桥,既无资金缺口也没人力不足。
  何况他们的铁路也没有后世那么高的标准,准备要在上面跑起来的火车也没后世完善后那么沉重。
  结果最缺的居然是铁轨。
  他张开手无奈地笑道:“平心而论,即使八百万斤的铁产量确实也不少了,比广东还多一点呢。可十二年,最早铺上去的铁轨都锈了!”
  赵士桢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样效率低,但一个是并不认为产量高又有什么样,此外消耗却无故增加,他摊手道:“大帅在湖畔铁厂设炉四十,还要再备四十,可算过花销?不是李禹西支付的那些,是工费,一个炉子凿矿、烧炭、煽炉工人数十乃至上百,巡炉、运炭、运矿、贩酒、烧菜、运货者,又每每数十人,一炉便要聚起三五百人。”
  “倘若要让他们连月做工,则还要带上家眷、修起矿场宿舍,甚至形成村落,军府不能把矿场交给商贾,那便要向他们支付工酬,还有炼铁炉的耐火、隔热都不能持续生产。”
  赵士桢原本是想用这些话来阻止陈沐,却没想到他看到陈沐高兴地偏过头乐了:“你算说到点子上了!就是这个!”
  “我们不试图最大化生产,如何让这些技术进步?有了问题,人们才会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否则只会原地踏步,不会进步的,指望自然的巧合进步,那要等多久?现在已经是时候了。”
  “我们的钢铁缺口比任何时候都要大,从今往后不会再出现产出钢铁却用不完的情况,相应的技术必须进步!”
  “别在多说,让后世有铁山可采是为子孙谋福利,让后世能去采铁山也是为子孙计,兆龙!”
  陈沐最后话锋一转,吓得伴着手指头愣神的杨兆龙猛地起立大喊一声:“在!”
  “第一,不能让工匠死伤;第二,不能让工匠少吃少穿;第三,牧河铁路可以你修三年修五年都行,不论需要花多少钱,我都能准,但两年后我要看到铁轨足数,这需要湖畔铁厂年产到三千万斤,你行么?”
  杨兆龙眨眨眼,吞咽口水道:“行,行吧?”


第402章 帮助
  “炼铁,对,就这个,我送你的刀就是这个做的,对对对!”
  长屋里,煤油灯安稳地亮着,光通过窗子透进屋里打出一片光幕。
  长屋联盟的首领海法沙头上仍然戴着羽冠,穿着宽松的素色缎子明制中单,衬衣的平下摆扎在鹿皮裤腰里,坐在交椅上看着面前这片土地上的长官。
  交椅旁靠着一杆长长的明制火绳枪,煤油灯的亮光映照下海法沙愁容满面,他用手抓了抓火绳鸟铳的铳管,用并不熟练的汉话对杨兆龙缓慢地说道:“我该怎么告诉你,我的长官,我们早就知道什么是铁了。”
  易洛魁人学东西很快,而且也很实在。
  呼兰让他们见识了骑兵的厉害,哪怕只给他们十六匹马,只要呼兰愿意给,易洛魁人就是呼兰的好朋友。
  黑云龙让他们见识了步兵的厉害,哪怕只给他们几杆鸟铳,只要黑云龙愿意给,易洛魁人就是黑云龙的好朋友。
  换成李禹西让他们种植烟草,这事也一样。
  杨兆龙的舌头抿了抿嘴,缓缓点头,易洛魁人确实早就知道什么是铁了,尤其在大明逐步在东海岸站稳脚跟,诸部都用上了铁箭簇、铁剑、铁手斧,就像海法沙这样的首领每人手下都有几杆明制鸟铳。
  他搓着手,用期待的眼神看向海法沙,道:“朝廷要炼铁修路,铁不够,需要人,宗室大学的工程师正在为工人营造工舍管住,每八日歇两日,长屋能招多少人?”
  海法沙没有说话,随着大明人在东海岸不断增加,这些看上去与原住民长得相似但实际完全不同的人们越来越多,他们营造庞大的房屋、带来新的技术,也为长屋联盟带来愈来愈重的不安。
  在面对明朝人时,海法沙的思考总显得缓慢,他思虑片刻才开口道:“你们需要多少人?”
  “只有长屋是不够的,需要四千或更多人。”杨兆龙知道长屋联盟的底细,算上与呼兰部结合的部落,六部出战兵也才不到一万,哪里能抽出四五千人去做工,他笑着说道:“我还会去别的部落招募,只要长屋能在不影响生计不违背农事之余派些人做工就可以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杨兆龙考察过每个部落里闲着的人都很多,他们或倚在房檐下抽烟、或坐在地上闲谈,无所事事。
  “我愿意帮你,我们愿意帮你,你只要说官府需要多少人。”
  海法沙摇摇头,长着厚厚茧子的食指在面前跟着摇了摇:“我会帮你,但我也想让你帮我。”
  杨兆龙眨眨眼,这样的对话让他觉得复杂了。
  交易和帮助不一样,交易应该是对等的,他招募多少人、付多少工钱,互惠互利。
  但帮助有时未必是对等的,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杨兆龙实在想不出诸部拢共三万余百姓的易洛魁人怎么给他提供这样的帮助——为他补足四五千人的工人缺口。
  杨兆龙对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简单,既然姐夫说不计成本,那最大的缺口除了技术就是人力,技术上的事他控制不了,但可以先把人力凑够,这是个简单的加减法。
  四千工匠等于八百万斤,那四千工匠加八千学徒,应该就有一千六百万斤了吧?然后再想方设法弄来八千人,只要达到两千万斤的产量,到时候学徒熟练了,达到姐夫的要求‘应该’很简单。
  虽然事实可能不是杨兆龙想的这样,但他确实想的挺美。
  矿区完全可以成为牧野的另一个下属县,这上万人的家眷、带动的商路贸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