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4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非朝廷不想趁热打铁,而是过去实在没有这样的能力,能远征千里踹营已是极好,指望背负巨大辎重压力的明军去永久占据某个地方?
  世上从无永远。
  更关键的是皇帝很清楚,只有他的子民在一个区域变得多了,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才不会被趁火打劫。
  驱动皇帝继续作战的原因还有两个,或者说是一个原因也可以,就是眼下明确知道的东北木材。
  朝廷相对缺少能做船的大木,这在将来几年会愈演愈烈,木材的价格会随着蒸汽机大规模应用而少许升高,进一步增加建造成本。
  这个节骨眼上,东北的丛林便显得尤为重要。
  “朕要开移民令,晚些时候你把这封信送去内阁,让内阁议一议。”
  皇帝抱着手臂解释道:“过去种园子,一人二百亩……朕还有很多很多没田地的穷苦子民,让他们去开垦荒地,像亚洲一样,先划出几个县,明年春天就上路。”


第417章 厂卫
  久居深宫好不容易撒欢进清华园的万历皇帝渐渐感觉到,他的帝国进入多事之秋。
  在万历八年秋,朝廷依旧对撤军与固守大宁城争论不已,皇帝自顾自地指挥督管粮饷的梁梦龙为大宁城的戚家军供给冬衣。
  皇帝一直心心念念的国民收入统计仍无结果,但更加精确的人口、田亩数据正与日俱增,上个月他的帝国田亩刚刚达到七百万顷,这个月变成了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
  上个月他治下百姓丁口数为七千四百万,这个月就变成了七千五百二十四万。
  这项受到大多数朝廷官员反对的人口普查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令万历皇帝对普天之下的生活的百姓数目有更直观的了解。
  但皇帝对这样的数目并不满意,他还要让帝国的田多一点,因此正忙着在清华园对照宗室封国田亩数打打钩画圈……谁被打上勾勾,明年开春就装上船,送到大东洋的宗室大学去。
  在万历眼中,陈沐主持的亚洲,就是大明帝国的纸张篓子,该再教育的再教育、该划地封国的划地封国。
  “不想去?不想去就削了爵位,革为庶人,都是朝廷的定计,管朕什么事?”皇帝瞥了一眼懵懵懂懂的潞王,对侍立一旁的徐爵摇头道:“但凡画圈的,都是朕以为能削得动的;打钩的,朕不知道能不能削得动,徐都督,你要帮朕参谋。”
  徐爵自打被叫到这清华园里,就是一个脑袋两个大。
  首先他不知道,好端端的天下第一园怎么就被皇帝这帮御前亲军折腾成这模样了。
  与皇帝同乘于清华园前湖的蒸汽船上,感受着脚底下甲板传来蒸汽机的震动,身后烟囱时不时发出泄气的嗤声,锦衣徐都督环顾周遭。
  以前他也是这清华园的老客人了,那会这园子还是武清伯李伟的,那真是一年四季处处好风光,如今花海没了、奇石海也没了,可如今就剩下这二十里杨柳堤岸。
  别管他看哪儿,都觉得被打扮的跟战场似的。
  其次他不明白,北疆塞外的战火烧的正凶,皇帝怎么又钟情于削藩了。
  不过年轻的皇帝似乎与他心意相通,不等他开口发问便已说道:“过去朕没想过田地的事,如今各地报回的数据汇总,朕一经合算,朕的百姓才平均九亩地。”
  “他们的收入还未算出来,但朕以为不会太高,自古以来咱们说藏富于民、而用于民,也说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朕不想轻。”
  皇帝说的义正言辞,徐爵都听蒙了……陛下您不想轻咱就不轻了,这说出来干嘛?
  “朕要想不轻,就得让社稷重、让民更重,这样一来朕就沉了。”皇帝认为自己的逻辑无懈可击,他抬手道:“田就四种,王庄、皇庄、军屯、民田。”
  “王庄是最不重要的,所以先拿它下手,能清的都清了。”皇帝眼睛看着立在跟前俩手一直想扶肚子又不敢的徐爵,直至看到徐爵心里都发毛了,才皱着眉头探寻着问道:“徐都督,你是好人么?”
  徐爵咽下口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最后她想了想,小心翼翼地答道:“陛下要让小臣当好人,小臣就是好人;陛下要让小臣当坏人,小臣就是坏人。”
  坐在艏楼台阶上、怀抱橘猫的万历皇帝往上定了定头上的乌纱金冠,听见回答撇着嘴轻笑一声,道:“你不是好人,这事就好办了。”
  “趁这功夫,先把锦衣卫给朕扩编了,国内剩下的锦衣緹骑至多还剩四万人,这远远不够。”
  四万还不够?
  徐爵听着光想挠头,拱手道:“陛下要扩编锦衣好说,锦衣什么都缺,就不缺军官。”
  一代代世荫下来,大半个锦衣卫都是官,挂着百户衔儿等不到实授干着大汉将军活儿的数不胜数,一扩编他们刚好都有实授,他徐爵要有这本事,那多厉害?
  其实锦衣卫比四万多,只不过近年来向南洋诸国与马六甲海峡、西洋军府驻地果阿、东洋军府驻地常胜、还有北洋的朝鲜、日本接连派遣,导致如今在籍锦衣四万有余,实际在国内的锦衣卫仅有两万出头而已。
  “不知陛下要扩编多少?”
  皇帝撸猫的手顿住,抬起头轻飘飘地说出个数字,道:“四万。”
  “募兵的事交给你,他们最好是穷困潦倒的宗室庶人,若因穷困犯过偷盗或乞讨者无妨;若犯抢夺、伤人逃窜亡命,可酌情录用;若犯过杀人等大罪重罪,则单录一部。”
  “把他们编为锦衣后,加以训练,分散各地,暗访巡查,一为贪官污吏、二为作奸犯科、三为宗室违例、四为皇庄贪污、五为侵占军田、六为霸占民田、七为皇庄贪渎。”
  徐爵的呼吸粗重了,在他看来,这无异是皇帝要恢复锦衣卫监察天下的冲锋号,在他做锦衣都督这一代。
  而皇帝则缓缓勾起嘴角,看着徐爵幽幽道:“徐都督,你记住了,锦衣卫监察的不是天下,更不是百姓,而是文武官员、皇室宗亲……朕同样也会让人管着你们的,如果让朕知道你的人有迫害百姓之举,你可以猜猜是什么后果。”
  “先不要声张,由锦衣卫将募兵、训练、监察、汇报、惩处,全部制定一份章程,做好了给朕送过来。”
  皇帝说罢,便挥挥手:“你告退吧。”
  他这话音一落,徐爵还环顾左右迷茫着呢,他们现在的位置是湖心,他往哪儿告退去?
  就听身后传来噗通一声,皇帝的亲信小宦官王安正在那解绳子呢,鸟船上带的小桨船已经放在湖面上,小宦官一摆拂尘:“徐都督,请吧?”
  徐爵这才刚刚告退,无可奈何地攀着缆绳下船,王安便扶着船舷对他笑着小声道:“对了徐都督,爷爷说了,该让锦衣练练打廷杖的手艺了,没人害怕廷杖可不行。”
  下了大鸟船,武宦官划着小船带徐爵向杨柳堤驶去,坐在船上的徐爵只觉背后汗津津,风一吹冷得很。
  皇帝亲自掌握了兵权,哪怕只是几个卫的兵权,说起话来都自有一股威势,令人心生畏惧。
  更让他后怕的是,此时此刻,他根本不知道皇帝想要做的究竟是什么。
  在他离开后的鸟船上,皇帝起身看着乘小桨船渐行渐远的宽厚背影,并不回头,但他知道王安就在身后:“百官治理地方、锦衣督察百官,你要筹划督察锦衣的部门,朕看西厂就不错,你也不要声张,先从锦衣卫与宫内宦官里挑选人手。”


第418章 阿克巴
  就在皇帝想要使锦衣卫监察天下、重启武宗朝所设西厂的同月,大明的西部边境又不安稳了。
  这个西部不是乌斯藏都司,是大西洋军府的果阿。
  消息是从嘉峪关传至北京的,来自莫卧儿的使臣与商队穿过叶尔羌汗国,叩关请求访问北京面见皇帝,在大明最西端的肃州卫等两个月了。
  赶来向大明万历皇帝报告的是一名肃州卫的旗军,那是个从亦力把里逃离的察合台后裔,一个老色目人。
  饱经风沙的皮肤、打着补丁的军服以及那生锈的铠甲,很容易让皇帝联想到他的边防,在北京很难这看到大明帝国边防的真正模样,这让皇帝感到庆幸。
  若非陈沐打动了他,告诉他这世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强者应该更主动,因为这对强者来说更有利,帝国很可能会错过这支使者团。
  来自肃州卫的老兵想要表达的是:几支来自叶尔羌的商队进入肃州卫,其中一支商队自称是来自莫卧儿的使臣,拿着一封自称是莫卧儿王阿克巴的书信想要面见皇帝。
  依照原本的处理章程,他们会在见到西店子堡驻军的千户后离开,要是走了大运则会见到嘉峪关游击将军或肃州卫的指挥使,这就是他们旅行的终点了,不过因为皇帝诏令,肃州卫才派人穿行整个帝国,来向顺天府报告夷使到来的消息。
  过去像这样的使臣团不知有多少,西域的商旅恨不得把那些国家冒充个遍,来骗取大明的朝贡回馈。
  丝绸之路曾使中原王朝获利极多,但有明一朝,并非如此。
  对早在明初便占据南洋远航至非洲、沟通沿途所有商路的大明帝国,广州府是比西安府更加重要的贸易中心,大明不可能再像汉唐时期为了少得可怜的人头税、田税去攻打西北、经略西北。
  有那精神头,让市舶司多卖十万匹丝绸给波斯色目人商贾难道不好吗?
  陆上丝绸之路早就过气了。
  皇帝只见了老兵一面,送来的信便交给宫内的外事房,同时打发左右亲随去军事室万历号船帆上找信。
  外事房里准确来说都是武人,每年都有少则十一二、多则三四十名精挑细选、身强力壮、头脑灵活的适龄宦官被送入南北讲武堂,学**国各个军事科目最新的知识,但紫禁城并没有他们所学到屠龙术的用武之地,绝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只是知识的容器。
  把最新、最好的军事知识带回紫禁城,由他们给皇帝在闲暇时上课。
  反正也不能亲政,尽管皇权随着年龄逐年增长,但所能处置的中就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
  对浑身上下充满荷尔蒙的躁动与年轻活力的万历皇帝来说,枯燥的生活除了没完没了的睡宫女儿和学习,还能干什么呢?
  至于船帆上的信,他要找的是西洋军府对莫卧儿的汇报。
  在那封西洋军府对莫卧儿国的汇报中,据说莫卧儿是个位于印度西北不算大的国家,由帖木儿的后裔建立,兵力既不多也不强但很好战,一些不愿为西洋军府效力的葡萄牙人跑去为他们而战,与大明隔着不可跨越的雪山与大漠。
  而且,这个而且很重要,因为伟大强大且不可战胜的万历皇帝关注之重点来了——而且,这个国家的当国者阿克巴自称皇帝,还他娘的延续三代了。
  他们那儿来的皇帝?帖木儿从撒马尔罕那个鸟不生蛋的地方称帝,帖木儿灭亡后子孙后代又跑到印度西北去称帝?
  伪帝呀!
  大明天子痛心疾首,北逐元寇,此乃先祖未竞之业,中原的传国玉玺现在还被攥在北元汗庭土蛮汗手里,你个北元后裔建国也敢在印度诈唬称帝?
  现在还派使臣找上自己?
  当然了,翊钧先生并不愤怒,所谓天子痛心疾首也只是开玩笑,那都几辈子的事了,兴许北边正跟土蛮对峙的戚继光等武将还准备供上战利所得的传国玉玺捞个功勋,但文臣们早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让玉玺神话破灭了。
  过去说的是受命于天,如今大伙儿都讲究受命于德了。
  至于皇帝对这玉玺的看法则要分人,开国时几位皇帝需要增强信心,又没得到北元的玉玺,只好为玉玺扩军,一下子刻出十七枚。
  到了被找来当皇帝的嘉靖,又需要玉玺增强信心,便又加刻七枚,像什么“奉天承运宝”、“大明受命宝”、“巡狩天下宝”、“垂训宝”、“命德宝”一大堆,甚至就连讨罪安民、敕正万民都要专门刻个玺。
  而对自信心空前强大的万历皇帝来说,他根本不需要外物来增强自信,需要的话随便捡个石头蒙块红布,就算有了。
  要是实在找不到石头,土坷垃也行。
  这个原因让万历皇帝天然就不愿跟莫卧儿多交流。
  没过多久,宫内在讲武堂进学过的武宦官们便送来通译后的书信,攥着信的王安显得气呼呼的,道:“陛下,他们称其大王阿克巴为皇帝,还把大明叫契丹。”
  通常而言,这次外交到这儿就该结束了。
  上门把人名字叫错,还有得聊?
  但万历爷很新派。
  “别生气,接着说,信上说的什么。”年轻的皇帝云淡风轻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的面子,反倒安慰起满面主辱臣死的王安,道:“该交还是要交的,他不懂,朕可以教他,讲武堂外交第一准则是什么?是以武力为后盾,谋求国家利益,用非暴力手段行使武力。”
  “西洋军府都陈兵莫卧儿家门口了,该听听他说什么。”
  万历舰甲板上坐着的万历皇帝说着突然挑挑眉毛,抬手道:“对了,待会别忘了跟兵部通报,罚嘉峪关游击半年俸禄。”
  正为陈述书信组织语言的王安没跟上皇帝任性跳跃的思维,回应他的是皇帝长长地叹了口气。
  从模样上看,万历皇帝也常常因家里人不及他聪明十万分之一而感到无奈和苦恼,提醒道:“他们在肃州卫而不是嘉峪关外,游击将军肯定收了贿赂——信上写的什么?直接从中间读吧,其他假天子给朕这真天子写信,肯定先吹捧自己再吹捧朕,没什么好看的。”


第419章 刁民
  万历皇帝看过伊丽莎白写给自己的信,所以才知道那些套路。
  但王安说阿克巴是不一样的人。
  “在信上,他自称和平守护之皇帝,称别失八里王与亦力把里王为苏丹,这西域两国好像合一了,而称陛下为契丹大汗。”
  王安说着摇摇头,无可奈何:“此等西域小国变动频繁,也多亏了皇帝爷爷在宫中设立外事房,即便如此咱的学员也比对朝贡名单许久,一直对到永乐朝,才对上它们的名字。”
  皇帝老爷也有点懵逼:“他们,不应该都是些城么,怎么听这信上,好像是一国了。”
  准确来说现在的西域确实是一国,西起克什米尔、东抵嘉峪关、南至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大名叫叶尔羌汗国。
  此时的统治者为穆罕默德,这个国家安安静静地在大明西方建立五十余年,几无边境摩擦,因为尽管叶尔羌汗国这个名字听起来听唬人,实际上就是草原上的悲剧,东面宅男大明坐拥雄关、北方接壤的是想打谁就打谁的瓦剌、西边是谁瞪我我就打谁的哈萨克汗国。
  唯一能让叶尔羌汗国鼓起勇气在挨揍之余去过过招的也就南边属于大明的乌斯藏都司了,可那儿又各种法王、漫天神佛,倒不是没试过,当今叶尔羌汗国苏丹穆罕默德的爷爷赛义德就试过。
  那会儿赛义德刚建立叶尔羌汗国,被同属察合台的哈萨克汗国一顿暴揍打的丢盔卸甲,而自己手底下的吉尔吉斯人还因要同东察合台开战,出现大规模叛逃。没有办法,赛义德只能想着向南入侵乌斯藏都司,以此来躲避凶悍的敌人与扩张土地和势力。
  结果别说大明了,单单乌斯藏都司这个省级行政单位都根本没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开始,它就结束了。
  赛义德刚进乌斯藏,就被高原反应——反死了。
  他要是明智点去啃嘉峪关,兴许还能换个好看点儿的死法。
  所以大明对西域几乎全无了解,单纯因为叶尔羌汗国和哈萨克汗国都假装自己是亦力把里国朝贡过,官方公文中认为‘亦力把里’这个国家可能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