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5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草民为朝廷向归化输粮饷军资一百八十车,故取得商引勘合,准贩货物有湖广茶砖、福建冰糖、合兴盛吕宋烟、山右五台山木碗、陕西棉布与宣府牛皮靴,帅爷可要查验?”
  戚继光笑眯眯地摇头摆手,道:“沈掌柜还是多跟我讲讲近来关内的命令,本帅出塞年余,太多事情都不知道了,我看商队许多人都拿着各式火器,这是怎么回事?”
  像查验货物这种事不是浙军该干的,不过在福建他们经常干,那时候盘查的是都是海外官船,商船是不能出去的,在海上见了就要当成倭寇去攻打;官船又不好盘查,所以戚继光与部下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他来拖住船长或官吏,手底下的把总混上船找借口查货。
  要是船上货物没问题,就算被发现了戚继光只需要当着别人面斥骂下属把总一顿,了不起抽上几鞭子;若是货物有问题,当场就可以变脸抓人——这种鬼把戏骗不了人,所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戚继光不说、别人也不说,大家都心照不宣。
  有时候需要人受气也没办法,把事情办成才最重要。
  如今也是一样,陈大成手下俩百户就已经在查验货物了,但只要戚继光不说,所有人就都会将这事当作没发生。
  只要就是想看看有没有铁器被夹带出去,他们还要在塞外打仗,敌人得到更多铁器不是好事。
  唯独让戚继光有点拿不准的是商队护卫的武力,有点太强了。
  三娘子给沈氏商队派出三百甲骑护卫有情可原,金国没有健全的律法与官僚体系,三娘子就算派出三千骑、三万骑相随也只是三娘子一句话的事,那只和三娘子的喜好有关系,不需要合常理。
  但除了蒙古甲骑商队里还有几十个北洋军、上百边军,并且在这么强武力的前提下,三百多个商队成员各备武装,尤其是上百支各式火器……有这样的武力,还需要做买卖?
  若是做买卖,这样规模的商队只需要一二百人赶车赶驼,其他人根本不必要,反正已经有蒙古甲骑护送了。
  “大帅说的是那些火器?”
  沈三魁讨好地笑道:“那都是在集宁买的,朝廷有制,商队依照规模给铳票,草民的商队在北洋三十六张铳票,因朝廷临时要我等出去探寻矿山,这才多开了七十张。”
  “找矿?”
  戚继光来精神了,他没想到自己在北方快马传回朝廷的信这么快就被皇帝落实,连忙问道:“塞外有矿么?”
  “戚大帅是问对人了,咱沈家以前干的就是煤矿买卖,如今国内的煤都被陛下收权专营,咱这些卖煤炭的成本也高了,但对塞外放宽些许,最早探矿、兴建矿场的能采矿十年,往后会怎么样还不知道,不过先占了再说。”
  沈三魁说的倒是很轻松,道:“有,别的草民不知道,但煤矿多的是,最好的还是归化城还有西边以前东胜如今鄂尔多斯部的那些煤矿,都好采……不过已经被三娘子送到大同登记了。”
  “朝廷给金国的条件可比我们这些商贾好得多,人家不是开采十年,是永世享利,利润两成归开矿商贾,三成归顺义王、五成归朝廷。”
  不用问戚继光都能想到,这个计划肯定是阁臣想到的,如果确如沈三魁所言金国矿山极多又不会开采,那么朝廷招募商贾开采后就能用这个方法进一步控制金国。
  准确的说,他们不是不会开采,而是不开采,尽管他们缺铁、缺匠人,但这都不像其他蒙古部落那样完全没有,只是缺少罢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没想到或不想。
  以前边关未开,没有开矿的客观条件,如今大量大明商贾涌入金国,一切条件都有了,偏偏朝廷打算把这事给干了,让顺义王坐地分钱,这难道还有什么不乐意的么?
  戚继光追问道:“你觉得这事能行么?”
  本来他就是抱着完成政治任务的心态去写的报告,如今眼看着事情真被皇帝一步一步地落实,心里反而涌现出些许担心,担心这事万一真成不了怎么办。
  沈三魁的回答不容乐观,他道:“大帅发问,草民就照实说了,将来怎么样我不知道,但目前的样子,我觉得够呛。”
  “金国的矿山兴趣能赚点钱,塞外人少,本地人未必能招募到足够矿工,从内地迁工则工钱高,国内没有更多需要用煤炭的地方却有大量煤炭运进去,没准还会让国内煤价降下去更难干。”
  “比金国更远的地方就更难说,说实话草民这次出去是打算给朝廷探几个矿山,回来就转手卖给别人去开采,是赚是赔都跟草民没关系。”
  “北方更冷,人更少更难招工,一年上冻四五个月,只能开七个月工不说,挖出煤来靠驼队一年才能运回来多少?不好办。”
  戚继光缓缓颔首,没需求、难招工、成本高、难运输,这在他看来其实是一个问题。
  修铁路,修了铁路全部都能解决。


第85章 吃奶有功
  清华园,工部蒸汽局主事周思敬官袍大袖里两只手死死攥着,向前盯着皇帝。
  万历皇帝倒没他那么紧张,只是摇头的动作有些尴尬,摊手道:“周主事,你说你要用紫禁城铲雪的那台火德星君,这朕确实不好办呀,换一个吧,要不再做一个,它没在紫禁城。”
  周思敬是大明官场里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尽管他是朝廷命官,但身份上比起其他主事更像北洋或讲武堂的研究员,因为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极为缺少睡眠,甚至前年连续发生三次在朝会上睡着的失误。
  当时正值火德星君上船的关键时刻,万历干脆特许他不用参加朝会了。
  从那时候起,周思敬便不再参加朝会、不用去工部衙门点卯,成为全职研究员,除了特殊时期,他的任务就是在蒸汽局折腾新的蒸汽机。
  后来万历都很少见到他。
  周思敬也没辜负万历的信任,如今的蒸汽机与当年最早的型号相比优秀了十倍不止,用于陆用的、船用的、农用的、工用的、矿用的,多种用途多个版本,日新月异。
  船舰专用的赤蛟、铁路专用的青龙、工厂专用玄武、农用的黑牛、矿用的白象,一个个专用版本与附带的机器在蒸汽局的主持下改造,成为牵引帝国滚滚向前的动力来源。
  每年各个型号的蒸汽机产量稳步向前推进,机器制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潜伏在帝国之下庞大产业,涉及零件加工厂、大小手工作坊七百余家,运河两岸及沿海固定的手工户匠人八万余户,对于向这些采购零件蒸汽局制定了专门的法律。
  零件以方寸为单位,方寸以下的小零件以专门工厂与工匠团头包揽,一旦出现问题除了追回资金永远不再向其订购;超过方寸的零件则物勒工名,直接追踪到工厂或作坊,同样永远不再合作。
  全天下需要蒸汽机的越来越多,但生产蒸汽机的只有蒸汽局一家,生意好的很,万历十年蒸汽局向工部、户部、皇帝内库各上缴白银十二万有奇,自己留存二十五万两出头,这还是扣除新造机器成本之后的利润。
  周思敬任劳任怨,很少向皇帝求赏或是有什么要求,皇帝也不知道能赏赐周思敬什么……作为隶属工部衙门的下属主官,正三品在地位上与工部侍郎平级,自打有了勋章这种荣誉象征,今年才刚过四个月,万历已经给周思敬赐下四枚金、银勋章,是国内受赏最多的官员。
  这一次,周思敬十分罕见地自己找到清华园,开门见山地想要把紫禁城里那台用于铲雪的火德星君要走,让万历犯了难。
  倒不是他不想给。
  “那台火德星君对朕来说已经太小了,朕把它赏给南洋卫百户陈海龙了。”
  “陈,陈海龙?”
  这是谁?
  周思敬楞了一下,当即抱拳道:“那微臣请陛下修书一封,让臣至南洋卫借火德星君半年。”
  “你不用去南洋卫,他就京师呢,不过他家不能去,都是女眷,唉算了,朕让王安去一趟吧。”万历挠了挠头,他也觉得这个南洋卫百户的官职有点奇怪,回头让身旁侍从的武宦官去寻王安,转头问道:“不过周主事,你要那个干什么?”
  那辆火德星君在万历眼中几乎一无是处,就是个保养良好的摇摇车,万历觉得陈海龙坐在上头咿呀咿呀的特好玩,就干脆送他了,去年还用那个在东华门外铲雪,跟他俩娘一个弟弟在家门口堆了个雪狮子,还叫万历去看呢。
  看不出来呀,蒸汽局的周主事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一颗童心,难不成也想堆个雪狮子?
  “臣督造蒸汽机发现如今所有蒸机在土地上都不善行走,故而想寻能铲雪的火德星君比照,看其有何不同,年代久远历事诸多,臣忘了那台火德星君是什么样子。”周思敬说起自己善忘的事一点儿都不尴尬,拱手道:“所以想向陛下借来再看看。”
  “那你要他没用啊,它在土地上走也走的特慢,紫禁城的石板路才能铲雪,清华园里它也走不动。”万历说着一拍手道:“能在土路上走的是那个谁,那个……铁厂徐主事早年开的那台大火德星君,你找找他,他能在土路上走,从蒸汽局走到北京城,还把永定门城墙撞坏你忘了?”
  正说着,在清华园后头跟禁军一同训练的王安一路小跑过来,甲裙跟胸甲下缘撞着叮当响一路,抱拳道:“陛下找奴婢?”
  “嗯,不过现在没事了,算了你来都来了,带着诏书去趟东华门外靖海伯府邸,陈海龙南洋卫百户的官职太难听了,就堆雪狮子有功吧,升锦衣千户。”
  堆雪狮子有功?
  王安:???
  “哪能咋的,总不能说前几年吃奶有功吧?哎呀你随便想个功劳给朕拟诏就是,还有嫡子海虎一块弄到锦衣卫,要不都锦衣百户吧,反正他们有伯爵俸禄也不靠百户那点俸禄过日子。”
  王安拱手领命,周思敬倒是对这事没半点反应,他在清华园里仰头看天陷入思考,半晌才突然惊叫一声,拍手道:“哎呀!陛下,那个火德星君臣记得,它轮子大,后来搬上轨道专门换的小轮,轮子大地上压的辙就浅,不毁地。”
  还真别说,这种东西万历还确实能跟周思敬唠上两句,振振有词道:“你说得对,这和一样的火药打小弹远而打大弹近是一样的道理,火药炸开的力量推小弹丸就能推得动,推大弹丸就推不动,朕觉得这是一个道理。”
  “但大轮子更沉。”周思敬仅高兴了一下就又换上一副苦瓜脸道:“更沉它就得用更大的功率的蒸汽机,更大功率的蒸汽机更重,好难呀……陛下聪慧,可能传授小臣解决之法?臣想弄一种能在田地里耕地的蒸汽机,它能走很远,要是能做成了将来没准还能载着兵当战车用呢。”
  万历摇摇头,对此并不看好:“朕也不知道,不过朕觉得就算它能犁田,烧的煤也太多了吧?田里铺上轨道?让他自己轮子上带着轨道?或者用别的东西做轮子?”


第86章 蒸汽衙门
  失望的周思敬再一次回到京城南边的蒸汽局衙门,对凑上来的吏员苦涩地摇了摇头。
  “问题并没有解决,陛下把铲雪的火德星君发给靖海伯家里当佣人了,倒是准我看了,但陛下说那台也不能在土地里走,唯一能在土地上行走的是第一台被放在轨道上的火德星君。”
  周思敬像个武将般地把官袍下摆掀上来塞进装金饰玉的腰带里,两只袖子在手臂上一卷,用束手的护臂裹住,快速完成团领官袍到工作服的转变。
  他边卷袖子边没好气地问道:“礼部对蒸汽衙门官袍改制的奏请还没有回信么?”
  “回大人,有回信,说他们正在议。”
  “就这么点形式上的小事儿,有什么好议的。”周思敬扣上护臂的皮扣,眼神定住,口吐芬芳:“议议议,议他妈个蛋。”
  周思敬觉得与其他去给礼部提议,不如将来让皇帝把礼部官员送去北洋跟机器打两天交道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穿着官袍跟蒸汽机、机器打交道是真危险。
  一旦把袖子或者官袍下摆扯进去,下场很恐怖。
  就因为这个,他去年给礼部上交了一份蒸汽衙门官袍改制的奏请,拟以北洋军服为蓝本,用同样面料把官袍的形制改一改,反正官袍上最重要的是玉带与前胸后背的飞禽走兽补子,只要这个还在,官服它就还是官服。
  北洋那小衣裳儿多好啊,上宽下窄的军马裤、下摆遮臀的立领右衽小褂,就算不穿胸甲扎上携行武装带也倍儿精神,一点都不耽误干活。
  没办法,人与人的审美观是依照环境而改变的,传统官员在服饰上不必考虑实用性,只要穿着宽松舒适就够了;但蒸汽衙门这些官员是需要工作的,他们不但要写字,还得实操蒸汽机,操作机器到开火车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这他们哪儿能受得了。
  他们眼里最美好的服饰是农民下地干活的那套,实在是朝廷不允许那样穿。
  “不过陛下倒是提了几个解决办法,我记下来了,一个是给田里装轨道,但这个只能农用,仅当个解决办法吧。”
  周思敬说着就已进入工作状态,衙门里的官吏也围了上来,拿纸币的拿纸币,递工具的递工具,都听他说道:“首先我们知道,轮子与地面接触越大,对地面的破坏就越小,这个数据你们看是我们自己做实验还是出钱包给讲武堂让他们做?”
  “要是让他们做,我建议找广东讲武堂,那边做实验的经验多,但可能有衙门用不着的数据;如果我们自己做花销可能比让他们做大一些,实验材料找北洋订购,但有助于增进衙门的研究能力,关键看咱们能不能腾出人手。”
  “不行的话从北洋招几个人过来,新成立个研究科?”
  周司机说着用炭笔敲了敲自己的脑门儿,对左右道:“账上剩的钱还有多少,刨去咱们新建的两个组装车间,还能剩下十万两么。”
  他们这个车间,是真车间。
  蒸汽衙门最早只在一片空地围出营房,露天组装,当时他们的主要业务也不是生产装配蒸汽机,而是研究各式各样的蒸汽机。
  但后来经历技术进步、设计定型等多个阶段,如今衙门有了很大变化,过去的大营空地被建设成办理业务的衙门,主营承接来自天下各地的订单,一方面接受商贾亲自携款订购的工用玄武蒸汽机,也承接各地官府通过电报来订购农用黑牛蒸汽机。
  至于海陆使用的鲲鹏、青龙两种型号则只有北洋订购,都属于公文摊派,当然也要付钱,但付钱的手段为拨款,并不面向外界。
  后面则有四大仓储、八大车间、九间工厂,皆有独立营房,尽管工厂车间的总数不大,但占地面积几乎顶得上半个北洋工业区,像一座独立城镇生活着三十七名官员、一百四十个管事大吏、两千四百余工匠以及他们的家眷。
  由于仓储、车间、工厂、营房之间全部由轨道相连,因此各式各样的轨道甚至比北洋还全面。
  从蒸汽衙门到通州有一条铁道,一百一十里铁道上有属于蒸汽衙门自己的三列大型青龙,一列煤车、一列粮车、一列货车;衙门后连接各大厂房与仓储的则有环绕的两列中型青龙,以环形运作生生不息,每日往返于仓库与工厂。
  工厂与工厂、工厂与营房则是小型单轨,蒸汽衙门甚至推进了北洋的铁马制造业。
  北洋铁马最早支持研发的人叫徐爵,这个胖嘟嘟的锦衣都督一眼就看中了铁马问世的新奇,斥白银万两购置二十辆自行车,开了北洋铁马厩创收之先河,反正支持是支持了,就是他拿去送人的效果不太好,干爹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