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5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围攻伦敦塔的第三天,西敏寺里的流言突然变得多了起来,或许是流言一直很多,只是前几天西敏寺里没有那么多普利兵帮厨,有些话她听不懂。
  但百丽儿认为普利兵看上去远没有真正的明军那么有……有纪律?刘志是这样形容这个词的,但百丽儿不知道她们的语言里有什么词能翻译它。
  也许教养是比较合适的。
  那些下等的普利人帮厨确实缺少教养,总是向红帽子们建议把她们这些贵族小姐和西敏寺的修女们变成军妓。
  所以百丽儿笃定地认为西敏寺里一切流言都是普利兵流传出来的。
  有人说明军对伦敦塔的攻势受挫了,重炮就算把外层城墙轰出个缺口,步兵也无法冲进有内层城墙保护的城内。
  也有人说,罗伯特伯爵将会从北方率领苏格兰部队席卷而下,到时候明军的部队未必能挡住的。
  话虽如此,但百丽儿发现那些普利营伤兵每天还是该出城挖坑就出城挖坑,该向城外运尸体就运尸体。
  哪怕明军根本不管他们,他们也不会逃跑。
  到第四天,不知城内传出了什么消息,刘志的心情明显变得很好,甚至还拿出三包牧野烟与两包墨西哥冰糖让百丽儿分给她的朋友吃。
  至于修女们是没有的,随明军驻扎西敏寺越久,越明白西敏寺过去被伦敦人称作贵族妓院,因此对这些正经人家出身的大兵来说难免会有些歧视。
  百丽儿终于按捺不住心里的疑问,对刘志问道:“他们说罗伯特伯爵会带兵打回来,你们为什么不害怕?”
  “有什么可怕?萝卜军又不是没打过,他敢回来就再打他个温切斯特,苏格兰部队也没啥好怕,咱在艾兰国驱使过苏格兰兵,也打过苏格兰兵。”
  还真别说,在刘志眼中,这片土地上最能打的还真就是英格兰人,其次是苏格兰,最弱的是爱尔兰。
  英格兰部队战斗能力强主要强在相对来说最有钱。
  本国能自造高端板甲,也有能力大批量生产低端胸甲,但价格上竞争不过欧洲,因此常年从欧洲进口成百上千的铠甲。
  苏格兰就差点,但常年拿法国援助,本国有一批敢打敢拼的大剑贵族,还有穿戴法国板甲学习瑞士用三丈长矛的板甲枪阵,不过大部分都在几十年前堪比土木堡的大战中报销给英格兰了。
  艾兰就不行了,普遍使用三五百年前的主流防护装备,在长弓面前像靶子一样,而一旦某个贵族投降英格兰,马上就得到英格兰援助的装备,回头就能大杀四方。
  而如今艾兰有了大明援助,并且从战场上捡破烂,武装出一个以精锐艾兰复国军为主力,加以长弓、大斧和损坏板甲、修复板甲组成的军团,一跃成为能与两国比肩的军事集团。
  “至于说他们?”
  刘志抱着手臂看西敏寺门口刚走进高墙浑身是土的普利兵,撇了撇嘴道:“你以为他们不害怕?”
  “他们怕得要死,十张长弓八张都达不到战弓标准,除了给自己壮胆没有任何用处,没发现人们现在出城都不拿长弓了?因为天军比长弓更能壮胆。”
  “那为什么没人逃走?”百丽儿眨眨眼,抬手道:“没人看管他们。”
  “逃走,逃哪儿去?逃回他们在领主农庄里的棚屋,没床没被子没铁锅,全家最值钱的物件是个大陶锅的家,回去以后天天喝烂菜汤和黑面包?”
  刘志说着,指了指一名帮厨的中年普利兵:“回去还很可能没有面包吃,我记得他就是哪个地方的面包师,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能让他们一天吃一张裹鸡蛋萝卜条的烙饼?”
  “他们哪儿都不会去,哪怕一跟贵族老爷见仗就吓得闷头乱窜,次次被杀散,可他们次次战斗结束都能找到天军主力再回来,哪怕是死。”
  “他们也会在死前再跟着我们吃一天的粮,何况现在不让他们打仗了,帮着做饭、挖坑、抬尸。”
  “可是……”百丽儿难以明白,道:“英格兰没这么多粮食,我不会算,但如果有这么多粮食,女王也不会让士兵吃不饱。”
  刘志没再多说,只是摇头笑了:“有的,只要没有贵族,每个人都能吃饱,哪怕去年各地打仗没有耕地,现在还吃不饱,但等战争结束就都能吃饱了。”
  “而现在,哈,西班牙人有一种船叫大盖伦,一艘船运物资能当三十五条福船,大明承认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用七艘那玩意给我们运粮了。”
  说到这事,刘志仰头大笑,张开手道:“数以十万石计的粮草,将支持东洋军打完整场战争。”


第237章 执念
  刘志开心的源头,便是来自西班牙的舰队停靠在明军占领的南安普敦海港。
  最先抵达伦敦城的是几名骑着安达卢西亚马的西班牙轻骑兵,因为他们的到来,普州参将应明专程从前线围城阵地回来,准备迎接援军。
  因为这些西班牙轻骑兵带来的书信不是用拉丁文写的,是标准的馆阁体汉字,信的落款是汉国西海将军,杨策。
  西班牙送来的可不光是粮草。
  杨策进入西敏寺时,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眼光,这并不光因为他胯下安达卢西亚战马旁列整齐队列、挺矛进驻广场的西班牙方阵连队。
  还因为他身上穿戴整齐的东洋旗军铠甲。
  躲在刘志身后的百丽儿小心张望着那些部队,西班牙军团标志性的装备让她害怕,但还是按捺不住好奇的目光,对刘志轻声问道:“军爷,那是谁?旗军的装备吧,红帽子。”
  这句军爷是火军教的,标准的北直隶官话,旗军说这么说话看见明军不挨打。
  什么都不能掩饰百丽儿问出这句时心里的震惊:我的天哪,大明一个旗军都能当西班牙军团的首领了吗?
  “他不是旗军,我们不穿那样的靴子。”
  杨策的棉甲裙下,穿的不是旗军的官靴,而是一双特意染成皂靴模样的西班牙皮靴,还带着法兰西齿轮马刺呢。
  很快,马刺的主人翻身下马,远远地拱起手来,随后上前抓住了迎接他的应明手臂,笑的极为畅快:“应将军,多年未见,久违了!”
  杨策见过应明,只不过那时候应明还是东洋总旗。
  当年杨策率海盗去常胜花钱享乐,应明受命带着杨策在城里玩了半个月。
  “看见将军的信,应某撇下围城过来了,西班牙舰队怎么由将军率领?而且你这铠甲……”
  应明指着杨策的铠甲,后面的话没说出来。
  杨策对此心知肚明,他知道应明有太多想问的了,哈哈大笑着张开手臂转了一圈展示着他的铠甲,这才笑道:“买的,可不光是西班牙,是联合舰队!”
  “应兄在艾兰、英格兰大杀四方的消息已传遍天下,杨某早前受东洋陈帅之命屯亚速尔群岛,去年九月,西王菲利普邀我进里斯本王宫。”
  说着,杨策抬起两根手指:“两个月,我们签订了《西汉联合舰队条约》,我出人出船,西班牙出船、出钱、出人、出粮、出铳,组成这支舰队。”
  “七艘大盖伦,还有六十四条各式战船,飞鲨、桨帆、卡拉克、卡拉威尔、小盖伦,什么都有,一个三千人西班牙军团,还有汉国五个千户部。”
  应明微微皱眉,问道:“条约,杨兄可否示下,条约内容是什么?”
  杨策的人太多了,让应明不得不思虑西班牙国王究竟想做什么。
  “将军不必担心,与大明无害,我是来帮你打仗的,咱先收拾了英格兰,然后借个东面港口囤粮停船,西班牙国王想让我帮他收拾尼德兰叛军。”
  “我认为他是看我一直停在亚速尔群岛害怕,想花钱买个太平,我也没啥意见。”
  “尼德兰的战利品全归我,西班牙只要那片地,手下小的们在岛上待了一年多,闲的又生出两千多张嘴,再待下去也不是个事。”
  应明闻言缓缓颔首,心下里决定待时间稍晚给东洋军府写封信,告知杨策过来的情况。
  不过只是寻常通报,他们出征前都军府也没叮嘱过尼德兰的事,只要不影响他的工作,对于杨策的到来他还是很欢迎的。
  没人不欢迎粮草和援军。
  “要不是赶上白山小陈帅的册封,我早就过来了,路上在法兰西耽搁了些日子,这套铠甲也是从他那买的,起初他还不乐意卖,可我一定要买。”
  说着,杨策颇为满意地笑了,谁也不清楚他心里对这件事的执念有多复杂,最后还是释然地笑道:“我还有三百人在城外,其他人都在南安普敦,粮草在港口没卸。”
  “我的人酒足饭饱,过两天给将军介绍联合舰队诸多将官,先带我去看看地图?”
  真要说专业,正经南洋讲武堂出身的杨策可要比北洋旗军出身的应明专业多了。
  俩人进入西敏寺的高塔,杨策带来的那支西班牙连队倒是老实的很,自己在西敏寺划下一角便开始构筑营地,挤不下的人也非常自觉地被小队长带着列队出去寻找民宅。
  绝不给明军添半点麻烦。
  “不是都说西班牙军团教养非常坏,我觉得他们挺有礼貌的。”
  看着杨策与应明并肩走入高塔的背影,刘志听着百丽儿这话就乐了:“你觉得他们纪律好,因为这是大明的地盘,哪怕只有一个大明旗军在这站着,他们也乖得很。”
  “要是没有这面皇明旗,他们能拿你们吃得连骨头都不剩,我们在大海西边死了上千个弟兄,才让他们这么乖。”
  “上千个红帽子?”
  刘志摇摇头:“那会我们不戴钵胄,戴的是铁笠盔。”
  “他们死了多少人?”
  “不知道,明西第一次战争林来岛歼灭了两万人,第二次在亚州,西班牙没了七个军团。”
  话是这么说,但刘志脸上并无骄傲,事实上跟西班牙人作战时明军参战的部队可谓铳炮齐备,东洋旗军东征是士气最为高昂的时期了。
  在西班牙人之后,再没有能让他们受到如此伤亡的军队。
  “那西班牙军团来伦敦干什么,菲利普要当英格兰的国王?”
  刘志乐了,他是不懂百丽儿的思路,笑着问道:“你能接受菲利普当国王?你们不是不能接受别人统治么。”
  “这不一样,只要英格兰还是英格兰,菲利普当英格兰国王也没什么,只不过这样一来,我就得转信天主教了。”
  百丽儿的话给刘志带来很大启发,他沉吟着想了想,抬头笑道:“那你可有的能高兴了,恐怕菲利普自己这会儿都不敢说他是英格兰国王。”
  “为什么?”
  刘志是说不出十万雄兵抵不住国库财权这样的事,这种事也不是他一个火军能知道的,但他知道更加浅显的道理。
  “他若想当英格兰国王,别人不知道,但为了给陛下保住打下的江山,我会死战到底。”


第238章 来路
  应明有点怀疑杨策的来路。
  他认识杨策,也对这个海盗头子有过些许了解,从南洋跟着林阿凤一路杀到非洲,是大明硕果仅存的海盗。
  想当年自陈沐出海,从曾三老开始,惊涛骇浪中啸聚一时焚城毁国的海盗死的死、藏的藏、收编的收编,只有林阿凤这一支先降后叛,出海后再度受万历皇帝册封。
  实际上等林阿凤受封大明汉国闽王时,天下百姓对海寇已经没那么恨了,恰恰相反,认为这是保住了中华海盗香火的独苗苗。
  因为真的只剩他们了,开海禁,是朝廷从根源上掘了海盗的祖坟,风水一变,对大海有所寄望的百姓都去当正经海商,谁还会去刀口舔血地做海盗呢?
  那终究是一个没有上升空间的无奈之选。
  能靠科举走仕途,哪个读书人让猪油蒙了心愿意去给山大王当狗头军师?
  在这个时代,寻常百姓能进讲武堂的进讲武堂、进不得讲武堂的进北洋练兵场,殊途同归到头来都是做军官。
  不是寻常百姓的就考科举,当了文官也是最光宗耀祖的事,大明的文武官是全天下最光耀的职业,现如今他们出了海,管你什么大王还是爵爷,不给咱这小百户跪好了就跟你没完。
  就像那陈九经受封法兰西白山公爵,瓦卢瓦王室想让他在册封仪式跪一个,到最后都没谈妥,小九爷就咬死一个要求,想让我跪,黄金五万两垫膝盖。
  在他的想法里,再为朝廷创汇四十万两银子,他跪一下也无妨。
  最后实在谈不妥,他又反手抛出去个减免,要是实在缺钱,咱大明白山总兵官也不做那恶人,你哼老三在册封仪式上给我跪一个,我大军后撤四十里不找你要钱,免你五万两黄金。
  反正在白山城的白山馆里,来自大明的小宦官监军的是这么记录的:服兰喜王黑三儿召群臣议之,以为不妥。
  这种事吧,一国之君别说把它当成正事去议,就是看一眼都已经输了。
  回到应明身上,他同杨策议军事,整个过程都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那感觉不像应明同部下议事,反倒像和在广东讲武堂进修过的几员林来大战功臣议事一样。
  杨策这海寇头子用的是标准的讲武堂战法,就连说话方式、举出战例都和讲武堂毕业将官一模一样。
  这可太奇怪了,应明没上过讲武堂,他所学的东西都是在升职后受长官给一点短期培训就赶鸭子上架,尤其在千户、参将的履历上,根本没人给他培训。
  他的才能就是勉强达到大明北洋百户的水平,不论是对部下调遣、行军打仗、还是传统为将者的天文地理,他都有所理解但都没有细心钻研的机会。
  但世上最不公平的事就在这儿了,他能打,只要带着一二百的东洋旗军,配上些牧野营,打起小规模遭遇战天下无敌、中等规模的决战也所向披靡。
  没别的原因,这帮人素质高,应明本人几乎不需要在战斗中做什么。
  最初是东洋旗军识字,打仨月仗,在旗军的帮助下,牧野营也识了字,宣讲官就可以工作了。
  因此应明和杨策讨论战略战术,经常是杨策说点什么,应明:喔!还可以这样!
  应明心里透着奇怪,杨策心里就更奇怪了:这草包是怎么打到伦敦的?
  杨策多苦啊,手底下一帮四六不懂的海盗,一个能用上的下级军官都没有,而且没有国家、军队的约束,整个海盗群体就像没有宗教信仰加成的松散秘密结社。
  甭管干什么,他发挥出十二成的才能,最终传达到士兵那只能完成三成,就靠这三成,埋葬了一个时代的欧洲同行儿。
  因此即使他身上依然带着浓重的讲武堂气息,手下的军队却完全看不出一点儿北洋旗军的模样。
  北洋旗军是一支有自主性的部队,斥候能出前线二三百里自由活动,各部队长官在失去与中军的联系后都能自主活动打开局面。
  而杨策的部队恰好相反,他的士兵绝对没有自主性,除了长官的话不需要做丝毫思考,一切思考无论对的错的都是无用的。
  很快,两个西班牙连队与三个海盗百户率军由城外迂回至伦敦北门,不参与围攻伦敦塔的任务,专职为应明把守屁股。
  随后源源不断的海盗部队与西班牙连队向伦敦开进,掩护牧野营伤兵在伦敦城的街道内四出,将失去主人的房屋一切值钱的物件装车运入西敏寺,再把牛、马车辆运往南安普敦。
  几艘小型飞鲨战船由泰晤士河驶入伦敦,依靠船炮、鸟铳在河面监视桥梁,并在沿线桥头设立木石工事据点。
  一个千户部的海盗开始在城西、城外郊野搜寻壮丁,强行拉丁编为民夫,在看管下运送辎重、修造器械、搬尸挖坑。
  而在城北更远的地方,一个西班牙轻骑兵连队则担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