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5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红色棉甲盖在身上,最后把脸上盖雕绘花纹有盔枪的精美头盔来遮挡阳光,抱着火枪沉沉睡去。
  有些人在教堂的花园草坪上,七八个人围一处篝火坐着吃饭,吃饭的人用手拿着百丽儿没见过的饼,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同样的精巧陶罐与木碗,轻松说着什么。
  还有人没吃饭的人,则照着锡盆里的清水用他们的制式刀子修剪胡须,并不剃光,只是把杂乱的胡子修剪整齐,他们几乎每个人都留着有长有短的整齐胡须。
  那种刀子百丽儿见过,是用来装在火枪上的。
  这些红帽子就好像她们这些女人不存在一样。
  事实上百丽儿十分确定那些红帽子看见她们了,但就像没看见一样,别说她们想象中那些可能发生令人难堪的事了,明军对她们的存在几乎没任何反应。
  最过分的是,这些人好像并没有正视她们的身份,把她们带到这也似乎没有换取赎金的打算,而是干干脆脆地把她们当成厨娘去使唤。
  甚至还有细长眼睛满脸爽朗笑容的明军汉子手把手教她们烙饼和腌菜?
  一边教,一边问她们这些较为年轻的女孩掌握什么技能,然后打听她们过去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最后叹息地摇头,认为她们并不符合明军士兵的择偶观。
  那个东洋旗军火兵撅着嘴非常不满的原话是这样的:“唉,咱就知道,俗的下厨房不行、雅的上厅堂也不会,你们是没啥用了。”


第234章 困境
  教授俘虏烙饼的火军叫刘志,保定人,北洋一期旗军,在东洋学了好几门外语,被指派看管俘虏。
  西敏寺的俘虏不少,作战时投降的守军有二十来个,投降的俩修士和四十多个修女,还有跟着百丽儿一块夜里东躲西藏的贵族商贾家眷二十多,凑一块将近百人了。
  应明心大,就留了十二个火军和俩军医,看管这所有人。
  好在俘虏大多是妇人与女孩,大部分都有做俘虏的觉悟,相对来说易于管理,才没在西敏寺防御最脆弱的时候发生混乱。
  刘志其实有在俘虏里给袍泽弟兄寻老婆的想法。
  北洋旗军一期二期不像天下风气转变,上至朝官下到庶民都对大海产生渴望的五期六期,他们那两期基本没有官宦子弟,全是生活所迫为军饷从军的破落户。
  小门小户的,讨老婆不是容易的事,军法严苛之下又让他们不像乱军土匪一样能随手去抢,何况就算真有人抢来,也过不了将军那关。
  兴许婚姻这事在南洋西洋情况好些,但在东洋,旗军成婚最早是要在常胜把报告打到赵士桢那,经过同意才能举行婚礼。
  因为军府为了朝廷在亚州的正统,不允许他们像西班牙入侵者一样对待亚州百姓。
  出海后由于军府疏忽,这一命令并无特意更改,想要成婚就要找最高军事长官,过去在艾兰是复国军统帅韩金环,如今是普州参将应明。
  旗军想跟人睡觉没关系,但要是打算成婚,便都要得到军府下达的批文准许。
  问题就在此时的普州参将应明在离开东洋军府驻地是还是总旗,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这事在普州一直是搁置的,直至最近应明才开始着手,比方说默许家丁魏进忠当个皮条客。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威风八面的东洋旗军,也有不为旁人所知的苦楚。
  事实上这些朴实的旗军并未改变参军前的择偶观,对小门小户的普通人而言,讨老婆一直是件艰难的事,比起外貌,更重视婚后妻子能否与他们相互扶持。
  但按照实际环境来说,绝大多数东洋旗军在婚姻上其实并不困难,那些选择打完这场仗退役回家的人无需担忧,从军五年,他们普遍都攒够了能够置田地、起宅院的本钱,财力上早已成为普通人中的佼佼者。
  而不打算退役但准备回亚州继续服役的旗军,同样在亚州有极强的竞争力,他们有远超常人的社会地位。
  哪怕这个人在长达三年的海外服役期间无丝毫斩获、寸功未立、无其他收入,仅凭其长时间训练,都吃喝不愁且每月有超过四千通宝的军饷。
  事实上整个东洋军府很难找到寸功未立的一期旗军。
  一期旗军如今在东洋军府下辖一州两洋三港中仅有不足一千,大部分人在历次扩编、转地方卫戍部队的过程中成为小旗、总旗乃至百户,也有人因伤残提前退役,在应明麾下的更是少之又少。
  艾兰与英格兰两岛活动的一期旗军只有七十多人,刘志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身份还是个旗军,不过这是因为他是火军,普州明军并没有火军的升迁路线,因此他只是从作战序列中摘出来,安置于应明的参将中军。
  实际上应明参将部这十二名火军、两名军医各个在军籍簿上都至少有六个功字。
  一个功字是五个首级或同等的功劳。
  比如刘志,他的军籍簿上有十二个功字,其中四个是因此在艾兰北方的一次战役中凭借懂当地言语,发动百姓为被追击的复国军两个百户部赶制、运送三日干粮,使部队不歇脚完成三百四十里行军,引诱叛乱贵族三千主力军进入伏击地带。
  他们有功勋在身,等战事结束想留下的必然会得到升迁,不想留下的也能依照赏格领了银子坐船回家当个富翁。
  单独有些人标新立异,既不打算回大明本土,也不打算回东洋亚州,想留在普州继续服役,那么在当地娶妻就成了问题。
  所以刘志才试着了解一下俘虏的情况,毕竟这些女子在英格兰的大环境下,相对来说看起来更干净,看着顺眼,属于能接受的那种。
  至于许多乡下的农妇,真的是属于不能接受的那种。
  正常的明朝农妇会刷牙、会清洁身体、会洗手洗脸,甚至在城里谋生的家庭,女子还会化上些妆容。
  这儿都省啦,有些人会有限地洗洗,但更多人不会。
  明军行走过许多地方,通常在别的地方行军时他们会住在村子里,睡在百姓家里,但在爱尔兰和英格兰,只要没下雨,他们往往会睡在院子或村子中间。
  由于大量养羊,百姓经常迁徙,有些家庭成员上百、有数百名仆人的贵族家庭也无法长时间定居,带着整个庄园不停迁徙,所以普通百姓的房子基本上就是个木头壳子。
  没有地板,屋里的地面是泥土,有钱人才有木头做的地板或干脆在地上每年铺两次干草。
  但其实除了他们还没学会的瓷器,不论木地板、陶砖地板还是精心打磨的石地板在这片土地上都有,只是尚属于拥有土地的封建贵族和新贸易商人阶层才用的上的东西。
  干草和土地上什么玩意都有,唾沫、呕吐物、残羹剩饭以及比较离谱的尿。
  对明军士兵来说,村庄水井旁边的石头地面更干净,反正进屋也没有床,普通百姓都是在地上铺干草盖个兽皮或亚麻垫子就能睡,那和他们在野外铺上帐布盖上紫花被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贵族或出身家庭较为富有的女性,在刘志眼中是东洋旗军勉强能看上眼的人物,但她们又明显表现出啥也不会的浪费粮食特性,并不符合明军的择偶观。
  东洋旗军,军官预备,已经一只脚脱离了寻常百姓的身份,这自然提升了他们对妻子的要求。
  性情品行不好了解暂且不提。
  要求高的,莺歌蝶舞、琴棋书画、萧管笛弦、针线女红通通不会。
  要求低的,识文断字、百般手艺、记账管事、下厨做饭样样不懂。
  那她们有什么用嘛。


第235章 手艺
  “好好学吧,教你们个手艺,不至于将来饿死。”
  对人类而言,任何技能都是可以培训的,才不过半天,俘虏们已经能在火军的监督下烙饼了。
  说起来挺让人悲伤。
  小麦是修道院奴仆种的、面粉是修道院的驴子磨的、圆葱是郊外农民种的、盐是修士们过去买的、油是修士存的、饼是修女擀的、鸡蛋是修士们养的鸡新下的、在锅上是城内的贵族小姐烙的。
  偏偏最后大饼出锅,没他们的份儿。
  十二口大锅,从天刚蒙蒙亮便开始烙饼,开始的饼子才刚烙好就被等在一旁的第二牧野营战士吃了。
  金灿灿的大薄饼香气扑鼻,可牧野营的战士脸上涂着染料、身上戴着骨饰,看着就比正常的东洋旗军吓人。
  别管修士、修女还是那些为躲避危险自愿做明军俘虏的贵族家眷,都不敢跟牧野营的苗洛魁战士说话。
  倒不是说东洋旗军就不吓人,其实东洋旗军更吓人,不过是吓人的方面不一样罢了。
  装备精良的东洋旗军站在那,谁都能看见带着泡钉的棉甲鼓鼓囊囊,做工精良的皮具腰带上塞一圈弹药筒,悬着入鞘短剑,手上还提着火枪。
  再加上普遍高大的个头儿、站如松坐如钟的仪态、时刻微微扬起的下巴、眉庇下细长的眼睛里带着警惕的光。
  只要没瞎,谁都知道这人不好惹,但这是自信带来的威武气概。
  苗洛魁武士不一样,哪怕看上去他们和明军长得很像,也和东洋旗军一样按照不为人知的制度行走坐卧。
  可铠甲装备除了环刀、大弩外普遍没有制式铠甲,身上的骨制饰物与他们的凶悍神态,被看上一眼就像在丛林里被猛兽盯上。
  在百丽儿这些女孩看来,这种差别就好像一边是高头大马背上功勋卓著的骄傲骑士,另一边则是刚刚从狼狈厮杀的战场退下来的老雇佣兵。
  两个人显然都非常可怕,但潜意识里人们就会觉得前者更好说话。
  烙饼仍在继续,从西敏寺外运进来十几名伤兵,正当俘虏们认为接下来烙的饼终于能轮到他们自己,从西门外又进来一支牧野军,再一次吓得俘虏们不敢说话。
  这些人带着牵引着拖拽火炮的战马,在西敏寺中短暂停驻,风卷残云般把他们烙好的所有饼子吃个干干净净,有些人甚至仅吃了两口,便一刻不停地拉起火炮列着长阵走出西敏寺。
  百丽儿的肚子发出咕噜噜的叫声,对和面的同伴小声哔哔:“这个人种看上去生存除了大饼什么都不用。”
  这对她们来说非常奇怪,在百丽儿眼中明军就像西欧仍旧存在的封建体系同样等级森严。
  英格兰兵的地位最低,英格兰的贵族看上去和艾兰兵的地位差不多,艾兰兵也有自己的贵族,但似乎有因为血统受尊敬也有人因为勇敢受尊敬。
  在他们之上的是牧野兵,牧野兵同样有牧野兵的贵族,而地位最高的是红帽子和蓝帽子。
  百丽儿到西敏寺已经有半天了,但她还没见过传说中的蓝帽子,而红帽子里边这个看上去地位应该很低的厨子刘志,就能指挥西敏寺里的任何人。
  他让别人去干嘛,别人就会去干嘛。
  而通常情况下,地位越是尊贵,对食物、生活的要求就越高,过去伦敦的骑士出去作战不但要带着奴仆伺候生活起居,有些人甚至会带着情妇和妓女外出作战。
  但这些地位很高的红帽子却并不会那样,他们并不在乎形象,在地上把自己背上的东西铺一铺就能睡、能吃跟别人一样的饼,而且没有繁琐的礼仪与社交,从来没有人会像贵族那样高谈阔论,就像一个个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死物。
  就这一声抱怨还被一旁正在炒甜面酱的监工刘志听见了,扯着嘴角哼出一声:“没那么简单,最好还要有米饭,如果可以的话再来点酱油和清水。”
  实际上在刘志眼中,米饭或干粮,再来点酱和水,只要管饱,就能保证一名战士的全部战斗力。
  他们的兵只要能吃饱,就有横行天下的本钱。
  事实上离开东洋军府的补给范围,自登陆艾兰起,为了让部队能吃饱这么一个简单的目标,刘志费了很大力气。
  像西敏寺这样不用强行攻城,守备薄弱且屯有大量粮草的地方,过去占据的机会少之又少。
  没过多久,东面风和日丽的天边传来轰隆隆的雷声,百丽儿开始担心,一边笨拙地擀饼,一边在擦脸时把面粉抹了一额头,向刘志询问:“下雨时你会让我们躲进教堂么?”
  “下雨?”刘志看了看天边的颜色,抱着手臂摇摇头,道:“没有雨,那是我们的炮声,看来你们的将军没打算投降。”
  如果不是不久前才见过那些巨大的火炮,百丽儿几乎要认为刘志是在吹牛了,她见过炮,但从没听过能传那么远的炮声。
  半晌没说话,她才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在爱尔兰、在普利茅斯杀人,还进攻伦敦?”
  “大明没在爱尔兰杀人,艾兰王是大明藩王,是你们在爱尔兰杀了几百年的人;瘟疫来的时候,普利茅斯的贵族把百姓关在城里受死,我们的曹道长救了他们,因此普州归附大明,你们的女王却派了兵。”
  刘志非常认真地问道:“难道你没看见,艾兰与普利的士兵,跟我们站在一起?”
  “但爱尔兰是女……”
  百丽儿的话还没说完,就已被刘志打断,道:“艾兰是谁的,该由艾兰百姓说了算;普利是谁的,也该由普利百姓说了算;伦敦是谁的,也将由伦敦百姓说了算。”
  话音刚落,没等百丽儿想出该说什么,刘志便已放下锅铲跑向西敏寺门口,百丽儿看见,有一个骑在马上的蓝帽子过来,向刘志说着什么。
  等刘志再回来,他显然失去了继续谈话的欲望,肃容鼓掌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道:“这场仗会持续很久,今天我们要做一千四百张饼子,都开始干活吧,在黄昏之前!”


第236章 支持
  接下来的时间,越来越多的部队从伦敦西城进入西敏寺。
  先是来自后方的伤兵,他们带着历次战斗的累累伤痕,几乎在头天夜里把西敏寺挤得水泄不通,好在他们吃完饭大部分人就去西敏寺外寻找落脚的地方。
  留在寺内的,都是百丽儿眼中的‘专业人才’。
  伤兵大部分都是德文郡和温切斯特人,最先陷落于明军之手的两个地方,听说在温切斯特战役中他们的兵团非常勇敢地冲进罗伯特伯爵的阵地,因此伤亡颇大。
  不过火兵头目红帽子刘志曾奚落着取笑他们,说那些傻子在战场上迷了路。
  伤兵里的专业人才很厉害,他们不但会做饼,还会蒸一种很白白的食物,百丽儿听说那叫米饭,大明人和西班牙人都很爱吃。
  蒸饭的手艺非常神奇,听刘志说,这是一种国家机密,西班牙人做饭不好吃的缘故就在于他们不懂,这东西只有大明人才懂。
  说着,刘志让她好好看,米倒进锅中后把手伸了下去,一边伸一边倒水,在某一个时刻,刘志把手拿了出来,盖上用棺材板改的木锅盖,让她看火。
  整个过程不需要杯、碗或者什么称量器具,一切都靠天人感应,并且极为自信,认为这绝对不会出错。
  在百丽儿到这的第二天夜里,她一个朋友在城外的父亲被一名蓝帽子带着进入西敏寺,领走了自己的女儿。
  听刘志说,是因为明军需要木材厂重新开工做棺材,木材商人的要求是让明军帮忙找到自己在伦敦城内的女儿。
  百丽儿好想知道明军需不需要做衣服,如果她家的纺织厂能重新开工,虽然可能明军找不到她父亲,但她可以去城外肩负大任。
  至少能烙几张饼自己尝尝。
  她擀饼擀得都手抽筋了,可明军只准许她们这些俘虏吃城外不知道从哪弄来的黑面包……白面包她们吃不到,烙饼和蒸饭又一直做不够。
  好不容易做出一些,呼啸间就会有大量明军涌入西敏寺,吃得干干净净再消失得无影无踪。
  围攻伦敦塔的第三天,西敏寺里的流言突然变得多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