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跃马大唐-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如何才能完成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自己单枪匹马肯定是不成的,需要拉个得力的帮手才成。
  韦见素是不行的,这个人太过圆滑,两头讨好,不肯得罪任何人。而且也让人不太放心。最好是一个连王源都不敢轻易得罪的人跟自己搭伙,那么事情受到的阻挠便会小很多。而这样的人在成都目前倒是有一个,只是需要自己去说服他,推动他,一旦他同意和自己携手做这件事,则大事必成。
  想到这里,房琯浑身血液沸腾,伸手咚咚咚的敲打着马车的车窗。一旁的随从开了车窗探身问道:“相国有何吩咐?”
  “停车,掉头。”房琯道。
  “相国……还是不要和那老东西一般见识了吧,难道您还要去和他理论么?”随从劝道。
  “胡说什么?本相说了要去军营么?掉头去散花楼北寿王住所,本相要去拜访寿王。”房琯道。
  ……
  通州城中,经过两日短暂的休整后,八万大军已经整装待发。王源的目标自然是长安城。
  大败叛军固然可喜,但这只是平叛的第一步。稳住了蜀地的局势,可以让王源心无旁骛的兵发山外,后面的路其实还是非常艰难的。虽然王源想给士兵们更多的休整时间,但是时间不等人。叛军败退出蜀之后会回援长安,而高仙芝的五万多兵马就在那里,一个不小心可能会遭受叛军的前后围堵,形势其实很是微妙。
  王源可不想让高仙芝陷入叛军大军的围剿之中,高仙芝一旦出了什么岔子,那可追悔莫及。故而,除了派人送信给高仙芝,要他暂时不要迫近长安,注意自己的安全等待自己的大军于他会师之外,王源还要求兵马迅速整顿完毕准备出发。
  五月初二日上午大军开拔,奔赴山外战场。八万大军携带者大量的重型器械,物资装备,像一条莽莽巨龙钻入了群山之中。
  神策军上下将士的心情是复杂了,离开蜀地去中原作战是他们一直的梦想,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但在蜀地作战是一回事,去蜀地之外作战又是另一回事。特别是这只神策军大军,他们建立起来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的出剑南和陇右两道作战过,不少人其实心中是没有底的。
  但无论如何,重任在肩,朝廷的希望寄托在这只兵马身上,人人都感到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
  两天后,王源接到了朝廷送来的圣旨。所有将领都被召集在一起跪接圣旨,当内侍宣读完短短的圣旨之后,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奇怪的,诧异的。原本以为这是一份热情洋溢满是溢美之词的嘉奖圣旨,但字里行间除了简单的表达了陛下的高兴之外,其余的全是一些诸如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自傲,不要辜负朕的期望之类的告诫之语。这在一场大胜后是很难想象的。甚是连一件赏赐的嘉奖之物都没有,给人感觉这份圣旨背后是陛下冷漠的表情和眼神。
  王源面不改色的接下了这份圣旨,微笑安排人招待传旨的内侍。之后语气轻松的命众将各自回营做自己的事情。当众将离去后,大帐内只剩下王源一人的时候,王源慢慢的仔细的将那封圣旨看了一遍。突然一伸手,将它丢到了火盆里,静静的看着升腾的火苗将它吞没。


第793章 择机
  寿王李瑁的府邸在玄宗落脚的散花楼皇家园林之北。玄宗逃出长安后,众皇子公主也都跟随他逃到了蜀地,十几名皇子公主被统统安置在散花楼周边居住。过惯了奢侈豪华的生活,住惯了华美广厦的皇子公主们来到成都后,一下子全部被塞进了这些普通的宅院之中居住,生活水准也一落千丈,一个个抱怨失落不已。但是没法子,成都可没有那么多的高宅大院让他们居住,大唐如今也没那么多的钱财物资供应给他们挥霍,除了抱怨之外,他们倒也不敢多说什么。
  不过,有一个人却是很高兴很满意目前的处境的,那便是寿王李瑁。本来李瑁的处境是最为尴尬的,当年他的父皇硬是抢走了他的妻子,这件事给李瑁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李瑁心里当然不愿意,但他又必须要装着极为愿意的样子,便是为了讨父皇的欢心。
  然而这件事无论是发生在市井之间还是皇宫里,都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丑闻。暗地里李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睡梦中都会打喷嚏,脊梁骨都要被戳穿了。人们见到他的眼神里总是带着一丝鄙夷和怜悯。李瑁受不了,他选择了深居简出。
  李林甫在世时便时常训斥他不振作,枉费他力挺他上位的心思。然而李瑁却是有苦说不出。他不是不想振作,而是他明白,有了自己的前妻隔在自己和父皇之间,他是当不成太子的。李林甫虽然精明无比,但他却忽视了这一点,他并不知道父皇在这种事上的心理,父皇怎肯让自己当太子,在他老去后当皇帝,而在他死后又能和杨玉环发生些什么。
  李瑁对杨玉环虽然很喜爱,但他也痛恨这个女子。若不是这个女子,他怎会落到今日的地步?怎会连皇位都没机会染指,而且承受着世人的议论和奚落。在无数个夜里,李瑁躺在床上咬牙切齿的咒骂着杨玉环,希望她赶紧去死,赶紧结束自己和父皇之间的那一层尴尬。
  不知道是他夜夜的诅咒显灵,还是某位神佛看不下去了,天下大乱,父皇逃出京城,在马嵬坡中,那个女人终于死了。李瑁的心情是复杂的,既为这个自己曾经魂牵梦绕的女子的死而伤心,同时又心里高兴的要命。人说悲喜交加,说的也许就是这种感觉吧。
  来到成都后,李瑁的腰背挺直了,脸上也有了笑容,也不躲在家里不出门了。虽然住着的是普通的二进宅院,但李瑁却觉得比京城的寿王府住着舒服百倍。更重要的是,他能感觉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父皇之间的那道隔阂正在渐渐的消失。
  李瑁不是没有头脑的人,他也不是如外界所奚落的那样是个懦弱的窝囊废。他的脑子很好使,他对目前自己的处境做了一番细致的剖析。父皇的儿子们,自己的兄弟们之中的每一个人他都做了分析。
  李亨自不必说,自己的这个三哥意图篡位弑君,在马嵬坡上不知所踪,无论是死是活,他都再也不可能成为大唐未来的皇帝了。大唐没有太子,立太子之事迟早要提上议程,而在此之前,李瑁不能不对去衡量一下自己的所有兄弟们,他们都是自己潜在的对手。除了李亨之外,遍查自己的兄弟们,李瑁锁定了有资格有能力成为太子人选的几个人选。第一个有可能的是自己的十二皇兄仪王李璲,他是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因为他是自己活着的兄弟当中最年长的一个,在他上面的诸位皇兄,除了原太子李亨之外都已经没了。而大唐立太子的规矩一贯都是立长为先,虽然当中出了很多的意外,譬如当年的玄武门之变。现在其实立太子时,长幼之序其实已经不是那么太死板,但只要年长的太子还活着,便是人们心目之中的首选。所以李璲是第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然而李璲其实是不合格的太子人选,他沉溺于声色犬马,生活的豪奢糜烂,名声很是不好。故而当年李林甫要推自己为太子,便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这个十二哥实在是不像话。所以他是个威胁,但却不是个绝对的威胁。
  第二个威胁便是自己的十三哥颖王李璬。他才是真正的自己的对手,因为自己这个十三哥很能干,来到成都后他才是皇子们当中真正管事的人,安排父皇后妃安排兄弟姐妹的们的起居之事,完全承担了一个长兄的责任,比之真正的长兄李璲可做的多了。当然,李瑁认为,李璬这么积极的表现很显然是对太子之位有了想法,所以才这么积极的表现自己。
  但李璬其实并没有机会,因为他和前太子李亨之间关系甚密,这一点父皇不会不知道。李亨干出了那样的事情,父皇嘴上不说,心里一定对和李亨关系亲密的人迁怒不已。所以,自己这位十三哥再努力,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再一位便是十六哥永王李璘了。自己这位十六哥倒是个有些本事的。生的孔武有力,领军打仗的事情也干过,是诸皇子之中除了已故荣王之外最有军事才能的一个。在来蜀地的路上,十六皇兄是一路指挥父皇的贴身禁卫保护随行的一个。这一点怕是让他在父皇心目中有些大大的加分。
  然而李璘的缺陷也很多,第一个要说的便是他的相貌。自己的这个十六哥相貌其丑无比,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自父皇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哪一个不是相貌堂堂。而这位十六哥生下来便是一副丑陋相貌,龅牙塌鼻小眼,简直没有半点和父皇和兄弟们相像。
  据说当年郭顺仪生下李璘时,父皇看了一眼便拂袖走开,事后还命高力士去查一查郭顺仪有无不忠之事。这件事虽然机密,但皇子们之间却早已知晓这些传闻。而李璘无论怎么努力,父皇始终都对他不是很喜欢,怕也是因为他的相貌丑陋之故。也许父皇心目中一直认为他不是父皇的亲生儿子吧。
  而且李璘还有个弱点便是贪酒易怒脾气暴躁。在京城时,李璘不知和多少人起过冲突。有一回他在街上喝醉了,骑马横冲直撞,冲撞了李林甫的车驾,连李林甫都被他指着鼻子骂了一顿。时候父皇大怒,命他禁足一月,禁止喝酒。这件事怕是也会在父皇心目中大大的为李璘减分。这也是后来李林甫在推举太子人选时诟病他“仪容不威,举止不检”的原因。
  除了这三位皇兄之外,下边的兄弟们倒是也有些有本事的。譬如自己的二十六弟丰王李珙便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常言要做和太宗一样的人,以太宗为榜样。勤读诗书,习练武技,倒也闹得虎虎生气。来成都后,李珙数次上奏父皇请求领军平叛,但可惜的是哪里有兵让他去领?而且当此之时,父皇又怎敢让他去领军?要是败了,大唐就完了。
  李珙为此发了不少牢骚,说了不少怪话,但他也无可奈何。而且他说的那些话在其实也并不得体。譬如他要学太宗的举动,在外人看来固然是志气高远之举,但在诸位皇子们听来却是皱眉不已。想学太宗,那岂非是要当皇帝么?想学太宗,那岂非要杀兄弑弟闹出另外一个玄武门之变么?这些话众人埋在心里虽不说,但却都心中不快。所以丰王李珙在诸位皇子们之间最没人缘,没人愿意搭理他。他自己倒把这一点当成是孤傲之举,不与自己这些庸碌的皇兄们同流合污。
  李珙是没有机会的,李瑁心里清楚的很,年轻冲动说话放肆不得众人支持是不成的。那么一个个的排下来,李瑁认为只有自己的机会最大。
  在父皇夺妻那件事发生之前,自己和父皇之间的关系是很融洽的。父皇曾经不止一次的当着自己的面说过,自己和他最是相像。琴棋书画音律舞蹈无一不通,博学多才而又文雅谦和,说自己是他的翻版。李瑁第一次听的时候都很不好意思,他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好。但听了几次后,李瑁便也这么认为了。
  现在,自己和父皇之间的那个人已经没了,父子关系也在渐渐修复。这段时间,父皇没少让自己去陪侍左右。这一切都是信号。
  但可惜的是,自己现在没有人指点。要当上这个太子,靠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便是让父皇对自己有好感,这一点自己自信能办到,父子之间也会慢慢的亲密。其次便是自己要证明有当太子将来治国的能力。而这一点自己是欠缺的。要想给人有这样的看法,便需要努力去做些什么。第三便是摇头朝臣的支持,可惜李林甫死了,他若是能活到今天,这件事几乎不用操心。然而现在的朝臣换了一茬,他们是否会支持自己,李瑁和不得而知。第四便是要有实力去争夺这个位置。说白了,自己要有自己的班底和力量,关键时候可以依靠的力量。
  除了第一点,目前李瑁一无所有,所以他暂时未敢流露太多的渴望。他只是悄悄的打着算盘,观察着,等待着机会的来临。


第794章 游说(上)
  房琯的车驾停在了散花楼北的巷子口,下车之后,他命随从和车驾离开这里,自己只带着两名随从走入了巷子里。
  散花楼左近住的都是皇子皇孙,北边这一带的皇子便住了三四个,房琯这么做是不想让人看见自己去往寿王的住处拜见。朝中大臣和皇子们交往都是很谨慎的,一般而言不愿走得太近,以免生出事端来。
  来到李瑁住着的那座普通的宅院前,房琯整了整衣冠,亲自上前叩门。不久后院门打开,一名老仆眨着眼上下打量着房琯问道:“你们找谁?”
  “烦请通禀寿王殿下,便说房琯求见。”房琯微笑拱手道。
  “哦哦,寿王殿下在书房看书呢,我这便去通禀。”老仆重新关了门,立刻去后宅书房通禀李瑁。李瑁正捧着一本史记拼命研读,最近他很喜欢读史书,更喜欢那些史书中记载的皇位争夺的事情,很想从中悟出些什么。闻听老仆通禀房琯求见,李瑁皱眉愣了愣,然后立刻挥手道:“快请,快请。”
  房琯在老仆的引领下进了院子,穿过前舍径直入了后宅院落,一眼便看见寿王李瑁衣冠整洁的站在廊下拱手微笑。房琯忙紧走几步上前施礼道:“臣房琯见过寿王殿下。”
  李瑁快步上前回礼道:“相国有礼了,什么风儿将相国吹到我这陋宅之中了?”
  房琯呵呵笑道:“是老臣的失职,王爷们安顿下来这么多天,老臣都没来探望,实在是失礼失职。这不,今日老臣便特意来探望寿王殿下来了。”
  李瑁呵呵笑道:“原来如此,房相国日理万机,为朝中之事忙碌不休,岂能将时间浪费在我们这些人身上。”
  房琯一笑道:“拜见寿王殿下也是国之要事,岂能是浪费时间。”
  李瑁一愣,呵呵笑道:“罢了,请进。来人,上茶。”
  李瑁引着房琯进东首书房落座,仆役送上茶来摆上。房琯微笑着环视书房中的摆设,微笑点头道:“寿王殿下很是用功啊,这满墙的书籍都是从长安带来的?”
  李瑁微笑点头道:“是啊,随父皇出长安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就带了几车书。路上千难万险,也没有舍得丢下。全部家当就剩下这些书了。”
  房琯叹道:“寿王殿下不负聪敏好学之名,如此爱书,怕是天下的那些读书人都自愧不如吧。对了,寿王在看什么书?”
  房琯伸手翻动着摆在案上打开的那一本随口问道。李瑁微笑道:“是史记,读过几遍,这段时间闲得无聊,拿出来又重新读了。”房琯呵呵笑道:“好,好。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太宗皇帝便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寿王殿下看来是已经大悟了。”
  李瑁摆手笑道:“那里敢说大悟,只是随便看看罢了。”
  房琯摇头道:“随便看看倒不如不看了,依老朽看来,殿下是要认真的去看,认真的去悟,将来才能大有用处。”
  李瑁呵呵笑道:“用处么?怕是没什么用处。我文不能治国,武不能杀敌,只能看看书消遣消遣罢了。那能有什么用处?”
  “殿下何出如此自弃之语?殿下可知朝臣和天下百姓们对你抱着多大的期望么?你都这般颓唐,岂非教他们失望?”房琯缓缓道。
  李瑁一愣,呵呵笑道:“相国,这话我可不敢当。朝臣和百姓怎会对我有所期望?”
  房琯咂嘴道:“罢了,咱们也不必打哑谜了。殿下难道没想过朝中的大事么?”
  李瑁笑道:“朝中大事哪里轮得到我去想?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