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长安神色一凛,他有些担忧:“若是如此,怕是会激起新卒反抗情绪……”
  皇甫麟抬起手,打断司马长安的话,语调果决而森然,“明日唐军即到,血战在即,哪里还有时间让新卒闹情绪?这是战争!不敢杀人不能杀人的,以军法处置!”
  “是!”司马长安肃然抱拳。
  两人的对话进行到这里就已经结束,司马长安正转过身,这时,一个挑着扁担从他们身旁经过的民夫,突然脚下一歪,看着就要跌倒,众人还没看明白那人是不是会一定会跌倒,那民夫就突然冲向皇甫麟,手中已然出现一把匕首,朝皇甫麟脖子刺去!
  这一幕发生的太突然,那个民夫动作也太迅速,众人来不及上前阻挡,纷纷失声惊呼,转眼间,那匕首就到了皇甫麟脖子前!
  匕首离皇甫麟的脖子只有两寸的距离。
  但再不能下移半分。
  皇甫麟一把抓手那民夫的手腕,身子一侧,就势一拉,膝盖顶上去,撞在民夫前胸,轰的一声,那民夫就仰面翻倒,飞出去五步之远!
  皇甫麟的护卫一拥而上,将那民夫控制住,死死压在地上。司马长安大惊失色,方才那一幕实在太过凶险,他一把抽出横刀,架在那民夫的脖子上,吼道:“说,你是什么人?”
  那民夫一击不成,也不理会司马长安,脖子一歪,不时黑血从他口中流出,竟是就此气绝而亡。
  “这……又是一个……”司马长安恼怒异常,掰开民夫的嘴,就果然发现了毒药的残迹,这民夫之所以身亡,无疑是咬碎了事先藏在口中的毒药,“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竟然狠辣至此!”
  皇甫麟并没有太愤怒,若是大梁城有人对他如此,他或者会震怒,但眼下他已经猜到了对方身份,是以并不如何生气,只是冷笑道:“这种死士,不是城里那些官吏能够驱使的,如此手段,也非那些皇亲贵戚能够使出,何况还不止一波,观其行事之举,不是泛泛之辈。”
  “将军已经知道他们的来处?”司马长安纳罕的问。
  皇甫麟道:“之前就听说过,李从璟麾下有一群训练严苛的死士,极擅收集情报,行刺杀之举,如今看来果然不假。这种人,怕也只能是李从璟那样的人,才能支使得动了。看来,大梁城中并不安全,这样的人不知还有多少。”
  他转过身,眼中有杀机闪过,“遍查城中,捕杀唐军探子!”末了,补充一句,“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第195章 八仙过海显神通,天下大争在我侧(七)
  大梁城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马背上的李从璟,眼神有刹那间的失神。
  大梁或许不是一座军事雄城,但梁朝以此为根基经营数十年,气派不可谓不大。李从璟自然不是有感于大梁城的雄伟,而是看到大梁,就意味着对梁之战已经进入到最后一战,梁朝命运如何,大唐能否入主中原,天下局势的走向,就看他这一仗打得如何了。
  在城前观察大梁城的时候,李从璟的心情并未因为之前的连番大胜而有丝毫轻松,他看起来很郑重,目光落在城头,也没有说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大梁城的防备看起来无懈可击,要拿下这样一座大城,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嗣源率唐军先锋到达大梁时,朱友贞已死,梁臣开门投降,是兵不血刃拿下的这座大城,从而宣告了大梁的灭亡。但现在的情况明显不太一样,大梁城中几乎是凭空出现了一个皇甫麟,历史也因此有所变化。李从璟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这个穿越客,已经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历史是不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已经起了变化,不再在原本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大梁……”莫离似笑非笑,“看起来很不好打下来啊!”
  “三日。”李从璟缓缓开口,“三日之内,必须攻克此城。”
  莫离点了点头,“若是三日不能克城,各方梁军就能抵达大梁,到时候我等危矣。”顿了顿,“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艰苦的任务。”
  莫离这话说完,李嗣源和李绍荣也策马过来,两人身后跟着各自幕僚或者部将,一时间,聚集在这里的将领文士,光鲜夺目。
  李嗣源问李从璟,“攻大梁需得速战速决,你可有好的法子?”
  他这话说完,诸将都将视线集中在李从璟身上,安静等待他说话。前日对戴思远一战,大军之所以能胜,且胜得干净利落,李从璟的布局谋划无疑是关键。在军队这个有实力就是爷的地方,李从璟无疑已经树立起了绝对的威信,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李从璟看着大梁城,脸上无悲无喜,道:“法子只有一个:打就是了。”
  众将还以为李从璟有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计,没想到他一开口就是这样一句话,一时间所有人都有些发愣。这看起来似乎很无理,若是这样简单,任何一位将军都能去做,还需要众将刻意跑过来询问?
  将诸将的表情收在眼底,李从璟手指着大梁城,解说道:“大城在前,大军在侧,敌明我明,胜败之争,但凭实力而已。大梁虽固,然则城大兵少,我听闻皇甫麟临时招募了两万新卒,这让大梁看起来固若金汤,实则不然。若是面对寻常军士,皇甫麟或许能够守得住。但如今我身后站着的,是两万百战军。有百战军在此,破这样一座城池,又有何难?若非如此,我何必请奏陛下发百战军前来支援?”
  李从璟这话一出,所有将领都一阵默然。
  很狂妄的一番话。
  李从璟似乎看见了城头伫立的皇甫麟,他微微一笑,轻声道:“我有雄师,可轻取尔城。”
  百战军,攻城了。
  在攻城之前,李从璟几乎没有做战前动员,他只是指着大梁城,对前来领命的诸将道:“给本帅,夺下它!”
  六个字,含义简单明了。不时,百战军万八将士,人人皆知道了这六个字。
  这一战,李从璟身先士卒,不顾李嗣源相劝,亲自攀爬云梯,与万八同袍浴血奋战在一起。仗一开始,就没有半刻停歇,大军不分日夜,持续猛攻。城墙内外,一时间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第一日白天,百战军就攻上了城头。但立足不到一刻,就被梁军重新夺回了阵地。攀上城头的三十二名百战军将士,人人皆淇门老卒,悉数战死。
  当日夜,孟平亲自攀城,率部再次攻上城头,这一次,他坚持了足足两刻时间,城头上的百战军将士,一度超过百人。最后,一百五十六人,半数陷阵都锐士,皆死于城头。孟平摔下城墙,身负重伤,幸被云梯上的将士不顾生死拉住,才得以保全性命。
  黎民之前,李从璟在军营立生死碑,刻上自己的名字后,率领五百君子都,于辰时再度攻上城头,并浴血冲杀在前。当是时,城头出现两片百战军立足之地,杀得梁军大骇,后被皇甫麟以大刀阵赶下城头。五百君子都,只有不到百人生还,李从璟亦受创。
  正午,蒙三率部以撞车撞塌城门,一度攻进瓮城。
  李嗣源和李绍荣轮番上阵,亲冒矢石,多次取得突破性战果,大梁城已不复最初之坚固。
  至此,唐军先锋大军伤亡已过三千,其中八成为百战军,更有近半为老卒。
  黄昏时,皇甫麟冲进皇宫,将正愁眉苦脸在后宫担心受怕的梁主朱友贞扶起,强行将其携至城头,并昭告大梁军民,皇帝亲自督战。朱友贞置身城楼,哭泣不停。后,哭泣声骤止,一袭黄袍出现在城楼,面对唐军巨石锋矢而不为所动。梁军由此士气大振。
  当日夜,唐军再无更进一步战果,而死伤激增。
  与此同时,从河上赶回的段凝大军先锋数千人,已近逐渐接应大梁。然,这批河上梁军却在半路遇到人数不明之唐军夜袭,被杀得丢盔弃甲,人相践踏,死伤过半,残部仓皇逃回河上。自此,段凝按兵不动,不敢再向大梁派遣一兵一卒。
  深夜,唐军集中营里所有文吏,一夜间书写劝降书千余封,由唐军弓箭手射入大梁城中。书中言明唐军击溃河上援军之事实,逐条分析梁败唐胜之理,并正告大梁军民,梁朝大势已去,大梁已成孤城,早晚必下,而唐帝李存勖已亲率十万大军,不日即到,若梁军不降,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随即,李从璟不顾有伤在身,于大军中挑选死士,并立下血誓,大梁不破,诸将一律不下火线。当此时,唐营数万将士,齐吼誓死夺下大梁。其声远传数里,大梁城内军民清晰听闻,梁军将士,无不骇然。
  第三日,李嗣源、李从璟、李绍荣,各带百名死士攀城,未时三刻,百战军攻上城头数百人,遍地开花,与梁军殊死肉搏。皇甫麟亲率梁军死战之士,与李从璟当面碰上,两人厮杀在一处,一时胜负难分。
  李绍城身中三刀,肩插利箭,血流不止,犹在力战。
  蒙三和不顾重伤在身的孟平一道,再次攻进瓮城。
  李绍荣将被赶下城头之际,彭祖山率亲卫冲上城头,与其并肩作战。
  河阳军陈青林,独辟蹊径,推倒巢车架上城头,在死伤过半的情况下,于城头站稳脚跟。
  杨重霸力斩三员梁将,甲胄碎成条,亦大破梁军。
  李嗣源一箭射落城楼上的黄袍之人。
  随着一声轰然巨响,大梁城门轰然倒塌,百战军涌入城中。
  战至日落西山,梁军尽溃,大梁被唐军攻占。
  梁主朱友贞死于乱军之中。
  皇甫麟被生擒。
  李从璟克大梁之战,以数百字之篇幅,载入唐朝史册。史称“军士死战,将帅浴血,由此三日,王师伤亡过半,而大梁城破。百战军之名,经此震动天下。”
  和夜幕一起笼罩大梁城的,是唐军排山倒海的欢呼声。梁朝皇宫,自此为大唐皇宫。
  ……
  生擒皇甫麟的不是别人,正是李从璟自己。皇甫麟被李从璟擒住之后,只是长长叹了口气,并未多说什么不平之言,坦然受死。
  但李从璟没有杀他。
  大梁被唐军攻占之后,李从璟在城墙上对皇甫麟说,若是愿降,他不仅可以留有一条性命,还可在百战军担任一军三千人的主将。
  “我领大梁军民奋力抵抗,给唐军带来如此之大的伤亡,你竟然不杀我?”皇甫麟听清李从璟的话之后,震惊的无以复加。
  李从璟道:“若无你皇甫麟临时出头,大梁原本可以毫不费力拿下,百战军因此多付出了至少数千条性命的代价。你给我带来这么大损失,想要一死了之,未免太便宜你了。这笔账大得很,日后你得好好还。”
  皇甫麟摇头叹息,“输给你李从璟我皇甫麟本没什么不服气的,这回坚守大梁让百战军平添伤亡,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各为其主,刀兵相见乃是军人本色。身处大争之世,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人活这一辈子,总得为自己拼一把,无论胜负成败,都不愧对自己,也算没白活一遭。至于最后结果如何,你我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
  他笑了笑,举起手对着天空比划了一下,“其实我也知道大梁城是守不住的,我虽然有两万新卒,但却缺乏可用的将领,大将小将一起也没几个,真到了生死相搏的时候,没这些军中骨干,是打不赢仗的。城破那一刻,我原本以为我皇甫麟就是夜空一颗流星,虽有过夺目的光彩,但却一闪即逝,不着痕迹。现在我知道,看来我的这道光还有的亮,说不定还可以亮上百年千年,让后世的人都知道,在这个离乱的世道,也出现过皇甫麟这么一个将军。”
  说到这,皇甫麟对李从璟正礼而拜,“我,皇甫麟,愿自此跟随军帅,效犬马之劳!”
  扶起皇甫麟,李从璟面有笑意。
  他俩一起转过身,居高临下俯瞰大梁城,此时,城中灯火辉煌,那是唐军在各处接手防务,也有军士在四处安抚百姓。
  皇甫麟有些感慨,对李从璟笑道:“现在,大梁城是你的了。”
  李从璟张开双臂,深呼吸了一口。
  天下从此无梁。
  唯有大唐!


第196章 一朝风云变天下,群雄侧目紧绸缪
  广陵自唐以来,便是江南重镇,其繁华富庶程度,冠绝天下,便是洛阳长安也比不得。后黄巢暴乱,一把大火烧尽长安,长安自古的繁华便不再,唐末以来,天下大乱,先是梁王朱温称霸中原,控制唐室,挟天子以令诸侯,及至称帝,洛阳名为西都,实际已经丧失了应有的地位,甚至不及东都大梁,更无法与广陵相比。
  中原自古以来就是饱战之地,五胡乱华时有士族门阀大举南迁,安史之乱以来,南迁之民更甚,到了梁晋争霸时,因为江南安定,上至显贵下至贱民,无不争相涌入吴地。伴随着江南之地的经济发展,广陵、金陵之繁华,至此已是无地能出其左右。
  广陵城鸡鸣坊中有一座国公府,说其豪华雄伟已经不足以形容其面貌,因其比之那吴王杨溥的王宫也差不了太多,这便是齐国公徐温的府邸。说起齐国公徐温,不止是广陵官民,便是整个吴国百姓,谁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真英雄?当年黄巢那贼子胆大包天,暴乱天下,惹得天下烽烟四起,他自己虽然没有得到善终,但却使得无数草莽英雄得以顺势而起,成就显赫功业。
  当年吴王杨行密起于田垄之间,齐国公便是其随众之一,时人称为“三十六英雄”,征战长江淮河流域,所向披靡,得以建立吴国的偌大功业,便是朱温也无法挥师南下半步,天下豪杰哪个不敬佩!吴王杨行密死后,齐国公便是吴国的脊梁,历经数次大战,累败吴越王父子,让吴国得以在这个乱世中独享一份安稳,若无此哪有今日广陵、金陵乃至整个吴国的繁华?
  然而因为齐国公徐温平日都坐镇润州,国公府里实则并不太热闹,除却如今身为宰相的齐国公养子徐知诰,定时到府上给几位老人请安之外,国公府很少待客。但是今日不同,平日里沉静得几乎有些萧条的国公府,今日里里外外的仆人丫鬟们都行色匆匆,每个人面上都带着许多喜色,这番模样自然不用多说,定然是坐镇润州的齐国公难得“回府”了。
  齐国公徐温这会儿的确就在府上的东书房,书房里只有两个人,另一个便是如今替齐国公在广陵掌控吴国朝政的养子,徐知诰。
  齐国公如今已经年过耳顺之龄,满头白发,宰相徐知诰却还不到四十,正是一个男人最为黄金的阶段。父子俩相对而坐,徐温着白卦,徐知诰着白衫。
  “梁国,这就亡了?”
  “亡了。”
  徐温拿着蒲扇扇着风,脸上有老人特有的沧桑之色,“当年朱温窃唐自立,建立梁国之初,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天下英雄众多,在他面前却个个如老鼠一般,勉强求得自保而已。想不到传国不到二代就此消亡,令人唏嘘。”
  徐知诰恭敬道:“河东李亚子是个有本事的,他自继位晋王以来,东征西讨开疆扩土,一年强过一年,有今日势运之变倒也不足为奇。”
  “李亚子倒是比李克用要强上不少。”徐温点头表示认可徐知诰的观念,老而愈加有神的眸子闪烁了一下,声调低缓下来,“这回李亚子之所以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梁,究其功劳,首推李嗣源父子?”
  “唐军出战,以李嗣源父子为先锋大军,一路势不可挡,面前几无一合之敌,攻城拔寨若反手耳。李亚子不经一场大战,而垂手得天下,所依赖者,唯此二人。”徐知诰从最新的军报中梳理出简单深刻的信息,顿了顿,似乎是在想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