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这件事大体说通,已是一个时辰过去,李从璟满意的点点头,遂又道:“农事既有方案可行,那工事当如何?”
  工事,是指手工业,涉及范围很广,大到开矿,小到制衣,甚至包括军事作院,皆隶属工事。
  卫行明说完农事,这会儿正在歇息,是以李丛景这一问,由王不器来回答。王不器年事已高,但自打在淇门下定决心跟随李从璟后,犹如焕发人生第二春,精气神竟是丝毫不比章子云、卫道等人差。因有桃夭夭这一层关系在,原本这回北上幽云,李从璟是不欲让其跟来吃苦受累的,但拗不过王不器坚持,加之李从璟重其才能,这才应允。
  王不器双手习惯性拢在衣袖里,神情依旧略带傲气,话说出口时不比卫行明的云淡风轻,显得格外掷地有声,他道:“比之卫老农事的四字真言,工事就要简单一半,只有两个字:开源。探山川,掘矿利,是为开源;建渔场盐场,是为开源;多织布匹,还是开源。幽云地广,北地多矿,只要军帅给予老夫足够人手,老夫敢立军令状,三年之内,必使军帅能多出可以扩军三万人的铁、布、金银!”
  王不器说得轻巧,实则话中有话,内里有诸多学问,需要深究。这老头子就是这般,需要你不停的问,他才会将想法不停的说出来。待李从璟与之大致谈完,时间已经不止过去一个时辰。王不器这种说话的方式,粗看很不爽快,实则不然。他就是要李从璟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问,而后他作答,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李从璟的不断思考,他对这件事的了解才会更加充分、深刻。
  工事说毕,就是商业。
  商业是章子云负责,不同于卫行明、王不器皆言幽云有农、工之利,他开口便说幽云之弊,“幽云地贫,无甚贵重物产;幽云地偏,民众多穷,无力购买珍奇;幽云地多山,贼寇严重,不利商队行走;幽云多战事,没有繁华商业集散地……”一口气说了接近半刻种,章子云这才伸出一根手指,笑道:“故幽云要兴商业,只在一条路:买低卖高。”
  “何解?”
  “买低卖高,此行商所以兴起之缘由。幽云之长处,不在自己生产多少商品,而在转运商品。中原之物,草原重之,草原之物,中原奇之,西域之物,东方贵之,东方之物,西域乏之。彼余此缺,则由彼至此,可得三倍利润;此有彼无,由此至彼,则可有十倍厚利。幽云位居北地,面草原,背中原,左可至西域,右可至高丽、大海,凭此商道中枢之位,幽云商人,大可空手套利,转运各地货物至别处贩卖,既不用担心生产风险,本钱又大为减少,且获利丰厚,为之当有无穷之利也!而公子要做的,不过是掌握各地商品信息,再护卫商队周全而已。”
  章子云的设想,可用四个字来慨括:空手套白狼。他与李从璟一起长大,接触到李从璟的“先进知识”比较多,是以能有“商品信息”“生产风险”这些词语出现。
  卫行明、王不器等人虽不精通商业,但闻听章子云一番言论,也知其分量,不由得被章子云的大胆、聪明所折服,纷纷表示惊叹。
  李从璟对章子云的构想也分外满意,当下详谈不提。
  最后,时至深夜,一直不曾说话的卫道,扮演起总结者的角色,他提出了要兴此三事的困难,“要兴此三事,且不论内部,外部便有三难。”
  “哪三难?”
  “一难在朝堂;二难在敌国;三难在幽云。”卫道面容严肃地说道,“军帅虽有幽云军政大权,然整出如此大的动静,必为朝堂所知。朝廷若是支持便也罢了,朝廷若是为难、限制,则此事难为也。其二,军帅北上便屡败契丹,如今又要大刀阔斧变革,提升幽云民力、物力、军力,契丹焉会坐视不理?少不得要来破坏军帅大业。其三,军帅大兴农、工、商,必定破坏幽云原有势力平衡,打破幽云现有的势力格局,如此,则幽云本地既得利益者不会坐视。不仅如此,一些小人更为会争权夺利,而与军帅明争暗斗,破坏军帅之谋!”
  卫道说的这些,李从璟深为赞同。当初在淇门建军,尚有以何家为首的势力从中作梗,如今幽云十多州之地,李从璟动作又大,自然少不了要面对各种对手。
  对此,李从璟早有心理准备。
  他站起身,环视众人,毅然决然道:“本帅之所以至幽云,本意皆在‘护边击贼’四字,如今契丹国势日大,耶律阿保机对中原虎视眈眈,不可不分外重视。当此之际,要破契丹数十年之势,就得先变幽云之天!我固知其难也,然而其不难,不足以彰显我辈英雄风采,不难,不足以成为我等全力以赴要创造的大业。今,幽云军政变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希望诸位与我共勉。”
  “农、工、商,乃幽云自强之本,各项谋划,由诸位领头,待开春,则身体力行之。无论前路有多少荆棘,有多少艰难,我等当一往无前,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第264章 北境边城战事烈,庙堂云谲天下变(二十八)
  李从璟在与卫道、章子云等人议过民事后,留他们在府中吃完夜宵,这才放他们归去。今日几人已将幽云民事大政方针制定下来,日后便是在此纲领下具体行事,虽然千头万绪,但已有了方向,以卫道、章子云几人之能,又有他们身后的一帮干吏作为中坚力量,幽云民事要变天不难。
  将卫道、章子云等人送出府门,抬头间,李从璟恍若看见夜空中有启明星在闪烁,清风拂面,他倒不觉得寒冷,自在的站了半天,脑海中一时没有幽云诸事,倒是想起前世的一些经历来。只是不同于之前会随之而起的落寞,如今再看前世,李从璟已能坦然视之。记忆中的东西再美,也不必太过留恋,在面对它们的时候,能带着微笑回忆,便已足够。
  李从璟回身,走进府内,因天色已经快要放亮,也没了休息的心思,直接走进内书房,谋划接下来要解决的事。他之前曾下定决心,要想方设法让李存审归朝,经过这些时日的努力,此事已经有了眉目。
  在李存勖越来越沉迷享乐,不大理会国事的情况下,李存审要归朝,这件事最大的难处,在郭崇韬。要让李存审顺利归朝,就得打消郭崇韬的顾虑。仅如此还不够,需得拿出足够的利益,来打动郭崇韬,与他作交换。人的位置到了一定的高度,与人谋事已如国家邦交,讲究利益交换,有利可图则为之,无利可图则免之。
  直到天亮,李从璟才回卧房,准备歇息。推开房门,李从璟意外看见任婉如披衣坐在榻上,长发洒落,正含情脉脉向他看来,她浑身每一寸肌肤,都透露着勾人的媚意。
  李从璟坐到榻边,一边宽衣解带,一边问道:“为何还不睡?”
  “等你。”任婉如糯糯的声音很柔软。
  李从璟失笑,“何必坐等一夜,没什么事如此着急吧?”
  “有……”任婉如低着头,声若蚊蝇。
  “何事?”
  任婉如双手挫着被角,咬了咬银牙,忽然抬起头,直视李从璟,语气坚决道:“等你,为你生孩子!”
  李从璟:“……”
  短暂的沉默之后,房中忽然想起一阵沉闷的声响,夹杂着一声尖叫,不久,粗重的呼吸声响起,断断续续的呻吟声犹如乐章,在房梁上迂回飘扬。
  洛阳。
  李嗣源坐在矮榻上,看着眼前精神焕发的少年郎,满意的点了点头。
  李嗣源笑着对坐在身旁的曹氏道:“夫人,你看这小子有没有从璟小时候几分神态?”
  曹氏笑眯眯的点头,“被你这么一说,眉宇间当真有几分相似。”
  石青锋拉着河丫规规矩矩跪下,拜道:“多谢恩人救命之恩!”
  李嗣源让石青锋和河丫起身,问他:“你曾言及,你到洛阳来,是为寻亲。你亲戚是何人?家在何处?你不妨说出来,或许老夫能帮你一二。”
  石青锋大喜,先拜谢了李嗣源一番,这才不无雀跃道:“小人堂兄名叫石大柱,是军中都头!”
  “石大柱?”李嗣源寻思半晌,竟似有些印象,不过一时却是想不起来。于是又问:“他属何人麾下?”
  石青锋思索着道:“堂兄在书信中提起过,他的主将姓李……”说到这,他顿了顿,挺起胸膛,显得颇为自豪,“那位李将军,乃是前不久在幽云边境屡败契丹蛮贼,被称为‘幽云之福’的大英雄,李从璟将军的亲父,当朝上将李嗣源老将军!”
  曹氏啊了一声,诧异的看向李嗣源,李嗣源也露出惊奇之色,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对曹氏道:“夫人,你听,从璟如今可是不得了,这才去幽云几日,竟然被百姓称为‘幽云之福’,连一个半大小孩都知其名了!”
  曹氏满脸欣慰、自豪,得意道:“那是自然,也不看他是谁的儿子!”
  石青锋茫然看着李嗣源和曹氏,不知眼前是什么情况。李嗣源见他神情,遂笑道:“你可知老夫是谁?”
  石青锋摇头。
  李嗣源抚着胡须,不无得意道:“老夫,便是李嗣源。”
  石青锋大为惊讶,愣了好半晌,这才反应过来,连忙下拜。
  李嗣源站起身,将石青锋扶起,笑道:“你堂兄既在老夫麾下,你又恰为老夫所救,看来你是来对地方了。如此,要找你堂兄不难。”回头对曹氏道:“我麾下石姓男儿多在敬瑭麾下,将他叫来,想来他是知道石大柱此人了。”叫来府中仆从,吩咐道:“去军营,让石敬瑭带石大柱来见!”
  石青锋喜出望外,除了连连拜谢,都不知该做些什么。
  不时,石敬瑭到了府上,然则他却是一人前来,身边并不曾带人。
  李嗣源纳罕问道:“为何不见石大柱?”
  “父亲,石大柱在年前,已亡在灭梁之役中了。”石敬瑭恭敬回答。
  石青锋闻言,顿时呆愣在原地,河丫更是哭出声来。
  石敬瑭循声望来,看见石青锋,神色有异,端详半晌,这才惊讶道:“你是……青锋?”
  石青锋既惊讶且不解的看向石敬瑭。
  石敬瑭向李嗣源解释道:“石大柱父子之前俱在孩儿麾下,孩儿与石大柱父亲是八拜之交,去年北征幽云时,路过其家乡,曾见过青锋几面。说起来,青锋父亲还是沙陀人,他也可算孩儿半个侄子。”
  李嗣源点点头,沉吟半晌,问石青锋:“青锋,如今你堂兄已亡,你可愿跟在老夫身旁?”
  石青锋当然愿意。
  石敬瑭想了想,主动请缨,“父亲,青锋族父既是孩儿八拜之交,他也算孩儿侄子,不如将他交给孩儿,由孩儿收其为养子,代父亲抚养如何?”
  此事自无不可,李嗣源当即同意。
  曹氏却将还在哭泣的河丫拉在身旁,道:“青锋你们可以带走,这丫头我却是喜爱,姑且就留在我身边,由我带着。”
  这是恩宠殊荣,石青锋当即拜谢不提。
  这件事办妥,李嗣源有些欣慰,他叹道:“天下大乱以来,各地连年征战,百姓固然家破人亡,军人又有几人不是马革裹尸?石大柱从我征战,却英年早逝,说来令人痛心。”看向石青锋,愈发觉得喜爱,对石敬瑭道:“你既收青锋为养子,便为他重新取个名,好让他有个不同的人生。”
  石敬瑭点头应诺,凝神沉思了好半晌,这才试探着对李嗣源道:“青锋能碰到父亲,有如今际遇,命运已是与往日大为不同,不如就叫‘重贵’如何?”
  “重贵,石重贵……”李嗣源念了两遍,微微颔首,“甚好。”
  石青锋在李嗣源面前跪拜,“多谢老将军!”又对石敬瑭拜了拜,“重贵拜见义父!”
  石敬瑭将石重贵扶起,笑意浓郁,就如同捡了一个宝贝一般。
  李从璟若是在场,瞧见这一幕,一定会惊掉下巴。
  作为李从璟一半近卫的统领,第五姑娘可在李从璟府上随意行走,此时她正好“路过”李从璟的卧房。恰逢春节,耶律敏来向李从璟道贺,这会儿也走到了李从璟卧房外。
  两人在院外相遇,一同走进院子。
  刚过月门,两人就听见房中传来断断续续的声响,不约而同停下脚步,静耳细听,面面相觑。不多时,两名女子双颊竟争向变得通红,耶律敏更是差些落荒而逃。
  第五羞涩之后,随即咯咯笑起来,“军帅兴致可真是高,大白天的竟然还不忘做那事,倒也不怕人听见。”说完,拉着耶律敏退出院子,嘴中犹在念叨,“走吧,军帅要生孩子,我们别站在这碍事了。”
  刚出院子,没走出多远,两人迎面碰到一名军情处锐士疾行而来,行色匆匆,风尘仆仆,看那样子,是远道而来,有事向李从璟禀报。见到第五,这名锐士停下脚步行礼。
  “军帅正有要事,不欲有人打扰,何事如此惶急?”第五站在路中间,姿态端庄,问这名军情处锐士。
  “回禀第五统领,洛阳情报,乙字一等号!”军情处锐士将怀中锦囊递给第五,如是说道。军情处情报,按照轻重缓急程度,有甲乙丙丁戊五级之分,又有一到三等之别,乙字一等,当是十分重要且紧急的信息了。
  第五打开锦囊,掏出其中的信件,展开来看。
  少时,她合上信件,面容庄重,“朝廷已经准了大帅、军帅之请,同意大帅归朝养病。”
  耶律敏面有异色,她是知道这件事的,乍听郭崇韬竟然肯让李存审归朝,很是惊讶。不过她心思灵敏,立即就想到,李从璟为此事,当是与郭崇韬达成了什么协议,就是不知协议内容了。
  “你且退下,此事本座稍后自会禀报军帅。”第五收起锦囊,挥手让那名军情处锐士退下。
  两人本欲离开此地,刚才走出没几步,也不知是否心魔作祟,耳畔隐约还能听到院中声响,这会儿继续前行。
  然而没走出两步,又是一名军情处锐士急匆匆赶来。看他神色,竟是比方才那人还要急切。
  第五照样截下情报,书信上却是写着:荆南高季兴入朝拜见陛下,陛下欲杀之而夺荆南,因有郭崇韬相劝,陛下举止犹豫。后高季兴南归,陛下又欲杀之,令襄州刺史刘训追捕,却被高季兴斩关夜逃。
  荆南之地,位在长江中枢,得此地,则可顺流而下广陵、金陵,直入杨吴腹地。李存勖欲得此地,本是大略,却因为犹豫,错失良机,此番与高季兴结怨,又让其逃脱,日后要拿下荆南,则是难上加难。而经此事,杨吴必定窥探到李存勖意欲图谋杨吴的用心,从而对大唐严加防范,大唐若想对杨吴用兵,则又难上加难了。因此可以说,李存勖此举如昏棋,已令大唐吞并天下的道路变得更加险阻。
  多年以来,李存勖依仗其雄才大略,败契丹,平燕赵,灭梁朝,未尝失手,时天下豪杰无数,而他独占鳌头,举天下英雄莫能与之争,最终称霸中原。
  而如今,李存勖尚未君临天下,已沉溺在往日功业与享乐之中,对荆南这个弹丸之地,竟然举棋不定,最终竟落到与之结怨的境地。这其中的意味,岂不值得深思?
  如此大唐,何日方能扫荡群雄,平定天下,一统四海?
  第五面色阴晴不定,似在犹豫,是否要转身进院,打断李从璟,将此重要情报告与他知。此事之影响,虽非近在眼前,然第五作为李从璟心腹,素知对方志向,如此消息,仅是李从璟听闻,就意义重大。
  最终,第五没有选择立即转身进院,但她也没了要离开的意思,她站在路中间,似乎是已然感觉到,今日会有更多、更重要的情报到来。
  耶律敏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