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这些僧人不该杀,那就让横刀崩坏好了,所以秦王仍旧是挥挥手,“全部拖下去砍了。”
  桑维翰脸部肌肉抽搐不停,他想出言劝阻,又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眼见秦王暴戾无双,那老和尚实在看不下去了,估计活的岁数长,慈悲之心重些,他喊了一声“秦王且慢动手”,见没能起效,连忙双手合十对秦王痛心道:“秦王不问缘由,动辄杀人,即便秦王非是佛门中人,贫僧也以为这不是为王之道,请秦王三思!”
  李从璟看着眼前的老和尚,“大师终于肯说世俗为王之道,而不口口声声佛门阿鼻地狱了?”
  老和尚怔了怔,约莫是心有所悟,又没完全弄懂李从璟的意思。这是个实诚的老和尚,所以他道:“秦王何意,尚请明示。”
  李从璟依旧没有下马的意思,就在马背上说道:“既然出了山门,踏入红尘,那就是为俗事而来,既为俗事而来,当以俗世规矩行事,堂而皇之阻拦亲王车驾,意欲何为?既为俗事而来,便以俗语好生说话,动辄万劫不复、阿鼻地狱,恐吓谁来?难不成大师以为,偌大世间,皆为佛门土地,天下子民,尽是佛门子弟?”
  老和尚应该慧根不深,愣了半晌才想明白李从璟的真正意思,“原来秦王是怪罪我等失了礼数,此确为我等冒犯之处,请秦王恕罪。”
  说完,老和尚又补充道:“然则人命关天,还请秦王手下留情,留我师侄十数人性命。”
  李从璟不为所动,淡淡道:“照面故作惊人之语,以求对话之人注意、重视,这本是世俗说客手段,孤一向恶之。大师前来,若是非为佛门利益,而念生民疾苦,孤自可不作计较,但若确为佛门利益而来,又偏偏以天下苍生为借口,还如此出言不逊,便怪不得孤行事狠辣!”
  李从璟说这些话,并非空穴来风。
  自滑州始,秦王府发现地方许多寺院,侵夺百姓土地,与富豪、官吏之家勾结,剥削之烈犹胜,便有过相应处理。而今大唐推行新政,其土地政策中便有彻查寺院田产一项,可以想象,如今大唐境内,定有许多寺院田产被封查。
  秦岭中有三山有名,太白、华山、终南山,其中太白山颇有名寺,是以在这遇见僧人,实是不足为奇。
  老和尚听了李从璟的话,竟是老脸一红,喏喏不知何言。
  这副老实巴交的模样,倒是逗乐了李从璟,他道:“佛门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叫人命关天,而佛门中人又将身体看作皮囊,以为时时可弃,并不在意,如此不免自相矛盾,却是何故?”
  说起佛法,老和尚顿时口齿伶俐起来,代入很快,“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我佛慈悲,所以割肉以喂鹰,不惜自入地狱,是愿众生无疾苦。而我等僧众,入佛门,习佛法,是为得大解脱,而后助世人得解脱,佛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万念皆空无所住,是以躯体亦不住。”
  老和尚认真论法的模样倒是让李从璟很认可,佛门中人不就该是这样么,好生敲经念佛普度众生就好,掺和到世俗利益中算怎么回事,他道:“我佛慈悲,孤早知之,既如此,佛门缘何与民争利,广纳田产,使民无衣无食?此岂不有违佛祖谆谆教诲?”
  说回俗事,老和尚又不行了,与李从璟辩论实在是苦了他,酝酿了半晌,老和尚终于憋出一句让李从璟等人哄堂大笑的话,他道:“佛门中人,也得吃饭啊!”
  笑罢,李从璟摆手道:“好了,大师,孤告诉你,朝廷不会让佛门饿肚子,但也不会让佛门穿金戴银,孤这个回答,不知是否让大师满意?”
  老和尚颂了一声阿弥陀佛,就道善哉善哉,“有秦王此言,贫僧心安矣。”
  “既然大师已心安,这秦岭之中,往后不会再有人阻拦孤王车驾了吧?孤既得佛门庇佑,想必这一路定然畅通无阻,不会有邪魅魍魉作祟,半路扰孤清净?”李从璟说这些话的时候,全无玩笑之意,而是面色肃然,眼神冷冽。
  秦岭的路不好走,地势颇多险峻之处,李从璟这话的意思,却是在警告山中佛门不要做小动作。
  和尚老脸更红,却躬身保证:“秦王尊贵,自然没有邪魅魍魉敢于冒昧。”说完这句话,嘴唇动了动,想要说什么,却又不好开口。
  李从璟冷笑一声,“大师是想重提先前那十数僧人?怎么,若是孤当真杀了人,这山中的邪魅魍魉还真会不开眼,来为难我王府车驾?!”
  老和尚终于聪明了一回,叹息道:“秦王有慈悲之心,缘何故作凶恶之态?贫僧那些师侄,根本无需贫僧记挂,秦王原本就不会加害他们。”
  老和尚这话,顿时让李从璟拿正眼细细打量了他半晌。
  此人看似老实木讷,实则真相恐怕没那么简单。李从璟没打算杀那十数僧人,连桑维翰这个跟了自己一段时日的人精都未看出来,这老和尚与自己碰面才多久,竟然都看了个透彻。
  再看先前那些僧人,争相赴死毫无惧心,十数人没一个怂的,难道是当真都不怕死?只怕是对这老和尚能保全他们,有充足信心!
  聪明人其实不可怕,看似老实木讷的人才可怕,因为后者何时在算计你你根本不知道,甚至他把你卖了你还有可能帮他数钱。
  看到先前那些僧人被完好无损带回来,老和尚向李从璟行礼,“秦王仁慈,与我佛有缘,此地距离鄙寺不远,敢请秦王移步,贫僧也好略尽地主之谊。”
  李从璟上下打量这老和尚,眼神说不出的怪异,而对方坦然受之,显得真诚无比。
  与我佛我道有缘这种鬼话,李从璟才不会信。这老和尚分明没安好心,他哪里是邀请李从璟去做客,明摆着是要跟李从璟商量处理寺院田产的细节,李从璟那句“不会让佛门饿肚子”的话,恐怕在老和尚看来也是一句鬼话,他不会那么轻易相信的。
  这哪里还是佛门清净之人,简直跟官吏一样油滑,果然天下的聪明人都是一一丘之貉,没一个肯相信别人的。
  乱世人心果然是都坏得厉害,连僧人都这般狡猾。这也不能怪人家,毕竟只要还没成佛成仙,大家都要吃饭,只要你还需要吃饭,你就是世俗中人,还得在俗事中打转。
  李从璟从来没有看低佛门的意思,对佛学他也浸淫许久,这世上还是有得道高僧的,只是任何东西只要跟“门”“教”产生关系,就不可避免变了味道,你看儒学、道学,成了儒教、道门之后,那就纯粹不成了,佛教也一样。
  三武灭佛这件事就是这么来的,远的不说,唐武宗、周世宗都干过这事,唐武宗就不必论了,周世宗柴荣都干,可见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它具有某种必要性。李从璟也打算干这事,前段时间他还跟李嗣源讨论过。
  天下寺院侵占田产太多了,关键是僧人不事生产,僧人数量太大了田地就荒废的厉害,这是跟朝廷抢夺劳动力啊,站在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说,一旦佛门发展超过一定限度,就很不好,任何事过度了都是不好的。
  李从璟跟着老和尚去了山寺,牌楼上写得很清楚,这间寺庙叫做莲花寺,很熟悉的名字,也不知莲花寺是不是开成连锁的了。这时候李从璟才想起没问老和尚的法号,于是就请教了一下。
  “贫僧齐己。”老和尚双手合十,很庄重地说道。


第499章 得道高僧山中来,出入俗世缘何在(二)
  李从璟并不想问“齐己”是谁,以他后世那点单薄到堪称可怜的见识,唐代僧人能知道玄奘、鉴真已是极限,但这并非是他不想问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事实上,今世他还真听说过“齐己”这个名号。
  当然,只是听闻,未有其它,当初他好似是觉得这个法号很奇怪。
  作为一个惯于沙场征伐的将领,无肉不欢几乎已成本能,现今到了莲花寺却只能吃素,这让李从璟着实有些不大习惯,然则不习惯也无办法,在佛门抗议吃素总归是无效的。
  要吃肉会召来佛门抗议,不吃肉却会召来身体抗议,因是在用过莲花寺的晚膳后,李从璟很机智的让孟松柏去取了肉食,关起门来大嚼一顿才算终于恢复身心舒畅。唯一不太美好的地方在于,老和尚齐己进门之后狗鼻子到处嗅了好半天,最终还以幽怨的眼神向李从璟表达不满。
  李从璟只能将此归咎于老和尚是嘴馋肉食,如此一想倒也不觉得羞愧了,这才能坐下来和老和尚好好下棋、品茶、论道。当然道没什么好论的,佛法眼下大多不适合李从璟,他现在是昂扬奋进的时候,跟四大皆空的状态没法儿融合。
  齐己的棋道很不错。这是很相对的说话,原因在于两人棋逢对手、水平相当,若是李从璟将齐己杀得丢盔弃甲,亦或是齐己将李从璟逼得弃子认输,这棋就没法儿愉快的继续下去了。
  美中不足之处是莲花寺的茶水并不好,准确说是不适合李从璟,亦或该说这个时代常见的茶水李从璟都不喜欢,生姜盐沫等物煎炸在一起,完全是在喝汤。他还是习惯后世纯粹的茶水,所以他将这样的茶道教给了齐己,让李从璟意外的是,这种当世人并不喜欢的清茶,齐己竟然分外钟情,连连称好。
  这也算茶逢知己了,人生难得的就是知音。不过李从璟却在恶意揣测,这老和尚是不是故作姿态取悦自己,以便让自己在田产之事上,给莲花寺开后门。
  开后门全无可能,李从璟不会拿自家帝国开玩笑,好在齐己一直未曾提过寺院田产之事,似乎他根本就无此打算,邀请李从璟到山寺来,也确乎仅是因为李从璟与佛门有缘……
  齐己的确是高僧,而且还是不迂腐的高僧,李从璟在与其对谈过程中,发现这老和尚对世俗事知之甚深,对治国理民之法亦颇有见解,这让李从璟顿时刮目相看,心想这老和尚倒着实有趣,说不得出家前是个有学识的。
  如此一来二往,渐渐宾主甚欢。对弈的久了,齐己邀请李从璟起来活动活动,游览一下山寺。眼下夜色颇深,明月高悬,然山间雅趣,日夜不同,夜游山寺倒也颇有一番意境。李从璟倒不担心着老和尚暗算自己,对方虽谈吐不凡,到底手无缚鸡之力,行不虞之事只会枉送性命。
  繁星如海,月光皎洁,山道迂回曲折,道旁林木葱郁,四野寂静无声,拾级而上有曲径通幽之感。间或小亭驻足,可见天阔山深,的确能让人游目骋怀。美中不足在于,夜风破凉,老和尚已经开始流鼻涕。
  左右是老和尚拉自己游山,李从璟起了顽童心思,有意看高僧窘迫,对方既然硬撑着,他也不主动提及返程。
  不得不说,莲花寺占地很广,主寺本在山腰,但从山腰继续往上,依然颇有庙宇,零落散布在山中。其中不乏造型简朴、年代久远的木屋草庐,有些屋窗透出点点灯火,间或有诵经声传出,这番景象,倒是让李从璟相信,这莲花寺的确有不少真正的修道僧人。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夫妇耕共旁,儿孙饥对泣。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官仓鼠雀群,共待新租人。”
  某间破败小屋中,传来朗诵诗句的声音,那讼诗之人单薄的身影被灯火映在窗纸上,显得萧索而惆怅。念完这首诗,屋子里的光头人长吁短叹,竟有苦恼之意。
  齐己站在李从璟身旁,颇有尴尬之色,这诗固然忧国忧民,就是内容太露骨了些,赤裸裸控诉当权者横征暴敛、贪婪无度,怜惜百姓辛勤劳作仍然无衣无食。
  在这里李从璟可是大唐第二号当权者,这样的诗作的确让人无地自容,站在李从璟角度来看,又不免会让人愤怒。
  出乎齐己意料,面对如此指控,李从璟并无恼怒之色,也无羞愧之意。这位秦王只是淡淡看了齐己一眼,道:“诗作得不错,想不到山林之中,也有如此忧国忧民之士,孤受教了。”
  齐己更显尴尬,不等李从璟问作此诗的是何人,那屋中人又开始诵读下一首,“西山中,多狼虎。去岁伤儿复伤妇,官家不问孤老身,还在前山山下住。”
  先前齐己还只是局促,当下却是脸色大变,这首诗有些过于应景了,简直无异于当面指着李从璟的鼻子破口大骂。
  贴身随在李从璟身侧的孟松柏,虽说不精于诗书,但在百战军这些年可没白待,如此浅显直白的诗作焉能不懂,当下就对齐己怒目而视,就差拔刀相向,“寺中山人,日夜吟诵此类大逆不道文章,意欲造反乎?!”
  望见李从璟脸色也不大好看,齐己连忙下拜,大声疾呼道:“秦王殿下恕罪,这些诗作实乃出自贫僧之手,山人不过吟诵而已,罪不当诛,秦王若要怪罪,请治贫僧之罪!”
  经此喧闹,那诵诗之人出了屋子,弄清状况后,也是慌忙下拜,甘愿领罪。
  “士不因言获罪,孤虽不吝杀人,却还不曾有大兴文字狱之念,尔等不过怜悯百姓,作了几首诗而已,何罪之有?”李从璟示意众人不必惊慌,他并无小题大做之意,“佛祖有慈悲之心,大师有此等诗作,可见心底纯善,孤未让天下百姓脱离疾苦,又何忍加罪于你等?”
  “秦王深明大义,此天下万民之福!”齐己念了一遍阿弥陀佛,表示很敬佩李从璟的肚量,那念诗的和尚也对秦王大唱赞歌。
  如此一闹,李从璟没了再游览山寺的兴致,留下齐己,负手返回山腰。
  一路上,秦王心情都很不好,他觉得这帮和尚都疯了,尤其是齐己。看来今日脾气太好了些,让这些僧人以为自个儿可以糊弄,竟然安排这样的场景来表现佛门怜爱众生的情怀,不就是希望自己大发慈悲,对莲花寺网开一面,少夺他们几亩田产么,竟然连亲王都敢算计,当真以为自己不会怒而杀人?
  孟松柏心思太过单纯,还没分清敌我,回来路上竟然说佛门果然是普度众生的地方,虽说诗作得有些不敬,但的确是有怜爱众生之心的,并且委婉表示,对待这些大慈大悲的和尚,朝廷以铁血手腕夺走他们的田产,是不是有些不应该。
  这小子小时候一定叫驴给踢过,脑子发育不完全,另一半估计是石头做的,沙场冲锋取人脑袋还可以,要他洞悉世事太难了,压根儿没有政治觉悟,跟了自己这么久还这么白痴,真是白费了自己平日里谆谆教诲的心血。
  这帮和尚的良心都坏了,看来大唐有必要再干一下灭佛这件事,控制一下寺院僧人的规模,五体不勤的一帮家伙,还真指望他们慈悲为怀?吃闲饭只会让人忘却吃饭的艰难,懒惰是不会让人生出舍己为人的情操的。
  晚上对齐己才生出的好感,此时已经荡然无存。
  回到山腰,李从璟倒头就睡,打算休息好了明日就继续赶路。途中若是真碰到闹事的僧人,就全都抓起来,跟君子都、军情处玩杀伐果断和阴谋诡计,说他们是业余的都是高看他们,真要那样,正好给了大唐灭佛的由头。
  人走霉运的时候就是你越希望什么就越没什么,越不希望什么就越是发生什么,李从璟想要睡个好觉的计划泡汤了,因为寺院起了火。
  起火的院子距离李从璟下榻的地方不远,那院子里正住了前来礼佛的一大家子人,火烧起来后乱成一团,和前来灭火的僧人搅在一处,敲锣打鼓的闹得鸡飞狗跳,实在让人没法儿安睡。
  孟松柏捏了一把冷汗,调集府卫将李从璟下榻的院子围得水泄不通,生怕有人浑水摸鱼对秦王不利,要真在山寺生出行刺秦王的闹剧来,孟松柏都不敢想那会导致怎样灾难性的后果。
  李从璟穿好衣服出门,见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