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3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行周、皇甫麟羞愤交加,遂亲冒矢石,奋战在前。
  而在这时,苏愿也抵达了梓州,与李绍斌商议西川军援助梓州一事。当其时,李绍斌毫不犹豫便答应了孟知祥的“请求”,同意西川军入梓州作战。
  之后,夏鲁奇、郭威、孟平率领武信军一部、万州军、百战军进入梓州,王师声势席卷梓州全境,威风大振。这种情况传到绵州,很是影响了绵州守军的士气,在西川援军进入梓州之前,横冲、龙骧两军,终于将绵州攻克。
  王晖再次败退。
  只不过,这回不同于剑州之役。剑州一役,东川虽败,王晖撤退的早,故而保留了大部分东川兵力,但这次,王晖逃回梓州时,身边的将士还不到百人。
  梓州城中的兵力,主要是李绍斌从阆州带回的东川主力,除却王晖带去救援绵州的部曲,还有七八千上下,加之城中留守的军队,总数大抵有一万二三。孟知祥在收缩战线后,李仁罕所部三万将士,基本没有太大折损,这也是西川的主力,孟知祥要拿来救援梓州的兵力,主要就是这些部曲。
  王师方面,禁军五万,万州军万余,夏鲁奇带来的武信军,实则不多,不过二三千人,加之护国、保义两军的四千人,本来声势浩大,但守卫剑州、龙州、绵州、阆州、合州等州,分拨了不少部曲,可用于梓州之战的,大抵有四五万。
  总而言之,敌我兵力相差无几,可谓伯仲之间。
  梓州会战,一触即发。
  九月二十九日,也即横冲、龙骧两军攻下绵州的次日,李从璟在梓州城外帅帐,召集一众幕僚、将领紧急军议。紧急军议的起因,便是李从璟已通过军情处得知,孟知祥确定要发援军救援梓州。
  “东、西两川,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孟知祥会救援李绍斌,不足为奇。”军议上,莫离先将大致情况通报与会诸人,而后开场道:“我等收到信报的是,西川援军已经出发,正星夜向梓州赶来。”
  莫离说完,李从璟对众人道:“战事紧迫,需得速作应对,诸位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最先开口的是孟平,他上前对李从璟抱拳,道:“先定东川,再定西川,各个击破,乃此番伐蜀固有之策。故而眼下要紧处,在于速破梓州。而要攻破梓州,以我军军力,虽不免一场恶战,却并不太难。前提是,西川军不进入梓州搅局。否则,敌我双方兵力相当,而彼有地利人和之便,一旦让西川与东川合力,形势对我大为不利。而眼下,西川军还未进入梓州,这正是我军的机会。故而,末将之意,是遣偏师拦截西川军入梓州,避免贼军两部会师,而主力速克城池!如此,大局可定。”
  李从璟点点头,这本就是解决眼下战局问题的最佳答案,故此不再让众人多言浪费时间,挥手让谢玉幹、朱厹展开军情处绘制的地图,起身带诸人来到图前,拔刀指图道:“西川军要进入梓州,无非三条路线。一者,自汉州东入梓州;二者,自成都东入梓州;三者,自简州向北再向东入梓州。”
  李从璟手中横刀划过三条线,继续道:“而这三条路线,最终都要经过梓州城以西百里之外的玄武县。也就是说,无论西川援军走哪条路线,亦或是数路并举,玄武县都是必经之地。我军欲要拦截西川援军,玄武县是最佳地点。”
  说到这,李从璟收了横刀,环顾众人,“攻下玄武县,就能隔绝东、西两川。”
  “玄武县既为联系东、西川之命脉咽喉,孟知祥又欲发兵救援梓州,如此李绍斌必然在此地驻有重兵。”王朴沉声道。
  “不错。”李从璟点头,“据军情处线报,玄武县驻扎有东川兵马不下六千,且基本就是精锐。”
  “李绍斌的动作竟然这么快,向此地增援了这般多的兵马?”王朴有些诧异。
  “非是李绍斌动作快,增援及时,而是此地本就有这些兵马。”莫离悠悠道。
  “这却是为何?”王朴不解。
  “玄武既然是联系东、西川的咽喉,自然也是东川防备西川的重镇,以李绍斌的脾性,焉能不在此地重兵驻守?”桑维翰及时反应过来,不禁冷笑一声。
  “然而此番却是歪打正着,我军要在西川援军到来之前,攻下一座有六千精锐驻守的县城,并不容易。”杜千书苦笑。
  “这还不是最严峻之处。于我军最不利的地方在于,我军主力既要主攻梓州,派往玄武县的兵马就不会多。”莫离打开折扇,又道。
  “且不说攻下玄武有多难,大战开始后,梓州虽有主力进攻,然则此地毕竟是李绍斌根基之地,又有李绍斌亲自戍守,也非是三两日攻得下的。而西川援军少说也有近三万,偏师在攻下玄武县后,还要与数倍西川精锐鏖战多日,可真是不容易。”卫道叹息一声。
  “大帅预备派遣多少兵马去玄武县?”孟平这时候问。
  “少则一万,多则一万五千。”李从璟看了孟平一眼。
  “这可真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孟平也不禁苦笑。
  “十分艰难。”李从璟认真道。
  “遍数军中四五万将士,也只有一军能够担此重任。”孟平苦恼的摇摇头。
  “的确只有一军。”李从璟眼神深邃。
  “这一军就是百战军。”众将、官的眼神都望了过来,孟平没有逃避,直截了当地说道。军中实力为尊,一便是一,二便是二,可没有谦让、避讳的风气,你可以不服气,却不能不承认。
  “的确只有百战军。”李从璟道。
  “百战军有多少时间夺下玄武县?”孟平问。
  “三日。最多四日,西川援军便会抵达玄武县。”李从璟如实道。
  “除掉行军的时间,这世间可真不宽裕。”孟平又是无奈一笑,但他没有迟疑,继续问:“百战军要坚守玄武县几日?”
  李从璟看着孟平,竟然少有的沉默了片刻,这才以无比肃然的语气说了八个字:“没有军令,不准撤离!”
  “末将明白了。”孟平沉吟了一会儿,随即决然抱拳:“请大帅下令!”
  李从璟回到帅案后,捻起一份令牌,道:“孟平听令!”
  “末将在!”
  “着令你率百战军,即刻赶赴玄武县,夺而守之,无论战况如何,不见军令,不得后撤!”
  “末将领命!”
  “林雄听令!”
  “末将在!”
  “着令你率本部君子都,随孟平一同前往玄武县,战时听从孟平调遣!”
  “末将领命!”
  “两位且速去召集部曲,稍后本帅来为尔等践行。”


第581章 剑南快纵马,横刀冷锻甲(十)
  说是为百战军、君子都践行,实则李从璟并未说太多话,不过排场还是做得很足,哪怕如今战事紧急,在这种彰显出征军队重要性和荣耀的时候,李从璟不会吝啬突出勇士。
  排场虽大,实际孟平、林雄并未等待多久,遣军夺下玄武并且戍守之,这个策略早在军议前,李从璟就与莫离简单商议过了,并且有了定论,故而李从璟早就知道百战军要出战玄武县,所以他很早就下令给谢玉幹等人,当他们准备践行酒。
  出征两川以来,百战军伤亡并不大,万余将士如今规模没有多少缩减,眼下已集结完毕。秋日当头,和风送爽,军营中一片肃穆,李从璟站在军阵前,注视着整齐列阵的万人百战军,心头涌动着一股自豪感。
  这支军队,是他从淇门亲手拉起来的军队。建军之初,百战军部曲混杂,各方军队莫不视其为杂牌军,大抵除了当日下令让李从璟组建百战军的李存勖,以及对李从璟有信心已经十年的李嗣源,没有人看好过这支军队。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当初还有山匪加入的杂牌军,在李从璟的手中脱胎换骨,经过不断集训与改造,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终于成了帝国精锐。
  天成初,帝国推行新政,触及到许多节度使的根本利益,各藩镇并非没有怨言,然而新政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却没有藩镇动乱、造反,所依靠的柱石,就是彼时驻扎在河阳的两万余百战军。
  濮州一战,号称天下雄师的银枪效节军,在百战军面前不堪一击;以魏博军为底子的天雄军,面对百战军的威慑,也只能乖乖移镇,最后被诛杀殆尽。
  正是从那时起,百战军有了帝国安定之柱石的美称。
  大唐组建禁军以来,出于帝国需要,百战军两万余人的编制,缩减到只有万余人,要说百战军中没有怨言,没有不舍,那根本不可能。然而也就是这次重组,让帝国多出了五万真正可用的王师。
  君子都三千骑就更不用说,他们本就是百战军中的精锐,一直以来,他们都是李从璟手中的利器与贴身亲卫军。
  李从璟挥了挥手,立即有数百名怀抱酒坛的军士,进入到百战军、君子都阵列中,百战军、君子都将士手中的酒碗,随即被一股股烈酒装满。
  李从璟举起手中酒碗,大声道:“众将士,百战军自建军之日起,就由本帅带领,四处征战,时至今日,已历八年有余,经过的战斗数不胜数,斩杀的敌人头颅计无可计!尔等的足迹纵横了这天下千万里,尔等的浴血拼杀让本帅为之骄傲,尔等所流的鲜血本帅也从未忘记过!”
  “百战军向前,君子都破阵!这是尔等的誓言,也是本帅的期望!”李从璟环视着眼前神色庄重肃然的万千将士,豪情如潮水般涌动,“今日,尔等将再度征战险地,要与数倍之敌输死一搏,本帅虽不能亲至,却知尔等必定凯旋,因为尔等从未让本帅有过失望!众将士,干了这碗酒,为本帅,为陛下,为大唐,再立功勋!”
  万余将士齐声大吼:“天下未平,死不休战;敌寇未尽,死战不休!”
  “干!”
  “干!”
  李从璟仰脖将碗里的酒一口饮尽,用力将手中酒碗摔在地面,万余铁血将士,纷纷掷碗于地,一时间豪气喷涌。
  “百战军,君子都,出征!”李从璟下达军令。
  孟平、林雄飞身上马,卷旗奔驰,“全军听令,开拔!”
  铁甲将士陆续出营,尘土纷纷,李从璟望着众将士的背影,久久未曾挪动步伐。
  冯道上前来,站在李从璟侧后,悠悠一叹道:“殿下,此行玄武县,众将士担子极重,殿下果真不多遣将士?”
  众将士已经走远,李从璟转身回帐,闻言微微一笑道:“有百战军、君子都,足矣!”
  百战军、君子都既已开赴玄武县,李从璟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组织现有军力攻打梓州城。
  梓州城的防备十分严密,李绍斌背水一战,已再无退路,这一仗当然不会轻松。然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从璟生平经历的城池攻防战虽然不是特别多,但也不能称之为少了,如今攻打梓州城,无论是对李从璟,还是对李从璟的幕府,都是轻车熟路。
  在百战军、君子都出营后,李从璟旋即下令,攻打梓州城。
  攻城的战斗声,是为百战军、君子都送行的最好声音。
  梓州城中,听到攻城动静的李绍斌,亲临城楼指挥战斗。
  这第一日作战,李从璟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攻城通道,包括清除城外的障碍工事,填平壕沟架设壕桥等,是以战事虽然激烈,但还不至于立即进入到惨烈的程度。
  李绍斌脚下的城头,此时几乎可以算作是后方。
  “城中官员、大户都如数控制了?”李绍斌问身旁的心腹幕僚。
  “军帅放心,都已按照军帅吩咐,集中在帅府看押。”心腹幕僚答道。
  但凡攻城大战开始,有经验的守城将领,都会将城中的官员、大户人家的核心人物集中到一起关押。城池防守,最忌讳的便是攻城军与城中势力里应外合,因为那是最便捷的破城方式,而有实力与攻城军合作的,无外乎官员与大户人家,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有数量不少的家丁、仆役,可以临时转化为战力,并且具有号召力与相互串联的能力,对此李绍斌自然不能不妨。
  李绍斌放眼向城墙内看去,无数青壮民夫在甲士的监视下,或者在搬运檑石滚木之类的防御工具,或者在制作食物,或者聚集在一起随时准备上战场。这些青壮自然大部分都不是自愿来守城的,但在守城军的刀斧威胁下,他们别无选择。对守城一方而言,城中的青壮民力,战力的一部分,也是后备军与生力军。
  “城中粮食可以供应多久?”李绍斌又问。城防坚固的第三方面,便是军粮供应充足与否。
  “前时依了军帅之令,秋粮抢收得早,故此粮食储备丰富,足够三月之用。”幕僚回答道。
  李绍斌沉吟片刻,忽然道:“不够。”
  “不够?”
  “远远不够。”
  “那……”
  “向全城征粮,务必保证军粮够半载之用!”
  “是!”
  城防工事齐备,兵马足够,城中稳定无后顾之忧,军粮后勤又供应的上,城池便能守了。接下来决定城池是否守得下来的,便是士气。
  李绍斌问这幕僚:“本帅令你拟定的军功赏赐条令,可都拟好了?”
  “禀大帅,都已拟好!”幕僚道。
  “很好!着即通报全军将士!”李绍斌一挥手,又招来一位幕僚,吩咐他道:“将府库银钱都搬到城前来,每日有作战英勇、表现出众的将士,立即给赏!”
  “是。”这名幕僚恭声应诺。
  如此一来,士气便也堪称够用,至于激励士气的其他手段,则要靠战时的应变了。
  梓州城的防守,可谓已经准备充分。
  李绍斌看向城外的大军,眉头舒展了几分。他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但没多久,李绍斌才舒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因为李绍斌只道,城池守不守得住,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重要性,在某些时候几乎可以凌驾于任何因素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个因素,偏偏是李绍斌无法左右的。
  这个因素,就是攻城方。


第582章 秋意日迟迟,谁解君王心
  洛阳。
  秋雨连绵,数日不绝,洛阳城的青砖黛瓦在雨幕中难得沉静下来,街巷中虽说依旧行人如织,到底少了几分喧嚣,这座雄伟威严的城池,也收起了平日里那副雄霸天下的气势,多了一丝清雅的味道。
  皇宫里依旧是繁忙的,甚至较平日有过之而无不及,秋雨持续的时日已经不短,这意味着易发生水灾的地区又危险了起来,虽说近在咫尺的洛水向来静若处子,但不远处的黄河脾气可没这般好,往先几年,帝国没为此少劳心劳力。
  身着黑袍的李嗣源批阅完手中奏折,阁下笔,起身来到门前,负手望向门外的雨帘,久久不语,神色间颇见忧虑。
  敬新磨托着一件披风走过来,为李嗣源披上,“秋雨连绵,天色愈发的冷,陛下可万莫着凉了。”
  触摸到披风,李嗣源微微一叹,眉间的忧色更重了几分。
  “陛下可是担忧大雨引发水患?”敬新磨出声宽慰,“连日来朝廷并未收到各地水灾的上书,陛下不必担忧过甚。”
  李嗣源摇了摇头,说道:“大唐新政推行到今日,各地情况早已今非昔比,秋雨虽可能引发水灾,各地却并非没有预防与应对措施,朕倒不担心这些。”
  “自陛下继位大统以来,国泰民安,大唐愈发强盛了,百姓的日子也愈发好过,如今普天之下谁不称颂陛下的英明呢?”敬新磨心思玲珑,眼神略微闪烁,即有所悟,微笑着道:“陛下既然不担心水患,想必是牵挂前线战事?”
  本来面有忧色的李嗣源,在听了这话之后,眼神中多了几分怪异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