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5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783章 莫离献策定滁州,冯道驱至寿春城(七)
  唐军攻占濠州全城之后,郭廷谓被迫与数百残卒退守钟离,他的部将有个名叫黄仁谨的劝他不如离开濠州地界,去到楚州与马仁裕汇合,共同据守楚州,这是一个中肯的建议,钟离城中虽然还有些兵马,但是已经不多,便是加上从濠州城被赶出来的数百残卒,总计也不到两千人而已,如何能够抵挡万余唐军围攻,况且战事进行到这等地步,幸存吴军将士多半带伤,便是没伤的也无不是疲惫不堪,实事求是的说战力已经不剩下多少。
  濠州城已失,据唐军说定远县也已落入他们手中,濠州注定已经守不住了,继续在钟离战斗下去基本没有意义,然而黄仁谨的话并没有撼动郭廷谓那颗誓死守土的决心,郭廷谓在断然否决黄仁谨的提议后,对残存的吴军将士说了一番话。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眼下外贼入侵,占我山河杀我乡亲,坚守钟离固然九死一生,然家国大义面前,七尺之躯何足道哉!此时若是弃濠州而东奔,郭某何颜面对连日来战死的同袍,他日到了九泉之下,何颜面见在涂山下就义的刘将军!寿春你我救不得也就罢了,但是濠州郭某寸土不让,唐贼若要来取,郭某也不会让他们取得轻松,寿春郭某的确无力去救,但郭某却有力寸土必争!便纵一死,何惧之有!”
  唐军在攻打濠州城的时候,没忘记牵制钟离,前者战事固然惨烈,后者遭受的压力也不会小上多少,郭廷谓在布满血污的城头说这番话时,晨阳正从东方升起,阳光打在残破的城头与旗帜上,也似沾染了郭廷谓的悲愤之气与吴军将士的血肉,成了吴国的阳光。
  吴军众将士见郭廷谓态度坚决,一席话悲壮凄凉而又豪迈激昂,多半都受其感召而双目噙泪,英雄血战之后踏上末路的时候可以战死,但绝不会苟活也不会低头,哪怕血肉之躯最终倒下了,他的头颅依然昂着他的气节仍然壮烈,吴军将士虽然不能将心动涌动的情绪完整表达出来,但他们布满血迹的双手都握紧了兵刃,横刀卷了刃长枪锋刃缺了口,但依然在晨光下闪烁着锐利的锋芒。
  郭廷谓被赶出濠州城之后,唐军将士的横刀并没有停下,逗留在城中的百姓甚至是鸡犬,都成了唐军刀下亡魂,连日血战唐军伤亡当然不小,同袍战死手足陨落,哪一个唐军将士心中没有戾气,而濠州百姓从始至终帮助吴军守城的坚韧姿态,也为唐军将士发泄心头怒火埋下了伏笔,街道上鲜血潺潺成细流,死亡的阴影笼罩了城池的每一个角落。
  便是孟平进了濠州城,也没有严令将士不准屠戮“无辜”百姓的意思,将士们心头的戾气需要发泄如何憋得,哪怕是军中威严极高的主将,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违逆杀红眼几乎没有理智可言的将士。
  身为一军主将,平日里固然要以军法约束部曲,但在很多时候更要懂得顺应军心,否则谁又愿意为一个不体谅士卒的将军卖命?慈不掌兵,攻打濠州这么多日,唐军攻城部曲伤亡惨重,诸将请求孟平暂缓攻势的时候,孟平都没有对自己的手足报以仁慈,此时又如何对那些残杀他们手足,以及帮助敌军残杀他们手足的人仁慈?
  战争没有仁义,战争只有残酷,乱世人命不如狗,这才是战争的本来面目,屠杀以慑敌境军民,往往比用仁义之名要有用的多,在战场上没有敌军会念你的好,只有恐惧你的威势时才会屈服,仁义,那不过是征服敌境的手段,屠杀,同样也是征服敌境的手段,对领兵征伐的将军而言,这两者不过是他手中的两柄剑,殊无二致。
  攻占濠州城后,杀红眼的唐军虽然在城中耽搁一阵,到底不曾屠城,而后马不停蹄合围钟离,孟平没有要给吴军喘息之机的意思,大军阵势大成的时候,孟平来到钟离城前,对城头上的郭廷谓说了一些话。
  “自我大唐兴兵淮水以来,淮南败亡相踵,我大军无一日不在攻城拔寨,定远县、清流关、滁州城皆已入我大唐囊中,何人能挡得半分?将军先随刘信进军涂山,而后又据守濠州多日,杀伤我大唐骁勇千余,足以报国。如今将军已失濠州,楚州军也已被我击溃,钟离乃是小城,将军以两千将士自守,岂能固哉!某劝将军一句,负隅顽抗固然壮烈,却也是险众于死之道,何不效仿定远县弃暗投明,效忠大唐朝廷?”
  郭廷谓没有回答孟平的话,只是取过身旁将士手中的长弓,搭箭射向孟平,后者距离城头颇远,那箭矢岂能真射到孟平身上?然而郭廷谓此番举动,不仅果决表明了自身态度,也彻底触怒了孟平,就此郭廷谓还嫌不够,冷言道:“假使此箭能自回城头,郭某才有可能屈节投降!”
  怒气勃发的不仅是孟平,所有唐军将士都恨得牙痒,孟平挥手让人将从濠州城捆绑的百姓带到阵前,指着这些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的百姓,“你一日不降,我便杀一百人,两日不降,我便杀两百人,你以为困兽之斗是大义之举?我偏偏不成全你。汉人自古一家,胜败皆是自家事,输了便是输了,降又如何?该降不降,为求青史留名不惜陷众于死地,与杀人何异?你有何资格得众人效力,你有何资格让史书立传?!”
  在孟平冷冰冰的军令下,唐军甲士挥动冷血的横刀,将一百颗鲜活的头颅从肩膀上砍下来,那些据守钟离的吴军将士,多半就是濠州本地人,被孟平下令杀掉的百姓,不乏他们的亲友旧识,此时见此惨状,无不肝胆欲裂。
  “攻城!城不克,战不休!”孟平无情的像是一块石头,从牙缝里蹦出来的字眼更是冷漠到了极点,他知道此举不一定能摧毁吴军军心,但只要大军攻城得力,吴军将士心中的恐惧最终会压过愤慨,成为击倒他们的筹码,在他那颗年轻而纯粹的心中,他有一个很简单直接的评判标准,今日杀一百吴人,压迫得吴军早降半日,便能让唐军少死一百,这样简单的换算孟平没有道理不去做。
  孟平心中只有一个志向,为了那个志向,便是双手沾满血腥成为刽子手,他也毫不自惜,为了那个人的江山,他即便是在青史中背负骂名,哪怕是被后世叫作人屠,九泉之下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孤零零的钟离城像是暴雨中的一叶浮萍,在唐军潮水般的攻势下瑟瑟发抖,城头上嘶喊的吴军虎目圆睁,城头下四面杀上的唐军戾气冲天,世间罪孽之大莫过于杀人,战争就是成批成批的杀人,在将兵刃举向对手的那一刻,谁的心中还有仁义道德?满腹心思不过是杀死对方保全自己而已。
  在战争中,凡事没有对错之别,只有敌我之分。
  百战军与侍卫亲军轮流攻打钟离,果真如孟平所言,日夜不休片刻不歇,双方将士的伤员不断被抬回去,一具又一具尸体倒在城墙上下,如同乱石荒草堆积在冰冷的泥土上。
  一日夜过后,吴军出现力竭的兆头。
  大军攻打钟离第二日,孟平没有食言,再度在城下斩杀百人。
  愤怒让吴军再度奋战,然而不过半日,热血冷却之后,冰冷的恐惧弥漫周身,于是有将士看向郭廷谓的眼神,不再那般纯澈。
  这天夜里,黄仁谨再度找到郭廷谓,这回却不是劝说他退向楚州,因为唐军四面围城,他们已然没有退路,黄仁谨是劝郭廷谓投降。
  郭廷谓不降。
  第三日,孟平再杀百人。
  吴军中哀嚎声四起,恸哭者遍布各处。
  这日未时,黄仁谨再度找到郭廷谓,这回不止是他一个人,而且来了不少将领,这回他们也不是劝郭廷谓投降,而是逼迫郭廷谓投降。
  郭廷谓不降。
  黄仁谨遂令亲兵一拥而上,强硬绑了郭廷谓,使他不得不降。
  郭廷谓破口大骂,唾沫溅了黄仁谨一脸,然而黄仁谨不为所动。
  他之所以绑着郭廷谓投降,而不是干脆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入城,也不是直接杀了郭廷谓向唐军请降,就是因为他和众将仍旧敬佩尊重郭廷谓,不想他死在唐军手里,想要他认清现实向唐军服软,这样战事结束之后郭廷谓作为“带头”投降者,即便孟平不给他好脸色,大唐也不会亏待他。
  “事不可为,将军何必如此?城里将士,业已伤亡过半,再继续打下去,何益之有?”黄仁谨苦苦相劝,言辞恳切,“血战多日,将军已然为国尽忠,唐军势大,城陷非战之罪,今日将军带我等投诚,日后仍会被大唐所用,一身才学抱负,何愁不能施展?”
  郭廷谓不降。
  被绑住的他奋力挣开左右,双目通红,悲声大呼:“社稷蒙难,家国不幸,郭廷谓何能幸也?刘将军,某随你来了!”奋身跃过女墙,面朝黄土从城头跳下。
  嘭的一声,郭廷谓摔落城前,脑袋首先坠地,脖子咔擦一声摔断,而后整个人倒在地上,血自嘴中涌出,抽搐两下就没了动静,临死时仍旧瞳孔圆睁,死不闭目。
  郭廷谓跳城而亡震动了不少人,近旁的将士无论是吴军还是唐军,都明显愣了一愣。黄仁谨等人趴在城头上悲呼几声,却也没半分作用,事到如今,他们唯有竖起降旗,向唐军请降。
  督战的孟平得知郭廷谓坠城而亡,沉默了许久,轻声呢喃:“困兽犹斗你确实有愧于濠州军民,但的的确确不曾有负于吴国……其实你与我一样。”他看了一眼萧索的长天,眼神如铁,“负尽天下人又如何?只要不负公子,孟平也不会有半分怨言。”
  孟平摆了摆手,吩咐道:“收殓郭廷谓尸身,厚葬之。”
  黄仁谨在竖起降旗后,连忙跑下城头在城中找到正帮忙救治伤员的录事参军李延邹,要他起草降表,降表这个东西必不可缺,有了它黄仁谨就能携濠州全境投降,而不仅仅是钟离一城,这对他与众将士日后的处境至关重要,黄仁谨只不过是个粗人,不通文墨,故而这个降表得找人来写。
  录事参军李延邹是个书生,他得知郭廷谓坠城而黄仁谨要投降之后,气得一跃而起指着黄仁谨鼻子好一顿臭骂,最后质问道:“将士血战十余日,刘将军郭将军尽皆死于沙场,而今你却要向唐贼投降,你心中还有忠义之念吗?!”
  黄仁谨被李延邹骂得有些惭愧,然而事已至此别无他法,降表是必须要的,他见李延邹态度坚决拒不肯受命,不得不变了脸让甲士上前,抽刀以胁迫之,待笔墨备好,黄仁谨将毛笔塞到李延邹手里,厉声令其书写降表,否则就要将其杀之。
  李延邹提着毛笔被按到小案后,满面通红浑身颤抖,面对刀兵加身,他刚写下一个字,就再也不能持笔,遂将毛笔掷于地上,直着脖子闭眼道:“大丈夫岂能负国,为叛贼作降表!”
  黄仁谨大怒,举刀将其杀于小案后。
  最终孟平还是得到了一份降表,只不过文辞格式有些不通,他也无意计较这些细节,在被缴械的吴军将士面前,挥师进入钟离城。


第784章 和泥刺史理滁,州除尽不平得民心
  因为不曾经历大战的关系,唐军在占据滁州州治也就是清流县后,无论是城中的市井街坊还是城外的民舍庄园,都没有引起大的恐慌与动乱,唐军在接管城防之后,奉李从璟的命令,将士们军纪井然,与民秋毫无犯,除却有甲士巡逻街坊之外,一切与往日并无不同。
  巡逻的甲士虽然煞气凛然,但目不斜视,哪怕是有黄花大闺女出现在面前,也浑如没看见一般,这是因为他们的防范目标并非是寻常百姓,而是意图趁乱犯事的作奸犯科之徒,从古至今地方每有动乱,遭殃的都是百姓,而那些地痞流氓等鼠辈,无不趁机去偷盗抢劫无恶不作,哪怕是平日里看似温和的良善之辈,一旦褪去脸上的虚伪面纱,也会面目狰狞的让人害怕。
  抚民之事在滁州显得格外重要,李从璟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值此紧要关头他没有道理偷懒,因为滁州中下层官吏没有被撤换的缘故,在有他们出面宣慰百姓的情况下,滁州城仅是萧索了三两日,一切就都回到正常轨道上来,百姓该劳作的劳作该开店铺的开店铺,万事都秩序井然,在寻常百姓眼中,似乎都察觉不到滁州已经易主。
  冯道等一批官员日夜兼程到达滁州后,根据李从璟的授意,在接管滁州民事、军事之余,为了迅速收服民心获得百姓拥戴,同时在城中贴出布告,让百姓将往日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都提出来,冤假错案更是大包大揽,一开始滁州百姓并不相信官府真的会为他们出头,但是在大唐官吏走访四处解决民生疾苦,并且有胆壮者亦或曾受极大迫害者上告官府,而后果真被解决问题之后,州府与县府面前的百姓日复一日多了起来。
  旬日之间,衙门渐渐给围得水泄不通,百姓们告状上访的激情简直可以用热情似火来形容,这其中当然不乏鸡毛蒜皮一点小事也拿来大肆宣扬,亦或是纯粹吃饱了撑着就是来看热闹的,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些心怀不轨之辈想趁机攫取私利,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唐官吏全无半分不耐之色,分工有序井井有条登记百姓们的诉求,而后以堪称雷霆而又严明的手腕来解决诸事。
  大唐官吏在经过新政数年磨砺之后的才能,在这时候得到了极大体现,因为他们总能透过百姓的诉说迅速分辨事情的真假大小,而后给予相应处置,这不仅使得身有冤屈者得到公正对待,同时也让那些试图攫利的小人被惩办,如此大唐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仁义之名,还有有精明强干的大国形象,这些都是足以让淮南百姓归心,让淮南统治阶层变色的强大软实力。
  李从璟到州府来视察事务的时候,见到衙门内外人头攒动而又井井有条的景象,虽然嘴上不言但是眼中的笑意已经暴露了他心头的愉悦,这些年来大唐励精图治,不仅使得军队骁勇善战、军备大幅度改进,同时也收获了一大批可用的能吏,软硬国力相辅相成才能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国力,大唐这些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跟在李从璟身旁的一些滁州地头蛇官吏,此时面面相觑神色凛然,自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收服一地百姓绝不比攻下一座城池轻松,他们看着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百姓,怎能意识不到大唐虽然才得滁州旬日,但已经在百姓心中收获了莫大的威望,假以时日这些事情传出去,会归顺亦或是希望归顺大唐的百姓,可不就不局限于滁州一地了。
  这样一来不仅滁州逃难的百姓会急剧减少,只怕那些熟悉本地而又希望大展拳脚的儿郎,也会投身到唐军之中,成为大唐继续攻略淮南的先锋,除却寻常百姓,那些平日里最喜欢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常常喜欢抨击战争兵祸唾骂现实黑暗的士子,只怕也会有些其它的想法。
  “秦王殿下博爱仁慈,麾下不仅有十万骁勇能战善战,更有数不清兢兢业业才高八斗的文官,实在令我等敬佩不已,今日能随殿下见证这必将载入史册的一幕,实在是我等三生幸事。”有那心思灵活而又擅长阿谀奉承的滁州本地官吏,立即夸大言辞大拍李从璟的马屁。
  这样的马屁虽然很是露骨,但却让人很受用,李从璟面上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丘民者方为天子。朝廷要廓清宇内,怎能不体恤黎民疾苦?孤王虽然四处征伐,却也未敢片刻掉以轻心,江山社稷说到底岂非就是生民百姓?利百姓者方是利家国。”
  一番话引得众人连连称赞,纷纷表示敬佩不已,李从璟当然知道这些作态未必出自真心,这些滁州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