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5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礼堂并不是礼堂,只是一个很大的厅堂,堂中摆放的小案有六排,以厅堂中央为界限分开,每排有八张,北边主位有三尺隔板搭建的平台,平台上相对有四张小案。
  就座的都是学院的先生,不少人相互认识,彼此攀谈,皆温声细语。
  王不器以目示意正前方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宇文新,建筑大家,这座学院的规划建设便是出自他手,如今也是学院祭酒之一,掌管‘建筑分院’。”
  杨悫目露钦佩之色,“素闻其名,不见其人耳。”
  宇文新也是儒士出身,有进士功名,所以杨悫容易接受。
  王不器又看向另一位气定神闲,坐在小案后像是在打坐的老者,“御医李华赞,听说太子殿下为了请他来学院授业,可是接连七日登门,最后扰得他没有办法,才勉为其难答应来执教两年。”
  杨悫神色有些怪异,“太子殿下为了网罗先生,可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大唐一统天下再现辉煌,太子殿下可谓是殚尽竭虑矣!”
  “岂止于此!”
  王不器叹道:“百家学问,大多敝帚自珍,能有二三关门弟子,已是难能可贵,许多大家没有碰到看对眼的弟子,便宁愿将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轻易授人,正因如此,诸多先贤的精深学问,往往失传,尤其是天下大乱时,能剩下的就更少了。这李御医虽是医药大家,但性子却是执拗得很,学院学生虽然不会是滥竽充数之辈,但未必有多少有极为出众的医药天资,有成为大家的心性,他不愿将学问随便授之于人,也是人之常情。”
  杨悫略一沉思,动容道:“如今天下正是烽烟四起,太子殿下网罗百家学问大家于学院,岂非是正有挽救百家学问,要使其得以顺利传承下去的用意?”
  王不器正色道:“的确如此。不瞒杨兄,日前太子已跟我商量过,想趁着学院召集了世间百家学问大家的时机,为百家著书立说,印发行世,传承各门精要学问,避免其失传。等此事做成,则在此基础上,号召百家百工精研各门要义,将各家学问发扬光大。”
  杨悫悚然动容,“这可是千古功业!”
  王不器点点头,“如今杨兄可是知晓,学院并非只是为朝廷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传承我中华学问,精研我中华学问,发扬我中华学问的地方!用太子的话说,他是要将汉文明发扬光大,传播到天下的每个角落去!”
  杨悫怔了半晌,忽的猛然起身,左右张望,“太子殿下何在?杨某有话要说!”
  王不器将他拉住,失笑道:“太子早晚会来,你却是急什么?当初你不还不愿到洛阳来?”
  杨悫被王不器拉着坐下,老脸有些红,半晌才叹道:“太子之胸怀大志,某未曾闻也!”
  在他两人身后,戚同文则已是呆呆愣在那里。王不器与杨悫的谈话内容,已经深深震撼了他。传承、发扬汉学,这岂非正是他改名为“同文”的初衷?
  ……
  时年十岁的赵普衣着寒酸,走在洛阳大街上,与寻常百姓家的孩童并无二致。他的父亲赵回原本在相州做司马,去岁因为绩考结果不错,到了洛阳来任职,如今在工部做个员外郎。在眼下的洛阳城,一个员外郎的家境实在是谈不上富裕的。
  洛阳的繁华让赵普眼花缭乱,所以他跟家人走散了,如今在大街上茫然失措,不知该往哪里走,急得双眼发红。
  不巧,首先发现他的不是武侯铺的差役,而是一位穿着贵气的公子,十二三岁的模样,站在赵普面前,拿一柄折扇,戏谑的看着他,赵普往哪边走,对方就往哪边走。
  对某些富家公子而言,欺负小上一些的同龄人,原本就是生活中的乐趣,是不需要理由的。
  赵普急了,伸手用力推开小公子,就要夺路而跑。
  “给我抓住他!”身后传来小公子气急败坏的声音,没跑出两步的赵普,就被人提着后衣领放回原位。
  “你竟然敢推我?你知道本公子是何人吗?”小公子挥舞着折扇,就要上前教训赵普。
  然而他错估了赵普,在他手中的折扇还没打到赵普脑袋上的时候,赵普的小拳头首先就挥在了他脸上,小公子先是一愣,随即怒不可遏,张牙舞爪招呼身旁的家丁,“给本公子揍他!”
  赵普被包围在内,一个个凶神恶煞的家丁就要用打耳光扇他,他睁大的双眼里充满了惧怕与倔强两种神色,想哭却给拼命忍住。
  “住手。”一个不轻不重的声音,却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威严,“重美,你在这做甚么?”
  赵普随即就看到那些凶恶的家丁都趴在了地上,而那个趾高气昂的小公子也变得温顺如绵羊,这一切都只是因为眼前出现了一个更大的公子。
  赵普睁大眼睛,望着这个如同神仙般的大公子,然后就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拜见太子殿下!”
  李从璟将一切都看在眼里,问李重美:“今日你不是要去学院?”
  小公子李重美,也就是李从珂的次子,搔头讪笑道:“回太子殿下的话,我这正要去呢。”
  李从璟看向面前的赵普,温和笑道:“小郎君要去何处?你的家人呢?”
  赵普脱口而出,“我也要去学院!”话说完,连忙正正经经行礼,“赵普拜见太子殿下!”
  “赵普?”李从璟咀嚼了下这个名字,有些熟悉,随即猛然想了起来,这厮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头号功臣吗?
  李重美鼻孔都扬到了天上,“学院是你想去就去的?你以为你是谁?”
  洛阳学院第一批学生都是官宦子弟,这是因为招牌还没打响,骤然招收百姓子弟恐怕招不到人。
  “令尊是?”
  “家父赵回。”
  “既然如此,我就带你去好了。”
  李从璟将赵普带上马车,而李重美则回到了自家马车上,车厢里李从璟打量了赵普几眼,不由得暗暗点头,从面相上看,这赵普的确眉正脸圆、五官端正,颇有一丝英气。
  笑了笑,李从璟也不以为意,带着赵普去到学院。
  在院门将赵普交给孟松柏,李从璟来到“论学堂”,也就是王不器、杨悫等人聚集的地方,堂中数十个当世学问大家见太子到了,都连忙起身见礼。


第808章 学院立志医天下,继往开来塑大唐
  “诸公请坐。”学院建立之后,没有院长之职,设祭酒三人,官拜从三品,与太学院相同,作为洛阳学院的最高管理层,李从璟与三位祭酒坐在小台上,这便开始议事。
  李从璟没有打官腔浪费时间的习惯,开口便直入主题,“学院建制,初设祭酒三人,司业三人,丞一人,主簿一人,录事一人,府七人,史十三人,管理学院。学院初分十二分院,曰经、文、礼、吏、户、兵、工、刑、农、医、财、算,各分院设博士四人,助教八人,典学四人,掌固四人。”
  现有的分院建制只适用于学院初期,往后或增或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李从璟也没有办法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考虑周到,建立学院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既要符合眼下的实际情况,又要放眼未来。
  李从璟继续道:“各分院依照实际情况,再细分类别,例如‘文’分院当有天文、地利之分,‘工’学院当有建筑、水利之别。各分院招收多少学生,亦要依照本院实际情况和朝廷需要而定。”
  所谓经学,意思雷同于国学,就眼下而言,经学院的学生差几与儒生相同,所谓文学,自然不是诗词小说这类学问,眼下学院的建制,主要还是服务江山社稷,注重经世致用的,所以特指历史、天文、地理这些方面。
  李从璟接着道:“第一期学生共计四百人,学制四年,第一年教授各门基础学问,自第二年分科,第四年分派各处实习。初设淘汰率为百分之五十,凡是学成者,授品阶从十品。”
  这就涉及到“官吏合流”带来的变化了,在九品官员品阶外加上第十品,这第十品就是“吏”,由此可见学院的建立并非只是建造一座学院那么简单,它涉及到的“改革”“变革”是多方面的。
  第一期学生很少,但三五年内肯定不会增多,得等到学生履职有成果之后,学院招牌打响了,才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人数。至于淘汰率,虽然多了些,却也是初期严格执教必须的选择,被淘汰的学生,只是绝了经由学院直接成为官吏的道路,还可以参加贡举,也可以被世俗其它势力任用。
  说完这些,李从璟看向诸人,“诸公可有疑虑,亦或不同见解?”
  以上诸事都是经过先前商讨定下的,此时李从璟问起,诸人自然没有意见。
  李从璟于是接着道:“学生学成之后,可以不任官职,留在学院继续研读,精深钻研各门学问,便是与学院的博士、祭酒编撰书籍,亦是可行的,对于这些学生,同样授予品级,并且以其往后成就作为品阶提升的依据。”
  “学生的事无非学甚么、怎样学,学成之后做甚么,往后如何晋升,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接下来要论一论先生做甚么。”李从璟继续道,“先生除却教授学生学识外,可独自亦或合力继续钻研学问,搜集先贤成果编纂书册,也可自行研究学问编写书籍,还可研究能够用于实际的学问——工学院的,不就可以研究建筑技术、造船技术?”
  饮了口茶润润嗓子,李从璟接着道:“学生成绩、自身成果,是各位先生的绩考对象,关乎各位的品阶与俸禄,各位可有甚么意见?”
  诸多杂事,其实都有章可循,李从璟有后世大学的经验,当世也有国子监、太学院的办法,稍加借鉴完善,并不难处理该处理的问题。
  见诸位先生都没有意见,李从璟微笑道:“办学也跟其它事一样,得出成绩才行,既然考核标准已定,诸公也已同意,朝廷便不会容许有尸位素餐之人。一言以蔽之,诸公不用担心做事会花钱,甚至不用担心会走错路,朝廷不会在这方面对诸公有限制,做错事总比不做事好,朝廷只担心没有成绩。学院初建,万事皆赖诸公,所以朝廷的胸怀诸公完全不用顾虑。”
  这话说完,就有先生发言了,或者询问细节,或者询问规则——这些事虽然已经颁布了章程与细则,但文字性的东西总有多种解释,他们都要在李从璟面前问的明白。
  论学堂的论事,持续了整整一日。
  也好在诸事早先都有商议,很多疑问都被解决,很多事都被定了下来,今日不过是最后一次商谈,类似学院的开学会议,所以总算没有太多疑难杂症需要李从璟解释。
  在会议的最后,李从璟道:“这两日学生入学,三日后就要正式授课,等过两年皇长孙年龄稍大,达到学院招收学生的年龄、学问基础等条件,本宫会将皇长孙送过来,让他也跟其它学生一样,依照学院规则,在学院学习四年。”
  这无疑是重磅消息,堂中众人无不惊异,朝廷再如何表现对学院的重视,都没有将皇长孙送到学院读书的份量大,诸人以为李从璟这是在鼎立支持学院,遂无不拜服谢恩,如今他们已是学院人,自然与学院荣辱一体,有这个举动不奇怪,但在李从璟看来,让李政到学院来学习,正是李政成长的必要。
  李从璟走后,生拉硬拽着李从璟言谈了半晌的杨悫,站在学院门口面色凝重,好半晌想长叹一口气,竟是没有叹出来。
  王不器和戚同文不知何时已经站在杨悫身旁,夕阳西下,朱门前三人的背影很长。
  杨悫缓缓开口,“方才太子殿下提到,秦朝有种工艺叫作‘流水线生产’,王兄可知是何物?”
  王不器道:“早先也听殿下提过,只知道这种工艺是将一个物什分为许多组件,先行分开制造,然后组合在一起,能大大提高物什制作的速度。”
  杨悫眼神深邃,他面对大街,面对那座写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门屏,像是看到了历史,又看到了未来,“殿下说,诸多汉文明之精髓,先贤曾知,而时人不知,此言诚不为虚也!”
  顿了顿,杨悫继续道:“听闻演武院里有个去处,名为‘军备研制院’,造了一种物什叫作‘炸药’,开山碎石如碎鸡蛋?”
  王不器面色有些不见深浅,“此事为秘辛,我不好多言,也知晓得不甚清楚,但的确有这个物什。”
  杨悫沉默下来,不知在想些甚么。
  戚同文忽然道:“殿下方才说,演武院只是对军事有益,研究的新东西有限,而学院则是包罗万象,若有成果,当有益于万事万物。这话,究竟是何意思?”
  杨悫忽而一笑,“这还不明白?殿下已然说了:继承、发掘先贤遗留之财富,加以总结归纳,而后推陈出新,就能具备推动历史进程的力量。别的我不知道,演武院改进铠甲、弓弩,已然颇有成效,能助大军征伐,这却是做不得假的。”
  王不器颔首道:“殿下又说:历史有其本来面目,也有其本来规则,容不得任意涂抹。若要改变历史,则要先了解历史,再以精细手腕,医治其器官,方是全面改良历史、全面推动历史之方法,而绝非凭空造些火药那般简单。好比医人,单单强壮其手指亦或其它部位,医治出来的只能是个怪物,而绝非一个健壮的人。学院的使命,就是全面研究社会,而后一点点推动社会之进步,让大唐这个巨人更强,健壮的走得更快更远。”
  说完,王不器眉头紧皱,“说来惭愧,这番话,我也不是很能理解。”
  戚同文沉声道:“此言精髓,大抵在推陈出新四个字——也许,我也未能完全理解殿下的意思。殿下总说,国家强盛的秘诀,不在未来,就在历史中,就在眼前,就是汉文明……”
  他苦笑一声,“此言真是精深。”
  杨悫忽然道:“然则有一事却是明了的。”
  王不器连忙问:“何事?”
  杨悫目光明亮,“学院,海纳百川,兼有百家百工,朝廷治百家百工,必会引起天下思想之变化。”
  戚同文颔首道:“从古至今,治学治国理念,先是周礼王道,再是法家耕战,后是汉武独尊儒术,随后是南北玄学,到了本朝,复归为以儒学为主——每逢天下大乱,治学治国理念必然变化,而后君臣士子,必然得出新的结果。此番,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杨悫目露深思之色,“太子殿下的意思,好似不是倚重某一家,而是发展百家百工。但观其言行,好似又不排斥儒家正统,朝廷如今律法严明,又颇有些儒法并重的意思……”
  王不器目光炯炯,“然则无论是哪一家,都不是历史上的哪一家,必是经过改变后的新面貌。”顿了顿,他又道:“诸多学说,在汉朝时已有百家合流的迹象,千百年来,百家学问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各自改良了。”
  杨悫点头道:“不错,历史在变化,就算只沿用一家学问,也必定会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新的情况的。”
  他虽然不知赵宋时儒家演变成了程朱理学,但这番话,却是深得其意。
  王不器看向夕阳下学院前的洛阳,停顿了半晌后道:“太子殿下的心思,我大概知晓一些,他看重经世致用,又注重心性道德,既注重继承传统,又注重推陈出新……然则无论如何,朝廷如今兴办学院,并重百家百工,都会引起天下思想的改变。”
  杨悫笑容复杂,“谁说不是?别人姑且不说,就是杨某,对朝廷建立学院,不重儒家正统,不顾士农工商之别,不顾先贤教诲,兼顾百家百工的做法,就是有意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