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帝王-第6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铺子里已经没有酒了,老汉便让那大娘子去旁边的酒肆买点过来,或许是大娘子端坐纳鞋的模样太过完美,李从璟不忍打扰那幅画面,左右他也不差这点酒喝,不过就是山珍海味吃多了怀念以前的味道而已,好在酒肆离得并不远,用老汉的话说,不过几步路而已,李从璟才没有太坚持,等汤饼的时候李从璟跟老汉唠起家常,说到当下的日子,老汉脸上有了些许红光,话渐渐多了,人也渐渐放开,嘴里言说的,无非是节使仁义朝廷有德。
  “听郎君的口音,应该是从中原来的,咱们灵州这地方,郎君可能知道得不多,因为是边地的缘故,与关外那些蛮子可是脸贴脸,近着呢,就因为如此,边关上每年都要死人,过路的商贾,戍边的将士,消息总是时不时传过来,蛮子的那些手段,可是残忍得很,杀人越货无所不为,跟林子里的野兽没甚么两样,哪个不怨恨他们?郎君可能不知道,一年到头总有那么一两回,边关会兴起大的战事,蛮子大举寇边,那死人都是数十上百的,往先的时候,但凡有这样的战事,州里动辄就是过千的兵马调动,那花钱还不跟流水一样,州里粮秣军饷不够,就得咱们百姓出力,虽说每年夏秋朝廷征收的赋税不多,但也经不起年年加派那些军饷粮秣啊,是以这边地的日子并不好过。”
  “但是说到底,谁让咱们是这朔方的人呢,祖祖辈辈都生在这里埋在这里,真让蛮子入境来了,那就不是每年摊派军饷粮秣那点事了,那是得家破人亡的,所以大家伙儿虽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给边军筹粮筹饷,却也没几个人有怨言,只要还能活下去就成……不管怎么说,总比流离失所来得强,那些离乡做了流民的,哪一个不是饿得皮包骨头,朝不保夕的?要是有个亲戚朋友投靠还成,虽是寄人篱下,免不得看人眼色,到底还有口热饭吃,真要无依无靠的,那活得连狗都不如,能睡破庙、捡菜叶都是好的……要不怎么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呢?”
  老汉絮絮叨叨说着话,李从璟很少有所评论,只是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偶尔接上两句,让对话继续进行下去,没多久,出门沽酒的大娘子抱着陶罐回来了,弯腰曲臀在小桌子上倒了一壶,就给李从璟送过来,李从璟把桌上倒扣着的陶碗翻过来两个,先给老汉倒了一碗递过去,老汉起初不好意思万般推辞,见李从璟的热情的确是真,就也不再矫情。
  饮上一口劣酒,抹一把嘴,凭空就多了一分豪气,再说话的时候,嗓门大了中气也足了,倒是看得大娘子很是过意不去,低着头偷瞧李从璟的脸色,见李从璟待老汉的态度平和又不失尊敬,也就没有说甚么,仍由老汉去“意气风发”,不过暗地里还是不禁偷偷打量李从璟,估摸着是觉得这家伙做派奇怪,实在罕见——原本以李从璟的华贵衣着雍容气度,能进店吃她们家的汤饼,她就够不理解了,眼下竟然能听老汉唠叨一些她平时都不愿多听的琐碎,还那般聚精会神的模样,真个是奇也怪哉。
  “听闻李廉使曾跟随陛下南征北战,受陛下看重与教诲,果不其然,自打李廉使出镇咱们灵州,情况又大不一样,各种杂税摊派没有了,州县里的官吏还经常带着人,下到乡里挖井修渠,碰到那些孤儿寡母膝下无子的,还白送粮种耕牛,这样的事谁碰到过啊,都给乡里乡亲高兴坏了,但事情还不止如此呢,听说李廉使移镇灵州的时候,还跟朝廷的甚么学院要了一大人批过来,嘿,后来咱见过啊,都是年轻后生,一个个细皮嫩肉的,谁曾想一个个本事都大着呢,还能卷起袖子下到地里吃苦,跟咱一样犁田锄草,有人说他们都是官身,这事谁信,官吏能跟咱们一起蹲在地里吃野菜?就是这些人,点子多得说不清,不仅带着咱们种田肥田,还教娘子们织布做衣……咱们这个汤饼铺子虽然小,那也是他们带着咱们开的,地方选得好,教咱们的东西也好,不怕说出来郎君笑话,一年到头可有不少进帐……”
  老汉说着说着就笑起来,缺了颗门牙的嘴本来很是丑陋,却并不让人反感,李从璟甚至还觉得有些亲切。
  碗里的汤饼已经吃完,李从璟却没有要走的意思,就着剩下的半壶酒跟老汉分了,忽然说道:“我看你老家里,该是有人从军吧?”
  “郎君是如何看出来的?”老汉两碗酒喝得面红耳赤,难得的是神智还很清醒,闻言瞪大了眼睛。
  李从璟笑着道:“我见大娘子的篮子里有好几双鞋底,最大的那几双可是比你老脚下的鞋还要大,这里外我又没看见旁人,故而有此一问。”
  老汉伸出大拇指表示钦佩,“中原来的郎君,果然见多识广,郎君说得没错,咱家那小子……也就是花娘她丈夫,就在边军里做个伍长,方才跟郎君说到,李廉使移镇到了灵州之后,州里上下面貌大改,但还有个事没来得及说,那就是军中的饷银给得比之前更多了,哈哈,要不是咱一把老骨头了,咱也想从军呐,这样的好日子,咱自己不好生护着,再给蛮子糟践了,岂不可惜?”
  说到这,老汉忽然面色一黯,叹息道:“可谁曾想到,大战说来就来,听过往的行人说,灵州那边有数十万军队,也不知是真是假,咱家那小子,现今也不知如何了。上回见他,还是在州城的时候,那会儿他正在城墙当值,日头大啊,我和花娘瞧见他满头大汗,就在城墙下大声叫他,那小子也不知看没看见我们,反正头都没偏一下,咱也知道军纪严明,容不得他擅离职守,可老远看着,还是觉得心酸心疼哩。”
  “郎君是不知道,这小子跟把花娘娶进门没多久就走了,至今连孩子都没见过几面,每回孩子闹着要阿爷的时候,可是叫人揪心,也不晓得他回来的那些时日,这孩子记住他阿爷的模样没。听说这回大战分外惨烈,黄河西边的城池都丢了,军中将士死伤无数,也不知他阿爷还回不回得来……要是回不来了,这孩子以后恐怕连他阿爷长甚么样都不知道……”
  老汉说得感伤,那边做鞋子的“花娘”已经开始抹泪,肩膀微颤,压抑的抽噎声不忍听闻,李从璟一时没有言语,老汉看着抽泣的大娘子,又长叹道:“花娘自打进了咱老吴家的门,这些年可没享过一点福。操持家务教养孩子就不必说了,难的是见别人家夫妻出双入对,有甚么事都有家里儿郎出头,她自个儿却形单影只,碰到难处也没个倚靠,只能自己咬牙撑过去,咱们能帮的地方少,这些年她可没少独自垂泪过。唉,谁让她嫁了个军人呢,就只得忍受这份不易……”
  “花娘手艺好,但凡稍有空闲,就会给吴春那小子做鞋,再到处托人给送过去。麻烦人的时候多了,免不得要给帮忙的人一些酬谢,这对她来说又是不小的负担……这些年下来,她也不知做了多少鞋,咱是数不清了,可她自个儿脚下穿的,缝缝补补就那么一双,也没见给自己换上一双新的……”
  夕阳向晚,余晖洒进屋墙,平添几分寂寥,李从璟站起身,走到花娘桌前,低着身子道:“眼下我正要去灵州,你若有做好的鞋,我可以给你带过去。”
  花娘抬起头,泪痕密布的脸上满是错愕和惊喜,怔了一会儿,反应过来,连忙起身,“有的有的……”
  约莫是酒喝得有些多,老汉起身的时候,差些没站稳,好奇道:“灵州正在大战,郎君缘何要此时过去?”
  李从璟站直身,对老汉说道:“我也是大唐军人,正要去灵州参战。”
  离开铺子的时候,李从璟手里多了两双崭新的布鞋,老汉和花娘出门相送,没少言说感谢的话,直到李从璟走远了,两人还在门前目送。
  “这位郎君……他果真能到灵州,把鞋子送到吴郎手上?”毕竟先前素未谋面,花娘禁不住有些小担心。
  老汉倒是没这份心思,虽然跟对方认识不久,但他觉得以对方的气度衣着,明显不是寻常人等,断然不会承诺没把握的事。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则让两人完全没了担心。
  随着他们目送的那个郎君走远,城外有百余精悍汉子,从各处汇聚到一起,列队跟随在对方身后,那百余汉子手里握着的,可都是军中制式横刀,而衣袍下来隐隐露出的精甲,更是彰显了他们的身份非凡。
  花娘瞪大了眼睛,吃惊于对方的排场,而阅历和眼力都胜出一大截的老汉,已是暗暗心惊,不禁呢喃道:“我的老天爷,李廉使下来巡视的时候,也不过带这么多人,这郎君到底是何等身份?”
  离开城前一段距离后,李从璟仍未上马,手里握着的布鞋,让他心头有种别样的滋味,夕阳西下,余晖千里,田舍悠然,道上行人稀少,只有荷锄而归的农人。
  今日见到的花娘,让李从璟不禁开始想念某些人,某些正在朔方履行职责的人,刀光剑影,尸山血海,天下未平,征战不休,大唐的辉煌与功业足够大,置身其中的个人实在太过渺小,身不由己的生死与苦痛,使得一切都倍显厚重。
  正要上马的时候,前方有一支骑队奔行过来,李从璟停下了动作,走出两步,好整以暇站在马前,他已经看到了骑队当先的那个人,黑发红裳,妖艳如火。
  对方利落下马的时候,李从璟已经张开双臂,但对方却在他身前下拜行了礼,“军情处第五参见陛下!”
  李从璟没有放下轻抬的双臂,“起来。”
  第五姑娘起身,看到李从璟还保持着这个动作,不禁霞飞双颊,羞涩低首。
  李从璟无奈,只得道:“过来。”
  林英和丁黑都是有眼力劲的,转身挥手,让护卫们都转过身去。
  那边军情处的锐士,也都齐齐转身。
  第五姑娘这才如一团火焰一般,投进李从璟的怀抱。


第912章 旦为私利百般斗,暮见禁军万事休(三)
  回营时众人策马缓行,间或有游骑斥候从旁奔驰而过,第五姑娘与李从璟说起前些时候的鹿鸣寺之行,其中的惊险之处和第五姑娘的应变,让李从璟也暗暗心折,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在长和县那个握着剪刀瑟瑟发抖的豆蔻少女,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优秀战士,从古灵精怪的凶猛萝莉到而今大杀四方的小妖精,李从璟对第五姑娘向来有所溺爱,很难说不是在对方的成长道路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与初遇桃夭夭时对方就已经成长为一个完全品不同,第五姑娘也算是李从璟一手教导出来,虽然这本养成记并无太多可供赘言的地方,但感情的投入却是没有半分折扣,所以这会儿李从璟看第五姑娘的目光就格外柔和,只是这眼神落在第五姑娘心里,感觉却是有些怪异,因为她极为纳闷的从中读到了一种异样的情愫,那情愫,以她的认知来说,像极了男人看女儿的目光。
  “如此说来,崔玲珑虽然被石敬瑭所抛弃,但直到最后都没有供出甚么有用的消息,是铁了心不打算出卖石敬瑭?”李从璟问第五姑娘。
  第五姑娘点点头,语气有些复杂,“崔玲珑虽然活该被千刀万剐,但对石敬瑭倒真是死心得很呢。”
  李从璟笑了笑,这样的事并非不可理解,对崔玲珑而言,石敬瑭就是她存活的全部意义,虽然石敬瑭抛弃了她,她却不愿背叛石敬瑭,或者说无法背叛,很难说崔玲珑没有受虐倾向,李从璟来自后世,见多了女神虐我千百遍我待女神如初恋的事迹,也就不以为奇。
  “朔方之事差几已定,往后军情处可以出力的地方已是不多,接下来该往河西去了。”军情处办差,关键就在于先动,话说到这里,李从璟想起方才在汤饼铺子里,与吴春阿爷的谈话,“你到朔方已有些时日,接触的人和事都应不少,照你来看,边地百姓与河西各族之间的关系如何?亦或者说,仇恨和敌视深到哪种地步,是否会影响往后朝廷王化各族,使得各族之民皆为我唐人,永消边患与两者大纷争的国策?”
  此事李从璟还未跟其他人详论过,当年他出镇幽州时,虽也要处理契丹人与幽云百姓的关系,但彼时的方法简单得多,无非战与杀而已,现下李从璟所处的位置不同,要谋求各族和谐共处,难度无疑会大很多。
  第五姑娘虽然对政事涉猎不多,但这并不代表她不知其中深浅,闻言低首沉吟片刻,没有舍长就短跟李从璟讨论细节,而是言简意赅道:“非一时之功,得需百年之力。”
  这番一针见血的见解,让李从璟稍怔,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用大唐日益复苏且在不断进步的科技文明,改善河西、西域的生存条件,还是用唐文化去教化这些地方的百姓,让他们识君忠国仁义友爱,亦或是修缮道路加强边地与中原的联系、方便军队出动,还是加大各地的驻军军力等等,的确都不是一时之功,是需要持续不断努力的。
  心念于此,李从璟看第五姑娘的眼神就更是柔和,其中的溺爱之色也更浓,当然也不乏对她南征北战辛苦的感同身受,夕阳的余光如此温暖,洒落在李从璟肩头,格外诗意潇洒,第五姑娘看着李从璟,心跳不禁加速,扑通扑通直跳,脸颊也红了。
  天降日暮,李从璟回到营中,正巧安乐、温池两城的军报到了。
  ……
  进犯灵州的三方势力中,以夏州和甘州回鹘的军力较强,故而攻打安乐、温池两城的军队,便是由甘州回鹘和夏州军队为主,其中,又以定难军的杨光远为领兵主将。
  温池城与安乐城相距不远,自灵州城至安乐,先要经过温池,两城互为犄角,是为灵州南部门户,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夏州、河西联军守住这道门户,朝廷禁军便无法进入灵州,朝廷禁军要驰援灵州城,这临门一脚就得先迈进去,而后才有“登堂入室”的可能。
  夏州、河西联军一路疾行,及近温池。
  远处可见山峦,山体绵长,起伏和缓,如浪如云,而温池城便坐扼山峦要道,随着视野渐小,平野渐窄,众人便知目的地快要到达。
  黄土高原范围广阔,也不是处处皆丘壑、望山跑死马,温池一带,位在边缘,地势和缓。秋日时节,草木枯黄,平川之地,更显肃杀,远山近岭,平添危机,矮山土包之间,千百步之地,或平坦或高低起伏不大,官道便在其中。
  “再往前三十里左右,便是温池城,眼下天色尚早,传令下去,加紧行军,今日务必赶到。”杨光远熟读地图,对地标参照物格外上心,眼见前方低山绵延,便知自身位置,他抬头看了一眼天色,见日头刚到中天,心想黄昏前要抵达温池城并不难。
  在杨光远身旁的是甘州回鹘里的大人物,唤作药罗葛阿咄欲,与甘州回鹘首领药罗葛狄银乃是同族,他眼中有蛮子特有的狂热与骄横之色,闻言嗤笑道:“既然城池在望,三十里的路程,我精骑转眼即到,还请杨将军允我先行,必为大军打开城门!”
  杨光远等着左右帮他翻译完药罗葛阿咄欲的话,微微皱眉道:“各部人马本是同行,临战岂有分兵之理,将军稍安勿躁。”
  药罗葛阿咄欲闻言,使劲儿甩了一下马鞭,冷哼道:“大军出击,岂能没有先锋,如此简单的用兵之法,杨将军难道不知?区区温池城,彼若见我回鹘大军之兵强马壮,必定吓得屁滚尿流,那城池说夺便夺了,也就不用麻烦诸位入城,岂不妙哉?”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让杨光远心头一阵反感,眼下他虽然坐拥近万兵马,奈何藩属不一,他自身名为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