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篡唐-第3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言庆没想到,李端是个如此决绝的人。
        不由得愣了一下,而后笑道:“既然李公愿随行小王求之不得!”
        李端是个好强的人!
        这也是李言庆最初的感受。
        如果说李靖是一个儒帅,智帅的话,那李端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军人,并有着极其强烈的荣誉感。
        “李靖求学时,也正是韩擒虎韩老柱国最为荣耀的时期。
        所以,李靖从未在军旅中生活过,并且在韩老柱国的支持下,拜名师。游历天下,眼界极为宽广。后来又被杨素看重,少年时可算得上是一帆风顺。只是长大以后,因杨素之事而被牵连,一直得不到重用,也算是在宦海中历练了一番
        当晚,李言庆和长孙无忌在竹楼中闲聊。        别看言庆的声望比长孙无忌高,却毕竟比不得长孙无忌这种生长在官宦家庭的人。对朝中秘辛了如指掌,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以至于李言庆觉得,无忌在谈论八卦的时候,格外兴奋。
        “李端叔父的情况,和李靖不同。
        他比李靖大了将近十岁,故而少年时不似李靖那般的优越。十四岁从军,由一个队长做起,而后一步步升迁。
        李端真正起家,是在弗擒虎故去以后,得史万岁推荐,成为一军统帅。先后随杨素、史万岁、高颖、贺若弼等人,最后做到了大将军的位子。
        也正是这个原因,李药王不似李靖那般眼界宽广,谋略也不甚出众。
        然则此人胜在细微处,当年勿论他主帅更迭,却从未出过岔子。但凡是安排下来的事情,绝对会完成的非常出色。王先生言他能制住李靖,想来也就出于此吧。”
        细节决定胜负!
        李言庆得出了最终的结论。
        同时,他此次前往岭南,有这么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跟随,也能避免许多麻烦。
        最重要的是,这李端和冯家也颇有交情。
        冯盎最早至中原为官的时候,就是在李端帐下效力。
        换句话说,这李端是冯盎的老上司。冯盎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目前谁也说不清楚。
        不过有李端在,李言庆又平添了几分把握。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今得药王。此行必当旗开得胜”。
        长孙无忌知道,李言庆并非单指李端。特别是早先的几句话,更多是赞叹王预。
        若非王娟,恐怕李端也不会轻易来投。
        李渊在委任了李言庆之后,很快又发出一道敕令,命李世民节制天下兵马,总督平南之战。
        九耳末,李世民率部启程,前往瘦州。
        一时间,天下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而就在李世民离开长安的第三天,一队人马,簇拥着一行马车。踏踩着黎明时的晨光,自延兴门,悄然南下    ,
第廿一章 武德三年的余韵
        武德二年末的时候,尧君素兵临钱塘县,沈法兴举城献降。
        沈法兴的投降。也预示着江东的统一。萧太后下令移驾钱塘县,置西子宫,终于稳定住了萧隋的局面。沈法兴在武德三年初时病卒,也代表着江东混战落下帷幕。
        萧锐定都江陵,与萧太后形成持角之势。
        在不经意间,二萧李唐变成了三足鼎立之局面,隐隐重现东汉末年三国之势态。
        甚至有好事者,把李唐比作曹魏,萧隋比作孙吴。
        如此一来,萧锐自然就成了蜀汉的代表。只是比起三国时期的蜀汉。萧锐的势力明显不如。特别是在瘦州失守之后,萧锐失去了巴蜀的支点。而在此前,巴蜀虽然已表示归附李唐,却由于种种原因,仅止眠蜀地区听从长安的调派,巴蜀却有些不太安静。如今,瘦州失守  萧锐只能退居江陵,其实力自然随之削弱。
        这也是萧锐为何拼命想要和萧太后结盟的重要原因。        毕竟同为兰陵萧氏族人,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萧铣自信,只要他保住荆襄,再加上萧太后的合作。足以站稳脚跟。想当初,他不过是一个县承,而今,已经成为了帝王。从一开始归附李唐,到后来的起兵独立,萧锐似乎已没有了其他选择。
        武德三年十月,李渊再次传诏。
        敕天策大将军,秦王李世民为尚书令,总督荆襄战事。
        如此显赫的职务,从某个方面而言,似乎也说明了李渊平定江南的决心。一时间,江南各地,人心惶惶。
        房彦谦自入冬以后,变卧病不起。
        江南的水气虽并不烈,却又蚀骨**。
        哪怕是来到江东多年,房彦谦依旧有些不太适应。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时局不断发生变化,房彦谦的身子骨也越来越差。每至隆冬,他必然会有一场大病。
        每一次病倒,这身子骨也必然衰弱三分。
        时至今日。房彦谦已病入膏盲。
        然则国事繁重,却让他难以脱身。张仲坚才华卓绝,却因为种种原因,使得萧太后不敢太过依持。毕竟,萧隋如今是在张氏家族的地盘上讨生活。张仲坚虽说忠心耿耿。有些时候也不得不顾念自家的利益。同样出身门阀世族的萧太后。又岂能不知?
        所以,房彦谦在朝堂上一日。即能制衡张仲坚一天。
        至于尧君素虽然忠直,却因为性情网烈,难以成为张仲坚的对手。
        于是乎,萧太后对房彦谦的依靠,更甚于张仲坚,
        北方初雪已至,想来老家更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房彦谦瘦削的身子躺在榻上。原本八尺的魁梧身材,因为这两年来的操劳,而变得瘦小枯干。
        屋中,火塘子里的兽炭通红。蓝汪汪的火苗子,不时夹杂着低弱的噼啪声响,散发着一股股暖意。
        身体蜷缩在厚厚的狼皮褥子里。房彦谦蜡黄的脸上,透出一抹潮红。
        “房公,李言庆这封书信,您如何看待?”
        张仲坚跪坐床榻边,轻声的询问。
        别看萧太后有些忌惮张仲坚。却真的离不开张仲坚。
        而张仲坚和房彦谦呢?既是亲密的伙伴,同时又彼此提防。
        不过有大事发生的时候,两人会放弃所有成见,坐在一起商讨。房彦谦的身旁,摆放着一卷地图。他身下垫得很高,半依着床褥,眉头紧锁一起,陷入沉思。
        “仲竖以为如何?”
        许久,房彦谦开口,却是一句反问。
        张仲坚轻声道:“李世民不是李言庆,但亦不可小觑。
        此人熟读兵法,且麾下亦有猛士        而李唐对他更是毫无保留的支持。相比之下,此人的威胁,更甚于李言庆。萧铣虽来信说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恐怕是
        “挡不住?”
        张仲坚点点头,再色凝重。
        “如若萧锐失利,则江东独木难支啊!”
        房彦谦突然抬起头来,凝视张仲坚道:“如此说来,你以为李言庆所言可行?”
        “倒也不是说不可挽回,但多一个准备,总是没有坏处。”
        张仲坚挠挠头,不误疑惑的说:“只是我
        他让小房大人送来的这份地图。虽说不太准确,却并非虚构。
        早年间我行商海外,曾听人提到过一些。说远在海之涯,尚有广袤大地,更甚于中原。那里多为土著。若要立足,并不困难。但海路甚远,其间风险颇多。”
        房彦谦一阵剧烈的咳嗽,身子几乎蜷成了虾米状。
        张仲坚连忙上前,轻声道:“老房大人,还请多多保重身体啊。”        “仲坚,我这身子骨,我心里清楚。”
        房彦谦摆手,枯瘦的大手,一把掼住了张仲坚的手臂,“你以为。这战局真就不可挽回吗?”
        “怕是很难!”
        张仲坚说:“李言庆倒没有夸海口。若他统兵,集李唐倾国之力,半载可平定江东。
        我皇虽说站稳了脚跟,可江南毕竟不比中原,勿论人口还是国力,远非李唐可比。如果萧锐同意我出兵荆襄的话,说不定我能拖些时日。但也仅止是拖延,”
        “如此说来,这天命已定!”
        张仲坚和房彦谦之间,并不需要太多勾心斗角。
        二人都清楚,这时候他二人若是分裂。只能使局势更加恶化。
        所以,有什么话语,但说无妨。不过出了这个屋子以后,两人都不会承认今天的这些言语。
        “仲坚,你是否已着手准备?”
        张仲坚犹豫了一下,轻声道:“不瞒老房大人小房大人消息传来之后,我即开始命人收拢船舶。同时。我在胡豆洲今南通的狼让  船坞,也全部改造五牙海船,以防不测发生,如果能拖延半载,狼山船坞可造出百艘五牙海船。
        再加上其他海船,可达千余艘,足以承担起我们转移之用。
        但现在的状况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半年”时间拖得越久,我们的准备就越充足。”
        房彦谦在心里,暗自叹息一声。
        “仲坚可全力准备,朝中事情,老夫会尽量为你分担。
        不过,单纯这样准备恐怕还不够。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哪怕李言庆这份海图是真的,你也需另有谋划。一旦真要迁移,我们也需有一个根基,你手中,先有几多五牙海船?”
        “若到立着时,可凑足三十艘。”
        “让尧大将军带船先行出海。攻取流求今台湾。
        以流求为根基,我们进可以袭掠东南,退可以占领”那个叫什么来着?李言庆图中标明的地方,,哦。婆罗洲。不过与尧君素谈及此事的时候,务必要说明,咱们这是扩土开疆。否则以他那驴脾气,只怕不会同意,就这么轻易退走。”
        张仲坚连连点头,“尧君素性情网烈,正可担耸重任。”
        两人又商议片刻,张仲坚起身告辞。
        看着张仲坚离去的背芳,房彦谦又是好一阵子的剧烈咳嗽。一直守在他身旁的少年,连忙上前照拂。这少年是房玄龄的长子,名叫房遗直,已有十岁。也许是长久和房彦谦一起,使得房遗直颇有乃祖之风。
        房彦谦止住了咳嗽,摆手示意房遗直坐下。
        他突然笑道:“可看到了吗?”
        “爷爷,看到什么?”
        “李言庆的手段,越发的老辣了
        房遗直愕然不解,轻声道:“爷爷。您这是什么意思?”
        “李言庆看似是为我等着想。实则不然。
        他用一份海图画了一个大饼。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动摇了张仲坚决战的信念。
        三个月前,张仲坚犹自说,与李言庆不死不休。
        而今却已思考退路”兵法有云。围城必阙。此前我等没有任何退路,所以不得不和李唐死战。现在呢,李言庆用一副地冉,使得张仲坚再无死战之心。看着吧,不出半载,江南必定。”
        房遗直犹自不太明白,而房彦谦。也没有再解释。
        许久之后,他轻声道:“是时候做出决定了!想必那个小子  也快要抵达襄州了
        说着,房彦谦脸上,不自觉露出一抹奇异笑容。
        只看那位尚书令大人,会有怎生的手段?
第廿二章 都棱镇(一)
        武德二年十二月。天策大将军,尚书令李世民在羹州发毁,破次试探性的攻击。
        战况并不激烈,也使得萧锐产生了一丝松懈。
        十数万大军屯驻于江陵附近。做出要与李唐决战的姿态。
        同时,由于房玄龄占据了京山,命杜伏威和谢映登两人将李道玄死死牵制于襄州。
        双方自十一月起。交锋十数次,可谓平分秋色。
        李唐方面,李道玄名义上为荆襄道都督,襄州总管,节制荆襄道各路兵马。可实际上呢,他却是完全放权,把兵权交由徐世绩和苏定方两人,自家坐镇襄阳,对战事不理不问。
        历史上,李道玄是一个极其勇猛的人。
        毒战必冲锋在前,斩将夺旗,颇有武勋。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勇猛,才造成了后来的阵亡。而今,李道玄在巩县数载,被李言庆潜移默化改变了许多。虽然依旧喜欢冲锋陷阵,但是却格外谨慎和稳重。什么时候该亲自上阵。什么时候放权,李道玄分得很清楚。就比如这一次荆襄道的征战,李道玄很聪明的把兵权下放。
        徐世绩和苏定方轮番上阵,与杜伏威、谢映登斗得难解难分。
        至于房玄龄,则无暇留意荆襄道的战事。他更关注荆州反面的情况。甚至在十二月初上书朝廷,请萧太后与萧铣说项,让后梁让出荆门。改由房玄龄负责镇守。
        只可惜,李世民数次出击,麻痹了萧铣。
        当得知萧太后想要占领荆门之后,萧铣立刻表示反对。
        甚至在十二月中,萧锐命董福珍出兵冉居荆门,以提防房玄龄出其不意的偷袭。
        “公子,前面就是都棱镇了”。
        就在江南战火如荼,紧张万分的时候,一叶扁舟自郁水蟾江而上,悄然过江。
        这郁水,是邑州境内一大河流。
        由左溪和右溪两大支流汇聚而成。在邑州境内,名为郁水。
        但是顺江而下,过永定则名蛮水。于是乎,永定县也就成了琶州和钦州两地界城。同时,也是汉、俚混居的重要地区。
        “琶州,以汉人居多,着汉服,言汉语。听从朝廷的调派。”
        一行人从船上下来后,向都棱镇行去。
        由于道路崎岖,且颠簸不平,故而他们选择了当地颇为流行的止  轿。
        一个青年坐在山轿上,一袭白衫,风度翩翩;在山轿旁,则跟随着一个壮年男子。
        看年纪。大约在三十上下,体态略显单薄。
        不足七尺的身高,使他在这一行人中,显得并不抢眼。
        但却流露出一种沉稳之气,举手投足间,更显出不俗的风范。
        “到都棱有后,集大家件具一下,弄有楚这?的状况以后,再数计叭,”
        青年一路欣赏着两边风景。一边做出若无其事的模样发出命令。
        “柳青!”
        “小人在”
        壮年男子立刻应命,唤来一个青年扈从。
        “带着人,去都棱镇做些安排。
        不要太张狂,这里毕竟不是咱们的地盘    找个僻静之处安置,不要惊动当地官府。”
        “可若是他们询问
        “你就说,是吴县张氏的公子前来打理一桩生意
        壮年男子有条不紊的吩咐下去。说着还取出一块腰牌,递给了青年。
        青年呵呵一笑,“沈大哥放心,柳青一定把此事处理妥当。”
        说罢,他带着几个人匆匆离去。        而山轿行进不久后,在路旁的一座亭子前停下。
        青年从山轿上下来,活动了一下腿脚,迈步走进凉亭。
        不晓得,舅舅是否已抵达番易?算算日子,也差不多该到了    但不清楚那冯盎,究竟会是怎样的打算!
        这青年,正是奉命都护岭南的李言庆。
        悄然离开长安之后,他带着人途径郑州的时候,专程去拜会了言虎。
        自从中原战事结束之后,言虎就变得无所事事。每日调教寺中武僧。过的百无聊赖。
        李言庆这次拜会,就是为了请言虎出山,说服冯盎。
        根据他的调查,冯盎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