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终结者-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只是短期有效,却也足够了。

    又没打算扶他一辈子。

    吩咐叶贵去调拨人员物资,方天定又道:“先生回淮西后,当多多留意,有那愿意转投我国的贤才猛士,尽可以请来。”

    犹豫片刻,李助说道:“若是王庆愿投我国,又当如何。”

    方天定道:“一个闲散侯爵,许其一世逍遥快活,前提是他坚持一个月。”

    “即如此,王庆必然振作。”李助信誓旦旦地说道。

    事情说完,方天定唤来縻貹袁朗作陪,好好招待了李助。

    讲真,方天定并不担心李助使诈。

    如果为了抵抗宋江而欺骗方天定,那肯定是准备坚守到底的节奏,这正合方天定的想法。

    至于随着王庆招安,可能性极低。

    即使王庆招安,鉴于他已经称王,赵宋给个闲爵散位养着便不错了。

    想要实权?做梦去吧。

    其他人,最多当个统制官,这对有野心的人,绝对不可忍受。

    但是,万一李助真的是崇尚释教的佛系道士,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和可能的收获相比,一些付出,不值一提。

第77章 夏收() 
歙州,泾县,吕家村。

    因为吕师囊带走了许多青壮从军,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弱。

    天还未亮,村里家家户户便开了门,随着炊烟升起,吭哧吭哧的磨刀声不断响起。

    磨的,是镰刀。

    四月下旬,麦子已经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

    总要把镰刀磨的飞快,割麦子才省力气。

    六十多岁的吕益权一边磨刀,一边叹气。

    家里面新分了二十亩地,本是高兴的事情。

    可是两个儿子都在军中,只靠自己一个人,决计是忙不过来的。

    “益权,早饭做好了,过来吃啊。”

    “好,镰刀磨好了就过去。”

    吕益权就一个人,农忙的时候饭也没功夫做,好在邻里关系不错,可以在旁边的吕强家搭伙吃饭。

    吕益权已经提前给了一贯钱,两斗米,等到农忙完,估计还要补一些。

    本来嘛,一贯钱雇个短工绰绰有余,只是泾县青壮大多从军去了,想雇人也顾不到,实在无可奈何。

    不一刻,两把镰刀磨的雪亮,刀刃上已经起了毛,手指轻轻荡过,便是一条口子。

    “好铁!这越州来的家伙,真是不错。”吕益权满意地想到。

    锄头、铁锹、镰刀等农具,都有越州铁矿的戳印,质量非常好。

    吕强家的三个儿子也都投军去了,然而还有三个儿媳妇,老伴儿也在,都是能忙的。

    不像自家两个儿子,都是单身狗。

    “益权,坐。”

    吕强招呼一声,端上了饭菜。

    一条红烧鱼,一锅肥肉炖白菜,一碟子咸菜,整治的不算整齐,油水却很足。

    六个大人,加上四个孩子,坐了一桌子,

    吕强给吕益权倒了碗酒,道:“益权啊,别着急,等我家忙完了,一起去你家地里。”

    “嗯,不着急。”吕益权呷了口酒,道:“先去把学堂的收了再说。”

    端起碗吃饭,吕强叹道:“这几个崽子可是赶上了好日子,吃得好,有学上,也不枉孩子们都去投军了。”

    “可不是,吕相公待我等亲厚,以前我们吕家庄也算不错,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吃肉喝酒,哪像现在,天天都有酒肉。”

    说着话,吃完饭,两家人各自提着镰刀出门,向着学田走去。

    学田属于村学的财产,一共五十亩,其收入主要担负学舍教授的工资。

    县里只要支出少部分现金补贴,即可以撑起一所学舍。

    以田替钱,极大地减少了地方上的现金支出。

    天亮时分,一群人到了学田旁。

    已经有人在田里忙着了。

    都是家里有孩子在上学的村民,自发前来帮忙。

    忙了一阵,学舍教授易水寒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拎着浆汤,带着学生们走了过来。

    “多谢诸位乡亲帮助。”易水寒谢道。

    易水寒在镇江府表现出色,却不想在攻打北固山时,被打烂了一条腿,只能退役。

    恰逢吕家村的教授,那个吕师囊家私塾老先生,调去县里担任文书去了,他便来到了此处。

    吕益权笑道:“易先生客气,此乃我等应该的。”

    易水寒朝众人拱了拱手,又对学生们喝道:“快去,给大家倒水。”

    孩子们嘻嘻哈哈地去了。

    忙碌间,一只二百人的军队开了过来。

    除了刀枪,士卒们还提着镰刀。

    易水寒定睛一看,最前面却是泾县知县苗合。

    苗合早看到了易水寒,抢先说道:“易教授,甚时得空,去县里把留守士兵练练啊。”

    士卒们朝易水寒敬了个礼,放下刀枪,操着镰刀便下了地。

    易水寒一一回礼后,问道:“苗相公,如何让军队来帮忙了?”

    苗合笑道:“太子指示,各地务必确保夏收夏种工作及时有序的完成。

    因为大量青壮从军,我和县里驻军商量了,分出两千人帮着乡亲们抢收抢种,顺便也计量收成,准备收税。”

    “哦,那倒是不错。”

    一百生力军加入,五十亩学田顷刻间收获完毕。

    有苗合带来的牛车带到打谷场,脱粒后称重。

    一共一百七十三石,平均每亩三石多,还不错。

    当然,学田是不用交税的,这些收获全归易水寒支配。

    士卒们没有休息,三两人一组散去田间地头,帮着乡亲们割麦子。

    站在树荫下,易水寒问道:“苗相公,今年税收能有多少?”

    苗合道:“我县有土地一百多万亩,平均下来,大概在五十到六十万之间。”

    易水寒摇头,道:“这收成不行啊,多数人够呛能吃饱。”

    苗合苦笑,道:“没办法,上田太少,我最近到处跑,准备挖些水渠,尽量把旱地都变成水地。”

    易水寒不置可否,道:“好好努力吧,有困难给我说,我给太子写信。”

    说了一阵,苗合问道:“易教授,上次给你说的事,你意下如何?”

    苗合说的事情,乃是把他一个侄女嫁给易水寒。

    若是一般的残废,苗合肯定不会正眼看的。

    易水寒可不一样。

    他是太子亲军一员,和方天定关系非同一般。

    苗合作为知县,想联系太子只能走正规渠道,还不一定能够有回应。

    易水寒可以随时给方天定写信,且必有回应。

    这样的渠道,对于一个底层官员来说,真的是羡慕嫉妒恨。

    不过讲道理,就算没有这个原因,嫁给易水寒也不亏。

    易水寒是都头退役,残疾津贴一个月五贯钱,只要不染上黄和赌,完全可以活的有滋有味。

    想了想,易水寒拱拱手,说道:“便有劳苗相公了。”

    见易水寒答应,苗合大喜,道:“好说,好说,以后便是一家人了。”

    吕家村忙碌不休,古筑村村民也不能清闲。

    黄云挨家挨户走过去,叫道:“乡亲们,都把粮食准备好,等会一起去给县里送去。”

    有人问道:“里正,何必送粮,直接折算成银钱缴纳便是。”

    黄云回道:“也可以,那都准备好银钱,我搭送铁的船送县里去。”

    不得不说,古筑村的人真的是阔了。

    在铁矿上做工,男人一天挣三五百文很容易,女人们卖些吃食酒水,一天也能入账一二百文,比在几亩薄地里刨食强太多了。

    又有人道:“城里有人租地,要种那劳什子棉花,我们租不租?”

    黄云道:“你们还有心思弄那几亩地么?”

    众人都笑。

    矿上打工挣的那么多,如何有时间耽误在地里。

    应天府,临时行宫内。

    方腊问道:“今年夏收几何,可有数据?”

    冯喜道:“根据估算,至少入库一千五百万石夏粮,钱两千万贯。”

    在方天定面前,冯喜是情报头子,在方腊前,他还是那个冯掌柜,身份切换毫无违和处。

    方腊沉吟片刻,道:“建国在即,战争未绝,粮食万万不可有缺,看好那帮当官的,不要出问题。”

    冯喜躬身道:“陛下放心,绝不会有人敢贪污。”

    方腊又道:“嗯,还要保证百姓足用,但有疑虑,立刻请教大郎。”

    说这话,方腊没有任何压力。

    毕竟,儿子实在太能干了,当老子已经习惯了躺着。

    冯喜退下,方腊传见刘韐。

    虽然还未正式宣布,刘韐已经被内定为第一任宰相。

    刘韐到来,方腊问了建国筹备的进展。

    因为夏收紧张,城池宫殿建设耽误了许多。

    这没办法,方腊很理解。

    方腊又问道:“棉花种植安排的如何?”

    刘韐道:“亩产一石以下的田地,大多改种棉花,只是收成如何,尚且未知。”

    方腊颌首,道:“棉布之优越,大家都看在眼里,务必抓紧。”

    刘韐应下。

    棉布的好处,南方尚且不觉得如何,等到了北方冬季,定然有大用。

    所以,推广棉花种植,势在必行。

    当然,在没看到收获之前,百姓也都疑虑,这很正常,等到秋收,看见了甜头,百姓自然踊跃种棉。

    ………………

    感谢“天津宝德学院”的又一次打赏,十分感谢。

    ?????

第78章 真怒与假喜() 
砰~

    扫落御案上的一堆东西,赵佶吼道:“立刻传旨淮西,五月必须平定王庆,六月大军立刻前往江南平叛!”

    呼哧呼哧喘了两口粗气,赵佶继续说道:“传旨,王黻弄权误国,致使江南方腊积重难返,势大难治,赐死!”

    众臣齐齐拜下,道:“陛下英明,臣等拜服。”

    这一刻,再也没人敢说废话了。

    江宁失守,方腊即将建国称帝。

    朝堂的人都知道,南北对峙形势已成。

    形势便如同北宋对南唐。

    只是不同于南唐末期沉疴入骨,方腊势力正是朝阳初生的时候,上下战斗意志和战斗力都很强劲。

    而且,方腊势力已经占据了滁州、高邮军,触角已经筋骨。进入了江淮地区,比南唐只有大江天险的形势,好了许多。

    反观赵宋,弊病重重,已是日落西山之时。

    当然,赵佶是不会这样认为的。

    他惊怒异常,是因为收回燕云的夙愿彻底破灭。

    从宋太祖赵匡胤起,宋帝便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只是一直未能收复。

    赵佶正打算联合金国,南北夹攻辽国以收回燕云十六州。

    若是能成,他便可一跃超过太祖太宗,成为赵宋第一帝王。

    此时江南丢失,绝非短期可以平定,迁延日久之下,怕是只能坐视燕云十六州又被金国占据。

    赵宋第一帝的美梦破灭,赵佶如何不怒?

    赵佶踱着步子,道:“说,可有平贼之策?”

    童贯出列,道:“臣愿领军,前往江南平贼。”

    “准!”赵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在他的眼里,童贯便是他的曹彬和潘美,当然要用。

    蔡京出列,道:“可效太祖故智,着人于荆南整训军队,建造大船,再沿江东下,必可破贼。”

    “准!”

    确定了两路并进的策略,赵佶又道:“诸卿,东南贼势汹汹,须得立刻镇压,还有良策,皆可提出。”

    宿元景出列道:“宋江进剿淮西,无往而不利,王庆之流已然胆丧,只是坚守城池不出。

    虽然难以给我军造成杀伤,却极其耽误时间。

    臣以为,或可招安王庆,令其会同宋江,一同东下进剿。”

    “臣以为不可。”蔡攸出列道:“王庆已经是瓮中之鳖,不日可下。

    左右童相调兵遣将需要些时日,着令宋江抓紧破贼便可。”

    蔡攸反对,倒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他那个傻儿子头上一片绿,不把王庆弄死了绝不甘心。

    “臣以为宿元景之言可行。”蔡京出列,道:“招安王庆,可以节约时间、钱粮,又可以获得进剿方腊的兵员,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难得的,蔡京同意了宿元景的提议。

    此时蔡家父子俩为了争权夺利,已经反目,蔡京反驳蔡攸,并不奇怪。

    再则,蔡京发现了,赵佶有意招安。

    这才是他附议宿元景的根本原因。

    他那傻儿子,还是太年轻了,根本没把准赵佶的脉搏。

    果然,赵佶道:“如何招安王庆,众卿可各抒己见。”

    此言一出,招安已成定局。

    商议一阵后,赵佶令宿元景前去淮西,宣读招安赦书。

    宿元景被方天定摆了一道,正是郁闷的时候,当然想抓住这个机会重新证明自己招安小能手的风范。

    于是,童贯整顿禁军,准备南下,郑居中前往两湖操练水军,准备东下。

    宿元景领了圣旨,前往淮西。

    房州,李助领着王庆等人,检点从东南带来的兵员物资。

    李助道:“大王,东南给了五千兵,钱粮各十万,兵甲两万套,足见诚心。”

    王庆仔细看去。

    五千兵,剔除老弱,能有四千青壮,足可称为精兵。

    从车内抽出一把朴刀,只见刀身雪亮,刃口锋利,也是好兵器。

    甲以皮甲为主,保养完好,其中一千套步人甲,引起了众人一阵赞叹。

    这些东西,都是明军缴获而来,已经不符合军中制式要求,只能封存或者拆解。

    这次,方天定给王庆送了些过来。

    李助又道:“大王,这只是第一批,第二批正在筹备,约莫一个月后送到,能有军三万,兵甲五万。”

    王庆闻言欢喜,只觉得被宋江按在地上摩擦带来的阴霾散了大半,道:“方腊那厮诓骗了我十员大将,这次倒是做了些好事。”

    李助道:“大王,江南的确富足,人口又多,但是大将真的不多,不怪方腊诓骗我等。”

    王庆不置可否,吩咐把兵甲兵丁分下去。

    回到宫中,王庆又问道:“方腊那厮,可打算沿江西上?”

    李助道:“回程之时,方腊军已经打下了铜陵,正努力西上,只是想与我国接壤,怕是不容易。”

    当然不容易,两地距离一千五百里,除非方腊全军长了翅膀,才能立刻打过来。

    沉吟片刻,王庆说道:“宋江凶猛,实在难以抵敌,我欲向赵宋请降,军师以为如何?”

    不如何,这么快投降我怎么办?

    当然,李助肯定不能这么说啊。

    李助道:“大王,宋江到来,我军屡战屡败,全无战绩,已然被看的轻了。

    若是请降,最多如宋江一般,一个有名无实的征讨先锋,还要东下与方腊火并,何苦来哉。

    我们应该支持一阵,让赵宋主动来招安。

    若事不可为,大不了我等去投奔方腊,想必不失王侯之封。”

    王庆思虑一番,又想到童贯、蔡攸陷害,不禁动摇了招安的心思,觉得投靠方腊也不错。

    都是反贼出生,不会被歧视,方腊为了千金市马,也需要把王庆这块招牌打扮的光鲜亮丽。

    不说权势,富贵肯定不愁。

    李助看出了王庆的心动,却也没有再劝,道:“大王,无论如何决定,荆南城都是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