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慈禧问道:“蒸汽?就是平日里炉子上烧水的水汽吗?”



  利宾道:“圣母皇太后圣明,正是咱们平日里烧水生出的水汽。”



  慈安道:“在这个什么……车头里边烧煤,不会把车厢烧坏了吗?”



  利宾道:“回母后皇太后的话,不会的。”



  他顿了一顿,又道:“启禀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其实在河上、海上行走的汽船,用的是同样的水火之力。洋人们是把船上的这套东西搬到了火车上。”



  汽船倒都是知道的,只是之前不晓得“汽”何以为“汽”罢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洋鬼子的脑袋瓜子,长得还真是奇怪,想得出这么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利宾道:“启禀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这火车运力极强,一列火车便能够运送一团人马。更兼迅捷无比。骏马短途冲刺,虽然不逊火车,却无法像火车能够一连多日不休不眠地奔跑。因此,行军要十天功夫的,坐上火车,朝发夕至,和电报一般,最是第一等的军国利器。”



  这段话乃是关窍,说得殿上君臣,人人怦然心动。



  就有人想到:如果我们也来筑几条这样的“铁路”呢?



  不过兹事体大,未经深谋,这个场合。没有人肯轻易出声。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说给两宫太后听的,比如美国大选。一国之主,居然由老百姓投票选出,说给慈禧慈安,非吓坏她们不可。



  只说东线屡攻不克。伤亡惨重,民气如沸,几乎动摇国本。全靠西线大捷,全美国乃一夜之间同声颂圣,林总统转危为安。



  至于关公爷在床上策反两位美貌的叛军女细作,乃成就提前克复亚特兰大之功。就更加不能说了。只说关总司令神机妙算,声北击南,叛军中计,仓皇弃城北逃。



  接下来的战局,由于西线叛军主力已经溃乱,我军南下扫荡。必势如破竹,叛军苟延残喘,拖日子而已。关卓凡预计,最多三个月内,必有克成全功的好音奏达御前。到时候乃可班师归国,以慰厪念,以报慈恩。



  话说得虽然恳切。到底也只是文章故事,但“以报慈恩”四字,慈禧看在眼中、听在耳中,却莫名地浑身一阵微微发热。



  轩军扩军,奏折内也带了一笔,但君臣都以为理所当然,更觉得是赚了美国人的便宜。



  慈安欣然道:“这可兵强马壮了!”



  讲到轩军招兵,华工踊跃报名,军机中有人感慨,去国万里。异域他乡之中,居然有这许多忠勇奋发之士,可知我朝恩泽深厚,化自圣躬,流及荒蛮。播于万国。



  又道华尔和福瑞斯特之后,白齐文等六十七名洋将要求入籍中国,估计美国战事结束,会有更多洋将洋兵请求归化,其中除了美国人,还有不少其他国家的人士。军机嘉言:万国来朝的盛景,不久将现于我同治圣朝,可喜可贺!



  这一碗碗米汤灌起,黄幔之后,两位年轻的太后竟是矜持不住,从始至终,满面的笑容怎么也拿不下来。



  白齐文等人的入籍申请自然恩准,至于是否仿华尔、福瑞斯特例,入籍地选在上海,轩军回国,问过关卓凡的意思再说。



  最后,君臣议定,关卓凡加恩锡赐二等毅勇公。



  军机退出之后,利宾却被单独留了下来。



  这是极其罕见的安排。



  气氛明显凝重起来,利宾伏在地上,心里惴惴不安。



  慈禧太后开口了:“利宾。”



  “臣在。”



  慈禧缓缓地说道:“我想,关卓凡选你来为我们姐俩做这些譬解,你一定是他最心腹的人了。”



  这话让利宾如何回答?他磕了一个头,没有做声,汗水已从背上渗了出来。



  还好慈禧本就没有要他回答,继续说道:“就像关卓凡是我们姐俩最心腹的人一样。”



  这句话,极重,极重。



  利宾已经汗湿重衣。



  慈禧温和地说道:“所以,有件事情,要请你转知关卓凡,叫他给我们姐俩一个实实在在的答复。”



  对一个四品道员用上“请”字,利宾只能磕头,不能置一词。



  这件事情就是关于拿办胜保。



  慈禧将胜保的劣迹一桩桩摆了出来,然后轻叹了一口气,道:“这公私之间该如何取舍,我不要关卓凡虚应故事,而是要他把心里面真正的想法说出来。不然,他就对不住我们姐俩待他的一番心意。想来,他也不见得好意思的。”



  利宾连连叩首。



  慈安微笑道:“好啦,你别磕头啦,头不晕吗?要磕头,叫关卓凡回来磕。”



  慈安一向略有懵懂,但这句话却说得很有意味。



  利宾讪讪地又磕了一个头,微微直起身子,果然不再磕头了。



  慈禧微微一笑,道:“这些话,不当着军机的面说,不在上谕里边说,你明白为什么吧?”



  利宾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臣懂。”



  慈禧点点头,道:“关卓凡的回复,也不要过明路,密折递给我们姐俩就好了。”



  退出养心殿的时候,利宾想,原来这个道员,是叫我做这件事情预付的报酬啊。



  他的新官服已经完全被汗水浸湿了,但心神收定后,仔细回想两宫说的每一句话,最后得出结论:全部都是好话,而且,极好,极好。



  关卓凡如何看待朝廷拿办胜保固然是两宫关心的,但不是方才这番对唔的重点。



  重点是,两宫通过这番“私聊”,对关卓凡表达了最重视、最亲密、最推心置腹的姿态,这种取态的价值,一百个胜保也比不了。



  就是说,不管两宫和关卓凡君臣之间,对拿办胜保有没有分歧,对胜保最终的处置是否得到了关卓凡完全的“谅解”,两宫的潜台词是:都不会影响这种取态,都不会影响君臣之间的这种最亲密的关系。



  出宫之后,回上海之前,利宾还要去一趟关卓凡的毅勇公府,有几件东西,要交给关卓凡的嫂子。



  轩军在美国“亚特兰大大捷”的消息传开后,政坛上自“查塔努加大捷”以来生出的几股汹涌的暗流迅速浮出了水面。



  “查塔努加大捷”也好,“亚特兰大大捷”也罢,许多人其实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胜局已定”,轩军不久就要凯旋回国。



  对这个胜利,对这支军队,包括对关卓凡这个人,各路人马、各种势力,都在暗地里密锣紧鼓地打着主意,希望以为己用。



  这些势力之间,有不少根本就是完全对立的。



  一个是满汉之间。



  许多八旗勋贵,早就不满洪杨乱起以来,朝廷重汉轻满,以前的肃顺是这样,现在的恭王还是这样。向当政者抱怨,总是得到“旗下大爷无用”一类嘲讽讥刺。



  这班勋贵,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和睿亲王仁寿为代表。僧格林沁还稍好一些,因为毕竟一直在统领重兵作战,八旗虽然被轻蔑,他本人还是很受重视的。



  但仁寿一班人,在京里不说无所事事,也最多只是做个闲职,原本就颇为郁闷;另外,他们自己当然衣食无忧,但同旗同支的许多人,过的却很糟糕,尽有举家食粥的。三天两头有亲戚、包衣上门哭穷,尽力周济,也帮不过来那么多。



  *RU
出差,一更,抱歉
明天出差,礼拜五回来,这三天(4月23日至4月25日)只好每天一更。更新的时间安排在傍晚。



  礼拜六(4月26日)回复正常,每天两更。



  旧账未平,又添新账,抱歉、抱歉、抱歉。



  *(未完待续。。)RT
第七十一章 倚关攻恭
  这是京里。从北京望出去,天下督抚,几乎尽是汉员。



  十五个巡抚,轩军赴美之前,只有江苏巡抚是旗人——关卓凡。轩军赴美之后,江苏巡抚由赵景贤署理,天下巡抚,一度全是汉员。曾国藩奉旨督师剿捻,他的两江总督交给李鸿章署理,李鸿章的安徽巡抚腾了出来,由藩台英翰署理,如此一来,十五个巡抚里面,才勉强挤进去一个旗人。



  而十个总督,连同“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在内,只有一个两广总督瑞麟是旗人。



  这个瑞麟,笔帖式出身,却连字也认不全。他在广东卖缺纳贿,无所不为,唯一没有兴趣的,就是政务。这样一个货色,不止一次几乎就被参倒,全靠了和慈禧太后的特殊渊源,才勉强留在两广总督的位子上。



  瑞麟是慈禧的同族,也姓叶赫那拉。当年慈禧姐妹扶灵回京,孤儿寡母,窘迫无依,族里面时常过来照应的,只有这一个瑞麟。为了报答这份援手于微时的情谊,祺祥政变后,慈禧勉力照应,瑞麟的官运愈发亨通,最终爬上两广总督的位子。他帘眷深厚,虽然摇摇欲坠,可就是不掉下来。



  换个说法,如果瑞麟没有和慈禧的这一层关系,只怕十个总督,十个汉人。



  有清以来两百年,汉人的势力从未壮大到这个地步。



  原因自然是洪杨作乱,八旗无能,全靠以湘系为主的一班汉人自筹兵勇。才得以戡平大乱。军兴的时候。朝廷的政策是谁打下的地方交由谁管理;战后。地方政权自然就纷纷落入汉人手中。



  这个局面,愈来愈多的旗人不服气。



  拿出来说事的,翻来覆去,就是一个关卓凡。



  谁说长毛都是汉人打平的?上海是关卓凡保住的;江苏是关卓凡和李鸿章一起打下来的;金陵,轩军的炮弹可是比曾老九先打进城里的!如果不是恭老六维护曾家兄弟,金陵城就是咱们旗人拿下来的了!



  如果是那样的话,现在旗人也不会被汉人逼得喘不过气来了!



  恭老六和肃顺他妈的一路货色,吃里扒外!



  现在。轩军把美国的反叛都打平了,哪一个汉人办得到?



  八旗的这份威风,真叫“超祖越宗”了!太宗皇帝最远打到朝鲜,十全老人最远打到尼泊尔,都比不得美利坚隔着一个大洋那么远。怎么好说我们旗人“一蟹不如一蟹”?



  这班人,开始公开地要求朝廷重用旗人,贬抑汉人。



  慈禧和恭王都非常清醒。关卓凡是一个异数,除了他之外,旗下大爷们,不堪如故。是绝对不可以重用的。比如瑞麟那个位子,换一个旗人去做。一样无能、贪墨,而督抚里总要有个把旗人点缀,一动不如一静,还是瑞麟做好了,倒也不完全因为他是慈禧的私人。



  用一个瑞麟,慈禧和恭王已经是捏着鼻子了,架得住再来几个?



  欲求不得厌饱,这班人对当国的恭王愈加憎恨,暗地里形成了一股倒恭的潮流。



  一个是洋务和保守之间,新旧水火。



  洋务派对轩军的胜利,当然欢欣鼓舞,这是不消说的;荒唐的是,不少守旧人士也自以为找到了支持己方立场的依据:中国人既打垮了洋人,可见洋人那一套本不中用,之前道光朝和咸丰朝那两场乱子,不过是洋人一时侥幸罢了。治国平天下,还是得祖宗章法、孔孟大道啊。



  洋务派瞠目:轩军用的可是洋枪洋炮!



  保守派:洋人的坚船利炮,咱们花点银子也就都有了。其他的奇技淫巧,拿来做什么用?



  其时的中国,真正办开洋务的,主要是两个地方,一个北京,一个上海。上海那边,保守派们自然当看不见,集中火力攻击的,是北京这一块。于是,一度被关卓凡献“请他们来试试”之计压下去的反对洋务的风潮,又抬起了头。



  北京主持洋务的,是恭王,于是嫉恨汉人的旗人和反对洋务的守旧人士,自然而然,结成反恭的联盟。



  另有一种人,专门投靠刚刚崭露头角的新贵,提前预留地步,以求日后的飞黄腾达。为此他们不惜对当道者主动发起攻击,为后起的新贵扫清障碍。这班人中尽有胆大心黑的,遵循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思路,失败了轻则降级免职,重则充军杀头,但若功成,回报却极其丰厚。



  他们眼中,当道者自然是恭王;这新贵嘛,乃是关卓凡。



  其实,当时关卓凡还是被视为恭王一系的,但对于这班人来说,这个根本不是问题。历朝历代,把恩主踩在脚下,借势上位的,不知凡几。



  这一班“政坛狙击手”,正暗地里磨拳擦掌,只待轩军回国,就要有所发动。在日后波云诡谲的政争中,他们会有精彩表演,现暂时按下不表。



  几路人马,共同的目标,是恭王;共同的“倚靠”,是关卓凡。



  还有最后一路,异曲同工,也是“倚关攻恭”。



  几路之中,以这最后一路能量最大。但这一路说到人数,究竟起来,却只有一人。



  这个人就是慈禧。



  对待旗人和洋务的态度上,慈禧和恭王是完全一致的。



  但对待权力的态度上,可就不一样了。



  慈禧的地位非常微妙。名义上,最高的决策权在慈安手里;而实际的办事权,全部掌握在恭王的手里。就是说,慈禧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第一,要慈安支持;第二,要恭王服从。二者缺一不可。



  慈安是很少不支持她的,这一层问题不大;但恭王可就不是完全服从了。



  叔嫂二人如果生出不同意见,最终又不能达致统一,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慈禧迁就恭王,这种情形并不算少。



  一种是慈禧坚持,恭王只好遵命。



  但“遵命”绝不代表慈禧的意志就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军机都是恭王的人,六部也都看恭王的脸色,一件事情,如果恭王心里不想办,就算朝堂上口头上答应了下来,也总有各种办法,在执行的过程中消灭它于无形。



  除非“慈颜大怒”。但太后是不可以和议政王轻易发脾气的。



  包括在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上,慈禧其实也做不得主。



  有一次,安德海拿了一张单子,去向内务府要东西。这张单子,安德海自作主张,比“常例”添了一些东西。不过,这个“常例”是在平洪杨的时候定的,当时钱得花在军兴上,宫里的开销压缩得很厉害。



  安德海想,仗既然打完了,“太后以天下养”,多要一点东西不算过分。慈禧被他几句好话一说,也觉得有道理,既然他自夸一定有本事要的回来,就由得他了。



  内务府的司官为难,向内务府大臣明善请示。明善指示:只要不需动用现银,库里有的,尽可以拨给他。



  未曾想,这个时候兼领“管理内务府银库”的恭王来了,一问端详,大为恼火:“拿‘则例’来!”



  所谓“则例”,就是“常例”的书面记录。恭王拿着单子,一条条对照,多出来的,通通划掉。



  处置完毕,临走前还对明善扔下一句话:“告诉小安子,他再这么浑水摸鱼,挑事逗非,当心他的脖子上的吃饭家伙!”



  这句话,明善当然不会转告安德海,也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恭王的声音很大,坐在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