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句话,明善当然不会转告安德海,也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恭王的声音很大,坐在屋子外的安德海听得清清楚楚。



  恭王依据“则例”的做法当然是正路,但言语动作之间太不给人面子,安德海固然又怕又恨,回去偷偷哭了一整天,慈禧心里也很不是味儿。



  慈禧痛感:没有自己的班底。



  *(未完待续。。)RT
第七十二章 特别的恩典
  那么,自己的班底在哪里?或者说,谁才算自己真正的“心腹”?



  就像在养心殿东暖阁里跟利宾说的,她想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关卓凡。



  慈禧决定,这一次关卓凡一回国,就叫他进军机。关卓凡虽然年轻,但身上的功勋拿来进军机是足足够够了,就资历而言,谁也说不了什么。



  一般情况下,一人退出军机,一人才能进军机,恭王的老丈人桂良年纪大了,也该退出去了,而关卓凡既被各方包括恭王自己视为恭系人马,对关卓凡补桂良的缺,恭王那边一定欣然接受。



  慈禧有足够的把握,将这位“恭系人马”,踏踏实实地拢在自己的袖中。



  心里边默默筹划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个“袖”字在眼前晃了一晃,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裙”字。慈禧脸上倏地烧了起来,不由偷偷地左右瞄了一眼。



  宫女太监远远垂首站着,没人留意到太后小小的失态。



  关卓凡进军机是第一步,之后总要一步一步,把办事之权都抓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想到和“他”每日君臣奏对,几乎算得“朝夕相见”,慈禧的脸上又热了起来。



  对于关卓凡回国后,可能和恭王发生直接间接的冲突,恭王自己是懵然不觉,但恭王一系的人士里面,有人已经隐约生出警惕,如曹毓瑛。



  但这种担心是不能够说出口的,因为两边都是“自己人”,不可以在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情况下,为相关人等心中埋下芥蒂,自乱己阵。只能处处留心,调和鼎鼐了。



  在另外一个方向上“使用”关卓凡,慈禧和恭王,包括保守的旗人勋贵们,却是有着共识和默契的。



  这就是压制湘淮。



  不管什么时候,某个派系过于坐大,永远不会为在上位者所乐见。以曾国藩为核心的三湘人物,同年至好,门生故吏,彼此联结,遍布要津。“湘系”已成为政坛上一支压倒性的力量了。



  湘军裁撤,淮军有代兴之势。这一次剿捻,单从军事角度看,其实李鸿章比曾国藩更合适。曾国藩所长在于治军,不在临敌,要说指挥作战,李鸿章是强过他的老师的。



  但军机上有人忧虑,“湘系”已成尾大难掉之势,若再重用李鸿章,岂非又扶出来一支“淮系”?



  因此剿捻的活计,终究还是派到了曾国藩头上。军机大臣们的心思是不可以公之于众的:曾国藩的路子,稳打稳扎,能够控制住局面,但短期内恐怕难以竟功,而轩军不久就要回国了。



  就是说,实际上是请曾国藩为轩军打一个头站,最后的功劳还是轩军的。“湘系”那里,加不了多少分。



  要平衡“湘系”的势力,不能用“淮系”,只能用“轩系”,因为,不论慈禧眼中,还是恭王眼中,“轩系”才是“自己人”。



  那班成日价要朝廷重用旗人的勋贵们就更不必说了。



  这几股暗流,刚刚在水面上掀起浪花,离波涛汹涌,还有一段日子。



  柳条胡同的毅勇公府,这两天着实地忙碌了起来:粉刷房子,定做帐幔,预备筵席,还在院子中央搭起了一座不大不小的戏台,备下了两票戏,叫的是京城里现最当红的“四喜班”。



  内务府跟着一路忙前忙后,因为,圣母皇太后要来临幸毅勇公府了。



  慈禧跑到关卓凡家里来,源于醇王福晋那张碎嘴。



  白氏封了一品辅国将军夫人的诰命后,毅勇公府马上就热闹起来了,各家命妇纷纷上门。刚开始的时候,白氏还不大习惯,但常言说得好:“作此官,行此礼。”加上居移气,养移体,白氏很快便成为一位地道的气度雍容的贵妇。



  这是她白天的“工作”,到了晚上,终于卸下面具,和明氏姐妹两个,烛下对唔,闺房笑闹,她才变回真正的白双双。



  醇王福晋是毅勇公府的常客,除了为关卓凡做媒的心思不死之外,和姐姐不同,醇王福晋对白氏本人很有好感,乐意把她作为一个唠叨的对象。



  于是每次进宫,几乎都会向姐姐提起白氏。慈禧对这个话题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既厌烦,又想听。厌烦是因为她始终摆脱不了对白氏的那种奇怪的反感,想听是因为有时候会从妹妹那张碎嘴里间接地了解到关卓凡的一些情况。



  有一次,当着慈禧的面,醇王福晋少见地对白氏带出了抱怨的口吻。她终于向白氏提起了关卓凡的婚事,白氏当时的反应颇为古怪,虽然很快掩饰过去,但醇王福晋已经看了出来:她不愿意。



  醇王福晋愤愤地说道:“好,又吃了人家一颗软钉子。我就不明白了,如果是自个太年轻,小叔子那儿说不上话,也就罢了;可小叔子娶媳妇,你做大嫂的不阴不阳地不乐意,到底什么意思呢?”



  “不阴不阳”的,除了白氏,还有一位,乃是她的太后姐姐。



  慈禧听了,不由大起“敌忾”之感,一时间对白氏的感觉颇有改观。同时也不由生出了几分好奇之心



  那次进宫谢恩之后,白氏又进了一回宫。不过这一次是慈安太后接进去的,在慈禧的长春宫只待了一小会儿,而且晚上留宿在钟粹宫中。慈安应该没想那么多,但这样一来,就把上一次白氏在慈禧这儿的待遇比下去了。



  慈禧颇为懊恼,这些天正想着用个什么办法补救一番,听了妹妹的话,突然灵光一闪:“我去‘他’家里看看!”



  君主临幸臣子的家,是对臣子非常高的奖誉,这个恩典,又远远超过了慈安留宿白氏了。



  但太后和皇帝又不同。皇帝当然哪个臣子的家都去得,可太后毕竟是妇道人家,一般说来,只能临幸近支王公的府邸,本质是属于“走亲戚”的性质。



  如果关卓凡在家,慈禧反倒不好上门了,因为实在是没有这个仪注。但现在关家里面没有男主人,只有一个嫂子,太后临幸,可以理解为女主人们之间串个门,舆论只会把这个当成上面对关卓凡的一种特别的恩典,并不至于引起过多的其他的非议和联想。



  慈禧这个人,这些事情上确实喜欢别出心裁,而且,做起来的时候,别有一番畅心快意。



  到了日子,天还没亮,内务府、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各自派人,在柳条胡同附近驱赶闲人,清扫陛道,柳条胡同整个地严严实实地封了起来。



  慈禧之前已经下了懿旨,仪注一切从简,因此例牌的近支王公接驾的程序就完全去掉了,不然一窝蜂地涌进毅勇公府,慈禧在关家,什么话也别想说,什么地方也别想看了。



  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銮仪卫这些是省不掉的,但有懿旨,除了当班的醇王,其他无关人等,通通在关府的二门外候着。反正里边的每一进院子、每一个门口都站了御前侍卫。



  毅勇公府中门大开,因为没有男主人在大门口跪接,所以太后的明黄大轿直接抬了进去,醇王扶轿,一直到了二厅阶前才停下。



  白氏已经在阶下盛装相候,见轿子进了二门,插烛般跪了下去。



  慈禧搭着安德海的手臂下了轿子,直起身来,看到了白氏,含笑道:“快平身吧。”



  长春宫的宫女头儿、慈禧的贴身丫鬟玉儿快步走上前去,扶起了白氏。



  慈禧微微地向左右两边各偏了偏头,加带眼角余光,看清了大半个院子,心中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这是“他”的家!



  白氏右手边前面带路,一行人拾阶进入二厅。



  外面阳光灿烂,里边略显昏暗。过了片刻,慈禧适应了厅内的光线,看向左首时,却不由大吃一惊。



  关卓凡就在眼前,面带微笑。



  *RS
第七十三章 流连关府
  定睛细看,原来是一副画像。



  只是这画像“像”得未免太可怕了!逼肖真人,丝毫不爽,就好像在墙上挂了一个关卓凡!



  慈禧治国理政,杀伐决断,此时却不由心中怦怦直跳。旁边的醇王、安德海、玉儿等人也发出了低微的惊异之声。



  白氏留意到客人们的诧异,赶忙解释:这是关卓凡从美利坚寄回来的“照片”,前些日子利先生从上海带了过来,刚刚挂上去的。



  “照片”,是什么东西啊?



  白氏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利先生譬解过,可臣妾实在弄不明白,只是似乎不是用咱们平日里见惯的画笔画的。利先生说,这‘照片’……嗯,‘摹写人物,分毫不差’,臣妾初初见到,也是吓了一大跳呢。”



  慈禧想,召见利宾的时候,他倒没提起这个事情,不然定要他好好“譬解“一番,自己比白氏聪明得多,一定弄得明白怎么回事。



  “照片”上的关卓凡,穿着的似乎是美利坚的“朝服”,领口肩上胸前零零碎碎挂了不少物件,但修身合体,英姿飒爽,比之我朝的翎顶辉煌,似乎更加神气呢。



  慈禧下死眼盯着,心里已起了“据而有之”的念头。



  这副“照片”,原先是挂在正厅的,但御座也设在正厅,不知道旁边的墙上挂一副关公爷的“画像”,会不会有碍朝廷体例,于是便挪到了二厅,于是便提前吓了慈禧君臣们一跳。



  安德海在一旁凑趣:“奴才看戏,不知哪一朝的皇上,画了功臣的像,挂在一个‘凌……什么阁’里边。奴才想,咱们大清朝,若是画了功臣们的‘照片’,挂了起来,该多么有意思呢。”



  那是“凌烟阁”。这些事情。慈禧当然比安德海清楚的多,但她却偏转头,微笑着问醇王:“七爷,是这么回事么?”



  醇王对史籍并不如何熟稔,但他好武,这一类史实却是“门儿清”。



  醇王道:“回太后的话,是有这么回事。唐太宗为表彰功勋,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绘二十四功臣像,真人大小,北面而立。太宗皇帝时常登阁流连。”



  他顿了一顿:“情形仿佛的是后汉。显宗皇帝表扬先烈。绘了光武皇帝御下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将军的像。置于南宫云台阁,世称云台二十八将。”



  这个慈禧就不知道了,不由欣赏地看了醇王一眼,心想。这倒真是一个好名目。



  醇王抖擞精神,继续道:“前汉也是有相似情形的。甘露三年,匈奴归降,普天同庆,孝宣皇帝追念辅弼,乃令绘十一功臣像于麒麟阁,称麒麟阁十一功臣。”



  他本来要加一句:“打头的是霍光,宣帝呼其姓而不名,以示荣宠。”但总算尚有急智。想到慈禧对“霍光”这个名字不会有什么好感,生生把这句话吞了下去。



  慈禧道:“本朝呢?”



  这是明知故问。



  醇王道:“回太后的话,本朝高宗纯皇帝于平准平回后,绘是役功臣一百人像,悬于紫光阁中。并御笔为功勋最著者五十人撰写赞文。所谓‘勒图画壁思伟绩’。隆恩盛景,远迈前朝。”



  这几句话激起慈禧的心潮:乾隆爷的“十全武功”,快重现于今日了吧?



  她用十分赞赏的语气说道:“七爷的书读得好!”



  满洲勋贵能获得“书读得好”的评语实在太罕见了,醇王打从娘胎里出来几乎没有这么长过脸,激动地跪下重重磕了一个头,大声道:“谢圣母皇太后!臣惶恐!”



  铺垫了这么多,怎么开口和人家讨要呢?



  白氏好像知道她想什么似的,说:启禀圣母皇太后,关卓凡一共寄来了三张“照片”。



  哦?倒要看上一看。



  一张还是军装,只是换了个姿势;一张却是“便装”,戴着顶高高的圆顶黑帽子,拄着一根拐杖,慈禧看了,嘴角不由泛起一丝笑意。



  她改主意了:要就要这张“便装”的。穿美国“朝服”的有两张,又不好把两张都要回去;这张“便装”的才是“独一份”。



  二厅是一个“过渡”,开席开戏之前,供太后小憩。本来略坐一坐就往正厅去的,现已在关公爷的“照片”前流连了不少时间,慈禧偏又想起什么:“关卓凡不是还有一位义嫂么?请出来见一面吧。”



  周围人等都是一愣,白氏也颇出意外。这个安排不是很合体例,但现在不是在宫里,太后的话就是“体例”,于是赶忙传了明氏过来。



  明氏自己更加意外,紧张得不得了,手心都捏出了汗。但她的性格刚强,大关节上反倒更拿捏得住,进了二厅的门,腿虽然发抖,外面却看大不出来,大大方方地拜了下去:“太后吉祥!”



  关卓凡的“嫂子”,怎么都这么漂亮!



  压抑住心中的诧异,慈禧发觉,自己对这个明氏,感觉和初见白氏,大不一样。



  没有那种莫名的反感,反倒是有一份天然的亲切。



  为什么呢?



  她很快想明白了:这个明氏,更“像”自己。



  这个女人,此时虽然轻声细语,低眉顺眼,但她眼角眉梢胎里带来的那一份明快刚强,却怎么也掩饰不了。慈禧看在眼中,觉得这个明氏,不但神情,连面目也和自己长得有几分相似了。



  那种感觉,就像对着一面镜子。



  慈禧随意问了几句,不过“哪个旗下的”、“小孩子多大了”、“开了蒙没有”,等等。语气温和,如对家人。



  明氏一一回答,声音虽轻,但口齿清晰,自在从容,比多少家世丰厚、身上带着祖宗给的勋名、却在她面前浑身发抖的男人强多了!



  慈禧愈看愈是喜欢,就想给她一个什么恩典。这个明氏养的珠圆玉润,在关府的日子一定过得非常舒心,和白氏的关系也一定很好,给这个恩典,关家一定乐意。



  但明氏和关卓凡没有任何台面上的关系,慈禧书念得少,腹笥有限,没办法像先朝的乾隆爷那样,随随便便找出一堆典籍依据,甚至拐弯抹角,强词夺理。只好先放下来,回去查一查成例再说。



  时候差不多了,白氏请圣母皇太后起驾正厅。



  戏台就设在正院中央,朝北,正厅就算是戏厅,朝南。关府已经将正厅的所有的榍扇全部拆了,居中设一张御案,这是太后的位子。东边一张小点的桌子,是醇王的;西边一张桌子再小一点,是一品辅国夫人白氏的。



  内务府的司员、长春宫的太监,相互传呼,珍馐佳肴流水价递送上来。



  同时,二门外边候着的公人,由关府的下人们负责招呼。



  然后,开戏。



  一共四出戏。前两出关府事先已经定好,第一出,杨月楼扮的杨延辉;第二出,徐小香扮的周公瑾。后两出呈上戏单,恭请圣母皇太后钦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