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算是华尔的提议。在几个人的军事会议上,谈到以骑兵传讯的办法时,华尔有所感叹:“要是有电报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关卓凡立刻抓住了这个念头。



  但是要架设电报,是一件逾越了朝廷规度的事情,因此不仅要悄悄地进行,而且还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进行。利宾按照关卓凡的意思,找到了金能亨,给出的办法,是让金能亨用新公司的名义,不必知会官府,直接架设。



  “嗯……”金能亨不免有些犹豫,“要是你们的官府干预,怎么办呢?”



  “官府?逸轩就是官府,他只装作不知道。”



  “那要是吴道台干预呢?”



  “逸轩要办的事,吴煦不敢管,也不会管。”



  “那要是松江府……”金能亨的胆子很大,但做事亦很稳妥,一定要先问清楚。



  “笑话。上海县和上海道都不管的事,他贾益谦怎么肯伸手?”利宾笑了,“这些官场上的规矩,埃迪你应该明白。”



  说的也是。金能亨通盘考虑下来,认为有关卓凡做后台,此事可行,于是兴奋起来,很起劲地开始筹划,并且拿了纸笔,当场就开始写新公司的章程,写着写着,又生出一个疑问。



  “利先生,这家公司你们送我三成股份,我很感谢。不过,公司怎么赚钱呢?”



  这句话是关键,如果不能赚钱,就算有十成股份,也不过是白白替人出力。



  “你想想,这第一条电报线,是我们拉起来的,以后朝廷要办电报,会找谁来办呢?”利宾自问自答,笃定地说:“自然是归逸轩来办!”



  “哦——”金能亨明白了,这条线虽然是给军队用,赚不到钱,但以后若是把朝廷办电报的生意揽在手里,那可真是财源滚滚了。跟这个前景相比,眼下这一番辛苦,实在算不了什么,何况又不必自己出钱。



  “OK,都包在我的身上。”金能亨拍了胸脯,“利富洋行那边,我明天就去谈。”



  他还真是说干就干,第二天便找了雷伊罗朵,把利富洋行仓库里与电报相关的一应物资,全部买了下来,那三位丹麦技师,也由他来转聘。



  “埃迪,你是不是弄到了总理事务衙门的许可?”雷伊罗朵甩掉了一个包袱,虽然也高兴,但多少也有些心痛,试探着问金能亨。



  “没有,不过我想试一试。”金能亨当然不肯说实话。



  雷伊罗朵点点头,没有再问什么。他知道金能亨是敢于冒险的性格,旗昌轮船公司的申汉线,就是这样被他闯出来的。



  于是,在英美租界,新成立了一家叫做“四合”的洋行,找了两个工程师和上百名民夫,在丹麦技师的带领下,堂而皇之地就开始在城外掘地竖杆,做起来了。要架设的线路有两条,往泗泾的一条,长二十里,往周浦的一条,长二十五里。



  关卓凡和利宾所料的不错,在开始架设的时候,亦碰到过查问的兵勇和衙役,但带队的洋人,只说一声“是得到你们官府批准的”,便无人敢于再问了。一则是对于洋人,都本着“能躲就躲”的心理,认为惹不起;二则是上海周边的管辖权力,叠床架屋,不知道有多少层,因此既然洋人说“官府准了”,谁也不晓得是哪一层的官府准的,自然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装作看不见,乐得清闲。



  利宾传回来的消息是,以这样的速度,大约不用二十天就可以架完。听了这话,关卓凡开始在衙门里倒腾起来,让衙役们动手,把签押房所在的那个小院子,正房和起居房都清理干净,只留下那间书房兼签押房,作为办公的地方。



  “爷,这是要做什么啊?”图林不解地问。



  做什么?关卓凡在心里说,做我的军机处。



  *



  *



  电报好是好,不过亦有一桩麻烦事,那就是译电的过程。



  不用说,没有中文电码,因此只能用英文。每台发报机,需要配置一名收发报手,一名通译,就算以两班轮值,那就需要四人。现在一共打算设三台机器,那就是十二人。



  “让通译来做发报员好了。”利宾忽发奇想。



  利宾这个办法听上去很好,这样就可以省去请通译的麻烦。但是租界内会发报的,本来就没几个,又要会英语,又要会中文,又要会发报,这样的人则根本没有。



  “重金,招人来学。”这是关卓凡提出来的解决办法。



  “不是钱的事。”利宾摇头道,“我问过丹麦人,说是要学会发报,至少也得三个月,要说熟练,那至少要三年。”



  关卓凡倒吸了一口凉气:“那怎么办?”



  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一时无语。



  “有了!”还是利宾想到了办法,“可以到香港去请人!”



  “香港有会发报的人?”



  “哈哈,逸轩,到底也有你不知道的事了。”利宾笑得很开心,“香港的电报,是从星加坡接了外洋的,发达得很,只要肯给钱,请几个人是办得到的。”



  “时候赶得及么?”关卓凡犹自不敢相信。



  “赶得及。”利宾很肯定的说,“坐洋船,十天来回足够了。”



  “可是……这样的时候,我这离不开人。”关卓凡摇了摇头,“你不能去。”



  “不用我自己去,”利宾解释道,“我有个嫡亲的表弟,是在怡和洋行做小买办,上回梁楷那幅画,就是托他到香港办的。”



  这就没问题了。关卓凡高兴极了,交待利宾,最好明天就让他那个表弟出发,耽误的时间和费用,都由自己来补贴。



  “钱没有关系,到底是我弟弟。只是到了香港,该招几个人呢?”



  关卓凡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用手摸着下巴,似乎有些拿不定主意。利宾见他这样,知道他必是又想起了什么事情,于是也不催他,静静地坐在一边喝茶。



  “我看咱们那个‘四合’公司,大概是要赚钱了。”关卓凡终于开了口,说的话却是言不及义,不知他想到哪里去了。



  “这……怎么说到钱上面了?”利宾不解的问。



  “利先生,我给你透个风儿,军机上的曹毓英曹大人,有一封信给我,说李鸿章的淮军,四月里准能到上海。”关卓凡看着利宾一笑,慢慢地分析着,“李鸿章是曾督帅的高足,他这个人,要比老师更加洋派。你说,若是他到了上海,看见电报这个东西,会不会喜欢呢?”



  “你是说,让‘四合’做他的生意?”李鸿章的声名还没起来,利宾对他并不怎么了解,听关卓凡这样说,很感兴趣地问道,“不过他到底只是个三品按察使的衔,军饷大约还要靠曾涤帅替他筹划,未必有余钱来弄电报吧。”



  “他只要到了上海,就不是三品了。”关卓凡目光幽幽地说,“薛焕的苏抚,就得归他。”



  原来是这样,利宾心想,这自然是关卓凡从京里得到的内情。既然李鸿章会就任江苏巡抚,那口袋里自然会有钱,要办的电报的话,也自然要找“四合”来做,难怪关卓凡说“大概要赚钱了”。



  “这是好事啊,”利宾眼睛一亮,不过不是了为赚钱的事,“你抓了何桂清,薛焕心里必定恨你,现在这位李鸿章替掉了他,真是再好不过了。”



  再好不过么?关卓凡笑笑没言声。前门驱狼,后门却进来一头老虎,他宁愿跟十个薛焕做敌人,也不愿去对撼一个李鸿章。



  在利宾来说,做不做李鸿章的生意,那是将来的事,绕了这么一大圈,去香港聘人的事情,还没有定论呢,于是不得不再问一次:“逸轩,该招几个人,你还没说呢?“



  “其实已经说了——我的意思是,尽量多招一些。”关卓凡望着利宾,若有所思地说,“将来如果李巡抚那里缺人,我们倒不妨荐几个好手过去,替他救救急。”



  *



  (特别致谢【悟性】兄。)
第二十一章 五万石粮食
  对关卓凡来说,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想起扈晴晴那副糯糯的江南腔调,他的心里有些酥酥痒痒的感觉。



  不过想想也不算奇怪,扈晴晴是杭州人,以胡雪岩的身份,请她来掌勺,算是题中应有之意。



  “这个厨娘,叫做扈晴晴,是我的同乡……”胡雪岩免不了又把“美厨娘”的典故,向关卓凡说了一遍。



  “是,我亦略有所闻。”关卓凡耐心听完,点点头道,“想来她那一个舅舅,也是名家,不然学不到这么好的手艺。”



  “学归学,也难得她能够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本来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外甥女承继了手艺,应该心满意足,可惜她舅舅命不好,八月里在杭州,被谭绍光手下的长毛害了。”



  关卓凡吃了一惊,想起来胡雪岩的家眷,也都陷在杭州里面,若是动问,又怕问出他的伤心事来,因此一时默然无语。谭绍光是李秀成手下的悍将,与八个结拜兄弟一起,被称为“九太岁”。他们的兵,是破杭州的主力,进城之后,下手最狠,想来扈晴晴的那位舅舅,就是在那个时候遇害的。



  “有人替我带了消息出来,说我的家里,倒还好。”胡雪岩最善于察言观色,见到关卓凡沉吟不语,猜到了他的心思,“就是老太太受了惊吓,生了一场小病,现在也康健了。”



  “那就好,”关卓凡松了一口气,“虽然是艰难度日,只要撑到官军克复杭州,自然天光雨霁。”



  “说的是。所以我们做商人的,不管怎么样,一定是帮着官军。”



  “雪岩兄,”关卓凡欠了欠身子,郑重地说,“你为轩军捐助的军饷,足见高义,卓凡在这里谢过了。”



  “不敢当,不敢当,这一点钱,不成敬意。”胡雪岩摇着手说,“东南膏腴之地,只剩下上海算是完璧,现在全靠轩军支撑,日后朝廷若是要光复东南,大约也要从这里发端。我今天请逸轩你来,也是有一件事情,要跟你商量。”



  这么说,似乎还是有事情要请自己帮忙?关卓凡点点头,等他说下去。



  “我有几十条粮船,一直靠在码头上。上面有五万石粮食,我想一并报效了,充作军用。”



  五万石?关卓凡大吃一惊。一石粮食是一百二十斤,这就是说,一共有六百万斤粮食,现在米贵,若是折成银子,怕不要十几万两?这么一笔巨数,说报效就报效了,这个胡雪岩,真的是大手笔!



  “雪岩兄,却不知如何有这许多粮食?”



  这一问,却让胡雪岩的脸色黯淡下来,不胜唏嘘地说:“这是我替王雪轩买的粮食,现在他用不上了……”伤痛之情,溢于言表,连眼圈都红了,话也就说不下去。



  王雪轩,就是浙江巡抚王有龄。杭州被困,他派了胡雪岩到上海买粮,等到胡雪岩回来的时候,太平军已经合围,城上的人与粮船遥遥相望,却硬是一粒米也运不进去。总兵张玉良为了打开一条粮道,率死士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在离江边只有几丈远的地方,力竭不支,死在了太平军手里。



  杭州人性子倔强,有“杭铁头“之称,胡雪岩亦是性情中人。城破之后,他还不死心,又率船队在江面上与太平军周旋了足足七日,直到驻防“满城”的旗营纵火自戕,才知道事情终不可挽,跪在船头,给王有龄磕了三个头,放声大哭,带着船队返回了上海。



  这一段历史故事,关卓凡清楚得很,现在眼见故事的主角就活生生地坐在自己面前,那份感受,自然格外深刻,而他对胡雪岩的看法,也随之一变。



  *



  *



  胡雪岩由一个钱庄的学徒,做得风生水起,一直到号称江南首富,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特别是在后世,更是被誉为“经营之神”,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但关卓凡对他,却有着自己的看法,认为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关卓凡看来,胡雪岩这个人,世故通达,人情熟透,加之心思活络,长袖善舞,是他成功的一个因素。但亦有短处,那就是见猎心喜,有什么新东西,都想去插一把手,试上一试,所以把摊子铺得极大,这就是心思活络不好的一面——说白了,不够踏实。



  胡雪岩的资金,来源于他的阜康钱庄,而因为他与官府走得很近,各种官款都通过阜康来汇兑,因此造就了他的金字招牌,由此吸纳了更多民间的资金。至于这些资金的运用,却乏善可陈,关卓凡认为,这更像是后世的所谓“非法吸存”,所赚的钱,实际上不足以支付那些存款的利息,以及他交际上和个人享受上的浩大支出。



  但好在有官府的支持。胡雪岩从发迹的一刻起,就是与王有龄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浙江的官款,可以供他无偿运用,再加上替浙江采办军资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丰厚回扣,十个杯子九个盖的游戏,还可以玩的下去,而一旦哪一天,没有人再能罩得住他,他的商业帝国,便不免要轰然崩塌了。



  因此,当杨坊提出来,胡雪岩要请他吃饭的时候,关卓凡的心里是怀着戒惧之意的——事实上,他亦不想与这个人走得太近。可是胡雪岩开口要报效五万石军粮,这让关卓凡忽然醒悟到,胡雪岩还是有一桩好处。



  倒不是为了那几十船粮食。关卓凡想到的是,从杭州失陷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胡雪岩这个人,有情义,重承诺,这是很多人身上没有的品质,因此说起来,经营上的长短暂且不论,胡雪岩其实算是一个“好人”。



  既然是一个好人,那么这些粮食,关卓凡就不肯收了——所谓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他不能不替胡雪岩做做打算。这些粮食,是用浙江的公款所购,而上海是江苏所属,今天他做主把粮食报效给上海,日后浙江克复了,他在地方上会落怎样一个名声?事情决不能这样办!



  “雪岩兄,你的厚意,我心领了。只是……”关卓凡小心地斟酌着用词,“眼下轩军是在上海,日后局面若有好转,大约也是向苏常一带进发,决不会入浙江来收复失地,因此你的心意,轩军无以为报,怎么好受这样一份大礼?”



  “逸轩,何必客气?毕竟都是国家的事。”胡雪岩大为奇怪——五万石粮食,若换了其他人,怕是早已抢破了头,何以关卓凡却一再谦谢,竟似不肯要的样子?



  “话是这么说,不过到底情形不同。轩军有上海做后盾,日子还算过得去,其他各处的官军,没有不缺粮缺饷的,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关卓凡怕胡雪岩还不明白,索性给他挑明:“雪岩兄,你的根基,全在杭州,若是这些粮食,将来能用在克复杭州的官军身上,岂不是两全其美?”



  胡雪岩这才明白,关卓凡原来是在替自己打算!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苦笑道:“逸轩,不瞒你说,王雪公一去,我的心全乱了,也没了主张。现在东南糜烂,我竟不知道,还有哪一支官军是值得托付的。”



  “唔……”关卓凡沉吟着说,“有一个人,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哪一个?”



  “左宗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