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4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因并不太复杂:洋务运动的早期,中央还保有对“洋务”的一定的控制力;到了后期,办洋务,愈来愈依靠李鸿章等地方督抚,最终,朝廷完全放弃了对洋务的主导权。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等奇葩之设,就是洋务的主导权,由中央转向地方的标志。



  中央机枢,已经没有真正懂洋务的人才,更加没有文祥这种不但精通洋务,且头脑清楚、自有主见、上位者不能移志的人才。办洋务,上位者稀里糊涂地做着甩手掌柜,自然只能听任李鸿章、盛宣怀等上下其手,任意施为。



  李、盛等人玩儿的把戏,并不是都那么高明。轮船招商局收购旗昌公司,其中弊端,左宗棠、刘坤一等封疆大吏,都有所发觉,并上书攻讦。可是,李鸿章的自辩亦足眩耳目,朝廷难辨真假,纵有怀疑,也只能放在肚子里。



  更重要的是,办洋务,少不得李鸿章,倚俾过深,无法翻脸,所以,对李氏类似的攻讦,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宗室亲贵并未完全失去对地方督抚鸠占鹊巢的警惕。德宗、慈禧先后升遐,溥仪继位,掌权的一班少年亲贵,终于要“拨乱反正”了。



  先是弄出一个“皇族内阁”;接着,要收天下财权于中枢,还要清理北洋的财务——“收天下财权于中枢”固然是痴人说梦,北洋的账,从李鸿章到袁世凯,数十年下来,那是天底下第一盘烂账、黑账,如何清得?



  最后,载沣、载泽、载涛的兴头愈发大了,居然要杀袁世凯。



  这帮二货,不知今夕何夕,还以为此身尚在康、雍、乾之世!他们云里雾里做着清秋大梦,官僚资本已经下定决心,要更换“代言人”了。



  史鉴殷然,关卓凡想,我该怎么办呢?



  怎样才能保证,我治下的“国有企业”,不重蹈原时空“内部人控制”的覆辙呢?



  关卓凡一个脑袋两只手,分身无术,不能自个儿去办企业。可是,他能用的人,还是这个时代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原时空创办、经营、掌控“新式企业”的那拨人——这拨人,毕竟是这个时代最开通、最能干的一批人。



  譬如,关卓凡用之于开平矿务局的唐廷枢、轮船招商局的徐润、福建船政的伍廷芳、顾委会铁路股的张荫恒。



  容闳就更不必说了,已经成为他办理洋务的左膀右臂之一。



  但是,说起观念、操守,这个时代的人,本时空较之于原时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这个时代,“公仆”、“为人民服务”之类的观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关卓凡已开始在轩军中培养类似的观念,也算是小有所成,但若说要深入人心,那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这个金手指,一时半会儿的,关卓凡无论如何也开不出来。



  现阶段,关卓凡能够保证轩军的战斗力以及对他本人的忠诚,但是,轩军干部一旦走出军营,放诸企业,关卓凡无法保证,他们不会在巨大的利益的诱惑下,变身为“内部人”,行李鸿章、盛宣怀之事。



  轩军的干部,关卓凡自认是这个时代最符合工业化要求的人才了,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上,尚无法真正信任,别的人,就更加不必说了。



  事实上,历史上的唐廷枢、徐润、伍廷芳、张荫恒,“廉”之一字,都不无可议之处。



  但关卓凡还是得用他们,还是那句话——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开通、最能干的一批人。



  所以,不能仅仅因人成事,国有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符合近现代化企业治理标准的经营机制、监督机制。



  关卓凡决定,从建立近现代财务制度入手。



  工业社会的经济活动,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中国原有的财务制度,简单粗疏,标准不一,根本不足以应对工业化进程中愈来愈复杂的生产、贸易。原时空的洋务运动,企业效率畸低、管理混乱、漏洞百出,“内部人”上下其手、无所顾忌,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现代财务制度之设,收支盈亏,囊括无遗;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对企业控制成本、趋盈避亏之作用,十倍于中国旧有的“记账”;若有舞弊情事,循迹按究,哪个环节、哪个经手人出的状况,亦无所遁形。



  单靠中国自己,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近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是不现实的。关卓凡认为,仿佛“西法练兵”,办企业,一样是需要洋“教官”的。



  这才有“中美人才互通计划”。



  洋人顾问中国企业财务,甚至直接掌握企业财务,则该企业一切机密尽为其洞悉。关系如此重大,“财务顾问”、“财务总监”的敏感和重要,不是普通技术人员可比,除了能力、操守之外,还需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政治信任。这种政治信任,除了拥有“鲜血浇铸,磐石不移”之“邦谊”的美国,不做第二国想了。



  还有,即以能力、操守论,有合众国政府的背书,这批“美国顾问”亦比关卓凡自己出去找来的人强。关卓凡不是找不到有能力、有操守的人才,可是,找到这么大数量的符合要求的人才,就不是任何个人办得到的事情了。



  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严格的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也是白搭。“美国顾问”的任务,除了帮助中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财务制度,也要保证、监督制度的执行。就是说,这帮子美国顾问,其实是关卓凡派驻各地国有企业的“监军”。



  “监军”这个差使,实在不放心交给中国人自己来做——哪怕这个人是关卓凡的“自己人”。巨额利益面前,那种内外勾结、猫鼠同窝、沆瀣一气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美国人并不是不能收买,但收买起来,毕竟要比中国人困难的多,更何况“美国顾问”后边儿,还有美国政府的背书。



  关卓凡并不指望,“中美人才互通计划”能够彻底杜绝“内部人控制”现象——“彻底杜绝”四字,任何时候都是不现实的。“官僚资产”依然会现身于本时空。不过,关卓凡有足够把握,能够把“官僚资产”控制在一个可以容忍的范畴内,数量有限的“官僚资产”,变不成“官僚资产阶级”。



  同时,国有企业的产出投入比,会大幅度提高;盈利能力,会大幅度增加。



  中央以及他本人,会牢牢掌控各地国有企业,进而掌控全国财政,地方无以坐大。



  关于“国企”用“西法”,关卓凡早早地就埋下了一个非常有力的伏笔:“奉恩基金”之款项来源,乃按一定比例,从各地新式企业之盈利中计提。关卓凡以此为借口,要求一切新式企业统一采用西洋财务制度——不然我怎么算的明白?



  当时,洋务初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大员,为取得“上头”和宗室的支持,都力赞其议。



  更妙的是,既行西法,新式企业的财会人员,便几乎全部出于上海的“广方言馆”及其下设的财会速成学校——全中国就那儿才有足够数量的通晓西洋财务的人才。



  “广方言馆”可是轩郡王一手创办的哟。



  国企之财务,高级管理人员是我请来的美国人,中低级财会人员是我的“广方言馆”的人,嗯,双管齐下,看看我究竟拿不拿得住这些子企业?



  好啦,如意算盘噼里啪啦打过了,我该陪美国朋友去上海了。



  到了天津,先耽搁两天,那儿,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东西要看,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要做。



  *(未完待续。)
今天请假,明天一更,后天两更还账
如题。这两天事情实在是多了一点,见谅。



  *(未完待续。)
第一零六章 尖端兵器
  关卓凡并没有和“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一同出京,为了那件“有趣的东西”,他提前两天到了天津。随行的美国人,只有山度士一位。



  小站军营门口。



  “人呢?”



  这是下车伊始,彼此行过了军礼,关卓凡对出营迎接他的华尔、张勇、福瑞斯特等人说的第一句话。



  华尔愣了一愣,反应过来了:“在靶场。”



  “好,去靶场。”



  好家伙,这么干脆,营区都不进,水都不喝一口?



  华尔命卫兵先行快马赶赴靶场,通知相关人等王爷要过来视察了。



  张勇在一边眉飞色舞:“王爷,东西真是好东西!只是……”



  “只是什么?”



  “我们争了十几天,”张勇嘿嘿一笑,“到了后来,个个都脸红脖子粗了,可还是拿不准,到底该怎么……摆它?”



  摆它?



  这话似乎没头没尾,但关卓凡晓得他的意思,微微一笑:“不着急,凡事总是愈辨愈明白的——先看看东西究竟好在哪里?”



  一行人怒马如龙,来到了靶场。



  靶场入口,“相关人等”已经在恭候了,其中,有三四个身着猎装的洋人。



  山度士偏过身子,对关卓凡说了句什么。关卓凡点了点头,第一个跳下马来,大踏步走了过去,还差着几步路,手已经伸了出来:“加特林先生,咱们总算见面了。”



  理查。乔登。加特林赶忙迎了上来,先是深深一躬,直起身来,才握住关卓凡的手:“亲王殿下,能够为您服务,是我莫大的荣幸。”



  理查。乔登。加特林,加特林机枪的发明者。



  *



  *



  前文有过交代,关卓凡在美国的时候,向理查。乔登。加特林买下了他的“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专利,并承诺,提供后续研发、改进的资金,不设上限。另外,还约定,将聘请他负责日后定型了的“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制造、生产。



  加特林无法拒绝关卓凡提出的价格和条件。同时,和克里斯托弗。斯潘塞一样,加特林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公爵大人的“知遇”,亦有久旱逢甘霖之感。事实上,他的这种感觉,比斯潘塞还要强烈。



  斯潘塞在推销他的“斯潘塞连珠枪”的过程中,虽然屡遭冷眼、白眼,但“斯潘塞连珠枪”怪是怪,好歹还是一支“枪”,勉强还在世人的理解能力范围之内。可加特林先生,您究竟能不能够讲清楚,“连用速射武器”……到底是个什么鬼东东?加特林感觉到,在一个又一个游说对象的眼中,自己就是一个笑话、一个怪物。



  并不好全怪人家没眼光,事实上,加特林自己也确实说不清楚,他的“连用速射武器”到底是什么——枪,还是炮?



  事实上,在排队枪毙时代,加特林的设计思路太超前了,当时的战术体系,根本没有机枪的任何位置。只有等到前膛枪转为后膛枪,散兵战术出现了,机枪的火力压制和支援的概念,才有实质的意义。



  就在加特林对美国的市场已基本绝望、打算到欧洲去碰碰运气的时候,山度士衔关卓凡之命出现了。



  关卓凡之所以要将“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专利买下来,是因为加特林申报的专利极具排他性:



  这个专利中有两点声明,一个是“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一个是“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针”。



  这就使得,以后所有与加特林机枪相似的设计都不能再获得专利了。



  这是马克沁机枪问世之前,数十年间,再没有其他类似的机枪被“发明”出来的最重要原因。在专利权问题上,洋鬼子——特别是“先发”的英、法——还真是算规矩的,不大随便山寨人家的东西。



  至于马克沁机枪,以自身火药燃气为动力,和加特林机枪的外力机械驱动,设计思路已经完完全全不同了。



  关卓凡打的如意算盘是,只要他不对外宣传、售卖“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人、法国人就没有机枪可用,特别是法国人——最起码,在老子跟你打过冤家之前,你没有机枪可用。



  英国人呢,嗯,也会在祖鲁人、布尔人那里吃更多的苦头,我也许会更早一点观赏到日不落帝国的美丽夕阳。



  当然啦,美国是“血盟”,如果有兴趣,我是可以卖几支给你们的——拿去打印第安人罢!不过,既然加特林先生不再继续推销他的“连用速射武器”了,我很怀疑,美国人是否会如原时空那样,按时按点,对这种非枪非炮的“鬼东东”,发生足够的兴趣?



  如此一来,关卓凡就能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西洋列强保持一定的武器代差优势。碾压神马的当然谈不上,但未来彼此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己方胜利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这是一条釜底抽薪的绝妙好计。



  我有多少小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



  *



  加特林是次来到中国,属于“汇报演出”性质。他以及他的研发团队,紧跟着“美利坚访华代表团”来到中国,到埠日期,相差不过三、四天。他并不是“访华代表团”的成员,没有进京,而是待在天津小站军营,和轩军诸将及技术人员一起,用带来的样枪,做一系列的演示、试验。



  好吧,我们来看看“演出效果”如何?



  第一眼看过去,就颇出关卓凡的意料。



  三架不同型号的“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一字排开。



  这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最尖端、最新锐的三件兵器了。



  中间那架,是关卓凡印象中的加特林机枪的样子:六根长长的枪管围成一圈,枪身架在双轮车子上面,膛体上方,高高地插着一支细长的弹夹。



  右边那架,也架在双轮车子上,但枪管并不裸露,一眼看去,就是一门火炮的样子。仔细再看,“炮口”上,十个小小的圆洞围成一圈——哟,这架加特林,居然有十支枪管!



  关卓凡略略一想就明白了:这架算是六支枪管的那架的“加强版”,除了多了四支枪管,并无本质不同,只是在枪管外,套上了一个金属圆筒。



  不过,除了多了四支枪管和一个“枪筒”,还是另有一个不同之处的——弹夹不同。



  “十枪管版”的弹夹,是一个巨大的圆柱体,关卓凡估计,大约得两个人合力,才能够正常装卸。靠近了细看,他看明白了,这个弹夹,其实也算是“六枪管版”所用的细长弹夹的“加强版”:圆柱体中,十来个类似的细长弹夹围成一圈——只是长度缩短了一半左右。



  就是说,这种圆柱体弹夹的容弹量,大约是一个普通长弹夹的五、六倍。



  左边那架,不是架在双轮车子上,而是架在一个大大的三脚架上,形状和“十枪管版”仿佛,可是,枪身的长度,却足足短了一半。



  枪管是六只。



  膛体上方插着的弹夹,亦不同于其他两架:扁圆形,中央有一个洞,远看就像一枚大大的铜钱。或者——嗯,有一点像老式电影放映机的胶片盒。



  当然啦,“老式不老式”的,是相对于关卓凡来说的,这个时代,正儿八经的电影,还没被发明出来呢。



  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