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4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啦,“老式不老式”的,是相对于关卓凡来说的,这个时代,正儿八经的电影,还没被发明出来呢。



  关卓凡的印象中,加特林机枪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笨重”,必须架在车子上,不然难以转动,行军的时候,更加要依靠畜力牵引——和一门小炮无异。



  眼前这架“微缩版”加特林,若将弹夹、枪身、支架拆了开来,则三者的重量,都是一个成年男性可以担负的。一个四到五人的班组——需要多一两个人,以携带更多的弹夹——就可以徒步背负一架加特林行军了!



  这对于更大范围、更高效率地运用加特林机枪,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嗯,当初收购专利的时候,提出过的“减轻‘连用速射武器’的重量”的要求,加特林居然做到了,不错,不错。



  *



  (小提示:明天两更)



  *(未完待续。)
第一零七章 枪声大作
  “六枪管版”被命名为“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Ⅰ型”,“十枪管版”为“Ⅱ型”,“微缩版”为“Ⅲ型”。



  命名的先后顺序,对应于它们被设计制造出来的先后顺序。



  三种弹夹,细长的为“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供弹料斗Ⅰ号”,圆柱体的为“Ⅱ号”,扁圆的为“Ⅲ号”。



  “供弹料斗”?



  关卓凡心想,加特林先生,怪不得你推销你的“连用速射武器”的时候到处碰壁呢,“连用速射武器”的说法已经够含混不清的了,你还加上个莫名其妙的“供弹料斗”——哪个晓得是什么意思啊?



  加特林说,理论上,三种“供弹料斗”,在三种型号的“连用速射武器”上都是可以通用的,不过,一般情况下,“供弹料斗Ⅱ号”不适用于“连用速射武器Ⅲ型”,原因嘛,“供弹料斗Ⅱ号”太大,“连用速射武器Ⅲ型”太小,射击的时候,枪身连续震动,不易保持平衡。



  咦,三种“供弹料斗”,在三种型号的“连用速射武器”上都是可以通用的?



  这是了不起的改进!关卓凡隐约知道,原时空加特林机枪诞生之初,“供弹料斗”和枪膛之间,各种奇葩,各种啼笑皆非,所以,收购专利的时候,他特别要求,供弹要做到“标准化”,要建立“通用模块”。



  这一点,加特林也做到了,不错,不错。



  加特林继续说:必须指出的是,“连用速射武器Ⅲ型”枪管较短,射程以及精度,就比不上“Ⅰ型”和“Ⅱ型”了。



  三种型号,威力最大的,是“十枪管版”的“Ⅲ型”,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四百发。



  每分钟四百发?我……靠!



  让我算一算:



  单发撞针式后膛枪,普通合格射手,一分钟大约可以进行五次射击。



  斯潘塞连珠枪,普通合格射手,十二秒内就可以把弹仓内的七发子弹全部射出——如果不考虑精确瞄准的话。不过,并非一分钟可以射出三十五发子弹,因为要更换弹夹,这个小费点事儿。嗯,一分钟内,一个普通合格射手,大约可以打光三个弹夹——就是说,射出二十一发子弹。



  那不是……一架“十枪管版”加特林机枪,赶得上八十支单发撞针式后膛枪,又或者是二十支斯潘塞连珠枪?



  轩郡王不由喜动颜色。



  “亲王殿下,”加特林说道,“我必须说明,每分钟四百发,只是一个‘理论射速’,实际战斗中,不能长时间维持这个射速——不然,枪管会过热,会发生机械故障,最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炸膛事故。”



  关卓凡不以为意。要说“理论射速”,单发撞针式后膛枪一分钟五发,斯潘塞连珠枪一分钟二十发,也是“理论射速”。进弹、闭锁、击发、开锁,都是力气活,不论单发撞针式后膛枪,还是斯潘塞连珠枪,普通士兵也都无法长时间维持“理论射速”——人受不了,枪一样受不了,也会过热、卡壳、炸膛,各种故障。



  “不过,”加特林继续说,“经过不断的改进,‘连用速射武器’发生故障和事故的概率,已经愈来愈低了,我认为,已经处于一个可以容忍和接受的水平了。”



  顿了一顿,说道:“我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改进——”



  第一,加特林机枪原先使用的子弹,是纸壳米尼弹,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火药气体泄露的问题,而加特林机枪特殊的送弹方式,使它的弹膛和枪膛被设计成分离的,这进一步加剧了火药气体的泄露。



  火药气体泄露,除了降低子弹的速度和精度,累积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导致炸膛。为解决这个大麻烦,加特林一方面改进闭锁机构,一方面“釜底抽薪”,彻底放弃纸壳弹,采用当时刚刚开发出来的金属定装弹。



  这个思路,和斯潘塞连珠枪的设计思路,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关卓凡听到“金属定装弹”五字,不由小小地倒抽了一口冷气:照加特林机枪一分钟四百发的射速,得打掉我多少黄澄澄的铜啊!



  我的铜矿在哪里呢?



  近现代化战争,打的就是工业能力,这个说法,一丁点儿也不错。



  “第二,”加特林说,“弹膛和枪膛彼此独立,但二者必须同轴,不然子弹不能准确送入枪膛,会造成卡壳。为此,我改进了枪管的设计,枪管后部直径较前部直径略大,这样,子弹进入枪膛将更加顺利,在机械转动过程中,即便弹膛和枪膛不能百分百地同轴,也不影响将弹膛中的子弹送入枪膛。”



  这段话,关卓凡听的就不是很明白了。



  关卓凡见过的枪支,弹膛和枪膛都是一体的,他一时想象不出来“弹膛和枪膛彼此独立”是什么样子?



  正在努力行进形象思维,加特林又说话了:“可是,这么做,有一个缺点,枪管直径偏大,弹头在飞行过程中会加剧翻滚——”



  顿了一顿,说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射击的精度。我正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不过,亲王殿下,我得承认,暂时还没有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案。”



  听他这么说,关卓凡反倒释然了:我不是技术人员,不必把什么细节问题都搞得那么明白。还有,这位加特林先生,不但聪明,而且诚实,这——很好,很好。



  “加特林先生,”关卓凡微笑说道,“‘连用速射武器’和步枪不同——用途不同,精度不是对它的第一要求。再说,我相信,你终究找得到最佳解决方案的。”



  “感谢您的理解和信任,亲王殿下!”加特林的眼睛亮了起来,“‘连用速射武器和步枪用途不同,精度不是对它的第一要求’——您的这个见解,非常有启发性……指导性!”



  关卓凡心想:老加,你挺会拍马屁的嘛。



  “这些天,”他笑了一笑,“我的将军们,大约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不过,这个事儿,暂且往后摆一摆,咱们先来看看‘连用速射武器’的威力吧!”



  “汇报演出”正式开始。



  “演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射击密度、精度演示”,一部分是“对敌阻遏能力演示”。



  “射击密度、精度演示”比较简单:对单一标靶进行射击,看看在正常情况下,一分钟之内,共射出多少子弹,上靶多少子弹?



  “正常情况”,是指以“正常力度”匀速摇动加特林机枪的曲柄。



  首先进行演示的,是“六枪管版”的“Ⅰ型”,用细长的“供弹料斗Ⅰ号”。



  加特林亲自操作手柄,一个助手在一旁扶着弹夹。



  机枪咆哮起来。



  枪管、手柄,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转动着,烟雾笼罩之中,枪口火光如织。



  斯潘塞连珠枪之“连珠”,只是一个形容词,此刻之枪声,真正叫“密如连珠”了!



  关卓凡掌心微汗,血脉贲张。



  不过十几秒,一个容弹量六十发的弹夹就打光了。



  更换弹夹的速度,比关卓凡想象的要快的多。两个助手,一个负责拆,一个负责装,和斯潘塞连珠枪更换弹夹相比,也慢不了多少——当然啦,斯潘塞连珠枪所有的操作,都是由枪手本人完成的。



  机枪再次咆哮起来。



  一分钟内,堪堪打光了三个弹夹,即一百八十发子弹。



  加特林请亲王殿下亲自检点标靶。



  经过仔细点算,上靶一百六十六发。



  命中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对于一架机枪来说,这个精度,是很可以接受的了。



  还有,这个数据,和之前加特林到埠后做的一系列演示、实验,基本持平,不算什么“超水平发挥”。



  不过,看着满地黄澄澄的弹壳,关卓凡免不了小小地肉痛了一下。



  他随即想起,这些弹壳,是全部都要回收的。



  还好,还好。



  接下来,是“对敌阻遏能力演示”,由“十枪管版”的“Ⅱ型”负责,用圆柱体的“供弹料斗Ⅱ号”——即容弹量最大的那个。



  *(未完待续。)
今天的第二更后延,抱歉
出了点状况,刚刚才回到家。今天二更是无论如何赶不及了,只好后延。欠的这一更,本周内一定补上,见谅。



  *(未完待续。)
第一零八章 换了人间
  军团参谋长施罗德等人,挖空心思设置了一个“模拟实战场景”:



  在纵向五十五米、横向六十五米的一块区域内,挖了二百五十个散兵掩体,每个掩体内藏一个士兵,人手一具人形标靶。散兵坑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不过,大致是由远而近,由密变疏。



  这二百五十个散兵掩体,是用来模拟以下的一个实战场景的:在六十五米宽的地带内,一支五十人的敌方部队,向我军阵地发动冲锋,看一看,在五十五米的“冲锋距离”内,一架加特林机枪,能否有效遏制五十名敌军的进攻?



  具体方式如下:散兵坑内的士兵,由远而近,依次举起人形标靶,以模拟敌军的进攻——就是说,平均下来,纵方向上的五个人形标靶,模拟一个敌军士兵的冲锋路线。



  散兵坑内的士兵,务必记住不可冒头,不然,可就成了“人肉标靶”了。



  最远处的一排标靶竖了起来——这意味着向我阵地进攻的敌军已开始冲锋了。



  “加特林Ⅱ型”吼叫起来。



  望远镜中,一个个人形标靶上,碎屑纷飞。



  有趣的是,这些人形标靶,会不断地上下左右移动——这是对敌军的闪避、机动动作,做有限模拟,以增加“战场真实性”。



  整个过程,更换了两次“供弹料斗”,射击结束后,第三个“供弹料斗”,还剩下两支弹夹没有使用。“供弹料斗Ⅱ号”由十二支长弹夹组成,每支弹夹三十发弹容,总弹容三百六十发。就是说,一共打出了一千发左右的子弹。



  “供弹料斗Ⅱ号”非常沉重,必须两个人合作,才能正常拆卸,如果想加快更换速度,就得两个人拆,两个人装。就是说,“加特林Ⅱ型”和“供弹料斗Ⅱ号”的组合,至少得五个人共同操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威力。



  一一点算,共有一百二十一个人形标靶中弹。



  大致可以认为,“敌军”的“伤亡率”,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进攻不同防守,理论上,世界上不存在伤亡率超过百分之四十还不中止进攻的军队。



  “对敌阻遏能力演示”证明,一架“加特林Ⅱ型”机枪,打退一支五十人的进攻部队,绰绰有余。敌人再多个二、三十人,大约也难以冲破加特林机枪的火网。



  且真上了战场,阵地上不可能只有一架加特林,防守阻击的火力中,还会有一定数量的单发或连发步枪。



  真实的战场,较之演示设置的“实战场景”,当然不会完全一样。标靶不能大范围机动,真人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真人的话,也有可能比标靶更加笨拙和迟滞。标靶的设置,引入了轩军的散兵战术的概念,真人——这个时代,西洋列强的步兵战术,排队枪毙依旧是主流。



  所以,可以认为,演示的结果,基本如实反映了“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威力。



  经过一系列的演示,关卓凡对“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质量和效能,都表示满意,并认为,可以考虑定型投产了。



  加特林的脸上,犹如升起了一轮红日,简直是光芒四射。



  他激动地浑身微微发抖。



  “我希望,”关卓凡说,“明年的这个时候,这种武器已经大规模列装我的部队了。”



  “是!亲王殿下,我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的!”



  “不过,‘连用速射武器’这个名字……”



  加特林愣了一愣,但他迅速反应过来:“亲王殿下,您一定能够赋予它更加恰当和美好的名字。”



  嗯,很懂事嘛。



  “‘连用速射武器’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不过,对于普通士兵来说,稍稍显得复杂了一点儿……嗯,这样吧,既然它以机械驱动,我们就称它为‘machine gun’如何?当然,前面要‘加特林’这个前缀。”



  “‘machine gun’……啊,非常恰当,亲王殿下,我们就称它为‘machine gun’罢!”



  “机枪”一词,就这样隆重诞生了。



  *



  *



  两天后,“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到达天津。



  不过,并没有立即抵大沽口上船南下。



  关卓凡带着一大班美国友人,去了大沽以北二十几里地的另一个港口——北塘。



  北塘的名气远不如大沽,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港口,能有什么要紧的物事,吸引了轩郡王和整个“美利坚访华代表团”?



  有的。



  什么呀?



  本时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北起永平府滦州开平镇乔头屯,南抵北塘,全长一百八十六里——就在上个礼拜,北塘站才刚刚完工。



  “乔头屯”这个名字,因为不够“雅训”,已奉旨易命名为“唐山”。“乔头屯”有一座小山,本名“大城山”,唐朝太宗皇帝赐山唐姓,于是也称“唐山”。关卓凡因之提议,改“乔头屯”为“唐山”。



  一个小小的村庄改个名字,要劳动掌国王爷费心,是因为这个地方,乃开平矿务局之核心所在。



  这条铁路,便被命名为“唐津铁路”。



  关卓凡一作出设立开平矿务局的决定,便开始着手规划、勘测“唐津铁路”了——当然,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彼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召开的那场“铁路会议”,还没有举行呢。



  “铁路会议”一结束,铁路成为既定国策,“唐津铁路”立即大兴土木。



  “唐津铁路”的建设,不惜“偷步”,紧赶慢赶,是因为这条铁路要充当开平矿务局煤炭外运的专线,开平矿务局今年七、八月左右就要正式投产出煤,“唐津铁路”必须赶在开平矿务局正式投产之前完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