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8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真实之感,环绕左右。

    这条路,似乎在通向一个新世界。

    *

    没过多久,路边出现了第一个墩台。

    这是一个岗哨:台上有一个凉亭,里边钉子似的杵着一个身着蓝色洋军装的兵,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洋枪,叉腿昂首而立。哨兵远远便见到了太后东巡的大队人马,待銮驾接近了,他双腿一并,左肩挎枪,右手抬起,五指并拢,放到额角。

    慈禧看到了哨兵的这个动作。这几天下来,她已经晓得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了:这个兵在向自己敬礼。

    哨兵的出现,明白无误地宣示:太后銮驾已经进入轩军的驻地范围了。

    这样子的墩台,隔两里左右,便出现一个。

    队伍停了下来,太后銮驾由礼兵队前引后扈,拐上了一条支路,其余人马不再跟随。

    这条路一样是黑色碎末铺就,只不过窄了三分之一左右。

    不多时,前面出现了围墙和大门,目的地终于到了。

    大门打开,銮驾徐驰而入。

    哟,这是哪里呀?

    古木虬曲,河道蜿蜒,碧波荡漾,蒹葭苍苍,水鸟翔集,回旋水天。

    慈禧惊喜地睁大了眼睛。

    坐在对面的玉儿,更是忍不住轻轻地“咦”了一声。

    怎么突然间就到了江南水乡?

    慈禧的脑海中,冒出了敦柔公主给自己讲过的两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虽然时辰不对,时节也勉强,可就是这个意思呀。

    湖光水色,蔓草连天,如此走了两刻钟左右,前面冒出一带青瓦白墙。进了大门,车驾终于停了下来。

    马车的门拉开了,阳光下,站在车旁,面带微笑,伸出手来的人,不是李莲英,而是关卓凡。

    慈禧微微目眩。她弯腰伸手,搭住关卓凡的胳膊,踩住脚踏,走下车来。

    当着众人,做这个动作,如果是在北京,不论是在方家园,还是在柳条胡同——皇宫御苑更加不消说了,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此时此地,慈禧想也没想,就做了出来;做出来后,亦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慈禧下车企定之后,关卓凡才和李莲英“换手”,御姐的手,从情郎的胳膊上转到了小李子的胳膊上。

    玉儿跟着下车。

    如果是二十一世纪,我还应该伸出手去,把这个小妮子也接下来,才算绅士风度。现在,唉,你只好自个儿钻下车来了。

    关卓凡微笑说道:“这里就是慈驾驻跸天津的行宫,容臣在前边带路,请太后仔细着,留心脚下。”

    慈禧抬起头来,阳光灿烂,又是微微一阵目眩。

    唔,好大一片园林!

    *(未完待续。。)
第六十六章 开放程度
    不过,围墙虽然是青瓦白墙,可这个园子,和咱们中国的园林,却大不相同。

    虽然也有地势起伏,也有古木参天,但没有影壁假山,没有曲径通幽,偌大的园子,其实是一览无遗的。

    触目所及,是大片养护精心的草坪和灌木,修剪得极其精致,围砌成各种形状花样。

    园子里边,有一个圆顶的亭子。六根石柱支着大理石的穹顶,顶上青铜的雕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意思的是,这个亭子,六个面上,都由头落脚装上了玻璃,中间都是两扇可以开合的玻璃门。上边,用铁枝扭出种种蔓草花枝形状,以为框棂。

    关卓凡说道:“天气渐冻,户外生寒。不过,就算严冬腊月,北风呼啸,太后亦可在这个亭子里面,拥炉煮茗,赏景消闲,断无风霜雨雪之侵的。”

    御姐一听,果然如此,不由含笑点头。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不是这个“玻璃”亭子,而是园子正中的那个“大水法”。

    这个“大水法”,其实就是个大大的喷泉池子,长六丈,宽四丈。池子缘边,置十二组雕像,底部立于水中;池子中央,还有一组雕像。这十三组雕像,通用青铜铸就,每一组雕像上面,各从不同部位,喷出水来。

    喷雪溅玉,阳光下,水雾中,隐隐约约,现出道道七色彩虹。

    一众君臣,都为之神移目眩。

    “水法”在中国是极稀罕的,皇宫御苑。也只圆明园有过这样的物事。那是“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处。英法内犯。三山五园,一火焚之。几处“水法”,同罹灭顶之灾,或者灰飞烟灭,或者如“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兽首,被劫掠而去,流落海外。昔时种种巧夺天工,只余一片残垣断壁。

    中夜思之。岂不怅惘,怎不扼腕!

    这种物事,今日复现于眼前,抚今悼昔,圣母皇太后感慨万端,几为之唏嘘。

    定睛细看这班青铜雕像的形状,御姐心中却不由大起异样之感。

    雕像有人有兽,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似乎只要观者一转过身去。他们就要活了过来。喷水的设计也极见巧思,比如有一组雕像。是一对童男童女,骑着一只大鱼,鱼嘴大张,水流从鱼嘴中喷出;又有一组雕像,中有一位妙龄少女,斜举一只陶罐,水流乃顺势从罐口喷出。

    人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几乎都是西洋面孔——这也罢了,只是,呃,怎么……都穿得这么少?

    垂髻童子穿得少点还好说,可是这成年男女——呃,男人个个**上身,筋骨坟起,肌肉虬结;女人露肩坦胸,有的连大腿也**裸地伸了出来,只不过上下“三点”,尚有衣物遮蔽,没有春光尽泄罢了。

    就连顶盔掼甲的将军,也是如此!有一对男女将军,驾车挥戈,男的威猛,女的飒爽,倒是神气,可甲胄只包裹躯干,两臂两腿,都裸露在外。

    咦,西洋也有花木兰?

    看这些雕像的衣饰形状,车马器械,大约都是西洋上古人物。早听说西洋不甚讲究男女大防,女子在“外场”,也有敞胸露乳的。可……也不至如此啊?难道西洋人的祖上,比之今世,还要……不知廉耻?

    圣母皇太后不知底细,不晓究竟,对着一众“水法”,下死眼盯了一番,心中的疑惑,到底没敢问出口来。只是走着走着,虽然尽量做出泰然自若的端庄模样,心跳还是难免快了起来。

    玉儿她们几个小宫女,跟在后面,有人面红耳赤,有人连头都不大敢抬起来了。

    女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雕像,其实都已经过了关贝勒的“改良”。“原版”的,几乎都是“露点”的。女的上面“两点”,男的下面“一点”,统统“坦珵相见”。

    关卓凡想,如果真的原版照搬,太过惊世骇俗,非吓坏御姐不可,整出政治事故来也说不定。步子不可以迈这么大,俺也没有那么多蛋可扯。于是,下订单的时候,对洋工匠提出“改进”要求,该遮的要遮,该掩的要掩,该穿上衣服的要穿上衣服。这样,才有了御姐眼前的这番光景。

    关卓凡在一旁偷觑着,圣母皇太后虽说神情有异,但还是“端着”,没有真的“失色”,证明这些雕像的“开放程度”,尚勉强在御姐接受范围之内,心里不禁暗暗地舒了口气。嗯,开了个好头。

    再往前走,一幢棕红色的大宅,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了。

    英国乡村风格,方方正正,楼高三层,门廊极其高大,檐顶下十根大理石巨柱昂然伫立,正面六根,左右两侧各两根,气势恢宏。

    设计这幢房子的时候,有英国风格和法国风格两种选择,关卓凡反复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前者。这种类似希腊神庙的建筑风格,深为当时的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喜爱——这个倒不关俺事,关键是:在审美上,这种风格和中国的宫殿建筑更为接近。

    这幢大宅,形状规制,基本就是小半号的美国白宫。事实上,连颜色也和美国总统的官邸是一样的——被英国人烧掉之前的“白宫”,就是棕红色的。

    拾阶而上,厚重的橡木雕花大门,缓缓向内拉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慈禧定了定神,跟着关卓凡走进大门。

    大厅极其轩敞,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深处,正中一架极宽阔的楼梯,升到半途,左右分开,再各自盘旋而上。

    哟,还没见过这般巨大的楼梯!

    中国的宫殿,体量再大,本质也是平房,就有楼梯,也必曲折狭窄,不过作为取放物品登高下低之用,真正的贵人,是没有机会用到的。

    可眼前这架楼梯,宽达一丈三尺之许,半途左右分开上旋之后,才开始收窄。上铺红毯,扶手用整段整段的橡木雕镂,显得既厚重,又奢华。大厅之内,花样繁多,目不暇给,但不说其余,单单就这一架楼梯,便极具气魄。

    不过,这不是最吸引慈禧的地方,她最讶异的是:这个大厅如此轩敞,不输紫禁城较小的宫殿的正殿了,却何以温暖如春?进来一小会儿,身上的“大毛”衣服,就有点穿不住了!

    *(未完待续。。)
请一天假
这段时间假请的多了点,惭愧。实在是年底事情太多,各种状况不断,分身无术。过了年,情况就会恢复正常。狮子谢谢各位书友的理解和包容。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 寝宫
    环顾周围,圣母皇太后并没有见到炉子或者火盆一类的东西,于是说道:“好暖和!这座宅子,烧的是‘地龙’吗?”

    话一出口,便知不然。

    “地龙”是在屋外边烧炭,通过坑道,将热气引入屋内地下,和今日之“地暖”仿佛。“地龙”的热力自下而上,现在宅子里边,暖意包裹全身,均匀舒适,和地龙的下暖上冷的感觉,颇不相同。

    还有,“地龙”加热地面,浮尘上升,难免烟火之气;现在宅子里边,却没有任何异样的气息。

    再有,如果房间太大,比如紫禁城宫殿的正殿,“地龙”的取暖效用便有限了。隆冬腊月,一定要多加火盆,方能勉强支撑。这个大厅,轩敞不在殿阁之下,如此温暖舒适,未必是“地龙”可办的。再说,这座宅子楼高三层,一楼固可用“地龙”取暖,二楼、三楼又该怎么办呢?

    关卓凡笑道:“回太后,烧的不是‘地龙’,是用洋人的法子,在宅子各处,都装上了铜管子,暖气送进铜管子里边,过一小段时间,整间宅子,便变得暖和了。”

    “哦?那么,这个暖气,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回太后,宅子附设有锅炉房,锅炉烧水,用管子将热气接进来就是了。”

    “哟,原来用的是水汽!我说呢,一丁点儿的烟火气都没有!”

    关卓凡说道:“太后圣明,正是如此!这座宅子,其实也是备有炉子的。只是。这个炉子。和咱们平日用的炉子,颇有不同,叫做‘壁炉’,装有专门的烟道和烟囱,烧起来,烟火气全都排到屋外,也是一丁点儿也不会留在屋内的。”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现在的天时。还没到最冷的时候,真到了三九寒冬,如果觉得暖气管子不敷使用,就可以生起‘壁炉’。宅子外边,即便大雪纷飞,宅子里面,也不用穿毛的皮的棉的,穿一件夹的,就足够暖和了。”

    “真有这么暖和?”

    “太后前面,臣何敢胡言乱语?而且。炉火熊熊,围炉而坐。读书品茗,也是很有意思的。”

    御姐悠然神往,说道:“那倒是……嗯,这个‘壁炉’,在哪儿呢?”

    “太后请看。”

    果然是“壁炉”,贴墙而砌,大理石雕花炉架,足有大半个人高,上边居中摆着个金座钟,两侧各有一个银烛台。

    “这个‘炉台’,倒是精致。”圣母皇太后微微一笑,说道:“不过,离三九天,还有些日子呢。”

    其词若憾,关卓凡晓得是什么意思。御姐是说:这次天津之行,赶不上“大雪纷飞,围炉茗聚”的光景,未免若有所失啊。

    于是说道:“总是有机会的。时机合适了,臣具折奉请。”

    慈禧听到这句话,斜斜睨了他一眼,眼波微漾,嘴角带笑,说道:“你自个儿说的话,你自个儿可别忘记了。”

    关卓凡心中一荡,忙敛容说道:“是,臣谨记在心。”

    “嗯,还真是有点热呢。”

    “是。寝宫在二楼,呃,请太后上去……呃,换了大衣服,自然就舒爽了。臣带路,太后仔细着楼梯。”

    普普通通一句话,说者未必无心,听者难免有意,圣母皇太后的脸儿,莫名其妙地微微红了。

    嗯,真的是挺热的。

    楼梯好长,而穿“花盆底子”走路,实在是个技术活,既不能急趋快跑,又不宜登高下低,一摇一摆地上到了二楼,圣母皇太后的呼吸,已经有一点急了。

    略略喘息匀定,看清楚走廊宽敞,地上铺着厚厚的波斯地毯,两边加起来有五、六间房子。

    关卓凡引着,来到南向居中的一间,推门而入。

    这间屋子好大,其实是一个大“套间”,外间可以会客,里间才是卧室。

    慈禧一进来,便有目眩之感。这倒不仅仅因为陈设奢华,新奇物事目不暇给,而是不论外间还是里间,都是大扇大扇的落地玻璃窗户,特别是里间的玻璃窗,几乎占了南边的整一面墙。天鹅绒的窗帘挂了起来,阳光透入,满室生辉。

    当时中国的房子,窗户面积狭小,而窗纸或窗纱,透光性远远不能和玻璃相比。因此,即便室外阳光灿烂,室内也是昏暗的,大白天掌灯点蜡烛,是很寻常的事情。即便皇宫内苑,也是如此。

    如此敞亮的屋子,圣母皇太后是生平第一次见识,颇有一点手足无措之感,脑海中不由就冒出一个念头:“这么敞亮,里边的光景,不是都给外边看去了吗?”

    定定神,反应过来,这儿是二楼,而周围也没有比这幢宅子更高的去处了,倒是没有“走光”之虞。

    何况,还有厚厚的窗帘呢。

    房中一张极大的四柱床,床背极高,床垫以上部分,便有五、六尺上下,上半部分是极繁复的雕镂,上面有几个长着翅膀的童子,似乎也没穿什么衣服。床背后面的西墙,整一面都饰以极厚的绒垫。这种装饰,中国是极罕见的。

    还有,呃,这间屋子里边,镜子……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梳妆台上,是一面半身的大镜,镶在墙上,高逾三尺,比圣母皇太后平日用的“座镜”大了许多——屋子里也有“座镜”,是在另外一张台子上边。梳妆台旁,是一面全身大镜,亦镶在墙上,竟是高近七尺的样子——比关卓凡之前进的那面“立身大镜”,大得实在太多了。

    除此之外,大床床头两边,各有一个精致的矮柜;柜子上边,各有一面半身的大镜,都是镶在墙上。

    这个家伙,弄这么多镜子进来……想做什么?

    慈禧不由想起安德海生造的那个吕氏的宅子的谣言:“屋子里的墙上也都拿琉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